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

合集下载

基于中国视角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

基于中国视角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

基于中国视角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作者:路玮丽,王慧玉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内容摘要: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米尔斯海默根据美国的发展史,推断中国将效仿美国、谋求霸权,从而对美国国家利益和现行国际秩序形成威胁。

米尔斯海默将中国的发展推断为“中国威胁”,固然是基于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还受到历史记忆和镜像思维影响。

学术界应破解该错误推断,构建诠释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国政治的悲剧》镜像思维中国威胁论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提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永远不可能准确把握别国的意图。

因此,为了确保生存与安全,理性的大国总是尽可能攫取超出其对手的权力。

他总结了美国的发展之路,指出美国的发展史充满扩张与征服,并预测,中国必然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会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

[1]他坚持认为中国也会谋求霸权,“也就是说实际上会效仿美国”, [1]从而对美国形成威胁。

中国的发展被米尔斯海默预测为“中国威胁”,原因何在?固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是该推断的主要根源。

同时,镜像思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美国经过大陆扩张、海外扩张,逐渐发展成强国、超级大国,其崛起路径和历史记忆不可避免地影响对中国崛起的认知。

厘清这种认知的根源,有利于化解中美认知差异、避免战略冲突、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镜像思维是米氏“中国威胁论”的认知根源镜像思维是导致分析判断失误的一种认知障碍,指的是分析人员设想本国处于类似情况时会采取何种行为与意图,以此来预测别国的行为与意图,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成功融合了文化迥异的各国移民,更容易认为别国的思维方式、战略意图与美国相似,即更容易受到镜像思维的影响。

美国情报史上因镜像思维导致的情报失误并不鲜见:在珍珠港事件中,美情报机构认为,日本会正视美日实力悬殊的现实,不可能悍然对美发动袭击,然而事实证明,日本人的意图与行为显然与美国人不同。

(完整word版)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

(完整word版)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

解析《大国政治的悲剧》内容简要:本文旨在解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就其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主导变量与理论模型;理论的延伸与比较;写作的方法与方法论;以及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这一具体问题进行批判行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悲剧。

关键词:解析;大国;大国政治;悲剧国际政治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到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2】再到基辛格的《大外交》,大国政治始终是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

2001年底,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4】一书出版,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继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国际政治理论的中现实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5】下文,笔者将对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进行批判性解析,以求揭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质。

一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一)基本概念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1945-1990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的政治都深受美苏角逐的冲击”。

【6】何谓大国?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7】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8】,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9】。

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60年后的21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

【10】经济的相互依赖、国际舆论与道德以及国际机制作用的增强,使得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战争的代价沉重。

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学号:1101211530姓名:金晟专业:国际关系课程:国际关系理论专题浅谈进攻性现实主义——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大三下学期保研之前,有一位老师在课上布置了一个饶有意思的讨论题:用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分析同学保研过程的行为。

这大概是第一次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和自己生活如此紧贴的事项,笔者记得当时在同学们之间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辩论和探讨,也发现进攻性现实主义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事情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进攻性现实主义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视角,它还是现实主义大阵营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

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Strateg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被认为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1979年华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之后现实主义最有分量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分析大国政治乃至国际关系的最具解释力的理论范式之一,认为该理论“即便不能不能照亮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但在大部分时间内它仍是引导人们穿越黑暗的极好工具”1。

作者成书于10年前,也是冷战结束10年后,10年时间过去了,国际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的强大,似乎对《大国政治的悲剧》最后一章做了正面的回应。

人类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经历了至少几千年的斗转星移,历史长河中多少记忆随着尘埃一起湮灭,而留下来的大多是围绕大国所展开的,米氏认为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1【美】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策和行为”2。

读大国政治悲剧有感

读大国政治悲剧有感

读《大国政治的悲剧》有感9·11恐怖袭击后不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问世。

该书一出,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根据作者逻辑推理出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作者对此开出的药方“离岸平衡手”一时成了众多学者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对于中国威胁论,我认为我们不应人云亦云,感情用事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一以辟之。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批判的去看待它。

从客观的角度说,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一部严肃的国际关系理论专著,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自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现实主义又一里程碑式巨著。

米氏的理论落脚于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经典命题。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利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的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地区霸权,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地区霸权的国家,它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间激烈的安全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主张遏制中国。

作者强调在21世纪初,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并提出了美国应该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这只是其长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推测,并非专门针对中国。

根据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在作者的分析中,中国恰恰是将在21世纪崛起的国家,故而根据其理论逻辑,作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构成挑战。

作者的结论只是其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但往往被简单的视为对中国威胁论的阐述,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尔斯海默的思想没有危害性。

米氏的理论并非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者偏见,而是基于抽象的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

