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宋元测试
(部编)六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练习(1-8单元)

(部编)六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练习(1-8单元)第一单元先秦时期1.1 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是夏朝建立的时间?A. 公元前2070年B. 公元前1600年C. 公元前2020年{A}2. 下列哪位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A. 帝辛B. 帝乙C. 帝戊{A}1.2 多项选择题3. 下列哪些是西周实行的制度?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A,B}第二单元秦汉时期2.1 单项选择题4. 下列哪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制度?A. 中朝制度B. 三公九卿制度C. 郡国并行制{B}5. 下列哪位是汉武帝?A. 汉高祖刘邦的儿子B. 汉惠帝刘盈的弟弟C. 汉景帝刘启的儿子{C}2.2 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推恩令C. 开疆拓土D.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B,C}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3.1 单项选择题7. 下列哪项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时间?A. 公元220年B. 公元221年C. 公元219年{A}8. 下列哪位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A. 萧道成B. 萧衍C. 萧统{B}3.2 多项选择题9. 下列哪些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A. 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B. 藏族与汉族的融合C. 蒙古族与汉族的融合D.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融合{A}第四单元隋唐时期4.1 单项选择题10. 下列哪项是隋朝建立的时间?A. 公元581年B. 公元589年C. 公元618年{A}11. 下列哪位是唐朝的女皇帝?A. 武则天B. 慈禧太后C. 陈硕真{A}4.2 多项选择题12. 下列哪些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杜甫的诗歌B. 颜真卿的书法C.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D.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A,B,C,D}第五单元宋元时期5.1 单项选择题13. 下列哪项是北宋建立的时间?A. 公元960年B. 公元1127年C. 公元1279年{A}14. 下列哪位是元朝的建立者?A. 赵匡胤B. 忽必烈C. 成吉思汗{B}5.2 多项选择题15. 下列哪些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A. 指南针的应用B. 火药的改进C. 印刷术的发明D. 圆规和三角尺的使用{A,B,C,D}第六单元明清时期6.1 单项选择题16. 下列哪项是明朝建立的时间?A. 公元1368年B. 公元1402年C. 公元1399年{A}17. 下列哪位是清朝的建立者?A. 明成祖朱棣B. 清太祖努尔哈赤C.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B}6.2 多项选择题18. 下列哪些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A. 红楼梦B. 清明上河图C. 故宫D. 避暑山庄{A,C,D}。
七年级历史繁荣的宋元文化测试题附答案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2、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了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著作是()A、《史记》B、《资治通鉴》C、《汉书》D、《后汉书》2、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诗歌B.散文C.词D.戏曲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④陆游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资治通鉴》和《史记》在体例上的共同点是()A.都属于纪传体B.都属于编年体C.都是断代史D.都是通史5、下面有关元曲不正确是()A、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B、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
C、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D、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表演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二、课堂回顾1、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摘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①这首词是谁的代表作?②词中的三国是哪三国?周郎是指谁?③这首词怀念了古代哪一历史事件?④这首词,你朗读后感受到什么?2、问答题《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二)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二)(满分120分)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国难(nàn)步骤(zhǒu)顾颉刚(xié)B.大儒(rǔ)思索(suǒ)腐草为萤(yíng)C.塾师(shú)譬如(pì)不打折扣(zhé)D.虞舜(shùn)盲从(máng)辨伪去妄(wǎ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玄虚B.地大物搏求神拜佛脂粉C.前扑后继埋头苦干渺茫D.舍身求法自欺欺人竹蔑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
(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
(把“大多”删去)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把“的原因”删去)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
D.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所谓“绚烂之撅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最新初中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同步测试3 精品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考点2:指南针1、(2018·广东学业考试)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古代中国为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发明是()A.指南针B.火药C.造纸术D.活字印刷术【答案】选A。
2、(2018·福州学业考试)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这里的“第三种”指A.指南针B.造纸术C.印刷术D.火药【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与航海有关的是指南针。
造纸术和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用于战争。
3、(2018·襄樊中考)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A.造纸术和火药B.指南针和造纸术C.指南针和火药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答案】选D4、(2018·湘潭中考)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A.火药B.造纸术C.印刷术D.指南针【答案】选D5、(2018·台州中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①中国书画②指南针③方块字④活字印刷⑤戏曲……其中反映我国古代先进科技成就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④D.③⑤【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反映我国古代先进科技成就”的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
①③⑤是艺术方面得成就。
6、(2018·黄石中考)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曾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观察左图,该项发明的名称是()A.罗盘针B.司南C.指南针D.突火枪【答案】选B。
【七年级】灿烂的宋元文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灿烂的宋元文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灿烂的宋元文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基本标准1.著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a、编年史体例通史B.编年史体例通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断代史2.北宋最著名的诗人是()a.李清照b.陆游c.辛弃疾d.苏轼3.元朝最著名的画家是()a.吴道子b.张择端c.赵孟?d.黄庭坚4.宋朝能够在清明节制作这幅河图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b、这位画家的风格和技巧都很成熟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人们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a、李清照B.辛弃疾c.苏轼d.欧阳修能力提升1、元朝时期,被人们称颂其画属于“神品”的画家是()a、苏轼B、赵梦昭C、李清照D、关汉清2、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牡丹亭B、王麓山瀑布C、金刚金D、窦娥冤屈3、辛弃疾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名名是()a、当我喝醉的时候,我拿着一盏灯看着剑。
我梦见我会吹回B营和朱门的号角。
酒味和肉味弥漫,道路被冻死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电视剧编辑想要拍摄北宋东京的城市风光和繁荣,你应该推荐他观看()a、《百子嬉春图》b、《秋郊饮马图》c、芙蓉金鸡图,清明上河图5、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是强音是()a、赞美祖国壮丽的山川,揭露统治者的腐败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知识空间李清照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宜安人。
宋代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他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在年轻时就有杰出的文学才华。
他精通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和音乐,成就最高。
