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散的教学体会与临床探析

合集下载

中医燥湿清热名方二妙散,皮肤病、妇科病、男科病、肠胃病均可调

中医燥湿清热名方二妙散,皮肤病、妇科病、男科病、肠胃病均可调

中医燥湿清热名方二妙散,皮肤病、妇科病、男科病、肠胃病均可调你有这样的症状吗?体型肥胖、面垢油光、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身体困重、小便黄有异味、大便粘滞、病后缠绵难愈、易发生痤疮、湿疹、生殖系统方面炎症……如果符合以上几点,基本可以判定你体内有湿热。

中医认为湿邪重浊、粘腻,所以湿邪为病可以出现肢体困重、神思乏力、肢体倦怠、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等情况。

进一步发展就会侵犯到人体的肌肉、关节、经络、脏腑。

湿热是湿邪与热邪相互纠缠,热的症状相对比较明显,会伴有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臭等症状,与“寒湿”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出现湿热症状一般有四个因素,一是感受外界湿热导致体内湿热堆积难以排泄(多见于江南、广东、福建等地);二是饮食不节,过食肉类、甜品、奶茶等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脾虚生湿、胃热炽盛;三是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四是情志因素,过度思虑,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致使湿热内生。

因此治疗湿热之症时,除了用药,还要做好个人防护,远离湿热环境,饮食有节,情志顺畅,再配以药物调节,疏肝健脾,清热燥湿。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是中医燥湿清热的基本名方,在湿热下注所致的炎症、红肿、渗出等症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各科都有应用,只要是辨证湿热,均可应用。

当初朱丹溪在创立二妙散这个方子时,只用了两味药,一个是黄柏,一个是苍术,黄柏清热,苍术燥湿。

所以二妙散,妙在清热,妙在燥湿。

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

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躁,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为清热燥湿之主药;两药相合,湿去热清,标本并治,中下两宣,诸症自除。

典型案例:浙江王女士,28岁,外阴瘙痒,多在月经前后发作,白带多,色黄,抹过外用药,用过甲硝唑,甚至上过内用药,但效果均不佳,月经一来病情就反复发作,已有三年有余。

二妙散二类方《丹溪心法》

二妙散二类方《丹溪心法》

二妙散二类方《丹溪心法》二妙散二类方《丹溪心法》二妙散是个基础方,二类方。

二妙散是由苍朮、黄柏两味药组成。

是一个基本的配伍组合。

它针对湿热下注这个证候。

主证分析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可以导致很多方面的病变。

我们这个主治里,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

湿热痺证,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痺证,多属于下部。

脚、膝、踝关节这些方面红肿疼痛。

筋骨疼痛。

同时有湿热下注,形成红肿疼痛。

痿证。

湿热可以引起痿证。

导致两脚痿软。

包括一些中风后遗症,这些痿软当中也有这种湿热型的。

妇科方面,可以造成湿热带下。

带下黄稠,腥臭。

皮肤科方面,可以形成下部的湿疹、湿疮。

这些病虽然说病种不同,但从病机来说,都以湿热下注为基础。

所以它这个舌苔黄腻,反映了湿热的一些舌像上的共性。

这是二妙散的主证病机分析。

功用(治法)燥湿。

(侧重在清热燥湿)我们前面谈到,在整个清热祛湿这一章里边,绝大多数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这个方和前面所讲的王氏连朴饮,突出燥湿问题。

尤其这个方,它作为二妙散,是以燥湿为主的。

方义分析君黄柏清热燥湿,苦寒臣苍朮辛苦温,增强燥湿作用,同时健脾药引子姜汁使整个方清热燥湿,同时舒畅气机(因姜汁辛散),也有一定的散水作用苍朮健脾,湿邪产生往往和脾失健运有关。

应用二妙散是个基础方,很少就用这两味药。

往往作为一个小的组合。

配合在其他的相应方剂之中。

辨证要点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都属于下部,湿热下注引起的一些最基本的临床表现。

