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直板横打技术赛练脱节论文
长胶直拍横打

长胶直拍横打长胶直拍横打关于长胶直拍横打的一些体会本人采用长胶直拍横打是从反胶直拍横打改的,属于半路出家型的。
使用长胶满打满算也有两年光景了。
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边打边琢磨,到现在的小有心得。
一路走来,虽然谈不上艰难,但也付出了一些艰辛,也曾迷茫过,也曾想过退缩,但庆幸的是,最终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
至于我为何想去改打长胶,就让我从自己的乒乓球生涯之初说起吧。
本人上大学时候开始接触乒乓球,当时也是看别人都用两面反胶,所以自己也就弄了一块两面反胶的成品拍,开始了自己的乒乓球生涯。
由于自己从没接触过正儿八经的乒乓球训练,也没经历过多球训练,所以自己打球进攻没有连续性可言。
当初也是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王浩的直拍横打,感觉很棒。
所以从那以后,自己也就瞎琢磨和模仿了起来。
因为自己学的是理工科,所以对书上和网上讲解的一些乒乓球原理,倒是也能理解的差不多。
故自己学乒乓球基本上是用理论武装,然后加上自己闭门造车练成的。
虽然参加工作后,自己把打乒乓球这个爱好坚持了下来。
但也仅限于在单位内玩玩,从没出去打过,基本上属于坐井观天类型的。
下面开始说说自己的打发法、技术特点、缺点以及困惑吧。
首先,自己当初的直拍打法基本上属于正手加转弧圈加快攻;反手上旋球推挡,下旋球拧拉,高球采用横打。
虽然反手下旋球拧起来很转,但随着防弧圈技术进步,现在弧圈如果没有连续进攻,越来越难得分了。
恰恰本人进攻连续性很差。
所以感觉反手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这就是没有正规老师教、没有经过多球训练的后果。
其次,自己的技术特点属于: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类型,基本上力争在前三板结束战斗。
我的爆发力很好,虽然自己连续性不好好,但是自己进攻球质量还是蛮高的。
这种打发也注定自己防守会相对薄弱。
同时接发球也变得十分重要。
第三,说说自己的缺点吧。
由于自己接触生人较少,对各种接发球判断不好,所以接发球一直是自己的软肋。
虽然自己的第一板攻球质量不错,但时随着接触高手的增加,发觉他们要么发球的质量很高,要么处理接发球的能力很强,自己越来越难找到发力冲抢的机会。
对乒乓球直板横打与推挡技术的对比分析论文

对乒乓球直板横打与推挡技术的对比分析论文对乒乓球直板横打与推挡技术的对比分析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直板横打与推挡技术进行研究,从我国直拍打法运动员的比赛观察与统计来看,目前我国直拍运动员完全放弃推挡,基本向王皓以横打技术为主的方向发展,这将有碍与直拍反面技术的全面发展。
综合其它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特长技术,从理论高度构建我国直拍打法运动员反手横打与正面推挡技术高度结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乒乓球;横打;推挡;对比分析在我国六十年代,庄则栋、李富荣和徐寅生的左推右攻打法以其快速的进攻把世界乒乓球速度提高到新的阶段,尤其是庄则栋的近台两面快速进攻更是所向披靡,横扫千军,连续三届夺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
随着六十年代后期日本发明弧圈球技术,七十年代之后弧圈球技术被欧洲运动员发扬光大,我国直拍反手攻球技术无法解决攻打弧圈球的技术难题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面对强大的弧圈球威力,我国直拍运动员使用反手推挡技术以控制为主,被动防守,使直拍反手位出现了较大的漏洞,在比赛中被国外运动员紧紧抓住不放,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整整二十年,我国直拍快攻打法的运动员在与欧洲运动员抗衡中显得尤为吃力。
直拍横打技术对外国运动员来讲是一种新异刺激,他们没有与这种技术对抗的体会,因而,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技术。
横打技术如同横拍的反手技术一样,动作幅度大,中近台进攻自如,能制造稳定的弧线。
外国运动员与我国直拍横打选手多次交手后,便能很快适应这种技术打法。
因此,我直拍横打运动员如何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变化,施加更多的刺激,给对方增加新的难度,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调查对象为刘国梁、马琳和王皓等中国优秀直拍快攻打法的运动员。
