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都是艺术家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教案

油画《父亲》赏析教案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音乐欣赏:播放一段《信天游》的MTV,请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过后给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绪影响。
你甚至有些什么联想……2、油画欣赏:上一个话题讨论过后,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父亲》,静心仰望屏幕上的父亲,沉淀一下内心,看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导入课题:油画《父亲》赏析(二)观察分析:1、画幅大小揭秘:尺寸216x 152厘米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去年频频出镜,但是艺术家本人对于《父亲》所呈现出的风格早已不再继续。
谈及《父亲》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这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艺术,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
”2、画家经历介绍:罗中立:1948年生,重庆市璧山县人,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长。
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3、画面背景介绍: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
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
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
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
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对《父亲》的美术鉴赏

对《父亲》的美术鉴赏《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
《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看到这幅油画,让每位读者的意像中充满了这位纯朴的农人,不禁让我感怀,这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
画家笔下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地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
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油画父亲艺术鉴赏500字

油画父亲艺术鉴赏500字当我第一次看到我父亲的油画作品时,我被它的美丽和神奇所折服。
虽然我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但我对于油画的鉴赏水平却得到了提高。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尽我所能描述我对于我父亲油画作品的艺术鉴赏。
首先,我想谈谈油画的构图。
在我看来,油画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能量的艺术形式,因为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画家的灵魂和思想。
由于油画通常被制作成较大型的画作,因此画面的布局和构图非常重要。
我父亲的油画非常善于利用画布的空间来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他的画面通常具备纵深感和立体感,这些效果使得画作的主题和主旨更容易传达给观众。
接下来,我要谈谈颜色的运用。
在油画中,颜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
我父亲非常善于运用明亮而丰富的颜色来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氛围。
他的画作充满了大胆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最后,我要谈谈主题。
在我看来,油画的主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画作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
我父亲的油画主题非常广泛,包括自然风景、静物、人物等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都是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
在我父亲的油画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生命和艺术的热情。
他的作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即使我不是专业艺术家,但我深深地被他的作品吸引。
总之,我父亲的油画作品是值得珍藏和收藏的艺术珍品。
无论是从构图、颜色还是主题等方面看,它都充满了美丽和生命力。
我相信,无论是怎样的观看者,都会对他的作品感到自然而然的陶醉和心灵的契合。
永远的怀念——写在我的父亲著名晋剧司鼓艺术家冯煊大师九十诞辰之际

2016年是我父亲———著名晋剧司鼓艺术家冯煊九十诞辰。
也是这样的冬日暖暖,汾阳剧团演出归来,父亲偷闲在家就会给我讲一些山西梆子界的名人趣事、锣鼓家具和剧情故事。
这是我儿时最温暖的记忆。
往日不可追,夜长人不寐,我不由提起笔来抒写对父亲不尽的怀念。
我父亲从小从事晋剧司鼓工作,直到2011年8月逝世,一生致力于这个行当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平日里闲下来口里说的、手里比划的不是戏剧人物就是锣鼓经,从来不拉家长里短,可以说是一门心思全都放在了他的事业上,当得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八字评语。
父亲心心念念是司鼓,何谓司鼓?晋剧叫“打鼓子的”“打板的”,京剧里叫“打鼓佬”。
“打鼓佬”并不仅仅局限于伴奏与“伴角儿”,他控制、调动、激发乐队与演员的情绪,掌握观众心理,就其实际作用来说,他是临场演出的指挥,其重要性不亚于交响乐团的指挥。
刘元彤先生说过,“打鼓佬”在演出实际中又称“掌纲的”。
不论大戏、小戏、文戏、武戏,文戏不温,武戏不火,既要打出人来,又要打出戏来,还要打出情来,更要打出味儿来,“打鼓佬”起着重要而且是关键性的作用。
做一名合格的而且在演出团体深孚众望的鼓师是很不简单的。
我的父亲就是刘先生讲到的这样一种“打鼓佬”,毫不夸张地说,父亲在晋剧演出团体中的地位就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上世纪50年代,在晋剧剧团中就广泛流传着“三杆旗”的说法,即白晋山是上路一杆旗,冯煊是中路一杆旗,薛尉兴是西路一杆旗,指的就是这三位司鼓大家各自在所在区域中的尊崇地位。
1926年1月,父亲出生在素有“晋剧之乡”美誉的汾阳小南关一个富庶之家。
在汾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自幼就受到汾州文化的熏陶。
受我二伯父冯耀(著名晋剧琴师)的影响,父亲从小就喜爱晋剧艺术,几乎是每天下午下课后都要到王思明票社看人家教戏,听人家的唱腔和曲牌。
13岁时就学会打小锣,学会了一些锣鼓经,对几出本戏或帽儿戏的故事情节就能倒背如流。
14岁经二伯父介绍拜著名鼓师张怀礼(外号“孟不腾”)为师,专攻司鼓。
抽象画的父亲-康定斯基