)随证加减要针对湿热下注发生的不同病种,加减不同的药物。

湿热痿证,多加祛风渗湿除痺的豨莶草,木瓜,萆薢。

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

下部湿疮、湿疹,可以加土茯苓、赤小豆。

增加利湿解毒。

这是二妙散,是治疗湿热下注,以燥湿为主的一个基础方。

我们就作一些重点提示。

附方:四妙丸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现在临床上一般四妙丸运用要多一些。

因为二妙散里边加上川牛膝和苡仁以后,就成了四妙丸,加药以后的变化,在利湿方面增强了,牛膝可以活血通经舒络,所以清热利湿,舒筋壮骨,这个力量增强了。

二妙散临证验案举隅

二妙散临证验案举隅

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 、 下部湿疮 、 带下 以及湿热成痿诸症的 常用方剂, 收录在 2 0 0 0版《 中国药典》 现多改为汤剂。 …, 临床中
用 该 方灵 活加 味 用 于各 科 疾 病 , 取来自 良效 。现 简要 举 隅 。
1 内 科
张某 , 女性 ,0岁 ,0 9年 7月 1 日初 诊 。泄 泻 7 , 4 20 2 d 便稀 色
症 见 上腹 隐 痛 , 空腹 嘈 杂 , 后 腹 胀 , 呕恶 或 暖 气 , 因情 食 伴 多 志 变化 而 加重 , 嗜 睡 或 失 眠 , 苔 滑腻 , 弦 滑 。 证属 痰 湿 困 或 舌 脉 脾, 胃失 和 降 , 温 胆 汤加 藿 香 、 曲 、 兰 、 用 神 佩 山楂 等 ; 心 加 黄 烧 连 、 子 ; 酸加 煅 瓦 楞 、 贝母 ; 栀 吞 浙 呃逆 者 加 旋覆 花 、 代赭 石 。 患 者 张某 , 男性 ,8岁 。 3 主诉 胃脘 痛 1 , 重 2 。 年 前 无 年 加 d1

25 1 8・
中国 中 医 急症 2 1 00年 1 第 l 2月 9卷 第 l 2期 J T M. e.0 0 V 11 , o 1 E C D e2 1 。 o.9 N . 2
裁 , 服 5剂 , 症 悉 平 。 连 诸 按 : 为六 腑 之 一 , 胆 泻而 不 藏 , 为 清 净 之腑 , 温 而 主 和 胆 喜
按 : 为 六腑 之 一 , 胆 为奇 恒 之 腑 。胆 属 少 阳 , 阳为枢 , 十 少 为

2 皮 肤 科
赵 某 , 性 ,9岁 ,0 6年 6月 3 日初 诊 。 阴囊 处 发现 指 甲 男 2 20 大小 红 斑 1 , 痒 , 破 后 出现 水 泡 、 烂 和 较 多分 泌 物 , 蔓 月 瘙 挠 糜 并

中药经方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方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二妙散;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 类常见免疫系统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约 1% 的人群。其 表 现 为 持 久 滑 膜 炎、全 身 性 炎 症、持 续略,是抗风湿药物早期联合使用,改善病情, 控制 RA的发作,降低致残率,但仍有约 30%的患者 不能缓解[2],不受控制的活动期 RA可以引起关节 损坏、残疾、降低生活质量、心血管病等其他并发症。
· 59 0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 14卷第 4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19,Vol14,No4
·综述·
中药经方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王泽1 郑慧2 郝慧琴1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类常见免疫系统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 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把 RA纳入“痹”范畴,其证型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 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等 8个基本证型,其中湿热痹阻证的专家共识为二妙散。二妙 散作为中医痹证治疗的基本方剂,临床效果明显,与西药联合使用可明显减少 RA毒副作用。通过二妙散的药效 成分研究及其治疗缓解 RA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不但能够夯实二妙散治疗 RA的机制研究,更能为中医药经典复 方的基础研究和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中医病证诊疗标准把 RA纳入“痹”范畴[7], 其证型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 和气阴两虚证等 8个基本证型,其中湿热痹阻证的 专家共识为二妙散。