刘国梁、马琳和王皓作为三代直板优秀选手,对横打与推挡技术交叉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反映我国直拍运动员在横打技术与推挡技术的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进行社会学科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查阅国内外直拍反手新技术直拍横打、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乒乓球有关方面等专著,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运用分析

117当代体育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运用分析易江南 杨 鑫直拍横打技术起源于80年代末,在90年代广为盛行,通过马琳,王皓两人的不断完善,该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直拍横打技术具有较高的生理合理性,该技术能够有效弥补直拍反手位中存在的缺陷,真正实现直拍对抗横拍的技术革新,是乒乓球运动中的有效技术创新。
本文主要分析了直拍横打技术的主要特征,并探究了直拍横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马琳,王皓等优秀运动员为典型代表,了解直拍横打技术的应用状态,同时也阐述了新规则中存在的限制直拍横打的相关因素,明确直拍横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阶段由于乒乓球运动的飞速发展,直板快攻应用方式存在较多不足。
国外的乒乓球运动员也对相关乒乓球运动技术追求革新,有效应用台内搓球及推球等互相融合,这种融合方式具有较强的旋转性,当球落台时球会向球台左侧旋转,也就是转向直拍选手的反手位,这位直拍快攻型技能不足的选手带来较大困难,使侧身更加艰难。
此外,由于直板选手反手位处于被动形式,对手会抓住此种被动形式南开攻击,以往的直拍快攻打法不能够在发球后开展侧身强攻,并且在相持过程中正手回反手直板一直处于被动形式,上手情况少之又少,导致反手位回球无法发挥作用,无法保持连续持久。
反手位搓台内短球,从被动接发球到反手为单一回球。
国外运动员为应用旋转性能较强的弧圈球,对于此种球法,我国推挡不能够加力变线,反手连续攻的难度更高。
本篇文章主要探究直拍横打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之拍行大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1 直拍横打技术的特点直拍快攻打的主要应用优势是快速进攻,如果可以有效应用快速进攻,尊重应用方式将会发挥出最大作用。
当快速进攻无法有效应用时,新应用作用将大大减弱。
同时快攻技术在无法运用的情况下,该打法将不存在应用效果。
通过家的乒乓球运动员都非常重视快攻打法,在实际比赛中会尽力压制我方该打法的应用,主要应用的压制手段为压反手或调右压左技术。
在过去的比赛中,我方应用的侧身正拉方式只能用于防守,直拍快攻打方法无法应用,失去了比赛进攻的主动性。
乒乓球直板技术以及比赛经验总结

乒乓球直板技术以及比赛经验总结作为一个乒乓球爱好者,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乒乓球直板技术,并参加了多次比赛。
通过这些年的训练和比赛经验,我逐渐掌握了一些乒乓球直板技术的要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乒乓球直板技术主要包括发球、接发球和攻球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球技术,发球是比赛的开始阶段,也是我个人认为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发球时,我们要注意力度和角度的掌握。
力度过大容易出界,而力度过小则容易被对手攻击。
对于发球的角度,我一般选择斜对角线发球,并且掌握好力度和角度的配合,以便给对手制造麻烦。
接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接发球时,我要根据对手的发球动作和球拍的方向来判断球的去向。
同时,我还要根据球的速度和旋转,采取相应的技术来应对。
对于发球的速度较快的球,我一般采取控制球的接法,以减少失误。
而对于发球带有旋转的球,我会利用拍子的角度和力度,将球向上拉起,以减少旋转对我接球的影响。
攻球技术是乒乓球直板技术的核心部分。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比赛,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攻球技巧。
首先是手腕的使用,手腕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加球的旋转和变化,给对手制造困扰。
其次是身体的协调运动,通过调整自己的站位和重心移动,可以更好地掌控比赛的节奏。
最后是力度的掌握,力度的大小决定了球的速度,通过控制力度,我可以使球发出恰到好处的速度,给对手造成困扰。
在比赛经验方面,我发现了一些要点。
首先是要保持冷静。
比赛中,情绪的波动容易影响到发挥,因此保持冷静的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是要学会分析对手。
