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2015年12月高三语文考前名句填空练习答案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
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
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
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
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
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甘肃省民乐一中6高三上学期月周测语文试卷教师 含答案

民乐一中2015年12月高三语文周测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许慎说:“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12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pdf

命题人:宋 峥 袁文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
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
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
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
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
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
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
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
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
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
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必须“‘请进来、走出去’”张冠李戴,“请进来、走出去”是“改革开放后”黄河流域同其他流域文化交流合作所采取的形式,而非“当今”;“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不断创新传播途径”不合文义,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创新传播途径”只是其中一个方法,而非“最重要的方法”。
故选D。
)2.A(选项强加因果。
材料一第2段相关表述为“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和“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除具有根源性特征之外,还具有历时累积性特征和时代创新性特征,是当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选项将两句的内容杂糅到一起了。
故选A。
)3.C(C选项属于“请进来”,不属于“黄河文化“走出去’”。
故选C。
)4.(每点1分,共4分)①黄河流域在旧石器时期就出现了早期人类的活动;②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灌区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华夏民族由松散的政治实体逐步走向融合和统一;③黄河流域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彼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④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后来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流思想体系。
(材料一论述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解答此题,可从材料一第2段的相关内容入手,对材料所列角度分条概括即可。
)5.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①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发展机遇,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丝绸之路、大运河文化带保护等项目结合起来,努力把黄河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②深入挖掘与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和时代价值,积极构建黄河文化品牌并大力对外推广:③构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框架体系;④创新黄河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技术。
(材料二第4、5两段重点论述了当前背景下如何传承好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2015年民乐一中高三模拟考试(2015.11.22)答题卡(打印稿定稿)

2015年民乐一中高三模拟考试(2015.12.22)
语文答题卡
高三()班姓名学号得分
温馨提示:请将选择题答案按题号对应涂入机读卡内,回答问题请分条作答。
7.(1)
(5分)
(2)
(5分)
8.
(5分)。
9.第一问:
第二问:
(6分)。
10. (6分)(1),。
(2),。
(3),。
11. (1)( )()(5分)
(2)
(6分)
(3)
(6分)
(4)
(8分)15.①。
(2分)
②。
(2分)
③。
(2分)16.答:(5分)
“不良习惯“是指
(5分)
17. 仿写句式(4分,每句2分)
答:,,,;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60分)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
当它感觉到水分不
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
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
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
于是,当卷柏又“行走”
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
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
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
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
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民乐一中高考模拟考试(2015.11.22)语文试卷(学生版)

2015年民乐一中高三周测模拟考试(2015.11.22)语文试卷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我们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民乐一中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
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
“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
《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
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张掖市民乐一中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

民乐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
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
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
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②“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
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
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
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
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
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③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 (82)春江花朝秋叶月,往往取酒 还独倾。 (8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 (8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 (8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 高层
(8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8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 半遮面 (8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 (8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 为裳 (9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民乐一中2015年12月高三语文考前 名句填空练习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前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 哀后人也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9)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 (7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 (7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7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处; (7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
(7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 (7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 生烟 (78)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 瑟瑟 (79)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8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3)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104)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 (10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106)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10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10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9)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 缘。
(5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 (5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6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 六月息者也。 (6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 余以善淫。 (6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 病独登台
(6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 艳意; (64)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 己 (65)长大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66)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 相钩连 (67)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 鸣 (68)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1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 世非之而不加沮 (11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 (114)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 信芳。 (115)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 凝夜紫。
(1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妇。 (11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 冲波逆折之回川。 (1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9)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12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12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 安 (1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 (1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1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 (1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惩 (1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2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出去 (123)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12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125)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26)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 色 (12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舟也无力 (12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
(4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 (4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 然。 (4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惩。 (50)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啄谓余以 善淫 (5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雷。
(5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 (5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 (55)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5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 舟也无力 (5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 (3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 (3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3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 (39)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4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4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 悔 (4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 子。 (4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 (4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
(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9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9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9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9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 (9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 (9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9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0)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 而夕替。 (10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 栈相钩连。 (102)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19)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 时也。 (20)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 (2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 (2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2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0)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1)别时茫茫江浸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32)丛菊两开他日泪 江州司马青衫湿 揾英雄泪 (3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