二妙散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抗炎免疫效果研究

二妙散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抗炎免疫效果研究

二妙散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抗炎免疫效果研究目的:研究二妙散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炎免疫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以CIA大鼠为模型,观察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IgG和IgM 水平,血清和关节组织中IL-6 IL-1β和TNF-a的活性。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二妙散治疗组显著抑制了CIA大鼠骨关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降低了血清中IgM和IgG 的含量,抑制了血清和关节组织中IL-6 IL-1β和TNF-a的活性。

结论:二妙散对CIA 大鼠的抗炎免疫效果明显。

标签:CIA大鼠;二妙散;病理改变;细胞因子二妙散,由苍术、黄柏各等份组成,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两味合用,清热燥湿之力较强,是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方。

本文以与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特征最为接近的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II-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从整体角度研究二妙散对CIA大鼠的抗炎免疫作用,并对其疗效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1材料及方法1.1材料1.1.1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体重(170±10)g。

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正常组、治疗组,每组12只。

1.1.2药品及试剂药品:二妙散水提液。

试剂:牛Ⅱ型胶原;完全弗氏佐剂;IL-1β、TNF-α、IL-6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试剂盒;兔抗鼠IgM抗体和IgG抗体。

1.1.3仪器放射免疫γ计数器;酶标仪。

1.1.4造模及给药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按文献方法[1]制备CIA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药,给药剂量为1g/kg/d,按1ml/100g体重给药,每天1次,连续4w,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等容积蒸馏水。

1.2方法1.2.1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HE染色)计分标准:具体方法参考文献[2]。

1.2.2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CII抗体IgG、IgM含量,具体操作见说明书。

二妙散颗粒冲剂

二妙散颗粒冲剂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二妙散颗粒冲剂研究方案课程名称新药开发概论学生姓名温利华所在学院理学院所在专业制药工程所在班级制药1072指导教师杜建喜职称教授日期2010年5月30日二妙散颗粒冲剂前言:传统二妙散,主要由苍术、黄柏等份组成,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两味和用,清热燥湿之力较强,主治湿热流注之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下部湿疮、带下以及湿热成痿诸症的首选方剂,临床运用甚广,被收录在2000版《中国药典》。

本论文的二妙散颗粒冲剂在传统二妙散的基础增加了生姜,生姜能解表温肺,有利于增强了传统二妙散的作用功效。

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了二妙散颗粒冲剂的处方设计,成分作用与适应症,制备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以及新药临床流程及申报资料目录的说明。

关键字:二妙散工艺处方新药申报一、二妙散的剂型选择1:处方中各种药物功能分析:①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

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可入药,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抗菌镇咳,降压,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等功效。

小檗碱在黄檗树皮中约1.6%,是清热解毒药物中主要有效成分。

②苍术:为多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根茎。

有南苍术和北苍术两种,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包括苍术素(苍术炔).β一桉油醇、茅术醇、苍术醇;又含3—β一羟基苍术酮、3一β一乙酰氧基苍术酮、苍术素醇和乙酰苍术素醇等,主要的功能主治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

③生姜:多年生宿根草本,药用部位为块根茎,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等功效。

2:剂型的选择:通过大鼠足跖蛋清致肿实验,比较二妙散的生药袋包颗粒、生药饮片及配方颗粒汤剂三者的抗炎作用,结果生药袋包颗粒汤剂的药效优于其他两种汤剂[4]。

此外,颗粒剂制造工艺比较简单,储运,携带,使用很方便,因此,选择颗粒剂型。

3:处方的设计黄柏、苍术、生姜(主要药用成分)蔗糖、干淀粉、水(辅助成分)注解:蔗糖为稀释剂兼矫味作用,干淀粉为崩解剂,水为粘合剂。

一味名方:二妙散,清热燥湿,通利血脉,妙用可治湿热型高血脂

一味名方:二妙散,清热燥湿,通利血脉,妙用可治湿热型高血脂

一味名方:二妙散,清热燥湿,通利血脉,妙用可治湿热型高血脂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用二妙散,化解湿热型高血脂的事儿。

