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一带一路_的文明解析_王义桅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当代世界2015.8CONTEMPORARY WORLD34“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正在诠释通过复兴、包容、创新三部曲,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主旋律。

“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通过中国国内一体化,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现代化,开创包容性全球化,体现出中国的担当与智慧。

“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体现在中国理念、中国哲学、中国伦理、中国方案等方面。

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国际掠夺、竞争为常态而合作,也不同于战后西方倡导的对外援助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依靠中国与沿线64个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以共赢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一带一路”不是工程、项目,而是通过大写意的手法描绘的国际合作倡议,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表现在:中国与沿线国家寻求项目、资金、技术与标准对接,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共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王义桅/文风险,共同治理,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责任共同体;以互利共赢理念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襄盛举;共迎挑战,共担风险,最终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倡导“共商”,即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对各自参与的合作事项的发言权,妥善处理各国利益关系。

沿线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在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前提下,都可以积极建言献策,都可以就本国需要对多边合作议程产生影响。

通过双边或者多边沟通和磋商,各国方可找到经济优势的互补,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

其次,中国倡导“共建”。

“商讨”只是各方实质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走出去”的服务工作,同时鼓励沿线国家在引入资金、技术后培养相关人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中欧关系的全球意义

中欧关系的全球意义

学习心得中欧关系的全球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王义桅摘要:中国和欧洲是各种古老文明中连续性最强且成功实现世俗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文明,是东西文明代表。

疫情为全球带来危机,但也为中欧提供了进一步合作和对话的契机,让世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召唤:人类为体,世界为用;我将无我,不负人类。

关键词:中欧关系;欧洲;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本研究的开展是基于对中欧关系的认识。

中国和欧洲,处在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在世界上都有着重要分量。

大家对中国都比较熟悉,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跟我们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还是有差异。

我们认为,中国有连续不断的5000年文明,是一个民族,而国家是欧洲人讲的概念。

当然,近代以来我们建立了现代国家,现在我们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变成一个全球中国。

因此我经常说中国有三个阶段或三种身份: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

传统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

历史上,中国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国的文明始终没有被征服,所以欧洲人看世界地图的时候,既有一种尊敬感,也有一种沮丧感,因为他们没有把中国征服,所以从心理上来看,中国和欧洲之间关于人权和其他很多问题的一些纠结,也许与之有关。

现在,中国学习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所以现在的中国有很多欧洲的学习心得 影子,无论是“德先生”“赛先生”还是“马先生”,都来自欧洲。

后来的“欧风美雨”使美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现代中国学习借鉴的主要对象。

今天,我们建立一个全球中国,就要跳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西对比的历史观、世界观。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近代以来中西对比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们讲的全球中国。

在欧洲看来,中国有四个“特”:第一,戴高乐说中国是个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文明古国。

他支持《圣经》中所记载的,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

亚当、夏娃因受到蛇的诱惑,从而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因此犯了罪。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2022~2023 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2022~2023 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请注意: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下列文物可在北京人遗址看到的是A.B.C.D.()2.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B.李冰C.蒙恬D.李春()3.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耕作技术进步B.灌溉工具改进C.国家统一发展D.农业技术进步()4.下图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其中与示意图A相关的史实是A.定都洛阳,短暂统一B.北魏改革,民族交融C.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D.兼并六国,中央集权()5.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最可靠史料”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的记载B.秦始皇陵兵马俑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D.电视剧《大秦帝国》()6.《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A.西汉时发明造纸术B.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C.宋朝时发明了火药D.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7.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评价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由来B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C .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D .三省六部制的局限性( )8.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下表研究的主题是A( )9.史学界对宋朝的某项政策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这项政策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第二种观点,这项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读后感 :共同筑梦 打造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读后感 :共同筑梦 打造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读后感:共同筑梦打造命运共同体“无数铃声摇过啧,应驮白练到安西”,在唐代诗人张籍的笔下,千年之前古丝绸之路的盛况可见一斑。

千年之后,传承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缓缓展开。

本人利用一周的时间认真读完了国际问题专家王义桅教授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读罢掩卷,有所思有所得。

一是明晰内涵,强化使命。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一带一路”的倡议一经提出,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

王义桅教授在书指出,“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还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迎来了全方位开放、周边外交、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等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王教授从宏观视角、理论层面对人们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疑问和误解做了解释和纠正,书中的权威解读,使我对“一带一路”战略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国家XX部门的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更应该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二是迎接挑战,坚定信心。

挑战源于猜忌。

王教授在书中提到“一带一路”面对的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甚至国家猜忌,以及宗教、三股势力等挑战。

究其根源是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不信任,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等等一系列言论,都来源于这种不信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者中国来说,在有这种不信任的声音下,我们坚定信心“走出去”,积极宣传一带一路战略正面形象,坚持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项目质量,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转变。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讲义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讲义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教学讲义一、基本情况专业:语文班级:教师:山西特教课时:4学时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2、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新时代崛起的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语境,体会本文语言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理念。

