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2)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1)式中a与b对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为常量,其数值与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

因而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可以根据电阻定律写为(1-2)式中为两电极间距离,为热敏电阻的横截面,。

对某一特定电阻而言,与b均为常数,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

为了便于数据处理,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1-3)上式表明与呈线性关系,在实验中只要测得各个温度以及对应的电阻的值,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则得到的图线应为直线,可用图解法、计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 a、b的值。

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下式给出(1-4)从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温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温时的电阻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时的电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电桥测得。

非平衡直流电桥原理图如右图所示,B、D之间为一负载电阻,只要测出,就可以得到值。

当负载电阻→ ,即电桥输出处于开路状态时, =0,仅有电压输出,用表示,当时,电桥输出 =0,即电桥处于平衡状态。

为了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之前,电桥必须预调平衡,这样可使输出电压只与某一臂的电阻变化有关。

若R1、R2、R3固定,R4为待测电阻,R4 = RX,则当R4→R4+△R时,因电桥不平衡而产生的电压输出为:(1-5)在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时,非平衡直流电桥所采用的是立式电桥,,且,则(1-6)式中R和均为预调平衡后的电阻值,测得电压输出后,通过式(1-6)运算可得△R,从而求的=R4+△R。

3、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研究根据表一中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之电阻~温度特性研究桥式电路,并设计各臂电阻R和的值,以确保电压输出不会溢出(本实验=1000.0Ω,=4323.0Ω)。

根据桥式,预调平衡,将“功能转换”开关旋至“电压“位置,按下G、B开关,打开实验加热装置升温,每隔2℃测1个值,并将测量数据列表(表二)。

表一 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之电阻~温度特性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电阻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表二非平衡电桥电压输出形式(立式)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的数据i 1 2 3 4 5 6 7 8 9 10温度t℃ 10.4 12.4 14.4 16.4 18.4 20.4 22.4 24.4 26.4 28.4热力学T K 283.4 285.4 287.4 289.4 291.4 293.4 295.4 297.4 299.4 301.40.0 -12.5 -27.0 -42.5 -58.4 -74.8 -91.6 -107.8 -126.4 -144.40.0 -259.2 -529.9 -789 -1027.2 -124.8 -1451.9 -1630.1 -1815.4 -1977.94323.0 4063.8 3793.1 3534.0 3295.8 3074.9 2871.1 2692.9 2507.6 2345.1根据表二所得的数据作出~图,如右图所示。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参考精选5篇(最新)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参考精选5篇(最新)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摘要:热敏电阻是阻值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一种半导体电阻,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和用途,在自动控制、无线电子技术、遥控技术及测温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通过用电桥法来研究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加深对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了解。

关键词:热敏电阻、非平衡直流电桥、电阻温度特性1、引言热敏电阻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制成的一种器件,其电阻温度系数一般为(-0.003~+0.6)℃-1。

因此,热敏电阻一般可以分为:Ⅰ、负电阻温度系数(简称NTC)的热敏电阻元件常由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用铜、镍、钴、镉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形成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作为基本材料制成的,近年还有单晶半导体等材料制成。

国产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导体热敏电阻。

由于组成这类热敏电阻的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室温范围内基本已全部电离,即载流子浓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因此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考虑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率增加,电阻率下降。

大多应用于测温控温技术,还可以制成流量计、功率计等。

Ⅱ、正电阻温度系数(简称PTC)的热敏电阻元件常用钛酸钡材料添加微量的钛、钡等或稀土元素采用陶瓷工艺,高温烧制而成。

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依赖于载流子浓度,而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相对可以忽略。

载流子数目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载流子数目越多,电阻率越小。

应用广泛,除测温、控温,在电子线路中作温度补偿外,还制成各类加热器,如电吹风等。

2、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FQJ—Ⅱ型教学用非平衡直流电桥,FQJ非平衡电桥加热实验装置(加热炉内置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以及控温用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线若干。

【实验原理】根据半导体理论,一般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和绝对温度之间的关系为(1—1)式中a与b对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为常量,其数值与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1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1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1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1篇)实验报告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为了检验某一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2一、实验目的:1、用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测绘Zn-Sn二组分金属相图;2、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概述、及关键点1、简单的二组分金属相图主要有几种?2、什么是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的线、点、平台各代表什么含义?3、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的关键是什么?4、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三、实验装置四、实验关键步骤:不用整段抄写,列出关键操作要点,推荐用流程图表示。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合理设计)组成为w(Zn)=0.7的样品的温度-时间记录表时间τ/min 温度 t/oC开始测量 0 380第一转折点第二平台点结束测量六、数据处理(要求写出最少一组数据的详细处理过程)七、思考题八、对本实验的体会、意见或建议(若没有,可以不写)(完)1.学生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2.实验题目:3.目的要求:(一句话简单概括)4.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称。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图1-1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图2-2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金属的电阻表达式为:lSρ= (1) 当金属电阻丝受到轴向拉力F 作用时,将伸长l ∆,横截面积相应减小S ∆,电阻率因晶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ρ∆,故引起电阻值变化R ∆。

对式(1)全微分,并用相对变化量来表示,图2-1应变式传感器信号调理实验电路图图2-3 应变式传感器单臂电桥实验接线图计算系统灵敏度W∆=/(US∆U∆输出电压的变化量,∆(多次测量时为平均值)为输出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100%式中m满量程输出平均值,此处为200g。

要在砝码盘上放置超过1kg的物体,否则容易损坏传感器。

,绝不可错接成±15V,否则可能烧毁应变片。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图3-1 应变式传感器半桥实验接线图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图4-1 应变式传感器全桥实验接线图五、实验注意事项要在砝码盘上放置超过1kg的物体,否则容易损坏传感器。

