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韩端午节争端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合集下载

交大人的原创音乐剧《西迁,西迁》公演了!

交大人的原创音乐剧《西迁,西迁》公演了!

交大人的原创音乐剧《西迁西迁》公演了!12月20日19:30 交大兴庆校区主楼多功能报告厅历时一年,从调研、创作、排练到筹措,从广播剧到舞台剧,19首原创歌曲、全程2个小时,国内首部弘扬西迁精神的原创音乐剧《西迁,西迁》终于要公演了!(无需凭票入场,面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公益演出)在信仰中追寻,在使命中相遇有一种精神,在家国情怀里,肇造忠诚;在文化传承中,铸就丰碑,经岁月磨砺而历久弥新!有一个群体,在事业追求中,挺身担当;在艰苦奋斗里,锻造使命,虽百转千折亦初心不改!这就是——一代交大人的“西迁精神”一群投身于祖国的建设者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致敬西迁,献礼祖国国内首部弘扬西迁精神原创音乐剧《西迁西迁》诠释一所百年高校的时代担当与世纪风采由西安交大师生原创出品以全新的音乐剧形式用艺术弘扬西迁精神以生动的情景和动人的旋律带领观众回到一幕幕历史现场以艺术呼唤心灵以音乐凝聚精神西迁精神以鲜活光辉的形象永远屹立在艺术舞台上原创音乐剧《西迁西迁》是以交通大学罗友慕教授家族四代人西迁六十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用数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切面,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一个家族六十年的情感、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

艺术地再现了从1956年交大西迁、1977恢复高考、20世纪末出国热、21世纪中美科技竞争到近年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等历史事件。

该剧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黎荔、金晨等创作,交大学子积极参与,特邀北京、深圳、西安、哈尔滨四城的知名音乐人、艺术家为顾问。

在交大原党委书记、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的“西迁人”代表潘季教授,以及交大西迁博物馆赵大良馆长的指导下,多方融合创作完成。

希望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推动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前进。

主创团队介绍剧作、词作、本音乐剧总制片人:黎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批课程责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高培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碑林区文化产业专家库成员。

由陈平原的错误看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

由陈平原的错误看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
二○一八年第二期 ( 总 第7 0期 )
重庆陶研文史
No.2,2018 General,No.70
由陈平原的错误看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
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杨德春
【摘要】陈平原《“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中的一段文字,虽然仅仅二百多字,却错误频出。 陈平原《“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写于1999年2月 8日,到如今已经将近二十年了,跨越两个世纪,居 然没有人指出陈平原的错误,陈平原就这样堂而皇 之地作为所谓的北大教授而混迹于学术界,当今的 学术界也就可想而知了,当今的北京大学也就可想 而知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学术精 神在北京大学正在逐渐消失。
[5]441
本。” 孙玉蓉《俞平伯年谱(简编)》:“一九二一
年(民国十年 辛酉) 二十二岁 ……十月,辞 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职,准备赴美留学。”
[5]441-445
孙玉蓉《俞平伯年谱(简编)》:“一九二九 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 三十岁 ……秋,应聘
[5]466-468
到北平大学任教。” 可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不是从北大课堂
[2]2
的,是我和颉刚两人合做的。”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自序》:“一九二一年
四月到七月之间,我和顾颉刚先生通信讨论《红楼 梦》,兴致很好。得到颉刚的鼓励,于次年二月至 七月间陆续把这些材料整理写了出来,共三卷七十 篇,名曰《红楼梦辨》,于一九二三年四月由上海 亚东图书馆出版。”[3]1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自序》:“……名曰 《红楼梦辨》,于一九二三年四月由上海亚东图书
之地作为所谓的北大教授而混迹于学术界,当今的 学术界也就可想而知了,当今的北京大学也就可想 而知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学术精 神在北京大学正在逐渐消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