四、讲义【教学过程】第1、2学时(导入)有的同学听到这个题目不禁会疑惑道:“什么?世界怎么会是平的,地球明明是圆的呀?”为了解开我们心中这个共有的疑惑,下面就跟着作者一起来看看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吧。

(一)作者简介李舫,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吉林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硕士、博士。

数十年来,坚持文学写作、文艺评论研究,作品数百万字,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文学》《钟山》《收获》《作家》《大家》等报刊。

担任鲁迅文学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徐迟文学奖、丰子恺华语散文奖、剑门关文学奖、汪曾祺散文奖、孙犁散文奖评委,以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评委。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

散文、小说、评论数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

代表作品有《春秋时代的春与秋》、《能不忆江南——一座“天城”的前世今生》、《大道兮低回——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在火中生莲》、《贾科梅蒂:青铜魔法师》、《比记忆更黯淡的传奇》、《沉沦的圣殿》、《埏埴以为器》、《苟利国家生死以》等,已出版的著作有《不安的缪斯》(澳门出版社)、《在响雷中炸响》(三联出版社)、《重返普罗旺斯》(新星出版社)、《魔鬼的契约》(商务出版社)、《火中生莲》(人民文学出版社)。

酷爱文学、电影、戏剧,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常年开设专栏“一个人的电影史”。

2022新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新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新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2.根据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3.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4.20世纪20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源于对信念的坚守毅然决然地选择暴力反抗的道路,从此,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开始诞生。

这次事件是(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5.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真实记录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

这反映了( )A.日军侵华蓄谋已久B.日本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C.全面抗战已经开始D.中国是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6.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

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科学引领未来。

最早提出太阳东升西落此原理的科学家是A.阿基米德B.瓦特C.牛顿D.爱迪生8.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

因为她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伊始,就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广泛的关注,然而其战略目的尚缺乏清晰的表述。

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大致分为四种。

其一是以经济的视角来解读。

比如美国亚洲研究所的纳德吉·罗兰(Nadege Rolland)和国内以林毅夫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他们主要从密切中国与丝路地带国家的经济关系、推动中国过剩产能输出的角度来解释。

林毅夫先生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心是促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上“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非洲战略,促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洲。

“一带一路一洲”战略将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造血机制,同时有利于中国自身。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于2009年提出了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即向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宣布中国愿意向友好国家提供国家贷款用于借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

由于这一看法的内容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承担贷款风险、企业输出过剩产能、人民币国际化”三位一体的战略设计高度类似,因此许多民间智库也将“一带一路”战略误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其二是从中美博弈的角度来解读。

一些美国的智库视“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对美国重返亚太的反制。

他们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意在与美国寻求陆上及海上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甚至势力划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将东盟海洋空间划归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势力范围。

中国在东亚地区之外打造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是为了化解美国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为手段对中国的挤压,进而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的遏制和围堵形成有效的反制。

其三是从中欧关系来理解。

比如王义桅先生强调“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在于中欧的联接,无论是陆上的一带还是海上的一路,其终点站都是欧洲,都是希望把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两大文明联接在一起。

其四为周边视角,即以大周边的视野来解读。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跨越山河的中老铁路、印度尼西亚首条高铁雅万铁路、哈萨克斯坦新能源电站、肯尼亚纳库鲁市的索西安地热电站、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的蒙内铁路……“一带一路”倡议下,一些全球性、高标准惠民生的具象变化清晰可见。

10年来,“一带一路”由一个与历史关联的概念逐渐变为现实,从国际合作框架上升为全球治理的理念,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更加具备包容性的‘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和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是对传统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扬弃。

一方面,中国通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自身发展机遇,协同发展,鼓励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倡议推行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贸易开放,通过自贸区、自贸港、经济走廊、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第一桶金的问题。

在王义桅看来,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以发展来实现弯道超车。

他向记者表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多边主义的进一步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过去10年里,互惠共生是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词。

与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比,中国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技术水平方面具备突出优势。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建设等方式,与共建国家形成产业共生。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26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一带一路”取得了诸多务实的成果,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
14
高级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到欧洲。欧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这
继阿拉伯人开辟海运之后,进一步加速了丝绸之路
一、人类文明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推 的衰落,东方文明走向封闭保守,进入所谓的近代西
动文明的回归与创新
方中心世界。直至美国崛起,西方中心从欧洲转到美
国,欧洲衰落,历经欧洲一体化而无法从根本上挽回
从人类文明史看,“一带一路”修订内陆文明从 颓势。如今,欧洲迎来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历史性
﹄ 的
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 路经济带”不仅在全球化时代继承了古老贸易与文
文 明
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 明通道,更在开启陆上全球化以对冲海上全球化风

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 险,开启文明交流互鉴以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

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 荣,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创新人类文明,实现全球再平衡
济走廊、中国 -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海上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正在开创“天人合一”“人海合一” 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
的人类新文明。2014 年 6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学理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奉行不结盟
希腊雅典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努 政策,提出与作为海上霸主的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
动传统中华文明的三大转型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梦,尤其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一)“一带一路”肩负推动中华文明转型的历
一 是 中 国 从 “ 融 入 全 球 化 ”(Globalization in

