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国家女子铅球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状况研究

国家女子铅球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状况研究女子铅球项目作为我国优势项目,其发展还很不平衡,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调整思路,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17所被评为“国家女子铅球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教练员、运动员等与训练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与调查,全面分析了“基地”的具体训练情况,找出“基地”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为“基地”及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各单项基地教练员都制定了较为科学的与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身心发育、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周训练计划与课时训练计划,少部分教练员制定多年训练计划与年度训练计划,完整的训练计划制定体系尚未形成,使整个训练过程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科学性。
2.教练员制定的不同种类训练计划,在负荷强度变化、内容的安排、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及练习次数等方面比较详细,对提升铅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运动等级至关重要。
但由于缺少前沿理论知识支持,训练方法手段缺少创新,多种原因导致训练计划执行力度差,无法达到预期训练目的。
3.“基地”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女子铅球项目基地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少部分“基地”通过提供有偿训练或社会赞助等吸收社会闲散基金来保障日常训练,各基地设有专门的津贴、补助,但发放有严格限制,都是针对运动等级较高、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普通运动员无法享受此待遇。
4.“基地”教练员队伍与其它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相比,具有较强实战经验,在学历、职称结构方面也有明显提高。
但部分教练员存在高校挂名现象,真正通过系统学习、获得相应学历教练员相对较少,教练员培训次数少,科研水平较差,理论知识匮乏,训练中容易默守陈规,缺乏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存在一定的障碍。
5.运动员由于长时间接受艰苦训练,身体容易产生疲劳,无法兼顾学习与训练,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无法科学分析、正确掌握铅球技术原理,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学训矛盾突出。
国内铅球技术特征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国内铅球技术特征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旋转推铅球技术的描述都持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分析的角度也是不同的。
经过几十年运动技术的实践和发展,对于两种铅球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对于旋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特点和训练理论比以前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该项技术也加大了普及的力度,该技术逐渐被运用于各种竞技场上,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应用在比赛的成绩好过运用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成绩。
由于最近几年旋转推铅球技术刚刚被我国采用,所以对于旋转推铅球技术运动研究的相关资料比较少,大多数都是有关滑步推铅球的文献资料。
芦晓伟在一书阐述了旋转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把两个铅球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旋转推铅球技术和滑步推铅球技术在器械的放置上有所不同,旋转推铅球技术在器械的方位上比滑步推铅球技术的位置更往后而且位置也比较高,这样的持球方式符合推铅球技术的特征。
旋转推铅球技由于是连续的旋转动作,不仅能提高运动员身体旋转的速度还能加快器械出手的速度。
旋转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动力源不同,旋转推铅球技术主要依靠转动功能肌肉群和具有屈伸功能的肌群来参与力量,获得转动惯量的动能实现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动力来源主要依靠具有屈伸张功能的肌肉群为主体,辅助具有旋转功能的肌肉群参与施力,并以动能冲量的形式实现。
旋转推铅球技术是指投掷臂沿着身体旋转形成的圆周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把铅球以甩或者推的方式完成该项技术,其落点主要位于投掷区中心线右侧区域[1]。
张宝峰和李风雷在一文中对旋转推铅球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旋转推铅球技术借用了背后旋转投铁饼的步点,旋转的动作依靠铁饼的旋转,铁饼是围绕人体进行转动的。
而且移动的线路不是直的,是弯曲的,铁饼出手的线路是按曲线的线路。
但是铅球比铁饼的的重量重四倍,所以说脱手的方式要求推的方式,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得让铅球按直线的方向运行。
对于铅球运动员的身材方面没有以前那么严格的要求,应为旋转推铅球技术能让运动员达到了更好的肌肉用力的条件[2]。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对策

