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肃公章颖 略传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08-2020年)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08-2020年)2020一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龚逢春略传

龚逢春略传作者:秦晋来源:《延安文学》 2017年第5期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时任陕甘边红军二路游击队政委的龚逢春,闻讯赶往吴起镇,代表西北红军迎接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红军。
一龚逢春,生于1908年,原名永录,字福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人。
龚家祖辈都是文盲,龚逢春从小酷爱读书。
父亲一生吃尽了没文化的苦,便竭尽全力供他上学。
在本村和县城读完高小后,1925年考入汉中联合中学,成为全家几代第一个有文化的人。
“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参加学生游行示威,开始走向革命的第一步。
1927年初,龚逢春弃文投武,报名参加冯玉祥部队的军官学校在陕南的招生,被录取。
“四一二”政变以后,冯部“清党”,龚逢春有进步倾向被迫离开军校。
同年秋,龚逢春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城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
1930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宣传委员。
1931年冬,龚逢春经陕南特委书记贾拓夫介绍,到驻扎在汉中的杨虎城部赵寿山旅102团,以中尉文书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2年5月,因秘密联络点被敌特破获,龚逢春脱身离开赵寿山部。
同年秋,又被派往驻军洋县的陕西警备第一旅,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33年,龚逢春随陕西警备第一旅换防西安,党组织又派他到耀县杨虎城部王泰吉骑兵团工作。
在中共陕西省委策动下,骑兵团起义,一举解除耀县城内的反动武装,组成“西北抗日义勇军”,龚逢春任义勇军政治部主任。
刚刚成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被大批赶来的反动武装围剿,作战失利,余部同刘志丹红26军汇合,龚逢春任红26军42师政治部主任。
据战友回忆,龚逢春身体瘦弱,却很能吃苦耐劳。
频繁的战斗、行军中,常见他穿着一件国民党军官的黄呢子大衣,挎个手枪匣子,提个小墨桶,背着一包文件材料。
大家开玩笑地说:龚主任身上背了个“百宝箱”!他和战士一样步行,跋山涉水,很少见他骑马。
宿营地休息之后,他又唱起了喜好的秦腔,显得十分乐观。
【诗歌鉴赏】旧唐书孔颖达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旧唐书?孔颖达传原文翻译旧唐书?孔颖达传原文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
祖硕,后魏南台丞。
父安,齐青州法曹参军。
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
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
还家,以教授为务。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
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
补太学助教。
属隋乱,避地于武牢。
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武德九年,擢授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己之虽有,其状若无。
己之虽实,其容若虚。
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
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
《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太宗深善其对。
六年,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
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十一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
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太宗以颖达在东宫数有匡谏,与左庶子于志宁各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
《勤礼碑》全文_360doc个人图书馆

《勤礼碑》全文_360doc个人图书馆碑文全文如下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寜元秊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秊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秊七月授著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
太宗甞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龠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
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93;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
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
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
先夫人陈郡殷氏臮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
苏章传文言文翻译

汉有苏章者,字文伯,扶风平陵人也。
父苏忠,为汉中守。
章少好学,博通经籍,尤善《春秋》。
初,章为县吏,时太守杨赐闻其才,召为主簿。
杨赐迁尚书,又举章为孝廉,稍迁侍御史。
章性刚毅,敢直言,数以正言规谏。
