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023年《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

2023年《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

2023年《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1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现代诗歌二首教材分析:《现代诗歌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课文,是两首现代诗歌,非常有画面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善于观察,思索、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读《暮江吟》,这是描写傍晚江边景色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二、了解作者现在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的作者,刘大白,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我会认的字了解完作者我们来认识这一课,我们需要会认得字。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现在我们学习一个多音字,尽。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芦苇是什么意思呢?四、整体感知诗歌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倦鸟归巢拖着夕阳飞渡江边,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五、学习诗歌齐读第一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并想象画面?归巢的鸟儿是什么状态呢?第一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倦了还要驮着斜阳呢?体会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想一下第二小节描写了一幅什么的画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翻体现了鸟的豁达,鸟知道既然太阳不属于它,何必强求呢?还是勇敢地面对黑暗,相信黎明终究会来到。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头白到红颜,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绪,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六、主题概括秋江的晚上展现了一幅暮江鸟归的画面,写出了鸟儿渴望光明与自由,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初中写作现代诗歌教案

初中写作现代诗歌教案

初中写作现代诗歌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现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表现手法4. 创作实践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现代诗歌?它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二、讲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10分钟)1. 现代诗歌的定义:现代诗歌是指用现代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的诗歌形式。

2. 现代诗歌的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形式多样,注重情感表达,追求创新。

3. 诗歌的表达方式:形象、比喻、象征、暗示等。

三、讲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10分钟)1. 节奏:诗歌中的音节组合和停顿,可以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

2. 韵律: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的重复,可以营造出诗歌的音乐性。

四、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10分钟)1. 形象: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2.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3.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代表某一抽象概念或情感。

4. 暗示:通过含蓄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和发现。

五、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发挥创新思维,完成诗歌创作。

3. 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彼此的诗歌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度。

3. 推荐一些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1. 现代诗歌作品示例。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下面是整理的《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6篇(现代诗二首教学方法),以供参阅。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必备品格【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关键能力【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等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重点)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难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么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二、介绍作者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现代著名诗人、史学家,我国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秋之泪》等。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初中人教版现代诗四首教案

初中人教版现代诗四首教案

初中人教版现代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现代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一:《春晓》2. 诗歌二:《夜宿山寺》3. 诗歌三:《所见》4. 诗歌四:《静夜思》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对现代诗的认识,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现代诗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总结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如自由诗、抒情诗、象征诗等。

二、诗歌一:《春晓》(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如描绘春天的美景等。

4.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二:《夜宿山寺》(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如描绘夜晚的寺庙等。

4.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诗歌三:《所见》(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如描绘人物的景象等。

4.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诗歌四:《静夜思》(10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如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等。

4.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自己对现代诗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现代诗,或者找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分享。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

2. 收集学生的拓展任务作品,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分析四首现代诗,让学生对现代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

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板书:生活)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

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2、人读生词并理解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微笑着走向生活)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现代诗_大学语文教案

现代诗_大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征,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现代诗的基本特征2. 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三、教学难点1. 现代诗的审美鉴赏2. 现代诗的写作技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现代诗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现代诗有什么样的印象?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 讲解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形式自由,不受传统格律束缚。

- 诗歌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爱情、自然、哲学等多个领域。

- 诗歌语言独特,富有表现力。

2. 讲解现代诗的阅读方法:- 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 想象:发挥想象力,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

- 分析:探究诗歌的意象、象征、修辞等手法。

(三)案例分析1. 选取一首现代诗,如《再别康桥》,让学生进行朗读、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象征、修辞等方面进行解读。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现代诗,进行朗读和讨论。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小结1. 总结现代诗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

2. 强调现代诗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六)课后作业1.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现代诗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

2. 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写作技巧仍需进一步提高。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复习学案
一、复习课文:
七上:《冰心诗四首》、《我的思念是圆的》、《天上的街市》
七下:《毛泽东词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歌词三首》
八下:《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的人》
九上:《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学习目标:
1.现代诗朗读的节奏及课文背诵;
2.分析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技巧及采用的手法(含修辞)。

4. 感知现代诗歌写作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温故知新
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③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④理解现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⑤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分析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例1:《冰心诗四首》练习一(P11)
《母亲》一诗中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2:《有的人》练习一(P205)
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自主归纳答题要点:
(二)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技巧及采用的手法(含修辞)。

例3:《再别康桥》练习二(P253)
请你读读下面的诗句,了解它运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这些修辞方法在表达诗的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答题方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自主归纳答题要点:
(三)感知现代诗歌写作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4:《毛泽东词二首》练习一(P232)
《沁园春雪》上片写景,下片论史。

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抱负?
答题方法: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

自主归纳答题要点:
五、巩固训练
(一)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句中“舞”、“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历史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纸船》,回答问题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
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母亲的思念之情。

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

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训练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
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的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在寂寞
....
..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的冬天夜晚,当严霜
..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有人认为这节诗是本诗最精妙的地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来歌颂生命。

为什么只勾勒夏、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春秋两季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复习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