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诗两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课件(42张PPT)

诗歌主 旨
四读诗歌,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以点代面,以夏、冬时蝈蝈和蛐蛐这两种 昆虫的鸣唱,表现了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 景象,歌颂了大自然永恒的美。
课堂检测
(一)基础能力检测与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 篱 )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 qī )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 茸茸 )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rǎng )。
主旨句: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具体意向:蝈蝈与蛐蛐的鸣叫
3、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 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 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
• •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别董大>>、<<山居秋暝>> <<赤壁>>、<<过故人庄>> <<钱塘湖春行>>、<<春望>>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朗读诗文,疏通字词:
xiá 遐想 lí 树篱
qī 栖息 yùn 昏晕
jìn 沉浸 yīng 夜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C ) A、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产生无限的暇想。 B、仿佛就是蝈蝈在毛葺葺的山上鸣叫。 C、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D、当所有的鸟儿因娇阳而昏晕。
外国诗两首

济慈(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听读,整体把握
蝈蝈和蛐蛐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 当骄阳炎炎使百鸟昏晕,. 躲进了树荫,却有个声音 在草地边、树篙闻飘荡不止; 那是蝈蝈在领喝,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 因为如果它唱得疲倦过分, 就在草寸下享受片刻的闲适。 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 在寂寞的冬夜里,当霜雪 织出一片静寂,炉边的蛐蛐 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 使人在睡意朦胧中恍惚听得, 绿草如茵的山坡上蝈蝈的歌曲。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 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 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 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 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灿烂的星
灿烂的星!我祈求象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象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 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研读探究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带来柔美感受的事物。恬静、喜悦是诗的 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 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尤其喜欢 给人类 2、具体说说《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静夜》和《春水》。
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3 诗文分析与欣赏: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修辞手法。
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作者和背景。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教学资源。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3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分析,探讨象征意义、隐喻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感受和理解的短文。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行评价。
4.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包括内容、表达和创意等方面。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外国诗两首》教材。
5.2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
5.3 网络资源:相关的诗歌解读和分析文章。
《外国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外国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
除他而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里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
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
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人之死》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
莱蒙托夫是个在诗歌.小说与戏剧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独特建树的俄罗斯作家,他那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
莱蒙托夫生不逢时,毕生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王国里感到压抑,悲剧的处境在他心中萌生了叛逆的精神,在他笔下铸成了恶魔的形象。
对于莱蒙托夫所处的时代来说,人生是苦海,但他不甘心让自己的天才束手待毙,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便成为他渴求反叛现实、实现天赋的人生价值的惟一归宿。
2、时代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3、名家点评: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黑人谈河流1、作者介绍: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
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8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理清层次
• 第一节: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 能选择。伫立(思索) • 第二节:写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 一条路,然而很诱人,很美丽。决定(选择)
• 第三节: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我 难以再回返。选择后的惆怅 •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悟出的人生之路,同样未 选择。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假如生活 欺骗了你
一条未走的路
普希金(1799-1837) 俄罗斯伟大的诗人、 小说家; 史称: “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文学的始祖”;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 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 斯文学的奠基人。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 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 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 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 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 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 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 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 胜。
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再次阅读诗歌
1.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 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 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讨论、探究
问题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 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 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 过去。
问题二、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 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 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作者 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 活的写照。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 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 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 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 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 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 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 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 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外国诗两首》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课堂总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 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 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 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 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 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 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诗歌赏析 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
情”
2.奇异表现在何处?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 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 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诗人对祖国的这种 “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黝黑(yǒu)
瞰望(kà n)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 ng(晃动)
宿:sù (宿舍)
xiù (星宿)
xiǔ(一宿)
颤:chà n(颤抖)
zhà n(颤栗)
露:lù (露水)
了:liǎo(了解)
lò u(露出)
gè ng(更加)
更:gēng(夜半更深)
le(来了)
舍:shè (茅舍)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 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 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 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 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 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 黑人获得自由 。
黑人谈河流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象河流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外国诗两首》【6篇】

《外国诗两首》【6篇】外国诗两首篇一4 外国诗两首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
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诗歌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
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二)学法引导由于两首诗歌都是外国人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因而有必要对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三)审美鉴赏1、平实中见真情《祖国》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
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
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2、深邃中显自豪《黑人谈河流》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 慈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 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 优秀的十四行诗,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 《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 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 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 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 《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 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 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 杰出代表。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陶醉其中而尽情 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 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 景。
课堂总结
•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 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 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 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 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 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 宁静的心境。
•
1925
第 第 第第 四 三 二一 节自节 节节 丽 :然: :: 的 再的写唱写写 月 次美月 溪夜 色 写丽光 水的 到 下 的静 美 大 歌谧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 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 热爱,尤其喜欢给人类。
2具体说说《歌手,把他 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 旨?
•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 题思想?
•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 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 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 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俄】叶赛宁
谢 尔 盖 亚 历 山 大 德 罗 奇 叶 赛 宁 · ·
诗 乡景并 制村诗 感 村色擅 农自人 情 歌歌,长 民然。- 奠手被描真生风早 挚 基”誉绘 活光期 , 人、为农 ,,诗) 格 之苏“村 他赞作, 调 一维天大 的美描俄 清 埃才自 抒宗写罗 诗的然新情法农斯 ,
1895
整 体 把 握
来“ “ 对的这 的 乐 不大 蛐 盛颂是 描 音 会地 蛐 夏歌一 写 ” 死的 的 “,首 , 和 亡诗 歌 蝈他大 赞 冬 ”歌 儿 蝈通自 美 日 。从 ” 的过然
诗歌的涵义
•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 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 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