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心血 管 病 防 治知 识 2 0 1 4年 第 5期
2 7
里; 伴 口眼歪 斜的选地仓 、 太冲 、 颊车 ; 伴语 言不利
【 关键词 】 中风后遗症 ; 中西医结合 ; 临床疗效
前 言
中 风指 的是 脑 血 管 的 意外 疾 病 ,是 一 种 中老
年人 常见 的多 发 病 。 中风 严 重 的 危 害 到 中老 年 人
的有 l 9例 患 者 ,病 程 为 6 — 1 2个 月 的 有 1 1例 患 者, 病 程为 l 2个 月 以上 的 有 9例 患 者 ; 对 照 — 7 0岁 之 间 ,
2 6
心 血 管病 防治 知识
2 0 1 4年 第 5期
始论 著 /高血压 与脑 血管病 韶
中西 医结合治疗 中风后遗 症的临床效 果分析
柳 亮明
( 湖 北省 通城 县 沙堆镇 中心卫 生 院 , 湖 北 通城 4 3 7 4 0 0 )
【 摘要 】 目的 了解 中西 医 相 结合 对 中 风 的后遗 症进行 治疗的临床 治疗效果 。 方法 选2 0 0 6 年1 月到 2 0 0 6
平均年龄约 是 6 2 . 5岁左 右 , 其 中脑 梗 塞 的 患 者 有
的健康 , 而且病死率较 高 , 常导致 患者半身不 遂 、
言语 不 利 、 口眼歪 斜 等 众 多后 遗 症 。 而 中 风后 遗 症 是 指 脑 卒 中 的 患 者 经 救 治 之 后 所 留 下 的 语 言 不 利、 半 身不 遂 、 口 眼歪 斜 等 症 状 , 由 于 该 病 的致 残
例患 者 中, 右侧瘫 痪 的有 3 8例患者 , 左 侧瘫痪 的 有4 0 例患者 , 伴有 口眼歪斜 和言语 不利症状 的有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瘫痪中的康复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瘫痪中的康复效果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瘫痪患者中的康复效果。
方法:以我院92例脑中风瘫痪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康复效果。
结果:两组康复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为93.5%,对照组满意度7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中风瘫痪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能力,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脑中风瘫痪;康复效果脑中风是以脑部缺血为主要损伤症状的疾病,发病急,有较高的致死率,研究表明该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瘫痪是脑中风后遗症的一种,患者无法自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不便。
对于脑中风瘫痪患者,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效果最佳[1],其中针灸疗法在改善患者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去康复治疗外,康复护理在改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中也有作用,本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瘫痪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92例脑中风瘫痪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7.2±7.8)岁,学历:高中及以上24例,高中以下22例,病程10-60天,平均(18.6±3.6)天,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8.2±8.6)岁,学历:高中及以上23例,高中以下23例,病程12-60天,平均(18.8±3.8)天,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认知障碍和器质性病变,组间性别、年龄、学历、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愿接受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一、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表现中风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损伤,使患者出现肢体瘫痪的一种病症。
患者在发病后往往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甚至完全瘫痪。
除了肢体瘫痪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思路中风后偏瘫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疾病是整体的表现,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思路是综合运用中医的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与西医的康复训练、功能恢复等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中风属于中风证,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桂枝加葛根汤加减、通窍活血汤、独参汤等方剂。
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针灸治疗方案,如三针手法、四神针、扭转针等针灸技法治疗。
2. 西医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和恢复偏瘫肢体的功能。
包括物理治疗、言语康复、功能训练等方面。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观察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可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瘫痪症状。
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神经功能,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
综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获取较好的疗效。
中风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气血调理、活络通窍和西医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
这种治疗思路从整体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纳入的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所收治的77例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西医组(37)和中西医组(40)。
西医组行西医康复护理;中西医组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分析的指标:(1)肢体功能优良率;(2)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
结果:(1)中西医组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显著比西医组高,经X2检验显示P<0.05;(2)中西医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优势更突出,经t检验显示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中风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受严重影响,康复护理方式不当可引发偏瘫,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做好康复护理工作非常重要[1]。
本研究就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的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所收治的77例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西医组(37)和中西医组(40)。
其中西医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53-75岁,年龄均值(68.73±1.28)岁。
体重最低42kg,最高82kg,体重均值(63.52±1.31)kg。
中西医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5-76岁,年龄均值(68.58±5.17)岁。
体重最低41kg,最高82kg,体重均值(63.27±1.21)kg。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有良好的可比性,经X2检验、t检验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西医组行西医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肢体康复训、良肢位摆放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心理康复等,其中,(1)肢体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上肢进行手指、手腕和手臂伸展和弯曲,下肢进行膝盖、脚趾和脚踝伸展、完全,无法自主活动者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被动训练,可自主活动者可由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训练,每天训练2-3次,每次30min。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发生偏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临床效果也得到了肯定。
本文将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中医的经络学说,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应用西医的药物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康复。
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患侧肢体的营养供应,改善局部的缺血和缺氧状态。
中药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抗炎作用,有利于防止感染的发生,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
康复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力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临床实践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有效性。
一项研究中,随机将患有中风偏瘫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患者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疗法,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个体化、精准化地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综合医学素养,这对医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在临床上有明显的疗效。
通过中医的针灸和草药以及西医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康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康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康复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中风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化成各41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以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参考组患者,以中医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对比不同疗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7%显著高于参考组的70.7%,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与ADL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与显著低于参考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中风患者的过程中,采用中医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可在实际应用在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中医康复治疗;中风;治疗效果引言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大脑循环障碍所引发的[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方式的改变,中风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然而在现代一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死亡率有显著降低,然而,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2];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致残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中风治疗的重点。
近年来,我院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针对康复期中风患者采用了中医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现就此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中风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化成各41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