登山是人类与大自然最为贴近的一项运动,不仅 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 力。 ——美国登山者米勒 登山是勇敢者的运动,也是永无止境的运动。 没有任何人敢说他可以登完世界上所有的山。登 山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挑战人类的恐惧心 理。 ——奥地利登山者威利
收获感动
当五星红旗在地球之巅猎猎飞扬之际, 泪水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在勇者的攀登中, 我们发现了牺牲和壮丽,还有人类特别稀 少的遗世独立的高旷风骨。这是灵光四射 的魂,它是一种使人激情澎湃的东西。 请珍爱这些登山者的勇气和付出。因 为珍爱他们,也就是珍爱着我们人类的智 能、勇气和创造力。
珠峰小知识 问 答
1953年5月29日上午 11时30分,新西兰登山家 埃德蒙· 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 巴人丹增· 诺尔盖 ,克服千难 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 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登上 地球之巅的梦想。
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 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 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 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 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 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 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链接生活 拓展延伸
1.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 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为此付出惨重 的代价,如2002年北大山鹰社在登山活 动中就有几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 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 吗?谈谈理由。试就人是否应该具备探 险精神与同学交流看法。
资料补充
50年间,越来越多的世界 各地登山者踏上登顶珠峰的漫 漫险途,全世界共有1000多人 到达过她的顶峰,但同时也有 近200名勇士长眠于珠穆朗玛 的冰雪世界里。

八省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八省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八省八校2025届高三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2 日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历史研究碰撞出不少火花,那么,AI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怎么样?②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与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者们尝试训练一个“饱读诗书”的语言模型,并让AI来参与古籍整理的工作。

模型学习的对象包括《四库全书》与“殆知阁”语料库,而学习的方法则来自语言智能领域最新的深层语言模型。

③2018年,谷歌公司曾推出了深层语言模型BERT,它在阅读理解等11项语言理解任务中刷新纪录。

和之前的方法相比,深层语言模型一是可以吞吐超大量的数据,二是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现有的深层语言模型覆盖了英文和中文,但却不具备理解古汉语的能力。

于是,研究者们希望通过上述海量的古汉语数据来让机器“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诗书礼乐文化。

在多块计算卡上并行训练了约一周时间后,古汉语BERT初出江湖,AI可以像人一样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并将其以数学向量表示。

④为了检测其理解效果,研究者们引入了句读任务。

在古典文史学习过程中,句读通常是必备的基本功。

古文句读不仅需要考虑当前文本的语义和语境信息,还需要综合历史文化常识,对古汉语知识有较高要求。

宋代大儒朱熹读韩愈文章,便有“然不知此句当如何读”之惑。

在句读的过程中,有三项重要的技能点:利用古汉语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联系上下文语境信息推敲求解,调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

和谐的意蕴:从“ 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

和谐的意蕴:从“ 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

34


实并非如此,台湾就更不用说了。 “ 文化大革命” 十年荒废了很多 人,邓小平同志上来之后,恢复了高考制度,很多优秀的青年进入 大学学习。记得当时在《 参考消息》 上,看到一份台湾高考的语 文试卷,跟我们的试题一比较,我发现,台湾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时大陆涉及文言文的,比如标点、翻译等,所占比重大概是 缘豫 , 考核方面的比重要大得多,几乎 苑园豫 的内容是文言文的试题。当 摇
王 能 宪 : 和 谐 的 意 蕴 : 从 ﹃ 和 而 不 同 ﹄ 到 ﹃ 世 界 大 同 ﹄

37


菩萨不灵了,老百姓不去了,最后没办法又得改回来。 日本现在还在使用汉字,叫当用汉字,日本语言学家统计出来 有五六百个,甚至一千多个。其实我们使用的常用汉字也一千多 个。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是很深入的,甚至在 摇 有些领域超过我们。比如说对敦煌的研究,日本人曾经大言不惭地 说: “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 当然,现在不会这么说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刚才所讲的汉字文化圈,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 国家中保留得也比较好,甚至于在西方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对中 到法国访问的时候,去拜访我们的驻法大使,大使跟我们讲了一件 摇 国文化很有兴趣,也有不少的汉学家。我举一个例子,员怨怨苑 年,我