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日非,章每言其过,冀虽怒,而不能加害。
及杨赐病,章侍疾左右,杨赐以章有贤能,欲荐之,因遗章书,令以示之。
章得书,因上疏曰:“臣闻圣王之政,以德化民,不以刑罚。
今陛下任用非其人,听信谗言,致使朝政日非,民不聊生。
臣愿陛下改过自新,亲近贤臣,远离佞臣,以正朝纲。
”疏奏,冀闻之,怒曰:“此子欲离间我兄弟也!”遂欲害章。
章知之,乃逃匿民间。
冀使人搜捕,章变姓名,藏匿友人苏崇家。
苏崇知章有罪,恐连己,欲告之。
其妻曰:“夫以义行,安能相害?吾闻苏章忠直,必不为此。
”崇遂不告。
冀使人追章,章知不免,乃自首。
冀怒,欲斩之。
章曰:“臣死不足惜,但愿陛下以德化民,使天下太平,此臣之愿也。
”冀乃赦之。
后冀败,章复为郡守。
章性廉直,不附权贵,政事清静,百姓安之。
时有盗贼为乱,章率兵讨之,大破贼党,获贼首数百人。
章因上疏,请以军功封侯。
疏奏,帝曰:“苏章以忠直为心,宜加封侯,以彰其功。
”遂封章为安平侯。
章在位,以清静为治,不事奢华。
帝闻之,嘉其政绩,赐以金帛。
章辞不受,曰:“臣闻君子之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臣愿陛下以德化民,使天下太平,此臣之愿也。
”帝深嘉之。
章在位十年,政绩显著,百姓安居乐业。
及卒,谥曰“文忠”。
子苏丕嗣,亦以清直闻于世。
苏章者,刚毅廉直,忠诚正直,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
其言行举止,皆为世人所敬仰。
后世传颂,以为楷模。
故曰:“苏章之才,天下无双;苏章之德,千古流芳。
”。
《明史·陈献章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明史·陈献章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明史·陈献章传》原文阅读附答案及译文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
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
从吴与弼讲学。
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
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
久之,复游.太学。
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注]不如也。
”扬言于朝,□为真儒复出。
由是名震京师。
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
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
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
召至京,令就试吏部。
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
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
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
献章听选国子生,□敢伪辞钓虚誉。
”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
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或劝之著述,不答。
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
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卸勒也。
”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于修伟,右颊有七黑子。
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
母有念,辄心动即归。
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
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
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
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注] 龟山:指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举正统十二年乡试举:被推荐B. 久之,复游太学游: 学习C.殊戾先生意戾:违背D.比归白沙比:等到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扬言于朝,□为真儒复出②献章听选国子生,□敢伪辞钓虚誉③始从吴聘君学,□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A.①以②则③而B.①以②何③于C.①所②则③于D.①所②和③而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B.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C.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D.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献章二次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都没有考中,跟随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他回到家里,刻苦读书,后又到太学学习,受到祭酒邢让的推崇。
2017天津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赏析:解老先生略传

解老先生,生于农家,少时受业于名儒唐老先生。
后得国家师范教育,以教书为业,享高级职称,为庐西防虎中学校长。
青年伊始,先生耕耘杏坛,数十春秋,呕心沥血。
既任校长,脚踏实地,感召同仁以人格,引领发展以睿智。
先生仁德,一生桃李天下,无论仕宦或贩夫走卒,桑农子弟,皆以先生名下为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直至晚景,先生仍不忘己责,虽退位校长,对青年栽培之情,念念不忘,言之谆谆,意之切切,感人肺腑。
今先生年势虽高,然精神矍铄,雄心不减。
览其一生,先生之功,可谓恩惠当代,利泽后人。
先生以业绩显著,屡受乡民垂敬。
先生之行,严谨笃实,堪称楷模。
他担任校长期间,谦逊好礼,尊师爱生,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一时传为佳话。