什么叫做湿热型高血脂啊?我给你说个医案,你就懂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52岁。

这个人,肯定是有高脂血症。

从前多次体检,都提示这个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他浑身难受。

怎么难受呢?就是经常觉得口干,想喝水,周身关节疼痛,部分关节还有灼热感。

这个感受,从大概10年前就有了,从轻到重,一点一点地,发展到现在。

怎么才能让自己舒服点呢?此人就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舌红,苔黄燥,脉象滑数。

当时,医家给出了一张方子。

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用药的:苍术、黄柏、泽泻,牛膝,薏苡仁。

这五味药,每日煎服一剂。

结果,患者在应用25剂的时候(中间略有加减),一身的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这个时候再查血脂,十分平稳,基本正常。

这个时候,原方再用30剂以善后。

停药后时隔一年随访,患者未曾复发。

十年的顽疾啊,到这里算是被拔根儿了。

这张医案故事,记载于1987年的《江苏中医杂志》上。

我从前在学习二妙散的时候,还将它作为宝贵的临床经验,反复加以体会。

现在,我和你初步探讨一下这里的道理。

你看,此人有高血脂。

而且在高血脂的同时,口干欲饮、关节热痛。

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这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患者体内有热啊?这一份热邪,使得津液被灼,于是就成了高血脂。

这就好比一锅汤,被小火炖了好久,渐渐就变得浓稠了。

那么,患者体内的这股热邪,从何而来?答案是湿热。

湿邪郁久化热。

怎么知道的?看脉象。

此人脉滑数。

滑脉,可以主痰湿,数脉,主有热。

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

这个人的问题,在于湿热内蕴。

十年来的口干也好,关节热痛也罢,以及高血脂,其实都源于湿热。

那好了。

问题既然找到了,我们就着力解决。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吧——苍术、黄柏、泽泻,牛膝,薏苡仁。

这个配伍,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妙丸加上泽泻。

四妙散,又是在二妙散的基础上变来的。

二妙散,其实就是苍术和黄柏。

中药经方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方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方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摘要:类风湿关节炎为多发性免疫系统疾病,中医病症诊疗将其基本证型划分成8个类别。

二妙散是经众多用药实践证明的湿热痹阻证治疗中药经方,该方作为基础药剂使用,与西药联合用药,临床成效明显。

本文综合整理研究了关于二妙散作用成分以及药理机制的相关文献,力求实现该方向研究的科学化整合与升级,明确中药经方未来研究方向,促进新药开发。

关键词: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二妙散前言: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大部分专家认为,合理使用二妙散可以有效应对湿热痹阻证,抗击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RA,具有多发性特点,全球约有1%的人正在受到该病症侵害。

患有该病症的患者,不仅会出现全身性炎症,而且病患部位会持久性存在滑膜炎,对患者身心造成长期损伤。

本文对二妙散在该病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以及用药方法等。

1临床应用在治疗湿热下注类型的病症时,苍术、黄柏通常被当作核心药组使用,中医治疗者利用其药理作用,实现加减化裁的目的,临床成效优秀的许多药方都体现了该药组的作用,例如三妙丸和四妙丸[1]。

即使是在当前医疗手段之下,重视该药组作用,以其为核心,拟制个性化药方治疗湿热型痹症的医家仍然人数众多。

在冯晓东的研究中,是结合使用二妙散,再加入桂枝汤,兼用白虎,通过中药联合使用,进行热痹病症的治疗,研究对象共计75例,分为两组研究,其一为对照组,其二为治疗组,疗程1个月,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81.33%,治疗组94.67%。