桥的电压为±5V,绝不可错接成±15V。

六、实验数据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图5-2图5-1圆柱形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示意图图5-2圆柱形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实验装置安装示意图。

电容式传感器调理模块的电路图如图5-3所示图5-3三、实验设备THVZ-1型传感器实验箱、电容传感器、测微头、万用表(自备)、信号调理挂箱、电容式传感器调理模块。

四、实验步骤1.将“电容传感器调理模块电路图”插放到相应的实验挂箱上,在确保上述模块插放无误后,从实验屏上接入实验挂箱所需的工作电源(电源的大小及正负极性不能接错);2.将电容式传感器引线插头插入信号调理挂箱“电容式传感器调理模块”旁边的黑色九芯插孔中;3.调节“电容式传感器调理模块”上的电位器Rw1,逆时针调节Rw1使旋到底。

用万用表测量此模块上输出两端的电压Uo;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实验项目:实验地点:北区多学科楼406专业班级:信息08-2 学号:2008100780 学生姓名:刘洁琼指导教师:乔铁柱沈慧钧李槐生2011年11 月14 日。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电磁场中导线的磁场分布规律。

实验设备1. 直流电源2. 电流表3. 导线组件4. 磁力计5. 直尺6. 毫米纸实验原理根据安培环路定理,一个封闭回路内的磁场强度等于通过该回路的总电流所引起的磁感应强度之和。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研究在不同电流下导线产生的磁场分布。

实验步骤1. 将导线组件连接到直流电源和电流表上。

2. 将导线组件放置在平面上,并将它水平放置。

3. 构建一个实验区域,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平面。

4. 将磁力计置于导线的不同位置,并记录对应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值。

5. 分别改变电流的大小,并在每个电流值下重复步骤4。

记录各个电流值下的磁感应强度分布情况。

6. 整理数据并绘制磁感应强度分布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导线中心附近,磁感应强度值最大。

随着离导线中心的距离增加,磁感应强度值逐渐变小。

2. 随着电流大小的增加,导线产生的磁场强度也增加。

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电流下导线的磁场分布,得出导线中心附近磁感应强度最大这一结论,并证实了电流大小与磁场强度的正相关关系。

建议和改进为了提高实验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建议增加实验重复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此外,还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测量磁感应强度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电磁场物理实验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附录:本实验原始数据和磁感应强度分布图。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21、引言热敏电阻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制成的一种器件,其电阻温度系数一般为(-0.003~+0.6)℃-1。

因此,热敏电阻一般可以分为:Ⅰ、负电阻温度系数(简称NTC)的热敏电阻元件常由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用铜、镍、钴、镉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形成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作为基本材料制成的,近年还有单晶半导体等材料制成。

国产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导体热敏电阻。

由于组成这类热敏电阻的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室温范围内基本已全部电离,即载流子浓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因此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考虑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率增加,电阻率下降。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参考精选5篇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参考精选5篇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参考精选5篇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果,很明显的可以发现热敏电阻的阻值对温度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大学物理实验报告1摘要:热敏电阻是阻值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一种半导体电阻,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和用途,在自动控制、无线电子技术、遥控技术及测温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通过用电桥法来研究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加深对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了解。

关键词:热敏电阻、非平衡直流电桥、电阻温度特性1、引言热敏电阻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制成的一种器件,其电阻温度系数一般为(-0.003~+0.6)℃-1。

因此,热敏电阻一般可以分为:Ⅰ、负电阻温度系数(简称NTC)的热敏电阻元件常由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用铜、镍、钴、镉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形成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作为基本材料制成的,近年还有单晶半导体等材料制成。

国产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导体热敏电阻。

由于组成这类热敏电阻的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室温范围内基本已全部电离,即载流子浓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因此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考虑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率增加,电阻率下降。

大多应用于测温控温技术,还可以制成流量计、功率计等。

Ⅱ、正电阻温度系数(简称PTC)的热敏电阻元件常用钛酸钡材料添加微量的钛、钡等或稀土元素采用陶瓷工艺,高温烧制而成。

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依赖于载流子浓度,而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相对可以忽略。

载流子数目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载流子数目越多,电阻率越小。

应用广泛,除测温、控温,在电子线路中作温度补偿外,还制成各类加热器,如电吹风等。

2、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FQJ—Ⅱ型教学用非平衡直流电桥,FQJ非平衡电桥加热实验装置(加热炉内置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以及控温用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线若干。

大物实验报告

大物实验报告

大物实验报告1. 引言大物实验是物理学实验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物理学理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文将对大物实验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实验目的本次大物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测量相关物理量,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3. 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物理量,来验证相关的物理学原理。

3.1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沿垂直方向自由下落的运动。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恒定,取决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个高度可调的竖直测量杆和一个计时器,通过测量物体自由落下所用的时间t,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

3.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抛射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平抛运动的特点,可以得到平抛运动的运动方程:x=v0t$$y = \\frac{1}{2}gt^2$$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个平面水平放置的测量器具,通过测量抛出物体的水平位移x和下落高度y,来计算出抛射物体的初速度v0和重力加速度g。

4. 实验步骤4.1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步骤1.将竖直测量杆调至合适的高度,并固定在实验台上。

2.准备一个小物块,并在上面安装计时器。

3.将小物块从竖直测量杆的顶部放置,并启动计时器。

4.记录小物块自由落下所用的时间。

5.重复以上步骤数次,并计算平均值作为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值。

4.2 平抛运动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斜面和一个测量器具。

2.将测量器具放置在斜面水平放置的表面上。

3.准备一个小物体,并将其放置在测量器具上。

4.用手将小物体推出,并注意测量器具的指示读数。

5.记录小物体的水平位移x和下落高度y。

6.根据运动方程计算出初速度v0和重力加速度g的估算值。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处理。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重力加速度g的平均值,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