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

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

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该书可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关于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相媲美,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所超越。

任何一个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学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他的观点。

——塞缪尔·亨廷顿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内容简介】随着冷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大国关系前景的乐观态度。

许多人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安全竞争和战争已经消亡,国际社会将从此河清海晏、歌舞升平。

然而,米尔斯海默却认为21世纪的世界仍然危机四伏,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希望借本书“打破天下太平的迷梦”。

在书中,米尔斯海默考察了1792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以来至20世纪末期的大国关系,解释了国家为什么争夺权力、大国过去如何表现以及可能怎样行动。

米尔斯海默提醒人们,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试图通过成为支配性国家来保护自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权力政治的悲剧。

特别附录清华大学教授、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与米尔斯海默精彩辩论【作者简介】约翰·米尔斯海默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R.温得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教授、国际安全政策项目主任,国际关系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2020年获美国政治科学协会詹姆斯·麦迪逊奖。

主要著作包括《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大国政治的悲剧》《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与斯蒂芬·沃尔特合著)、《常规威慑论》等。

【目录】现实主义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理论(代译序)中文版前言英文修订版前言英文初版前言致谢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第三章财富和权力第四章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第五章生存战略第六章行动中的大国第七章离岸平衡手第八章均势与推卸责任第九章大国战争的原因第十章中国能不能和平崛起附录阎学通对话米尔斯海默: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完整word版)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docx

(完整word版)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docx

解析《大国政治的悲剧》内容简要:本文旨在解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就其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主导变量与理论模型;理论的延伸与比较;写作的方法与方法论;以及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这一具体问题进行批判行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悲剧。

关键词:解析;大国;大国政治;悲剧国际政治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到保罗 . 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 2】再到基辛格的《大外交》,大国政治始终是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

2001 年底,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 4】一书出版,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继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国际政治理论的中现实主义的最重要贡献,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 5】下文,笔者将对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进行批判性解析,以求揭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质。

一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一)基本概念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 1945-1990 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的政治都深受美苏角逐的冲击”。

【 6】何谓大国?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 7】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 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 8】,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 9】。

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 60 年后的21 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

大国政治的悲剧

大国政治的悲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出版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堪称从现实主义理论你角度对冷战后可能陷入危险之中的大国关系进行最为系统阐述的著作。

该书的出版适逢其时,与9`11事件后美国日趋保守和强硬的国际政策恰成呼应,从而颇受国际关系界的重视。

冷战结束后,政界和学界对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如中国存在的“民主和评论”他们对民主和平的进步高奏凯歌。

而悲观主义者正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而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悲观派中的一个典型的权威著作。

此书的理论基础很简单,按照坐着的说法,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回归并发现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当代的意义,以挑战当前流行的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的乐观主义思想。

在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尼尔斯海默的理论是最狂热的,是一种“攻击性的现实主义”。

这种理论是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柔和。

①这种攻击性现实主义吧现实主义推向了极端。

攻击性现实主义理论在强调结构决定性的前提下,断定国家追逐权力的本性也是未泯的,就是说,国家总是尽力所为,以获得最大化的权力,以成为霸权国家。

通常我们认为,国际结构很少鼓励国家去追求额外的权力,国际结构使国家尽力维持既有的均势;但是攻击性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政治上竭力维持现状的国家是很少的。

大国政治的悲剧: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并以缜密的逻辑阐述了骑“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大国被迫最大地扩充他们的相对权利,因为这是获得安全的最佳途径。

在这部著作中他指出:21世纪早期,中国的崛起将“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而“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那种对抗,这就是近些年来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威胁论“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力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模式影响联盟的形式;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成为地区霸权(为了最安全的生存),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间冲突的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实现(美洲)地区霸权的国家,他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的①古典现实主义:自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出版以来,古典主义曾经一度是国际关系中最具主导性的理论。

【学习经验】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

【学习经验】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

【学习经验】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大国政治的悲剧》这本书一开始作者就对以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做了总结;并深刻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现实与理论的关系;以军事与理论、历史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复兴了地缘政治理论;以进攻性现实主义检验历史并验证这一理论;以外交行为为基点的研究,深化传统联盟理论、均势理论和战争理论。

它的假设前提是在一个无政府社会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为了生存必须得为权力而相互竞争,即使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国家也会为了权力而参与无情的权力竞争。

而这种权力竞争的根源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国家必须做好准备,应付来自除自身以外的各种危机和挑战。

笔者觉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影响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当国家拥有足够多的相对权力时,它的生存几乎可以得到保障,相反,软弱只能招致麻烦,强大的国家往往会占弱小国家的便宜,强者越强,弱者在这过程中要不发愤图强,要不消声灭迹。