在曹会波等研究者的研究中,是以二妙散加味医治方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实施中药治疗,同样为两组制,一为对照组,二为治疗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5%,该研究对治疗成效进行跟踪,在其后的随访中,1年内60%对照组患者复发,20%治疗组复发,从中可知,加味二妙散在进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缓解与治疗中的确卓有成效,复发几率不高,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妙散的教学体会与临床探析【摘要】二妙散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所创名方。

近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多版《方剂学》教材均认为该方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主治湿热下注证。

笔者认为该方本治疗肺热脾伤的痿证,其主治病证、病机和治法及组方配伍特点无一不体现了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学派的学术思想。

【Abstract】Ermiao powder was invented by Zhu danxi in Jin-yuan Dynasty. It has heat-clearing and dampness-drying functions in recent textbooks of Formula of TCM.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syndrome of damp-heat downward flow. We think that it can cure atrophy syndrome caused by lung-heat and spleen-deficiency. The syndrome it treated, treatment methods it used and compatibility of this formula reflect the “Yang-excess and Yin-deficiency” academic ideology of Zhu danxi.【Key words】Ermiao powder; compatibility二妙散来源于《丹溪心法》[1],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所创名方。

中医药高等院校统编的五、六、七各版《方剂学》教材[2]中均认为该方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主治湿热下注证。

其病症可具体表现为: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的痿证;足膝红肿疼痛的脚气病;湿热带下症或下部湿疮等。

患者多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症。

方中以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

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湿燥脾。

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

入姜汁调服,取其辛散以助药力,增强通络止痛之功。

从其方义分析,并未看出该方有何特色,也未能理解丹溪学派的养阴学术思想。

笔者以为欲明其立方本意,当从作者原著及诸家经典中探求。

1 二妙散主治病证及病机欲明二妙散方义,当先探其主治病证及其病机。

《方剂学》教材中认为二妙散所治疗的痿证病机为湿热下注证,湿热流于下肢,阻滞经脉导致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

另外还可治疗湿热痹阻筋脉,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症或下部湿疮等。

历代文献记述痿证的病机有多种,如《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 [3]其他篇章还就痿与岁运的关系及病因诊断等予以了论述。

又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壁”、“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并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具体治疗原则。

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岐伯专门回答了痿证发病的原因和“治痿者独取阳明”的道理,“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3]。

可见阳明亏虚乃是痿证的主要病因,而治疗大法亦应该是补阳明令其实而已。

并提出了“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针刺治痿大法。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论。

直到金元时期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如《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1]:“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

……总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并认为“痿病无寒”,“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非常赞同内经中关于痿证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又有深入阐发。

在《局方发挥》和《丹溪心法》[1]中不但立专篇论述痿病,且认为“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大抵只宜补养,若作外感风邪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 [1] ;“五行之中,唯火有二,肾虽有二,水居其一,阳常有余,……故经曰一水不胜二火” [1],“盖肺金体燥而居上,主气, 畏火者也;脾土性湿, 居中而主四肢, 畏木者也。

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 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 肺得火邪而热矣。

木性刚急, 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

肺受热则不能管摄一身, 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 而诸痿之病作。

” [1]显然,朱丹溪认为肺热脾伤是痿证的主要病机,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嗜欲无节所致的肾水不足乃是最根本的病因。

若误诊误治,则变症蜂起,如“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1]。

此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5]认为本病“非尽为火证……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并强调精血亏虚致痿,“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故当酌寒热之浅深, 审虚实之缓急, 以施治疗, 庶得治痿之全矣。

”薛立斋也认为“痿证多因足三阴虚损, 若脾肾不足而无力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痿》[4]认为,“夫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近代医家所著《医学传心录》将本病概括为“痿症不足与湿热” [6],可谓要言不烦。