和谐的意蕴: 从 “ 和而 不同” 到 “ 世界大同”
( 圆园园苑 年 远 月 圆圆 日)
摇 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 和谐的
意蕴:从“ 和而不同” 到“ 世界大同” 》 ,我想通过这样一个题目, 强调一个观点— — —建设和谐社会要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推而广之,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乃至整个国 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觉得继承、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前几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一个中国文化发展战 略的研讨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做了一个重要讲话,他说:中华民 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在香港、澳门、台湾比在大陆要保存得好。我 深有同感。过去我们说香港、澳门等地区是一片文化的沙漠,而事

葛晓音:保护传统文化 中国要跟日本学什么

葛晓音:保护传统文化 中国要跟日本学什么

葛晓音:保护传统文化中国要跟日本学什么2015年08月23日 08:26来源:凤凰网综合个人简介:葛晓音,女,1946年8月23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此后在新疆昌吉州中学任教、在河北省兴隆县文化馆工作。

1982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凤凰江苏:您觉得举办此次古典文学高端论坛,对于研究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有什么意义?葛晓音:南京大学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就是域外汉籍研究所,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本来在历史上的影响就很大,特别是东亚文明的影响很大,以前我们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对这一块的关注比较少,南京大学以张伯伟教授为首,他发起了这样的研究所,而且现在已经有一批学者,围绕这个专题来做,他们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了,刊物也出了好几本了。

所以我觉得他们办这样的论坛,这个题目对南大特别合适。

我个人因为做个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是个体行为,原来是跟东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合作的,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所以我觉得在做的过程当中涉及到东亚文明的方方面面,我们仅仅局限在古代文学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有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关心到,艺术方面也包括,美术、音乐这些方面都是要涉及到的,所以我觉得论坛的题目非常好,可以鼓励研究者扩大视野,特别目前以中韩日三国学者为主,大家对于中华文明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广,而且能够传承到下面一代,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日本至今仍上演唐乐凤凰江苏:您今天演讲的论文选题相对比较冷门,问了很多博士生,他们多这些都不知道,您怎么会想要做这样一个选题呢?葛晓音:我93年到日本东京大学去讲学的时候,当时是户川教授到我去东京的国立剧场,去看他们的一些影视资料,日本雅乐,这些雅乐就像图书馆的柜子,好多的曲子都是我们念唐书特别熟悉的,居然还都尚有,当时就非常吃惊,像秦王破阵乐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太熟悉的名字,但是我们都从来不知道它们居然都还可以上演,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原来日本雅乐它是一个号称日本的化石文化,它保留得很好,我们就已经失传了,但是他们都已经保留下来了。

“燕行录学”刍议

“燕行录学”刍议

“燕行录学”刍议作者:漆永祥来源:《东疆学刊》2019年第03期[摘要] “燕行录学”即研究“燕行录”及相关问题的学问。

“燕行录”是朝鲜半岛在高丽、朝鲜王朝时期出使中国的使臣所撰写的纪行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往来中国的闻见录。

“燕行录”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分,还有共名与单名之别。

在对“燕行录”称名与概念,创作与编纂的历史分期,整理、辑佚、翻译与数据库建设,文献重复与抄袭,史料价值与真伪以及“燕行录”研究中应持有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梳理、考辨与论述之后,可以发现,国内建构“燕行录学”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应设立相应的研究学会,以指导与协调“燕行录”的研究。

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燕行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关键词] 燕行录;燕行录学;燕行使;整理与研究;治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I312.0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9)03-0001-15[收稿日期] 2018-11-18[作者简介] 漆永祥,男,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清代考据学、清代学术史、东亚文化与文学、“燕行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