但是,一个国家也不是无休止的强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获得全球霸权。

在作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地面力量、海上力量、空中力量水域的阻遏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现今富强的美国也无法实现称霸全球的梦想。

然而,美国可以获得地区霸权,而美国确实也是在西半球这样做的,同时美国也恰当的运用离岸平衡手战略(推卸责任与均势战略的结合),确保除美国以外的另一地区不会有大国成为霸权国。

21世纪是一个强调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大国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

进攻性现实主义仍然影响着大国政治,按照其理论推理推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即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内仍然保持其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它也可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

中国将会寻求地区霸权,因为优势地位是生存的最好证明。

如果说美国的战略利益在于不让远处大国插手西半球的事务,那么中国的利益所在无疑是将美国军队赶出亚洲。

在作者看来,中国威胁论成立的话,那么中国的精英阶层将会使用理想主义的辞令来描绘中国的外交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王义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摘要:本文在评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基础上,提出了把握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维度,即科学、假说和理念三层面及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作者个性—国家性—时代性。

着重指出,分析国际关系理论的理念层面是把握其本质的关键所在;作为理念方面在国家性的重要体现,米氏理论和其他美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一样,是美国例外论的又一展示——国际关系理论是解释美国之外的国家行为的,美国例外——这正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

文章在分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不足时提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演绎律1)异化:即理论发展过程中既有不断肯定自我的过程,也有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以获得现时代的合法性;2)同化:即各理论从泾渭分明到不断通约,在融合中展示自身特质,获得现时代的合理性;3)原教旨化:与任何其他人类思维形式一样,理论一旦形成,都具有原教旨倾向,即不断否定对立面来肯定自身,获得现时代的合目的性,并以此探讨对待国际关系理论的一般性问题。

关键词:进攻性现实主义、大国政治、悲剧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 A2001年底,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新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出版1,立即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反响。

该书是作者在“十年磨一剑”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其学术思想——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的代表作,是对冷战结束后乐观的自由主义的有力回应,是“继1979年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后对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此书论述清晰,极具可读性,是国际关系课程的标准教材”2。

国际关系理论系谱中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国际关系是以国与国关系形式表现的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与国内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内是有政府状态的,而国际社会是缺乏最高权威,处于无政府状态。

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追逐的基本目标是生存与发展,以国际关系术语讲主要是安全与权力。

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学派及其争论首要的即是围绕权力与安全的关系而展开。

认为只有争取权力(强权)才能追求到安全(和平)的是经典现实主义(以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代表3),认为各国权力必须受制于集体安全与国际道德的是理想主义(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及至集体安全(世界和平)与国际道德(国际法)以国际(内)制度、国家间相互依赖及国际组织等来体现,理想主义又发展到自由主义阶段,并派生出国际制度和平论(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国际组织和平论等不同主张(拉塞特《三角和平:民主、相互依赖与国际组织》)4。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分歧与争论虽林林总总,但其焦点不是围绕人性-国家性-国际性三个层面展开就是其引申和发挥;人性之善恶、国家是否为国际关系的惟一行为体、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原教旨倾向与修正性企图,是区分这两大流派的根本,并集中归结为权力与道德的矛盾——政治现实主义之父马基雅弗利实现了权力与道德的分离,而自由主义试图结合之,产生出诸如康德“永久和平”的思想。

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上,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和平可以实现,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战争难以避免,从而展示了两派信念之乐观-悲观的根本分野。

但是,这些都是表象。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人类两大思维理念的根本分歧:现实主义思考的是世界的客观层面——自在世界,以战争状态来理解国际无政府状态。

试图洞察国际关系永恒的本质与终结性因素——恰如军事作为确保国家生存的最后手段一样;也因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忽视国内因素,对人设计的各种制度、规则多大程度上能改变历史的必然性根本上持怀疑态度,以历史的长时段出发来审视现实,往往得出悲观的结论。

故此,现实主义强调历史的、军事的因素与影响,侧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以历史审视现实。

而自由主义青睐主观层面——人化世界,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和能改变客观世界的终结性力量,以自然(公民)状态来理解国际无政府状态,因此它重视人和制度的作用及历史的偶然性,以未来催生现实。

与现实主义思考国际关系的实然不同,自由主义侧重探讨世界的应然层面;与现实主义忧心忡忡于国家间非正常交往方式(战争、冲突)不同,自由主义关注于国家间交往的正常方式——经济、贸易、合作等主题。

及至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一般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而是认为国际社会本身由人的观念与社会实践建构而成,自由主义又发展到建构主义阶段(以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为代表5)。

奉行权力决定安全的现实主义在与自由主义的不断论战中,自身也在分化,形成不同的分支。

其中一支引进国际结构的思想,主张以相对权力追求相对安全,即所谓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以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为代表6)。