每个对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对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对策来应对对手的攻击。
最后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比赛中遇到困难难免,但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把握住比赛的主动权。
总结来说,乒乓球直板技术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比赛经验的积累。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乒乓球直板技术的要领,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乒乓球直板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乒乓球直板横打技术的探讨与研究——以52届世乒赛亚军王皓为例

n e r - u p o f t h e 5 2 n d Wo r l d Ta b l e Te n n i s Ch a mp i o n s h i p s| ;
t i c s , nd a l o g i c a l na a ly s i s . Th e s t u d y s h o w s t h a t : mo n o b l o c k c r o s s
一
采 用调查法 对参加 第 5 2届世乒赛 的中国乒乓球 国家 队队员王 皓使用直拍横 打的情况进行调查 以获取有关信
究乒 乓球直拍横 打技术 , 本 文采 用调查 法、 文献资 料法 、 观 察法 、 数据 统计法 、 逻辑分 析 法对 王 皓在 第 5 2届 世乒 赛上 使 用这 项技 术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 明: 直拍横打相对直
手, 他的“ 直板横 打” 技术颠覆 了左 推右攻的传统直板技术 , 成 为直板技术 的突破 之作 ,为直板运动员 的发展开辟 了新 息。 源自2 _ 2 . 2文献资料法
总第 2 4 9期 2 0 1 3年 7 月( 下)
. t 叙 c c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T o t a 1 . 2 4 9
J u l y 2 0 1 3 ( C)
s t u d y o f t h i s s k i l r , t h i s p a p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o n Wa n g Ha o ’ S u s e o f t h i s s k i l l a t t h e 5 2 n d Wo r l d T a b l e T e n n i s Ch a mp i o n s h i p s t h r o u g h a d o p t i n g t h e me t h o d o f s u r v e y , l i t e r a t u r e , o b s e r v a t i o n , d a t a s at t i s -
论乒乓球直板横打

论乒乓球直板横打【摘要】直板横打技术的出现。
对解决直板反手位弱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不仅作用于反手底线下旋球的上手来弥补反手进攻的不足,还能利用旋转和节奏的进攻变化赢得主动。
【关键词】乒乓球直板横打创新发展【正文】直拍横打是90年代我国对乒乓球运动的一项技术创新。
在击球工具上,改变原有直拍单面覆盖正胶或反胶、单面击球的状况,而是在另一面粘上反胶,使球拍正、反面都可以击球。
在反手位用球拍反面回击各种来球,因此,也称为“直拍横打”。
现在的乒乓球运动发展很快,尤其是通过器材的革新使得乒乓球各个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球的速度、力量、旋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在男子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直拍横打”是乒乓球运动快攻型打法的一种,其特点是能增强拍面控制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前臂的力量。
与传统的直拍快攻打法相比,这种打法的反手技术(如拉、抽、弹、拨、挑等)更为丰富多样,反手位的攻击力也更强。
一、直板横打在中国的发展背景当时中国的直板快攻打法面临危机,主要是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弱,在对横板两面弧的较量中常常处于下风。
以刘国梁为代表的直板快攻选手,在1990年四川成都比赛中率先尝试用直拍横打这项新技术,战胜了众多欧亚名将,随后又在1996年夺得奥运会冠军、世界杯冠军。