(北京 100871)一、建构“燕行录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历史跨入21世纪之后,随着原韩国东国大学林基中教授编纂的《燕行录全集》100册的面世,“燕行录”的整理与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推进,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升温,时至今日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大好局面。

我们可以谨慎而乐观地判断:建立“燕行录学”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有其迫切性与必要性。

首先回顾一下“燕行录”整理与研究的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日据时期,韩国《青丘学丛》第1号出版了《朝鲜事大纪行目录》,共著录燕行文献57种,并整理出版了苏世让的《陽谷赴京日记》等。

1935年,当时的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整理的《奎章阁丛书》中,即有《昭显世子沈阳状启》。

此后迟至1962年,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出版了《燕行录选集》,共收录“燕行录”30种(2008年出版《补遗》20种)。

文在寅北大演讲稿

文在寅北大演讲稿

文在寅北大演讲稿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文在寅及其背景
2.文在寅的演讲主题:韩中关系的过去与未来
3.文在寅对韩中建交 25 周年的评价
4.文在寅对韩中两国未来合作的展望
5.文在寅的结束语
正文
文在寅,韩国的第 19 任总统,他在北京大学发表了一次演讲,主题为“韩中关系的过去与未来”。

在演讲中,文在寅高度评价了韩中建交 25 周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对两国未来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文在寅首先回顾了韩中建交 25 年来的历程。

他表示,在过去的 25 年里,韩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深入。

这一切都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接着,文在寅对韩中两国未来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韩中两国在未来的合作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他强调,韩中两国应该继续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的挑战,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和全球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在寅还特别提到了韩中两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合作。

他表示,半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韩中两国的安全和繁荣,也关系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他呼吁,韩中两国应该继续加强在半岛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共同为实现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为实现半岛的无核化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演讲的最后,文在寅表示,他相信,只要韩中两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努力,韩中两国的关系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为实现两国人民的共同繁荣,为实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陈连山摘要:中韩两国围绕江陵端午祭出现的文化冲突,其表层原因是两国国民互相不了解相关事实,深层原因则是双方各自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不能正视事实。

针对前者,本文全面比较中韩两国端午节习俗的事实,指出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

针对后者,本文批判了部分中国人把文化发明权扩大为文化所有权;同时也批判了部分韩国人为维护本国文化独特性而故意否认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端午节端午祭城隍巡游文化冲突中韩关系作者简介:陈连山,河南洛阳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

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著作《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游戏》和《话说端午》。

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

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被韩国网民误解事件,郑在书被中国网民误解事件1等等。

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

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

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1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在书发表论文认为:中国上古神话包含了一部分东夷民族的神话。

这个观点被部分网民误解为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

“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石击起千层浪。

很多国人,包括学者、政治家都觉得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成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情上无法接受。

网络上更是骂声一片,认为韩国的申报是偷窃中国文化遗产。

于是,一批热心人士集中起来,开始进行所谓的“端午保卫战”。

这种说法经过时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刘魁立先生的批评、经过民俗学家贺学君等人现场考察韩国江陵端午祭并详细说明它跟中国端午节有区别之后,并没有消失,至今还有流传。

由此可见这场端午节争端之影响是多么深远。

我认为:这场冲突的起因很复杂。

其表层原因是中韩两国国民对于对方文化的误解。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考察中韩两国端午节(包括韩国江陵端午祭),还原事实真相,以消除误解。

深层原因则是双方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对此,我将在本文第四部分加以分析。

二、中韩两国端午节的事实我在《话说端午》(2008年)一书中全面考察过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流传变化和基本性质。

这里只做简要概括:端午节是一个为了避免疾病瘟疫而产生的全民卫生节日。

它最初的日期是干支记日法夏历五月午日,后来普遍采用数字记日法,于是节日日期正式改为五月五日。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的名字就是五月五日,晋朝周处《风土记》定名为“端午”。