围绕冷战结束及冷战后世界走向的争论则催生出现实主义的新支流——进攻性现实主义,主张以相对权力追求绝对安全,以米尔斯海默2001年出版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为代表。

米尔斯海默在书中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

“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所发生的变故影响最大。

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

”7那么,何谓“大国”呢?“大国主要由其相对军事实力来衡量。

一国要具备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具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常规战的能力。

”8大国政治为何处于一种悲剧状态?因为“大国注定要进犯他国”。

9所谓“悲剧”,其涵义有二:其一,大国安全竞争是零和博弈——这是悲剧的必然性:“国际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而且可能永远如此。

……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

然而,大国……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霸权,即体系中惟一的大国。

”10其二,国家的进攻性企图与权力和生存之间的不恰当紧密结合导致悲剧的恒久性:“国际体系中没有维持现状的国家,除了那种想对潜在的对手保持支配地位的一时霸权。

大国很少对眼前的权力分配感到心满意足,相反,它们时刻怀着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求变动机。

它们几乎总是拥有修正主义意图,倘若能用合算的代价达到目的,它们会以武力改变均势……除非一国达到了最高的霸权目的。

然而,由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取得全球霸权,因此整个世界充斥着永久的大国竞争。

”11这种悲剧的持久性是以其彻底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即不管大国的性质如何,都会遵循这种逻辑。

总之,《大国政治的悲剧》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认定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

大国的生存意志是追求自身权力最大化,即地区霸权,因而大国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冲突。

而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美冲突将不可避免。

中国会和当年的美国一样,提出亚洲版本的门罗主义,将美国赶出亚洲,因而主张及时限制中国发展,反对接触而主张遏制中国。

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书中,作者根据“引起国家争夺权力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想要多少权力”将现实主义分为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

人性现实主义,有时又被称作“经典现实主义”。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他在该书中将国家性等同于人性,强调国家的“权力欲望”,认为国际政治的主要驱动力是体系中的“权力意志”。

防御性现实主义又常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

与摩根索不同,华尔兹并不认为国家内在的侵略性是由于被灌输了权力意志,而在于追求“生存”这一目标,无政府状态鼓励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其维持而不是打破均势,因为“过多的权力”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联合抗衡。

因此,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

围绕冷战结束的争论,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以及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通过集中关注名为“进攻-防御平衡”的结构概念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个案提供支持。

他们指出,无论何时,军事力量都被划分为要么偏重进攻要么倾向于防御两类。

倘若防御明显强于进攻,征服将变得困难,那么大国就不会萌发用武力攫取权力的动机,而是保护它们已经拥有的权力。

当防御占优势时,保护已有的权力就更为容易。

相反,倘若进攻更易于得手,国家就非常渴望征服他国,那么体系中出现频繁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进攻-防御”平衡常常向防御的方向严重倾斜,从而让征服变得极其困难。

总之,建立充分的均势加上防御比进攻所具有的自然优势,应该能打消大国寻求侵略战略的念头,而使其成为“防御的倡导者”12。

作者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国家需要多少权力的问题上与防御性现实主义分道扬镳了。

对防御性现实主义者而言,国际结构几乎不为国家提供任何寻求权力增生的诱因,相反它促使国家维持现有的均势,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

而在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政治中几乎看不到维持现状的国家,原因是国际体系为国家牺牲对手以获得权力创造了巨大的诱导因子,当利益超过成本时,它们就会抓住这一机会。

一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

”13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强调国际体系的霍布斯主义性质,在他们看来,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

正如米尔斯海默所指出的:“国家最初的动机是防御性的,但国际体系的结构迫使国家去作进攻性思考,有时则采取进攻性行动。

”14追求霸权的国家为什么不担心其他国家会组成均势联盟反对它呢?作者指出:“受威胁的国家常常会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均势战略,因为在战争爆发时,推卸责任者可避免与侵略者打斗的代价。

”15这就突破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本书一再强调,国际体系结构是通过世界是如何组成的五个假设来界定的,包括如下的几点事实基础:(1)国家是世界政治中的主要行为者,处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

该体系缺乏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并能保护彼此不受侵犯的中央权威。

(2)大国都具备一定的进攻性军事能力。

(3)一国无法确定他国是否怀有敌意。

(4)大国高度重视生存。

(5)国家是理性行为者,能理智而有效地设计使其生存机会最大化的战略。

作者指出,上述五条中的任何单一命题都不能千篇一律地保证大国彼此“应该”采取侵略举动。

不过,当五个命题同时具备时,它们就为大国萌发并采取针对他国的进攻行为创造了强大动力,尤其可能出现三种总的行为模式:畏惧(fear)、自助(self-help)和权力最大化(power maxim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