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讽刺艺术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从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手法以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第一章讽刺与现实1.1 讽刺与小说钱钟书是一位既擅长文学叙事又擅长文学批评的作家,他通过小说中细腻而犀利的讽刺手法,将现实社会中荒诞和荒唐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是他对当时社会风貌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揭示性披露的重要作品。
1.2 讽刺与人物形象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腻描绘,展示了他独特而尖锐的讽刺眼光。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虽然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因为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了婚姻,最终陷入了围城之中。
这种讽刺手法既揭示了方鸿渐个人的软弱和媚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利和安逸的追求。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讽刺2.1 方鸿渐与围城方鸿渐是《围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他既是小说中最具才华和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之一,也是小说中最充满讽刺意味的形象之一。
他通过选择婚姻而陷入围城之中,这种选择既反映了他个人软弱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利主义和安逸生活态度。
2.2 方鸿渐与现实社会方鸿渐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写照,更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等价值观念忽视与削弱。
方鸿渐的选择代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人们为了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婚姻,最终被困于围城之中。
第三章社会风貌的讽刺3.1 小城市的封闭性《围城》中的小城市是一个封闭而狭隘的社会空间,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和互相指责。
这种封闭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被这种封闭性束缚住了,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和理想。
3.2 社会伪善与虚伪《围城》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伪善与虚伪现象。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一副正经而虚伪的面孔,在表面上维护着道德和传统观念,实际上却追求着个人利益和私欲满足。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内容提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细节描写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
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
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勾搭妓女。
这里面也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借口来博取男人情感,包括采用假冒作家题字赠书的女生指导,也有由教员蜕变成”资本家走狗的走狗”的女大学生,有自称为”老古董”而打扮得妖形怪状,所写东西搬来搬去,几十篇如同一篇,宣言不问政治却随同已受伪职的丈夫离职遁去的报馆女编辑,也有认为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出洋学医而学到了不致怀孕的性开放女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确实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在人物的展示过程中,作者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
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
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
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二、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围城》通过人物可笑嘴脸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如书中对主人公方鸿渐流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先是报上登出新闻,继则应邀回母校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
方鸿渐是这样说的:”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对方博士这一宏论,作家未作任何品评,但方博士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钱钟书就是通过方鸿渐那通篇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帝国主义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从整篇看,文章并未对方鸿渐有很多评价,通过情节发展,自然把矛头指向了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后,又和苏小姐亲近。
侍者阿刘因方鲍同居时索钱不成,怀恨在心,看到此景,不禁诧异,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了一口浓浓的吐沫”。
一个”啐”字表明怨恨之深,一个”射”字,表明速度之快且有力量。
把阿刘久蓄的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兼碑。
高松年和方鸿渐的初次对话,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师,先是利用抗战时期邮政混乱的情况,大胆撒谎,并配之以勇敢的目光,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受害者却羞愧异常。
曹元朗对新诗的评价说:”不必去求诗的意义,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这几句话对某些新诗作了尖锐的讽刺既不必追求诗的意义,它又不必有意义,所以就根本没有意义,这对当时新诗的讽刺是相当刻薄的。
这些细节都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三、讽刺手法灵活多样《围城》中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在《围城》中作者大量采用中外文化、文学的典故。
从中国先秦的《诗经》兵法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谈》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
典故的内容除文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
如第八章机关上司驾驭下属的技巧,尽学西洋人赶驴子,在驴子眼前,唇吻之上挂一串胡萝卜,引诱驴子向前拼命,这是来自法国《列那孤》中的生花妙笔。
方鸿渐买假文凭时引柏拉图《理想国》、孔子孟子之事为自己辩护,认为买文凭哄骗父母,”也是孝子贤婿应有承欢养志”这里连用几个中西典故细腻逼真地写出了方鸿渐自我解嘲自欺欺人的心理。
增加了讽刺的力量和批判的力度。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
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
再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
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解。
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
”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
又如写妓女王美玉:”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它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象侠客的胸襟”,”牙根肉”怎么能象”胸襟”呢?但细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抱不平吗?原来这是比喻牙根肉不平,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
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还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使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例如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围城》中还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
德国有一位哲学家柏格森,在一篇谈《笑》的文章中说:”喜剧就是模仿人的机械动作。
”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但经过作者反复地描写它的状态,就使它犹如笨重的机械一样,屡屡重复着一个动作,造成一种滑稽感。
《围城》中的重复手法别有特色,含有几分机智的俏皮劲。
留学归来的鲍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
小说就反复把她比作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紧接着小说中又借用”真理是赤裸裸的”格言,把鲍小姐轻薄、肉感、放荡不羁的习惯,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
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
”物价”和”风筝”,”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以溢于言表。
写餐馆的老板娘:”她满腔都是肥腻的营养,那样肥硕,表明这店里饭菜也营养丰富,她靠掌柜坐着,算是不落言诠的好广告。
”饭菜的营养丰富和老板娘的肥硕毫无关联,但作者抓住其内涵的连接点,运用丰富的联想,由奇特的身体引喻饭菜的营养,一方面突出了老板娘身体的可笑,另一方面再联系他们叫的无法入口的饭菜,这样由此及彼在前后的对比映照中令读者捧腹大笑,啼笑皆非。
四、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围城》贯穿始终,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
如对学国文要出洋深造的分析其它学科”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可掬,只要国文是土货国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这里的”洋气可掬”和”外国招牌”,语言尖锐泼辣,对于新学科的内涵,对于一些留学观念,再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彻底的了,方鸿渐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