端午之所以能够成为节日,原因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接近夏至)阳气最盛,即将衰竭,而阴气开始复生,阴阳相争,这是一个邪气横生的恶日。

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目的就是辟邪。

中国端午节民俗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使用兰草、菖蒲、艾蒿。

兰草、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

用它们泡水沐浴、或悬挂,或者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

第二是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

第三是张贴道教符图驱邪。

第四是饮用药酒(蒲酒、雄黄酒)。

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

第六是到河边游玩,并抛弃香袋象征抛弃邪气。

第七是划龙舟或龙舟竞渡。

有一种六朝之后产生的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多数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2。

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认为端午节辟邪过于迷信,所以极力宣扬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3。

第八是亲友互相赠送夏季使用物品(端午扇、草帽、毛巾),互相关心。

以上八项端午节习俗中,主要是以辟邪、辟瘟、保健为目的,因此辟邪是中国端午节的核心。

杨琳、萧放等学者的观点类似。

韩国古代历法与中国相同,朝鲜时代以来,传统节日体系也与中国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节日与中国相同,例如,韩国有四大节日:元旦、寒食、端午、中秋。

这些都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基本一致。

当时,韩国只有个别节日是纯粹的本国节日,如农历六月十五的流头日。

4当然,中韩两国在共同拥有的那些节日里,具体风俗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讨论端午节的起源问题。

韩国上古时代文献相对缺乏,所以,韩国端午节的起源时代记录比较晚。

根据崔在洛整理、韩国外国语大学翻译的《江陵的无形文物》(2004年)介绍:新罗时代已经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全民同庆。

5只从起源时间和节名看,韩国端午节可能来源于中国。

但是,这样论证是不够严谨的。

韩国一直到18、19世纪才有专门的民俗志书,上古典籍又短缺,所以,在新罗时代之前也有可能已经出现这个节日了。

要确认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详见下文。

但是,现代韩国民俗学界部分学者认为:韩国端午节有自己独立的起源。

第一,韩国端午节除了这个汉字名字之外,还有一种固有名词:“上日”。

因为这一天韩国民众吃车轮形状的艾子糕或Suliqu(山牛蒡)糕。

而Suli是“高、上、神”的意思。

第二,中国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用楝树叶包裹竹筒,内装大米投入河流,后来演化为吃粽子。

6但是,以上两条证据很不准确。

首先,艾子糕的确是韩国典型的端午节食品,但是这个习俗可能来源于中国。

按照洪锡谟(朝鲜时代后期)1825年著《东国岁时记》云:“端午俗名‘戊衣日’。

戊衣者,东语车也。

是日,采艾叶烂捣,入粳米粉,发绿色,打而作糕,象车轮2见明代杨嗣昌《武陵竞渡略》。

武陵即今日湖南常德。

3参看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第165——167页。

4参看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

5《江陵的无形文物》,第18页。

6见《江陵的无形文物》第18页。

形,食之,故谓之‘戊衣日’。

”7所以,吃艾子糕而命名节日,只能叫“戊衣日”,意思是“车日”,跟“上日”无关。

另外,《东国岁时记》作者考证这个习俗来自中国:“按:武珪《燕北杂志》:‘辽俗,五月五日勃海厨子进艾糕。

东俗似沿於是。

”8当然,洪锡谟的说法证据不是十分充分,只能说存在这种可能。

不过这条证据足以说明:根据韩国端午节吃艾子糕来论证韩国端午节具有自己独立的起源是没有说服力的。

其次,把中国端午节理解为单纯的纪念屈原,更是错误的。

前文已经说明,祭祀屈原只是中国端午节习俗中很晚才出现的,而且不是很普遍。

另外,韩国古代端午节也有纪念屈原的内容,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韩国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固有名词是“水濑日”。