词体清新委婉,感情真挚,随着北宋和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早期反映了闺房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情怀。
不要想分离。
它美丽而明亮。
后来,由于丈夫的去世和亡国之痛,这些诗变得苍凉哀伤,表达了对死亡的怀念和哀悼,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思想。
他的代表作包括《慢声》、《剪梅》、《如梦序》等。
宋元时期

1. 正确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宋朝是继五代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多称为“弱宋”。 如何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呢?
。
宋朝的历史地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政治方 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是藩 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大国,宋 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 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为汉唐两倍,垦田也 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 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 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善或发明于宋代, 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教育、哲学都取 得了突出成就。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总过 程中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极其重 要的阶段。
宋元时期:
907年后梁建立,终于 1368年元朝灭亡,历时460多
始于
年
唐灭亡后的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五 个朝代;与其并存的先后有南方和山西的十个割 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 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开始统一活动,相继 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中国境内处于辽、宋、 夏三鼎立。女真兴起后,灭辽和攻宋后,又出现 了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开 始统一活动,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庆历新政
相同 点
王安石变法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背景 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目的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性质 皇帝支持,曲折性、复杂性 特点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结果 理财 不同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内在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 联系 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二上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西周时期周天子每年依据史官观看天象预推每一月朔的日期连同相应的政事向全国上下发布全国范闱内行使统一的历日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历法同天命、王权联系起来这反映出在这一时期天文学的主要作用在于A. 指导农业生产B. 预测气象状况C. 服务政治需要D. 提供历法数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连同相应的政事向全国上下发布全国范围内行使统一的历日制度”“历法同天命、皇权联系起来” 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历法有服务国家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下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据此可知元代()A. 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B. 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C. 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行省咨文以及中书省的回复可以看出行省权利受到了中书省的节制故C正确中书省是国家中枢行政机关 A说法错误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 D叙述错误排除故选C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B. 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 采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机构臃肿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前财政出现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故C正确农民负担过重、地主兼并土地、统治者对外扩张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4.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立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B. 各民族间融合加强C. 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答案】C【解析】题干的主旨是反映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故B错误题干反映了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C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D错误5.王安石变法中颁行《三经新义》(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并将《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争夺变法的主导权B. 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C. 充实完善儒家思想D. 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对儒家经典重新注释、作为教材和考试标准此举目的是为了与顽固派争夺变法的主导权故选A 培养实用人才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 完善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并不是王安石的主要目的而是客观作用故排除CD.6.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 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 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 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B. 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 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答案】D【解析】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 奏请取消纳粟、纳马、纳银入监读书的惯例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这也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故D正确这一举措缓解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但“解决了”说法欠妥故A错误这一举措并未放松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错误这一举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故选D7.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答案】C【解析】从材料“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C 正确ABD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8.古代中国在经历一场剧变后时人认为这是"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场剧变最可能是A. 北宋靖康之难B. 中唐安史之乱C. 汉初七国之乱D. 清末庚子国难【答案】A【解析】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外寇凭陵时而莫御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导致地方困弱无法有效抵御边患故选A项BC两项所示为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与材料不符故排除庚子国难并非地方困弱所致排除D项9.如图所示的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出现于()A. 9世纪B. 10世纪C. 11世纪D. 12世纪【答案】C【解析】澶渊之盟发生于1004年宋夏议和发生于1042年故如图所示的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出现于11世纪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A. 取代皇权政治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D. 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涉及东晋时明门伐政治虽然门阀地主的势力得到发展基至超越皇权但是皇权依旧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故A项错误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发展的崎形故B项错误一定时期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但是门阀政治会导致国家决策权力失衡导致政权的不稳故C项错误门阀政治主要集中在东晋时期是士族势力膨胀后出现的一种变异现象故D项正确故选D11.王安石变法既有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也引起了司马光等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列最令官僚集团等守旧势力不满的措施是()A. 改革科举制度B. 按土地多少征税C. 实行“将兵法”D. 向农民提供贷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根据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这样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故B项正确ACD三项对守旧势力的利益影响不大排除故选B12.