之后,中国一大批使用直拍横打技术的直板快攻选手脱颖而出,如马琳、闫森、王皓等优秀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直拍横打;许昕采用左手直板,在接发球时使用台内拧拉的技术时显得还是很有底气的,而且拧拉后全台用正手衔接的也不错。
在中远台形成对拉或被动防御时反手使用横拉的质量也很高。
可以说许昕的横打比马琳的使用率要高一些,王浩是直板横打代表性的人物,他将直板弧网结合快攻打法,与一般的直板快攻有所不同。
他反手不用推挡,全部使用横打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打法有些近似于横板,但是他又具有直板的技术特点。
王浩是世界直拍运动员中唯一一个不会推挡的乒乓球选手,他的“直板横打”技术颠覆了左推右攻的传统直板技术,成为直板技术的突破之作,为直板运动员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天地。
浅谈乒乓球运动中的直拍横打技术

浅谈乒乓球运动中的直拍横打技术盐城第一初级中学周陈岑中国乒乓球运动40年来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是我国长盛不衰的竞技项目之一。
乒乓球项目的成功是中国乒乓球队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结果,直拍横打技术作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典型,是中国近台快攻打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直拍横打是快攻型打法的一种。
指直拍运动员使用球拍反面的覆盖物击球。
特点是能增强球拍面控制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前臂的力量。
和传统的直拍反手推挡相比,直拍横打更为丰富多样,也更具有攻击力。
直拍快攻的反手问题一直困扰乒乓界多年。
由于受解剖结果形态因素的限制,反手位击球无论速度、力量、旋转都与正手位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反手位连续进攻技术上的突破一直是乒乓球技术研究的重点。
中国几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涉及到反手位的攻防问题。
中国传统的近台快攻打法中,正反手都用同一拍面击球,和横拍正反手都可以采用不同拍面的胶皮击球的技术相比,反手位变化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山个的领先地位,直拍反手的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80年代末,欧洲运动员将弧圈球技术与快攻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打法。
1989年底第40届世乒赛,由江嘉良、陈龙灿领衔的中国男队在多特蒙德丢掉男团斯韦思林杯之后,直拍反手的漏洞和缺陷反映地更为突出,在第41届、42届世乒赛中也是一蹶不振,舆论界惊呼中国乒乓队“失去了半壁江山”,乒乓球界一谈直拍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业余体校的孩子们不再学江嘉良、陈龙灿那样直握球拍,自上而下地变成了以横拍为主体。
然而中国传统直拍快攻打法需要继承、发展,更需要创新。
乒协主席一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当时在国家青年队开辟了一块“试验田”,让刘国梁、冯哲、王飞等直拍选手先后在球拍背面贴了一块反胶胶皮进行训练和摸索,终于实现了这一重大的技术突破。
由此产生了乒乓球技术中的一个新名词——直拍横打。
1992年成都中国公开赛,直拍横打横空出世,年仅16岁的刘国梁直拍横打的绝招,将瓦尔德内尔、林德、金泽洙、李根相、金成煦等一批欧亚名将一一斩落马下。
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王皓直拍横打技术的分析研究

术 运 用特 点 上 进行 分 析 研 究 ,探 讨 其 规 律性 和 差 异性 , 旨在 为直 拍 选 手更 好 地 运 用 这一 技 术 环 节提 供 一 定 的 理 论 参考 。 关键 词 :直拍 横 打 ;王 皓 ;发 球 抢 攻段 ;接 发球 抢 攻 段 ;相 持 段
中图分 类 号 :G 4 8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5 X ( 0 9 l - 1 - 2 6 4 1 1 20 ) l00 0
1 前 言
直 拍 进 攻 型 打 法 ,一 直 是 我 国乒 坛 上 的 主流 打 法 。在 我 国乒 乓 球 技 术 发 展
打 法 的技 术 水 平 和 直 拍 横 打 技 术 提 供 参 段 反 手 上 手 率 为 8 % , 得 分 率 为 2 % , 4 6
考依据。
失 误 率 仅 为 1%。 王 皓 的 发 球 以正 手 转 6
一
2 研 究 对 象 和研 究 方 法
