文化生活第九、十课关系
新《文化生活》第九、十课知识点整理版A4

第九课新知识点1.【老课本P85第四单元导言部分】从“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以后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2.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下表述主要从国家角度,做题时审清主体灵活把握)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⑦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⑨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版第九课的导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新版第九课最后一段总结性表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3.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多渠道多角度采集,注意结合具体题目灵活把握,其中的④⑤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①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联系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关系)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联系优秀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文化与生活新版教材第九、第十课总结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为什么?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P96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怎么办?①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④(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⑤(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1.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2.为什么?①决定因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知识要点)

一、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一)《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
(二)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建设文化国力和保护文化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飞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其文化理论素养。
(三)课程的基本目标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使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如何理解教材的体例规范、逻辑结构和内容目标1、教材整体的逻辑结构文化一般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是什么):即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什么):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第三单元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怎么看):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2、各单元的地位及内容体系第一课在备课时应重点把握三个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文化的外延是什么?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第二课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2、积极的文化生活对个体的影响是什么?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三课要重点把握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2、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3、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第四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问题: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3、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3、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第六课要把握以下四个问题:1、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发展中的磨难与转折?4、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基本样式?第七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2、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八课本课要把握以下四个问题:1、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与文化市场对人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2、如何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3、如何理解大众文化?4、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第九课本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2、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第十课本课要把握以下五个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与作用?2、如何理解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如何处理日常的道德要求和树立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三、《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1.《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一是能否把握住明确的价值导向(观点);二是能否借助于丰富的素材(常识);三是能否选择好有意义的题材(话题),四是能否针对了当前的问题(困惑),五是能否关注到学生的经验(认识)。
文化生活第九课

南阳中学高二政治备课组1ຫໍສະໝຸດ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P95-96
(1)中华文化复兴的原因:
(2)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 都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P96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97、113-115
(2)怎样做: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
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 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怎样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 关系。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 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 化自信。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 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 践、推动工作。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100-102 (1)为什么 (2)根本任务: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
2010文化生活第9、10课复习课件(新人教必修3)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目标: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 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 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 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 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使集体主义成 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 质和改革开放、 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 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会 文化大发 主 展大繁荣 义 文 化
思想道 德建设
考点注意点
P97
1、关于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 、关于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含义从四个 方面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一是坚持以马 方面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思想; 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是培育“四有”公民,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二是培育“四有”公民,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是坚持了“三个面向”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时代要求; 三是坚持了“三个面向”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四是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四是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揭示了 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2、关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关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 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 根本保证。 根本保证。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 义的指导地位。
[指南]试论文明生活中的十大关系
![[指南]试论文明生活中的十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00426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7.png)
试论《文化生活》中的十大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 宋景堂《文化生活》教材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等问题。
了解这些关系,对于我们把握教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有帮助的。
下面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十对关系做些说明。
文化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文化。
人能够创造文化,必然已经是人。
如果不是人,绝对不可能创造出文化来。
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可以说就是因为人有文化,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不断发展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
另一方面,文化又塑造人。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时时刻刻受一定文化的熏陶。
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
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与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
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接人待物,大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作用的结果。
人类学家鲍亚士说:“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
”西奥多塞斯·多布赞斯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的首要作用已经让位于一种全新的、非生物的力量——文化了。
”博厄斯说:“人性是由文化形塑,而不是生物造就,教养的作用大于天性,人是文化的产物和缩影,文化则是大写的人格。
”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不是神创造了文化,而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论及语言这一文化现象时,马克思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文化生活第九课知识框架整理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 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⑤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 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 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P96
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明确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
(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 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宏伟目标
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是路径和目标 的关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近代我国衰落的原因
内因:中国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
治下
外因: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取
得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肩负发展中国文化的使命
(一)、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近代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
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 先进文化。
胡适、陈序经
Hale Waihona Puke 百事不如人:物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 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 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实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为什么
重要性、必要性
1、重要性(地位、作用、意义) 地位作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基础。 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
2、必要性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采取采
取放任的态度 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 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 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对待西方文化,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既要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全盘西 化”。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 良传统,推陈出新;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 礼教和习惯残余势力,要在实践中不断“革故鼎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