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3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练10-3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练10-3 Word版含解析

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C.农人告余以春及D.复驾言兮焉求解析:C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2.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B3.下列各句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刘备天下枭雄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C.豫州今欲何至D.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解析:A.无标志的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被动句。

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

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

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玄象、刑名之学。

又就国子助教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

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

及长,称为学者,颇解属文。

年十九,丁父忧,居丧过礼。

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

及周武平齐,授郴州户曹。

属.高祖(杨坚)为亳州总管,见而.悦之,命掌书记。

时周武帝为《象经》,高祖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纠法,将何以致治?”茂窃叹曰:“此言岂常人所及也!”乃阴自结纳,高祖亦亲礼之。

高祖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

寻除卫国令。

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

历年辞讼,不诣州省。

魏州刺史元晖谓茂曰:“长史言卫国民不敢申诉者,畏明府耳。

”茂进曰:“民犹水也,法令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无决溢,使君何患哉?”晖无以应之。

有民张元预,与从父弟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

”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

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顿首请罪。

茂晓之以义,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迁民部侍郎。

时尚书右仆射苏威立条章,每岁责民间五品不逊.。

或答者乃云:“管内无五品不逊之家。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0-4-1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0-4-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2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

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解析:A、B、C三项中的“擢”“豁”“举”三个词语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但通过分析语境就可发现“举”的解释是错误的,“举”应是“治理”的意思。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6 Word版含解析.doc

(2014年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兄弟王小波王小平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

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

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当时他尚在母亲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

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

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

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

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他何。

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

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

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

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

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儿捣乱,一块儿挨揍。

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

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

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

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天性。

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

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

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

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

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练11-3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练11-3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修辞手法]1.(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概括其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概括。

分析情感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借杨柳可抒写惜别深情,可歌咏美好时光,可描写女子和爱情。

借飞絮可写惜别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等。

(2)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

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2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2 Word版含解析.doc

[题组一同音字]1.(2014年烟台市练习)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颓圮满负荷明查暗访B.观摩娟秀福利院卧薪尝胆C.刻画旋涡绊脚石乐不可知D.央浼气概名信片唇枪舌剑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同音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A项“查”应为“察”;C项“知”应为“支”;D项“名”应为“明”。

答案:B2.(2014年济南一模)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洽谈发详地匪夷所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笼络水蒸气豆蔻年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沉湎唱双簧一踏糊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D.努嘴高品味繁文缛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同音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A项“详”为“祥”;C项“踏”为“塌”;D项,“味”为“位”。

答案:B[题组二形近字]3.(2014年莱州一中质量检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弩钝凋敝流线型矫枉过正B.震撼博弈辩证法开源节流C.痉挛蜂拥临界点爆戾恣睢D.伶俐凑合浏岚器和颜悦色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形似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A.弩—驽;C.爆—暴;D.岚—览。

答案:B4.(2014年济宁市一模)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贸然缘分核威慑走漏风声B.拮据搏弈忘年交甘拜下风C.烦琐编纂黄粱梦绿草如荫D.通碟伏法一柱香出其不意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形似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B项“搏”应为“博”;C项“荫”应为“茵”;D项“碟”应为“牒”,“柱”应为“炷”。

答案:A字形题的题干要求一般是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字形题命题陷阱主要在同音字、形似(近)字和义近字上。

做题除要使用几种常见的辨析方法外,还要注意把排除法与认定法结合使用,并辅以逻辑推断。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高考语文(人教全国)大一轮复习文档: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Word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人教全国)大一轮复习文档: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Word含答案.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3 Word版含解析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3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1.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变多头分散执法为集中统一执法——文化市场管理的职能统一了、体制理顺了,力量加强了、能力提升了。

B.《小说月报》第3期的“读者·编者”栏里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发表〈烟壶之乱〉一文的意见》的文章。

C.《周礼》有云:“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台北故宫将这块玉璧与一件高度近50厘米的玉琮置于同一展柜。

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分为17节,每节左右两侧都雕琢了代表神祖的“小眼面纹”。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解析: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此处为谓语的并列。

答案:A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156年前,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香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B.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C.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有时爱搽些粉,甚至也有人烫过头发。

D.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解析:A.“英国国旗”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前后的结构相似。

C.十七八岁是约数,中间不用顿号。

D.“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要改为引号。

答案:B[题组二]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柳宗元的诗使读者对诗人的游踪历历在目,清晰可感,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否则的话,二百多年后的苏轼何以“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B.在当代中国画坛,吴冠中大名鼎鼎,有《当代中国最贵画家》之称,这可不是浪得虚名,他的“长江万里图”在2019年拍出了5 71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C.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8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8 Word版含解析.doc

一、(2014年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著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组一修辞手法]1.(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概括其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概括。

分析情感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借杨柳可抒写惜别深情,可歌咏美好时光,可描写女子和爱情。

借飞絮可写惜别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等。

(2)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

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答案:(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相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不同点:①感情及其程度:李词写的是家国之愁,秦词写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略有加深;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2.(经典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从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分写。

另外还有对比、比兴等手法。

答案:角度举例:①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

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②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③比兴,首联、颈联即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2)说说“烧”“远”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需要从“烧”“远”所用手法、表达内容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综合回答。

答案:炼字遣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题组二表现手法]3.(201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4.(原创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注】。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碣石馆: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盛。

(1)诗的开篇两句写到两处古迹,有何意图?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点出凭吊的地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为后四句作铺垫。

(2)“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两句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丘陵尽乔木”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

“昭王安在哉”是借古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

(3)“驱马复归来”一语双关,请简析此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暗示了归隐之意:“昭王”不可见,“霸图”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

[题组三表达方式]5.(2013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

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6.(原创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①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②非吾愿,东林③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④,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一丘:指隐居山林。

②北土:指“秦中”,即京城长安。

③东林:庐山东林寺。

④“黄金”句:比喻处境窘困。

(1)联系题目和全诗内容,回答“东林怀我师”中“怀”字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