首, 几乎代表世界女子铅球运动 的最高水平 。当时在亚洲没有对手 , 国有 34 我 、 名运动员排在 当年世界最好成 绩的前十名 。而在九十年代末至今 , 尤其是 20 -20 年这几年 , 01 05 我国女子铅球 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
逐渐增大。
表1 国内外女子铅球运动近几年成绩统计表I m)
年 18 18 19 19 19 98 99 90 91 92 j I 20 20 20 20 20 0 1 02 03 04 05
我国当年最好成绩
世界当年最好成绩
2.6 O7 2-6 O8 2.6 l2 1.2 1.6 1. 3 1.8 88 1.3 17 2.3 l6 2.5 1O 2_1 89 88 87 87 1.8 88
2.5 O7 2-6 O8 2.6 14 2.O O6 2. 5 2. 9 1.7 O3 25 2.8 l6 2.5 1O 2-5 O2 2.4 O5 O7 93 2・1
- 收稿 日期 :05 2 O 2o —1 —1 作奢筒介 : 庆凯 (99 男 。 金 17 一) 安徽巢湖 人 , , 助教 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体育教学 - ̄ 练。  ̄1 1
15 2
维普资讯
2 2 我 国女 子铅球 运 动 的 国 内现 状 .
从表 1 可以看出, 国女子铅球鼎盛 时期几年运动员 的平均成绩为 2. 1 而我 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近五 我 12 m, 年的平均成绩为 已下降到 1. 3 8 8m。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比较表明 , 、 新 老运动员存 在着明显差距 , 进人世界 前八名已经很不容易 , 甚至投出 1 米 以上的次数也寥寥无几 。2 0 年雅典奥运会 , 9 04 除李梅菊投 出了 1. 7 83 m
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和国家体育改革的加速,各项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铅球作为田径比赛的一项重要项目之一,一直是国际田联田径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
然而,当前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在与欧美等国家的比赛中存在较大差距,且取得成绩的女子不多。
如果不能加强对女子铅球项目的投入,提高差距,保证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的长跑优势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为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竞技水平、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具体包括:a. 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在国际比赛中表现的分析和评估,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b. 引入体育教练、专业学者等多方面专业人士开展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技术、科学、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深入探讨其原因及发展方向。
c. 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和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现状和发展问题。
此外,将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3.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对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确定可行性的发展路线和对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发展与提升。
同时,我们也将借此机会表现我国研究人员在体育发展方面的实力和水平,为国家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4.研究实施计划本研究的实施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阶段:文献研究。
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中国铅球发展现状

中国铅球发展现状中国铅球项目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逐渐走上了世界铅球舞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以下将介绍中国铅球项目的发展现状。
首先,近年来中国铅球项目的人才培养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体育系统为铅球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
例如,著名的运动员举重奥运冠军林丹和陈一冰都是铅球项目的发展中崭露头角的运动员。
他们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个人的努力,也归功于中国体育系统在铅球项目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与努力。
其次,中国铅球项目的竞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选手在国内和国际铅球比赛中频频获得佳绩。
他们在亚洲铅球锦标赛和世界铅球锦标赛等重要赛事上多次夺得奖牌。
这些成绩表明,中国铅球项目的技术水平、竞技水平和整体实力都在不断提高。
另外,中国铅球项目的发展也得益于科学训练和先进技术的运用。
中国体育系统注重科学训练的理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和调整。
通过体能素质的提升和技术的改进,中国选手在铅球项目中展现出更高的水平和更好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铅球项目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中国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铅球项目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关注。
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财政和物质上的投入,也包括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这些支持与关注为中国铅球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然而,虽然中国铅球项目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铅球选手在国际比赛中与世界铅球强队的竞争相对不利。
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其他国家在铅球项目上的历史和传统更悠久,经验更为丰富;一些发达国家在体育科技和训练方法上更具先进性。
因此,中国铅球项目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铅球项目在人才培养、竞技水平、科学训练和支持与关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铅球选手在国内和国际赛事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未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铅球项目的进一步推进,相信中国铅球将能在世界铅球舞台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中国铅球发展现状