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另设“明法科” 考察律令和断案这些措施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 增加了财政收入D. 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答案】D【解析】根据“另设“明法科’ 考察律令和断案”可得出这些都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关因此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D项正确ABC项与这些措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13.下列关于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D. 军队增多战斗力提高【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养兵政策使军队人数增多了但战斗力并未提高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14.《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D.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D故选B15.《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2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铸至正通宝铜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由上述材料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 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B. 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纸币的发行不利于经济发展D. 滥印纸币造成商品价格下降【答案】A【解析】材料“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涌价逾十倍”反映了滥印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现象故排除D 选AB项白银材料没有提到排除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故选A16.南朝时期的颜之推曾说“文义之士多迁诞浮华……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颜之推的言论()A. 揭示了门阀士族势力衰落的根源B. 批判了梁朝统治者的昏聩C. 反映了庶族政治地位提高的现实D. 嘲讽了读书人的不谙世务【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批判梁朝统治者的昏聩故排除B依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国家选拔官吏主要凭借家世出身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中的重要官职成为世袭官僚士族特权愈演愈烈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走向衰落士族所享有的仕进特权逐渐削弱寒人在各级政权中不断崛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士族本身的腐化堕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故排除D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17.(2)材料二中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17.(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的进步性及其消极影响【答案】(1)认识作者认为“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其过度放纵政治功效“存天理”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解析】(1)“认识”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政治功效”从当时中国存在的政治制度与该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回答【答案】(2)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唐宋时期的佛家、道家思想精华整理融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根本原因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答案】(3)进步性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消极影响程朱理学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一些思想主张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妇女思想、行为的束缚更为严重【解析】(3)首先依据材料观点概括、提炼出程朱理学的进步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消极影响18.(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18.(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18.(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的认识【答案】(1)弊端汉朝州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唐代道的权力的扩张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解析】(1)根据材料汉代“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可知汉朝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根据唐代“道”的设置“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可知唐代“道”的权力扩张易出现外重内轻局面导致藩镇割据【答案】(2)特点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解析】(2)根据“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的设置原则”可以得出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根据“每路设四个机构……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可知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答案】(3)认识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解析】(3)根据前两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19.(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19.(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答案】(1)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解析】(1)问题根据“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得出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目的注意材料中所涉及人物对待变法的态度——变法的反对者根据司马光阶级立场分析回答【答案】(2)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非王安石新法造成的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解析】(2)观点根据“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概括得出第二问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相关知识作出解答。
中国古代史宋元第五章单元测试方案

中国古代史宋元第五章单元测试方案(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目的是:A、削弱朝中大将兵权B、加强皇权C、防止藩镇割据D、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2、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为着: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D、巩固政权需要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重要目的是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4、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减少财政开支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6、北宋以来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A、社会经济的进步B、政治制度的改革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D、商品经济的发展7、对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隋文帝时开始分科考试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太宗时最终废除九品中正制,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④宋太祖实行糊名制和设明法科⑤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8、导致1127年北宋徽宗、钦宗被掳,及至北宋亡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李纲被罢官B、投降派得势C、金兵力量的强大D、北宋的政治腐败9、岳飞记得人民尊敬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A、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中原人民的利益B、岳飞忠君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C、岳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D、岳家军作战勇敢,屡战屡胜10、绍兴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A、割让土地B、屈辱称臣C、贡纳岁币D、战败议和11、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昊在兴庆称帝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变法: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12、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宋元测试(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魏开方)2009.81.王敏锐同学到“陈桥兵变”遗址旅游,拍摄了这张照片。