昔日,吾幸遇先生,耳濡目染,余虽愚钝,亦自觉大有长进。
先生对青年后生,关心备至,寄予厚望。
先生提命告诫吾等,君子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潭;为师一曰应爱生如子,力戒盛气凌人;二曰谦和好学,力戒骄傲浮夸;三曰清廉公正,力戒谋财好利。
其言辞恳切,谆谆不倦,神态安详,历历在目。
虽则当时并不为意,然时过境迁,吾长掩卷而思,更觉意味深长。
先生奔波教育,古道热肠,一生辛苦,言行诚乃我等榜样。
先生可敬可亲可畏,俨然一智者亦,慧者也!先生性格温和,待人和善。
然刚正之气,令人肃然起敬。
昔日,我曾现场见证,面对上面主管部门,肆意所为,先生拍案而起,足以震撼!先生一生以简朴为约,无任何不良嗜好。
先生好音乐,一声口琴,专业人士为之汗颜,喜书法,如行云流水,颇具大家风范;爱体育,篮球场上,扣杀进退,少年甘居下风。
家教甚严,所生子女,虽不显赫,然为人处事,不骄不躁,毫无虚夸之风。
知情者皆谓先生之家,实乃书香门第也。
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仁笃慈惠,以关爱之心行平常之事,以长者之道待平常之人。
先生晚年,品愈高逸,人愈醇厚,精神愈充盈,让人羡之仰之,尊之亲之。
吾言于同仁,先生晚年之容貌,颇有周总理之气质。
同仁皆云,论之甚当。
先生一生,可谓一本厚重大书。
《清史稿·范文程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
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
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太宗即位,召直左右。
天聪三年,明围我师大安口,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
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
五年,师围大凌河,降其城,而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上怒甚,文程从容进说,贷死者五百余人。
时明别将壁西山之巅独负险坚守未下文程单骑抵其垒谕以利害乃请降。
上悦,以降人尽赐文程。
崇德元年,以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文程所典皆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
上重文程,每议政,必曰:范章京知否?脱有未当,曰:何不与范章京议之?众曰:范亦云尔。
上辄署可。
文程尝以疾在告,庶务填委,命待范章京病已裁决。
抚谕各国书敕,皆文程视草。
初,上犹省览,后乃不复详审,曰:汝当无谬也。
世祖即位,命隶镶黄旗。
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文程上书言: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
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
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
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
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
顺治二年,江南既定,文程上疏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
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
从之。
十一年八月,上加恩辅政诸臣,特加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文程疏谢,因自陈衰病,乞休。
九月,上降温谕,进太傅兼太子太师,致仕。
上以文程祖宗朝旧臣,有大功于国家,礼遇甚厚: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
圣祖即位,特命祭告太宗山陵,伏地哀恸不能起。
康熙五年八月庚戌,卒,年七十。
谥文肃,御书祠额曰元辅高风。
(节选自《清史稿·范文程传》)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掩:袭击B.文程所典皆机密事典:掌管C.录贤能,恤无告恤:忧虑D.遣画工就第图其像就:前往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此名臣后也吾其还也B.文程以火器进攻奚以知其然也C.后乃不复详审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D.士心得,则民心得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死后加谥文肃,康熙帝亲自为他书写书祠堂匾额,可见他极受清太祖、太宗等多朝帝王的器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肃公传
公讳颖,子茂献,以兼经中乡荐,淳熙二年进士,调道州教授,除大学,录选大学博士,添差通判赣州,除大常博士左司谏。
宁宗即位,除侍卸史,兼传讲,言者指为伪学。
久之起知衢州、知贡州、知建宁府,及除集英殿修撰, 知泉州、改知四川,除刑部郎兼侍讲,除吏部侍郎, ,迁礼部尚书兼侍读。
壬申四月致仕而归。
丁丑冬,卒年七十八,赠光禄大夫,谥文肃公。
操履端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
虽事多偃蹇清仪与之乡党颂之,朱熹遣以书曰,世道反复,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犹未己,然宗庙有灵,公论未泯,维国之贞,非公吾谁望耶
-------------------兵部侍郎同修国史宝录修撰兼侍郎读方逢辰撰
译载:
1997年新余章氏第五届重修族谱序
以史为鉴,史纪国之盛衰,谱溯族之源流。
谱之所载,其后代子孙虽百世之远,人丁蕃昌,亦知祖宗之所自出,迁徙演变之所由来,亲疏昭穆之不紊,享卑长幼之不味。
家谱涉及人口、社会、民族、民俗、经济、文化、人物、宗教
诸多方面,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新喻章氏之有谱,始于明永乐十七年,由巡按逸勤公所开创,后经清雍正十二年的增修,清一乾隆四十七年的修订更正,逐臻完善。
直至民国十七年( 公元一九二
八年)的四修族谱,迄今已届七十年之久。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今逢盛世,重修五届族谱,已刻不容缓,此乃章氏全族的大事,是造福桑梓,惠及后世子孙的百年大计、千秋大业。
此次修谱,首推下枥倡议, 一呼百应,全族一致赞同,城内章家牵头,全体编修同仁,東承全族父老意愿,深感责无旁贷,然毅肩负重任,举全族之力,统揽全局,矢志不渝,迎难而上,工作进程极为顺利,以开创章氏合作共事和空前大团结的新局面,可喜可贺!