由上可知,痿证病机有多种,但二妙散所治疗的痿证为肺热脾伤证,同时兼夹湿邪,其他类型的痿证不一定适合用该方治疗。

2 二妙散的治法针对二妙散所治疗痿证的特殊病因病机,朱丹溪在《局方发挥》[1]明确指出本病治法,即“泻南方则肺金清, 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

治痿之法,无出于此”。

意即治疗大法上选用“泻南补北法”,通过滋补肾水间接来泻心火,水旺而心火自降。

心火降则肺金不热,肺金不热则肝气得制不欺侮脾土,脾土自然健旺。

“阳明者,胃与肠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脾功能正常则阳明胃与大肠自然充实,如此则能润宗筋,宗筋润则能束骨而利机关而痿证自除,此为二妙散治法的真实含义。

3 二妙散的配伍意义二妙散方中黄柏苦寒泻阴火、坚肾阴为君,即所谓“泻火坚阴”,意在补肾水,肾水足则心火自降;心火降则肺金不热,肺金不热自可制约肝木,肝木得制即不得乘脾土。

复佐以苍术者,丹溪认为该药“气味辛烈,发汗尤速”,“治上中下湿疾皆可用之”,脾喜辛香温燥且气宜上升,苍术苦温燥湿健脾以扶土,且可升发脾阳,实为健脾祛湿的不二之选。

另在原书服法中“二味为末,沸汤,入生姜汁调服”,丹溪谓生姜“温脾燥胃,其实主气而泄脾…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姜辛热之剂燥之”。

苍术与生姜合用则脾无寒湿之困,脾气升则阳明胃自通降;黄柏、苍术与生姜三药配伍,前者苦寒而降,后二者辛苦温而升,苦寒而降者治其本(阴亏),辛苦温而升者治其标(寒湿)。

诸药合用则肺金不热则阳明大肠自清,阳明胃肠实则宗筋得润, 自能束骨而利机关而痿证自除。

方中黄柏的用法在丹溪的大补阴丸、虎潜丸等方还有体现。

如在大补阴丸中,用黄柏、知母二药苦寒坚阴,熟地黄滋补肾阴,龟板滋阴而潜阳,加猪(水畜)的脊髓益肾精填髓,诸药合用,共凑泻火养阴之功。

4 服药后的调护与禁忌丹溪认为,痿症病机虽属于肺热脾伤证兼夹湿邪,然细析其病源,则可看出肾水不足乃是主因,可见本病的病机终属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故患者药后饮食起居调护及其重要。

丹溪强调“患痿之人,若不淡厚味,节欲事,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

” [1]丹溪认为肥甘厚味可助脾胃生湿,房事不节又可损耗肾阴,故不能进行合理调护者,病必有重发之日,甚至认为若不知节制饮食色欲,则“虽然药中肯綮,若将理失宜,圣医不治” [1],其后果可谓严重之极。

在临床治疗中常会发现虽然辨证用药都很丝丝入扣,但疗效始终不佳的重要原因,其实是患者平时生活饮食起居未作相应调整所致,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这一点。

综上所述,二妙散所治疗的病证、病机及其治法和组方配伍无一不体现了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学派的学术思想。

可见要真正理解一首名方,必须深入到该医家的学术思想之中,细读其原著方可。

另外,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朱丹溪用黄柏来苦寒坚阴滋肾水的用法并非独创,而是源于刘完素、李东垣等诸位前贤。

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朱砂安神丸方中均有补气升阳、泻阴火和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1]。

由此可知金元四大医家的学术思想并非格格不入,而是互相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的,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1]叶川,建一等.金元四大家名著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0:943-944[2]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0:302[3]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4-15[4]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205[5]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372[6]钱乐天,郭中元等.医学传心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2:35作者简介:胡浩,男,(1971-),汉族,江苏省阜宁县,副教授,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药性能理论研究;阳虚体质相关疾病研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