回校后,他在这张照片上配上解说词,请指出他的解说词中不正确...的内容()A 它是赵匡胤“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战略的产物B 它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 它发生在后周都城东京的附近D 它成为赵匡胤加强集权的动因之一2.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的是()A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 在地方设转运使C 设三司管理财政D 派文臣任知州3.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B 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 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D 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司法事务4.“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这说明造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A 财政匮乏不足以立国B 军制腐败开销过大C 强化中央集权的弊端D 庆历新政举措不当5.北宋科举制度管理更加严格,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这说明科举制度()A 在宋代更加完善,杜绝了考试舞弊现象B 扩大了北宋政权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C 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促进了教育发展D 进士科是最主要科目,诗赋是最主要考试内容6.下列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着必然联系的是()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②“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③“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④“国用可足,民财不匮”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7.“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B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皇帝去世,王安石失去了支持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8.北宋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去。
这一措施()A 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B 表明政府垄断商品贸易C 有利于农业商品化D 体现“工商皆本”的思想9.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
……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
该观点()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10.右图是《契丹族人引马图》,对这张图片所反映的契丹族的生活的解释,不.正确..的是()①场景发生在黄河流域②马匹的肥壮说明了契丹人畜牧业发达③精巧的马鞍说明了契丹人冶铁业的发达④契丹族人当时基本实现了民族统一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④D ②③④11.右图是长江流域出土的契丹族特有的器物之一——《淡绿釉皮囊壶》。
通过这一文物,我们能够得到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 宋辽时期,辽国制瓷技术深受汉族的影响B 宋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C 宋辽之间的关系战和均占据重要地位D 宋辽之间文化交流仅限于制瓷技术方面12.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A 实现统一后B 澶渊之盟后C 东京保卫战后D 宋金和议后13.983年,宋朝政府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同时设置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北宋设置茶马司的原因不包括()A 防止铜、铁等被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用来制作武器B 增加国库收入,解决“冗费”问题C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防止财权旁落地方D 物物交换比商品货币交换更能推动商业发展14.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①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②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④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15.在下列的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是()①都城设立在今天的宁夏银川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仿照汉文草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④推行科举制⑤和北宋政权一直和睦A ②③④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 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 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处是C 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 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17.据《金史》载:“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务农桑,其余同防御州。
谋克,从五品,掌抚揖军户,训练武艺,……其余与县令同。
”“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
”这说明猛安谋克制度在推动女真族社会转型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保障了金政府的财源B 保障了金军的战斗力C 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D 促进了女真族势力的壮大18.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残山剩水”(如图)。
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A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D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9.与12世纪初期中国逐渐出现右图所示政治格局相关的事件包括()①澶州之战②靖康之变③葵丘会盟④绍兴和议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20.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
在图中I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A 山戎B 匈奴C 突厥D 回纥21.在上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
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 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C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D 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22.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为了监察地方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23.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
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
”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①疆域辽阔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③各民族交往密切④新的民族出现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4.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改革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C加速了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 实行了本民族的文字25下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表格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朝代时间长短B 王朝力量强弱C 疆域面积大小D 经济格局变化26.柳诒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
”主要原因是()A 印刷术的发展B 科举制度完善C 造纸术有突破D 图书成为商品27.下列关于火药发明使用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②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③13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④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8.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是()①管形火器的发明②子午线长度的测定③《授时历》的颁行④活字印刷术的创制A ①②B ①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9.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包括()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并发展成新儒学②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人性③认为“理”是客观规律④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①②④30.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31.观察下列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如图所示,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请回答:(1)写出各图形成的大致时间。
(2)三幅地图反映的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各是什么?从政治角度入手分析其原因。
(3)比较三幅地图,指出其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
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材料二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材料三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
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材料四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
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