抽象绘画之父――康定斯基******************抽象绘画之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生长在俄国,长期活跃在德国。
后又入法国藉。
在西方历来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从小他就生长在一个富商家庭,幼年的康定斯基迷恋于德国丰富的民间传说,同时又受益于斯拉夫民族的正教传统。
也许天赋是一个人成长道路的决定因素。
幼年的康定斯基就对色彩极其敏感,如明快的翠绿、白、酱红、土黄等。
他沉侵在梦幻而神秘的色彩世界里,难以自拔。
青年的康定斯基在莫斯科大学接受了经济学和法学教育。
由于成绩优秀而受聘于爱撒尼亚的多尔巴特大学讲师,教授法律。
但是,在康定斯基所选择的经济领域中,他只对纯抽象理论感兴趣,他对银行业有一种无法克服的厌恶感,艺术所产生的强烈的诱惑力使他难以平静。
但是,他似乎还需要有某种外来力量来坚定他献身艺术的决心。
在1895年举行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它对康定斯基的震撼使空前的。
画展上,一幅分辨不出所画为何物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画面地形式何色彩紧紧地摄住了他,他并不了解画家为什么这样画,但他却从这副作品认识到:客观对象这一绘画要素已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他还感觉到摆脱了形象桎梏的绘画竟然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
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从事绘画的意念,于是在1896年,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职业,毅然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最初在慕尼黑安东.阿兹贝画室学习绘画,1900年进入慕尼黑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不久即开始了艺术传作生涯。
1910年,康定斯基创作了他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画。
同年他还写了名著《论艺术的精神》,从此标志着他的非具象绘画的开始,也标志着抽象绘画进入开始阶段。
1922年,康定斯基受聘到德国包豪斯学院任教,在这段时间里,他倾心于对绘画元素的分析,写了《点、线、面》一书,并于1926年出版。
在他的这些理论著作中关于抽象形式的论述不乏精辟的见解,所以,有人认为他不仅是个画家,而且是个哲学家,甚至是一个幻想家。
父亲李苦禅与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的友情二三事

父亲李苦禅与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的友情二三事作者:李燕来源:《曲艺》2016年第10期在先父李苦禅面前,一提到高元钧同志的名字他就乐。
他一边听着高老的《武松传》一边乐着作画,有时候乐开了花,竟把笔扔了……笑完了再接着画。
时光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二位老前辈的友情在我心中尚如昨日一般。
1951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需要大批的干部参加土改工作队,由各单位同志们自愿报名。
我父亲当年52岁,刚由毛主席派秘书田家英到家和中央美术学院,了解并解决了我家的生活、工作困难,父亲非常想对政府报恩。
恰逢此时,就报了名,集合奔赴四川省中江地区,成为一名土改工作队队员。
当时他们由胡耀邦同志带队,队里有位队员比较特别,他又搞土改又担任土改政策的文艺宣传员,经常打着月亮板儿,说起了新编的山东快书,书词儿都是宣传土改新政策的,全部由他自己攒的本子,这位特别队员就是高元钧同志。
对他的表演,不仅当地群众和干部爱听,我父亲也爱听。
因为这位老高同志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安排巧妙,表情动作尤为生动滑稽!记得父亲讲,从那时起他们二位就算结下了缘分,经常聊天。
父亲说,山东快书是“山东的普通话”,拿到四川去演还得改动改动,当地农民才能听得懂。
例如“赶集”,当地叫“赶场”,他就改成了“去赶场来去赶集”,让南北听众都能听得懂。
过去快书里有些“荤段子”,高老全给洗净了,连略有些“粉”的也都改了。
例如,说到有个恶霸看中了人家的妙龄女子“拉到家里就上床”,高老则改成“拉到家里就拜堂”。
当年的土改工作环境非常艰苦,那个地方穷得很,农民和猪住在一个屋里,因为那是他们一家唯一的财源,怕跑了或叫山上野兽咬死,称为“猪娃”。
工作队员没有单独住处,都和老乡住在一起,和群众打成一片嘛!就不能嫌猪臭,仅举此例,可见一斑。
但我父亲和高元钧他们谁都能克服困难,把土改工作做好。
父亲说“好在我是庄户人家出身,老高也是穷说书的出身,都不怕苦。
”总而言之,父亲记得高元钧同志当年的土改工作和宣传工作,得到了胡耀邦同志的表扬,“他乐得俩眼儿都没缝儿了!”大家当然也替他高兴。
罗中立《父亲》赏析

罗中立《父亲》赏析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艺术与时代——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例

2018·05油画艺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油画艺术生根,发芽,曲折成长,并逐渐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
一百多年以来,油画艺术跟随着中国社会经历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些促进或阻碍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都给予这个时代以洗礼,而在这个时代下所产生发展的油画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考验与锻炼。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中国终于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家百废待兴。
那是一个既伤痕累累,又充满希望与迷茫的时代,人们慢慢从虚无的形式主义中走出来,主体意识逐渐显露。
油画艺术在表现主体意识的欲望不断增强的大环境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作氛围,艺术家画笔下的创作对象也从革命领袖转向平凡的人民大众,艺术家们更多的开始关注与倾听来自底层真真切切的声音,而罗中立的《父亲》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画中的形象并非是狭义的父亲,而是中国数亿农民的父亲形象,画面中刻画精细的巨大面庞勾起那个时代人们的回忆,给观者带来视觉震撼、情感共鸣的同时,使人不禁回忆起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和经历磨难的人,还有对那个时代深深的思考。
一、罗中立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背景儿时的罗中立生活在重庆市郊,经历了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是食物极其匮乏的时期也是让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时期。
那时的罗中立目睹了农村亲戚被饿死,全家分喝一碗粥,学校前的桐麻树皮也被人们扒光充饥的种种场景。
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度歉年。
1964年罗中立考入四川学院附中,在就读于附中二年级时,罗中立响应国家政策,来到四川达县的一所小学任教。
他回忆起来那年的达县,充盈着漫天星光的夜空很美很安静,这里淳朴的民风、天然的环境,都是那么的纯洁,毫无粉饰。
附中毕业之后,罗中立已经在大巴山生活了十年,这段生活经历成为了罗中立之后艺术创艺术与时代———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例殷程勋旗李旻摘要: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父亲》一举获得大赛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