史担当
China)到“塑造全球化”(China in Globalization),从
带 一
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正在经历从内陆文明向 “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态势转变。近

起的历史,纠偏海洋主宰大陆、边缘主宰核心的局 建设性举措。
﹄ 特
面。
三是建设“和谐”之海。中国始终强调尊重海洋

(二)“一带一路”肩负推动人类文明创新的现 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在求同存异中谋发展,协力

实担当
构建多种海洋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海洋,从而维护

1.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海洋健康,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持续

王义桅

带 一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从人类文明史看,“一带一路”将修订内陆文明从属于海洋文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西方中心论”,重塑

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开创“天人合一“”人海合一”的人类新文明。从中华文
别 策
明史看“,一带一路”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三大转型: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信息文明,从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地域
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续不断,未被西方殖民,又处于 “两个拳头打人”,“不跟你(美帝、苏修)玩”,奠定中

快速复兴势头,可谓世间仅有。“一带一路”战略的提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改革开放后让西方带我们
出,充分展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自信与文明自觉。 玩;现在是我们带亚欧非玩。两条“丝绸之路”的提
中华文明长期受制于北方威胁,局限于内陆。 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翻开了历史的新篇

展,使中国陆海文明协调发展,真正成为陆海兼备 开放的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深
一 路
的文明型国家。
度上来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
﹄ 的
两条丝绸之路首先是一个欧亚地区交通网络: 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
文 明
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 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准则,通过对话谈判,解决海上争端,谋取共同安全 走西方列强走向海洋的扩张、冲突、殖民的老路,也
1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第 37 卷第 1 期□2016 年 1 月 Vol.37 No.1 □Jan.2016
文明中心地带的文明古国,而是作为世界岛的欧 层次上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

亚大陆的边缘国家或海洋国家,故此称霸周期无 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实

一例外没有超过 130 年①。“一带一路”推动大河文 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其中,共建
带 一
明和古老文明复兴,正在改变近代边缘型国家崛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建设“合作”之海的
不走与美国海洋霸权对抗的邪路,而是寻求有效规
(二)“一带一路”肩负实现中国梦的未来担当
避传统全球化风险,开创人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
“一带一路”与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相契合。
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后,需要现实
的可行路径和路线图。“一带一路”承载了这一重托,
二、中华文明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推 2021 年是首期工程,2049 年基本建成。

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沿
二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

这些交通线路将会逐渐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由此 “一带一路”构成的互联互通将把作为世界经济引擎
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 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欧盟联系起来,给
金融、通讯、信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 欧亚大陆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并形成东亚、西亚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一带一路”特别策划
第 37 卷第 1 期□2016 年 1 月 Vol.37 No.1 □Jan.2016
“一带一路”的文明解析
第 37 卷第 1 期□2016 年 1 月 Vol.37 No.1 □Jan.2016
生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书中所说的让美国回归 和共同发展。反对海上霸权,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共
“孤岛”的战略效应,和让亚欧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 同应对海上传统安全威胁以及海盗、海上恐怖主
的地缘效应,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及全球化版图。

性文明走向全球性文明。“一带一路”所折射的文明自信与文明自觉,充分展示了从理念、哲学到途径等各方面的中国
智慧,正开启“三五效应”: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推动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五百年未有之变局—— —推动近代人类文
明的创新;五十年未有之变局—— —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开创人类古老文明复兴与转型并举,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 - 信息文明、从地域 五十年来,中国通过“武斗”— ——朝鲜战争、“文斗”
﹄ 特
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③。这是五千年未有之变 — ——中苏论战,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局,正在开创人类古老文明复兴与转型并举的奇迹。 但是中国始终不是世界潮流的开启者。五十年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明转型;包容性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25(2016)01-0014-08
义 桅
DOI:10.14100/ki.65-1039/g4.2016.01.002
﹃ 一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贸易交流之路。 人类文明中心地带。

海防还是塞防,是近代以来长期困惑中国的防御布 章。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引进来”转向“走出去”,

局;走向海洋还是西进,也不断在困扰中国的发展 “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培育参与和引领国
桅 布局。“一带一路”明确中国同时从陆上和海上走出 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的
﹃ 一
去,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 广度上来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向南
“一带一路”将中国十几个省份与亚非拉广大 来,欧盟提出从里斯本到海参崴的欧亚一体化战略
地区对接,并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区,将世界与中国 构想。俄罗斯也提出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一带一
互联互通起来 。随 着 北 极 航 线 的 开 通 ,“ 一 带 一 路”比这些更大、更切实、更包容,有效破解美国试
化交流的通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理念开启可持续发展
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 的人类新文明。“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
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 ——中俄蒙经济走廊、
的பைடு நூலகம்谐世界。
新欧亚大陆桥、中国 - 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
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 间。“一带一路”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搭起了两条
﹃ 一
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 经济带,让世界更均衡发展,推动内陆文明的复兴、

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 海上文明与内陆文明的对接。丝绸之路不仅是欧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