金迈淳(1776——1840)《洌阳岁时记》云:“国人称端午日为‘水濑日’。

谓投饭水濑,享屈三闾(即屈原)也。

地之相去万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谣俗不改,精爽(即神灵)如在,何令人感慕至此也!”9所投的米饭,和中国人投的粽子——实际就是包起来的米饭,十分相似。

基于以上论述,韩国民俗学界部分学者论证中韩两国端午节来源不同的说法,证据不足。

要论证中韩两国端午节的关系,除了考察起源时间、节日名称,更主要是考察双方节日民俗的具体内容。

我全面对比了中国端午节的八大内容和韩国朝鲜时代柳得恭(1749——?)《京都杂志》、洪锡谟《东国岁时记》、金迈淳《洌阳岁时记》记载的韩国端午节官方礼制与民众习俗,结论如下:1、韩国朝廷于端午节赏赐艾花(木制簪子饰以丝花、五色线)、艾虎和端午扇给大臣。

与中国古代礼制同。

2、韩国观象监制作朱砂辟邪文(或名“天中赤符”)、除病,内医院制药佩带禳灾,赏赐大臣五色丝线以禳灾,与中国古代礼制和民俗相同。

3、韩国采益母草、豨等药材备用,与中国类似。

4、韩国给儿童穿红绿色新衣服,与当时北京习俗同。

5、韩国民众用菖蒲水给儿童洗头洗脸,妇女用菖蒲根制作簪子,与中国民俗同。

7《东国岁时记·洌阳岁时记·京都杂志》合编本第33页,朝鲜光文会,1911年。

8《东国岁时记·洌阳岁时记·京都杂志》合编本第33页,朝鲜光文会,1911年。

9《东国岁时记·洌阳岁时记·京都杂志》合编本第11页,朝鲜光文会,1911年。

6、韩国吃米制的艾子糕、山牛蒡糕,中国吃米制的粽子,不一致,但是类似。

韩国古代投饭水濑,中国投粽子于水,传说都是纪念屈原的。

7、韩国端午荡秋千。

中国是在清明节、寒食节荡秋千。

《东国岁时记》认为是韩国民俗的演化所致。

8、韩国金海地区有石战游戏,两组青年互相投掷石头攻击对方。

中国辽宁等地区至今流传。

9、韩国男青年互相角力摔交,中国无。

两国端午节活动,基本一致。

节日目的也非常一致。

主要都是为了辟邪,少数是为了纪念屈原。

基于中韩两国端午节内容一致,目的相同,名字基本一致(中国一些地方的端午节也有俗名,如粽子节),所以,我认为韩国古代学者柳得恭、洪锡谟、金迈淳三人把韩国端午节来源地定为中国是符合事实的。

而现代一些韩国民俗学界同人把韩国端午节的起源跟中国端午节完全分开,我碍难同意。

不过,必须承认一点,端午节传入韩国之后,韩国人民进行了自己的再创造,象吃艾子糕、荡秋千,角力摔交都是。

这个节日已经韩国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基于这个理由,我认为:把韩国端午节完全等同于中国端午节也是不正确的。

三、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城隍巡游的比较中国民俗学界同人对于韩国江陵端午祭所知甚少,同样存在很多误解。

2004年4月,《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祭祀是什么内容。

5月6日《人民日报》文章提到的那位东北某大学教授,其实是辽宁大学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

当时,韩国方面通过亚细亚民俗学会邀请中国民俗学界元老到韩国江陵地区参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并参观“端午祭”。

乌先生在受邀专家之列,他担心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遗产,所以,写信提醒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结果,大家都错误地认为江陵端午祭(韩语发音:danoje)就是端午节,一下子就闹起争端了。

这是中国人对江陵端午祭的第一层误解——以为它就是中国的端午节。

可是中国学者考察江陵端午祭之后,承认它跟端午节不同,又认定它是纯粹的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无关。

在我看来,这又成为一个问题,构成了第二层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