百川出自一源,万技发自一本。
追本溯源章氏本姜姓,神农之裔,至齐大公支孙封于障,后障为齐所并,子孙遂去邑为氏,章氏之受姓自此始。
传至及公,仕唐,为康州刺史,由南安迁建宁府浦城县,遂以建安为封望,浦城祖派世系自此始。
自及公传十三世至提仲公,于北宋时,任临江军节度使推官,寓居城北大岭旋迁喻东万全。
又传三世至颖公,于南宋淳熙年间,由万全徙居县城东门章家,为喻邑章氏祖派之发祥地。
后子孙繁衍,散居乡间,遍及全县,至今章姓聚落之地,计有七十余村,另有跨越峡江县内的灼陂,分宜县内的江边,堪称一方的巨姓望族。
谱首列历代名人,为后辈树立典范,激励族人奋发上进。
章氏素称文风鼎盛,经久不衰, 科第蝉联 ,簪缨鹊起,显贵贤达,代不乏人。
有大傳公之功绩、练氏夫人之德行、十五兄弟之显赫、六十八孙之荣盛,章得象的文韬武略、輪政相国,章颖的博学多才、文章盖世。
长江后浪推前浪,章氏名人还看今朝。
东门章家更是独领风騒,可谓地灵人杰,十之八九是书香之家。
如今全族的名士学者、英模俊杰层出不穷,人才济济,灿若明星。
有清正廉洁、政绩卓著的人民公仆;有出国深造、·名扬海外的博士名流;有年青有为、破格晋升教授的学者新秀;有军界经纬之才、致力于研究国防工程科学的大校;有献身于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有毕生从医、容满杏林的名医高手;有荣获全国人大代表、农业战线上的巾帼英雄;有乐善好心施、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
各有专长,各尽其能,各有建树,各展风采,为章氏家史谱写了宏伟壮丽的新篇章。
尤其是章氏后辈追念祖先的艰苦创业和诗书传家的光荣历史荣幸和自豪。
务必遵循祖训,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再创章姓辉煌。
欲达谱之完美,惟恐力所难及,有负众望。
本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以本宗累世文献为依据 ,以旧谱为基础,但不墨守成规,陈陈因袭,泥古不化。
尤其要慎重其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以新的思想观点,反映新人新事新风尚,顺应新的历史潮流。
详近略远,是编写志书的原则,远不可知姑从略,近有可考故能详。
处理世系、世次,以欧、苏合一为宜,两者相得益彰,融汇贯通,实为五修族谱一大革新。
对旧谱上诰封、序跋、传记、寿文、墓志、像赞、家规、祭祀等的选取,要认真鉴别取其精华,除其糟柏。
真实性是志书谱牒的生命,对原有的资料要沙里淘金,去伪存真,切记为炫耀家族而附庸风雅,言过其实的褒扬。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浮夸,不溢美,不臆造, 事出有据,言之有物、,秉笔直书,光采照人,不失为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教材。
事在人为,众手成谱,上下结合,集思广义,族谱告成,乃集体力量和智意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事纷繁,章氏祖派流传两种“百子歌”,相沿已久,无据可查。
据枧坊、长岭、郑家山、灼陂等地于民国三十三年同修的支谱,其、派号与“百子歌”不尽相同, 各有千秋,已往者不移,来者是式。
为了正本清源,从此次五修族谱起,章氏全族一律遵循现登“百字歌”从世三仔钧公景字始,统一派号,世分为一图,百世统于一宗。
恪守尊宗敬祖,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从今以后, 族内人等应以族谊为重,以全局为念,不论大村小村,不分贫富强弱,一视同仁,和睦相处,有难相帮,有因相济。
如有嫌隙,亦应以理冰释,不可兄弟同挖墙,同室操戈,令人耻笑。
更应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团结邻里,四海为家, 以礼相敬,以诚相见,章氏家族的文明美德将代代相传,永昭章氏的声誉。
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与族人共勉而为之序。
章氏五届族谱编纂委员会
主任:章和生
主编:章建国
副主编:章家雄
公元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孟冬吉日
文肃公章颖略传
章颖 (1141年至1218年、),字茂献,自号“云山居”。
新余城东章家人。
笃志力学,以兼经中乡荐。
淳熙元年(1174年)为举首。
孝宗下招求言,颖上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赞章颖: “文似陆贽”。
从学于汪应宸、吕祖谦、张拭名人门下,以乙科赐进士及第。
初授迪功郎,循至文林郎。
以学官通历考,调为通州教授,作周敦颐祠。
时为宜章寇为乱, 攻破外邑,当地群众奔避,州中的官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城。
颖对州知赵汝谊说: “愿皆死守”,赞尽守御之计。
鬼闻有所防备,便走了。
赵知州,以功升为郎,奏颖有协赞之功,可大用。
从淳熙九年(1182年)至嘉定五年(1212年) ,颖辅孝宗、光宗、宁宗三帝为臣三十年,官至大中大夫、通奉大夫、光禄大夫。
在朝入大学,为正录、为博士、为中丞……入省,为左司谏。
入台,为御史。
入尚书,为兵部、刑部、更部传郎……因文章著称,政事名世,升任礼部尚书、皇子嘉王府直讲、国史院同修撰、修玉牒、室谟阁学士…
颖践履端直,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
诰封“新喻开国男”、“建安郡候”,食邑三百户至一千二百户。
妻封“淑人”。
卒年七十八,贈光禄大夫、奉祀府、
邑乡贤祠 ,溢“文肃”。
著有《南渡十将传》十卷、《舂陵志》、《文肃公奏议》、《诗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