的不 同时 期 。为 我 国乒 坛 健 儿 攀 登 世 界 高 峰 立 下 了 汗 马 功 劳 。 2 世 纪 8 年 代 。 2 1 研 究 对 象 0 0 . 欧洲 的弧 圈 技 术 呈 不 断 上 升 趋 势 .中 国 中 国优 秀 乒 乓 球 运 动 员 王 皓 的直 拍 直 拍 进 攻 型 打 法 受 到 了 欧 洲 全方 位 的 全 横 打 技 术 。 攻 型 打 法 的 强 有力 的 挑 战 , 在 与欧 洲 弧 22 研 究 方 法 _
1 一 钐 I 09 1 月第3 0 120 年 1 期
训 练 与竞 赛
S ot p r ̄
— —
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王皓直拍横打技术的分析研究
王 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直板横打技术赛练脱节论文摘要:有些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在学习新技术期间,容易出现“练是练,赛是赛”的赛练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是受技能负迁移的干扰而影响了自信心,再深挖就是心理素质欠佳。
为此把直板横打拉加转弧圈球技术的“下旋引拍”与横拉上旋球的“上旋引拍”两动作之间关系的干扰效应,通过表象演练训练、集中内在注意力换位思维训练、心理素质实景模拟比赛环境下运用认知控制应激训练等3种心理技能训练,以达到抗干扰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及心理素质并较好地解决了赛练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竞赛与训练;乒乓球运动;业余运动员;赛练脱节;技能负迁移;心理技能训练方案业余乒乓球运动员在学习新技术时常常出现在训练中掌握得很好的技术,一到比赛就使不出来的赛练脱节现象,这也是业余运动员竞技水平出现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以学习直板横打技术为例,大多数运动员都是半路出家打了多年乒乓球,他们的技术打法(快攻结合弧圈以左推右攻打法或近台快攻打法的人占大多数)明显比新生代运动员落后很多。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们必须学习新技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多年打球形成的技术动作、攻防转换、打球习惯全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而在学习和调整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受到“技能负迁移”的影响,虽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收效未必明显。
本文针对技能负迁移现象,期望为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克服困难掌握新技术做一些探讨。
1 技能负迁移影响业余运动员学习新技术新生代运动员与半路出家运动员的差距主要是学习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不同,决定了前者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存在任何的技术干扰;而后者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原技术的影响。
例如打下旋球,练习时能拉出正确的动作,而到比赛关键时刻,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冒头,结果是很容易失误下网,失误次数多了该技术就不敢再用了。
原技术会干扰新技术的学习。
即过去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有消极的影响,妨碍新技能的形成。
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技能负迁移,也称为运动技能的干扰[1]。
这种干扰效应,运动员很难自己解决,必须在教练员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加以解决。
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是受技能负迁移影响较大的技术之一;也是比赛中使用率较高,能把下旋球改变为上旋球的过度性技术。
有了它,业余运动员就能发挥出近台快攻的特长。
因此它是直板横打技术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
业余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即使练得很好,可一到比赛就使不出来,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
其一,受技术层面影响。
运动员不明白反手拉加转弧圈球经常失误的原因在哪里。
拉球失误了自己不会去调整,再次失误导致自信心下降就不敢用了。