参考组中男女患者数量分别为25例和16例,年龄在45岁到66岁之间,平均为(58.3±4.1)岁,病程范围在1周到11个月之间,平均为(5.0±1.7)个月。
研究组中男女患者数量分别为24例和17例,年龄在43岁到68岁之间,平均为(57.6±4.2)岁,病程范围在2周到10个月之间,平均为(4.7±1.8)个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观察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进行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50-66岁,平均年龄为(58.2±3.4)岁,左偏瘫11例,右偏瘫14例,实验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50-66岁,平均年龄为(58.3±3.5)岁,左偏瘫12例,右偏瘫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为:患者的家属沟通能力完好,并且同意该实验,签订了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有精神病史或者其他严重的致命性疾病。②患者在一周前使用了其他治疗中风偏瘫的药物。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所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且用x2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中风初期主要表现为正气不足和气血衰弱,从而导致患者的脉络空虚,使患者出现口眼歪斜和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本文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所以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独采用西药治疗,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帮助患者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可以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值得被推广。
参考文献
[1]曾玉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 (11):39-39.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持续观察4周,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治疗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瘫痪肢体完全康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完全能够生活自理。有效:患者的瘫痪肢体逐渐康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基本可以生活自理。无效:患者的瘫痪肢体无改变,临床症状也无改变。并发症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运动障碍等。
脑中风患者预后运用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

脑中风患者预后运用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中风患者预后运用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中风对2016年收治的筛选其中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康复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达到96.61%(57/59),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达到79.31%(46/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脑中风患者预后运用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患者的预后较好,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中风;中西医康复治疗;效果脑中风是临床多发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脑部由于供血供氧障碍造成局限性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积极的治疗可以降低临床患者的死亡率,但是患者容易出现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同时患者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研究分析脑中风患者预后运用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特对我院住院治疗的脑中风对2016年收治的筛选其中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住院治疗的脑中风对2016年收治的筛选其中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59例、对照组5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信息基本相同,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采用西药长春西汀注射液、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等,并给予基础的肢体康复治疗、吞咽康复治疗、认知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组:丹参30g、川芎30g、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石菖蒲10g、地龙10g、天麻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 62 - 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临床效果观察
董加森1李雪梅2
(1、青岛市黄岛区大场中心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400 2、青岛市黄岛区大场计生服务站山东青岛 2664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在中风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份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中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期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间显著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指数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中风的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康复;中西医结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风患者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75%的中风患病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重度致残者更是高达4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报道称[1],运用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本文中将以我院收治的90例中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探究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在中风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中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
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在58-73岁,平均年龄(61.35±3.48)岁;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塞28例。
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在59-78岁,平均年龄(63.45±4.14)岁;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塞2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而且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必要时采用脑保护剂配合辅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中药治疗
观察组以补阳还五汤作为基础方,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方选:红花6g、炙甘草6g、桃仁10g、赤芍10g、川芎12g、地龙12g、当归15g、生黄芪30g。
另外,根据患者临床中的不同症状进行辨症治疗,半身不遂者加半夏、陈皮、南星;气虚血瘀者加用生黄蓖;口角歪斜者加牵正散等[3]。
1.2.2针灸治疗
主穴取哑门、夹脊,同时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涌泉、肩贞、肩髁、肩戮、大椎、天宗、肾俞、环跳、脾关、伏兔、足三里、丰隆等穴,每次留针30min,1次/d。
1.2.3推拿治疗
患者取坐位,以推、按、揉、扫散四法进行推拿,先由印堂穴出发推至神庭穴,后以一指禅法由印堂贯通晴明、阳白、鱼腰、太阳、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头维、人中等穴,完成后重复一次。
1.2.4拔罐治疗
穴位以肩贞、环跳、风市穴、肩戮、肩髁、手三里、脾关、足三里、大椎、心俞、肝俞、脾俞穴、神道、风门等穴为主,每次留罐15min,1次/d,10 d 1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1.3.1ADL评定
本组研究ADL评定采用Bathel氏指数[4]:≤40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不能自理;41-60分为部分自理;≥61分为能够自理。
1.3.2治疗效果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少90%-100%;显效:NIHSS减少45%-89%;有效:NIHSS减少18%-44%;无效:NIHSS 变化在17%左右;恶化:NIHSS增加18%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两组间显著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痊愈显效有效 无效 恶化 总有效率(%)对照组(n=45)3819 8 7 66.67
观察组(n=45)7*13*21 4* 0 91.11*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数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5 18.45±3.18 12.37±3.63
观察组 45 18.14±3.54 9.54±3.18*
3 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发病时患者经常表现为猝然昏厥、口角歪斜、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5]。
目前,中风已经与冠心病、癌症一同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
现阶段临床中多以传统西药治疗为主,但在临床中存在服药周期长、副作用大、效果不明显等缺点。
近年来,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在中风治疗中逐渐被医生和患者普遍接受。
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包括按摩、推拿、针灸、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处理能力,使中风患者能够快速恢复功能,重新树立信心。
另外,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还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效避免患者由于长期患病所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静脉曲张、足下垂畸形等并发症。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针灸治疗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的脑组织;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血运。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对患者明显改善患者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俐,马玉琼,彭小燕.等.综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116-117.
[2]盖海云,王晓青,聂亚娥,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13(02):163-164.
[3]刘晓俊,高敏,黄汉超,等.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对BI指数和(GOS)评分的影响[J].中药材,2008,31(5):800-803.
[4]徐进华,刘东生,罗玉韵,等.中风病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05):453-455.
[5]秦秀德,张新春,周喜燕,等.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方药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04):113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