常见的错误是重心没有下降,握拍手习惯了打上旋球的引拍位置,即高于球台去拉球,这时球与球拍接触的位置在拍的中部,这个部位是弱旋转区,发多大的力都无济于事(容易下网失误);正确手法应重心下降并向下拉手引拍时低于球台,这个预备动作做好了,击球时球拍与球的下降初期接触,才能碰在球拍的拍头即靠近拍的上部的边缘上(即拍的强旋转区),从而拉出质量好且命中率高的加转弧圈球来。
那么,为什么拉球失误的原因常常是“重心没有下降,握拍手习惯了打上旋球的引拍位置(即高于球台去拉球)”呢?原来,学习直板横打以前,反手位的来球,上旋引拍是由后往前挥拍的;而学习直板横打后,拉下旋球必须重心下降、反手略微下垂,即引拍是向下的。
“下旋引拍与上旋引拍”两者之间的动作结构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神经联系,属于两种不同类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即达到完全系统化的条件反射)。
你需要的是下旋引拍,但脑子里还是上旋引拍的观念一时转不过弯来,这就是旧习惯影响了新技能的掌握,也就是产生了运动技能负迁移,使运动员感到不容易掌握新技能,就是“赛与练”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受心理层面的影响。
运动员即使掌握了反手正确的横拉技术,在比赛中,如果思想不重视,拉球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过程上,例如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拉下旋球重心要下降(反手略微下垂,球拍低于球台)”,而是想结果过多(考虑负面的东西太多)或一上台想都不想就急着拉球,结果拉球下网。
这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是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
另一种情况是,在高压力下产生心理应激,想赢怕输的思想抬头(压力大了),自信心就必然会减弱。
所以就会出现比赛失误多不敢使用新技术,回到训练中没有压力时,又能拉好了。
2 业余运动员消除技能负迁移影响的训练2.1 技术层面训练“直板横打的技术结构主要分成发球、接发球、攻打上旋球和下旋球3大类。
上旋球包括:平挡球、快撕球、拉球、贴球、弹击球、反拉弧圈球;下旋球包括:拉加转弧圈球、拉前冲弧圈球、抢冲半出台球等[2]58。
具体练习时应按以上的顺序来训练,为了克服技能负迁移现象,因此直板横打的训练只能围绕程序来进行。
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是受技能负迁移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找到突破点,从反手拉加转弧圈球入手。
直板横打当今有两种模式,代表人物王皓和马琳。
如果半路出家的运动员要学习王皓式的横打技术,首先要过技能负迁移关。
笔者建议放弃反手原来的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暂时改横板打一段时间。
这样,原来直板反手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技术就不会干扰横板(因为横板根本没有这些技术)。
训练一段时间后,原直板的推挡和反手正面攻淡化了,再换回直板横打(直板横打进攻性技术与横板基本相同),此时直板横打的进攻技术就基本定型了。
这是一种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的有效方法。
如果要学习马琳式直板横打技术,就要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
笔者建议要考虑横打与原推挡的运用场合的合理分配,例如吴敬平教练为马琳设计的直板横打模式:第1板防弧圈用推挡,关键时刻的相持用推挡,第1板防守用推挡后伺机转攻时用反面,推挡变直线后对方拉直线时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进行,扑正手回反手时用反面,近网遇下旋用反面拧、出台下旋用反面拉(加转)。
这同样是一种回避技能负迁移影响的有效方法。
教练员必须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经联系要超过旧的技能需时漫长且困难”[2]7;让他们多了解技能负迁移现像是属于正常现象,在学习新技术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接受困难的思想准备。
笔者总结出“学好新技术克服技能负迁移必须经过4个阶段。
a.初始阶段,学习新技能,但受技能负迁移干扰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阶段,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c.熟练阶段,基本不受技能负迁移干扰,但关键球或紧张状态时可能还会受干扰;d.成熟阶段,新技能熟练程度远超原技术,不受负迁移干扰,达到收放自如,习惯成自然,新技能动力定型完全建立”。
“新技能的动力定型一旦达到了自动化程度,就标志着他的运动技能已经形成”[3]。
这时大功告成,完全掌握新技术,形成新的克敌制胜的绝招。
在a与b阶段不适宜参加重要比赛,c阶段还可能会输球,d阶段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掌握新技术,就要减少、克服,直至消除旧技能负迁移的影响。
而关键在于勤学苦练,使新技术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这时来球一到,不暇思索第一反应就是新技术动作,排除旧技能的动作冒头,从而消除了旧技能负迁移效应。
训练要贴近比赛,赛练要高度统一。
教练员可在训练中设计一些结合实战的比赛。
实战训练法有很多,以下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1/2台正手得分比赛”,规定在1/2台内进行的比赛有效,遇短下旋球只能拧(搓的话,算输)、遇半出台下旋球只能反手或侧身正手冲(搓的话,算输)、遇出台下旋球只能反手或侧身正手拉加转弧圈球(搓的话,算输),最后得分必须是正手(反手得分不算,需重打)。
训练目的是强化反手各项技术使用率的同时也兼顾了正手并突显了正手的杀伤力。
2.2 心理层面训练1)结合专项运动的表象演练的训练方法。
运动员要达到以上4个阶段的熟练程度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多练以求新技能尽快达到自动化程度,建议让运动员学习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
训练要点:将直板横拉加转弧圈球进行技术细节分解和动作程序编制,即重心下降至左脚,反手略微下垂”这个环节做好了,后面的“登腿转腰大臂带动前臂、手腕、手指,发力向右前上方挥拍”的成功率就有保障了。
表象内容:放松训练开始→发中间偏正手短下旋球(第1板)→反手抢拉斜线(第3板)→反手斜线相持(第5板)→侧身正手冲斜线(第7板)。
实际练习:立即在平常心态下用实际练习完成以上正确的表象内容,如果发球抢拉成功,再做表象一次,使记忆表象更为清晰。
想象过程的意念要特别集中于技术动作上,以便形成每个技术环节有较清晰的表象。
如果发球抢拉不成功,不必表象。
再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来完成以上的表象内容,假设a运动员与b运动员双方打到决胜局的10︰10,规定遇出台下旋球反手必须拉加转;遇台内下旋短球反手必须拧。
此时a运动员接发球台内拧了一板令b运动员直接推下网的侧旋球(11︰10),比赛进入到白热化,此时a运动员手握发球权,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像看电影一样地表象演练上面练习过的成功的表象内容一遍,这样就能有效排除杂念、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增强信心,唤醒起发球抢拉的动作感觉打好发球抢拉战术:发中间偏正手短下旋球→反手抢底线长下球(斜线)→反手斜线相持→侧身正手冲斜线(12︰10)。
训练提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使用新技术(反手抢拉加转球或台内拧拉),是运动员最难迈过的心理关卡。
所以教练员如何通过运用表象技能训练让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从紧张和焦虑中释放出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是关键。
教练员在平时的队内训练和比赛中就要细心观察运动员的表现,要及时捕捉住运动员完成每一个好的发球抢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并要加以赞扬和让他想象一下刚才成功的发球抢拉技战术,培养运动员今后使用表象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想练结合的良好习惯,并要求他们注意用语言描述动作的完成情况。
这样,运动员就逐渐学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应用自己最成功的发球抢拉加转弧圈球技术为蓝本来表象演练,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
训练目的:将表象技术与反手拉加转弧圈球技术动作相结合,以清晰的表象带动反手抢拉动作。
逐渐形成心、技结合的动作程序。
最终达到动作感知→分解强化→清晰表象→巩固提高。
训练要求:刚开始表象练习应以较单一的技术,先进行放松训练并在安静状态下来做,这样易于掌握。
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来做(如乘车时训练表象清晰度,可想象你家中自己的卧室里。
用心灵的眼睛产生卧室画面:站在门坎往里看,四周颜色、地面、书桌、椅子、窗户、床上的一切……[4]。
随着表象技能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练习一些较复杂的内容。
比如反手拉起加转后先斜线相持压中路形成相持(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走)后,再伺机侧身正手杀斜线大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