中国铅球发展现状
铅球是一项田径项目,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参与人群。
中国铅球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中国铅球项目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中国田径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铅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中国队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功跻身于世界强队之列。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田径运动管理机构和教练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培养。
其次,中国铅球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铅球这项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大的力量和爆发力,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然而,由于中国体育体制的问题,一些潜在的铅球选手在发展初期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机会。
因此,中国铅球项目在人才挖掘和培养方面仍需加强。
此外,中国铅球项目在科学训练和装备落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训练理念和技术手段应用上还有一定差距。
一些国外运动科学和技术装备的引进和应用,可以为中国铅球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铅球项目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铅球的发展水平,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科学训练理念和技术装备,并加大对这项项目的支持力度。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铅球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中国女子铅球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对中国女子铅球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王红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07(028)00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教练员今后的训练提供依据.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王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2
【相关文献】
1.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J], 曹锡锋
2.美国新闻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现状分析与主题词研究 [J], 叶青;吴青
3.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J], 黄赛强
4.主要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及此现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J], 李元媛
5.对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J], 吕雪松;肖宇翔;陈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87~2012年中外女子铅球运动发展态势分析

第3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
辽 宁 体 育 科 技
UA ONI NG S P ORT S CI E NC E A ND T E C HN OL OGY
Vo 1 . 3 5 No . 3
J u n .2 01 3
竞 技体 育 ・
1 9 8 7 2 0 1 2年 中外 女子铅 球 运动发 展态 势分析
王 丽 丽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 重庆 4 0 1 5 2 0 )
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作者:郑文娜
来源:《体育时空》2011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2
摘要女子铅球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然而近年来,这项运动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名次下降、国内比赛成绩低迷、缺乏优秀拔尖人才等情况开始困扰项目的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与发展、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国女子铅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这项研究以期为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在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女子铅球现状发展研究
女子铅球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从1984年至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的表现特别突出,在六届奥运会上就有6人次进入了前八名,其中包括获得银牌2块、铜牌1块。
然而近几年来,这项运动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名次下降、国内比赛成绩低迷、缺乏优秀拔尖人才等情况开始困扰项目的发展。
鉴于此,本文对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对其现在的发展做出了研究。
一、研究对象
2011年参加世界与全国大赛的排名前10的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文献30余篇,对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及其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调查法
对参加国际大赛及全国比赛的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变化、训练水平及其训练环境等信息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三)数理统计法
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成绩以及与国外队员的比较进行了数理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的现状与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女子铅球的水平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且1990-1992年度黄志红、隋新梅和李梅素等优秀运动员的涌现,使我国女子铅球达到鼎盛时期,占据世界个人最好成绩的榜首,几乎代表世界女子铅球运动的最高水平[1]。
然而,近年来,以巩立娇为首的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好成绩是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的20.35米,与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女子军团的平均成绩21.21米相差近1米。
表1是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在2011年参加各类国内外比赛成绩排名。
表1 2011年我国女子铅球成绩排名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除了巩立娇能达到二十米以上,其余的运动员水平均较低,说明近几年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存在明显滑坡趋势,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我国女子铅球与世界的差距
中国女子铅球成绩特别是近几年与世界相差上几米远,在2011年的大邱世锦赛上新西兰的维利掷出21.24米,巩立娇仅以19.97米排名第四,与奖牌失之交臂,而李玲19.71米获第六名。
下表是近几年来的国际女子铅球最好成绩排名。
从上表可以看出,世界女子铅球的最好成绩达到了21米多,而我国的巩立娇、李玲在最佳状态极下只掷到了20.35米、19.94米,而她们已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的最高水平,说明我国的女子铅球水平已经与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加国际比赛较少
“以赛代练”是国际田坛的成功经验,据统计,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每年比赛的平均次数达到15次左右,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一年的比赛次数超过20次[2]。
而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成年组)国内大约有9站比赛,这9站绝大部分运动员还不会全部参加。
比赛机会比较少,更为重要的是缺乏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不利于我们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的发挥。
2.专项身体素质不好
影响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成绩的专项身体素质有:最大力量、专门投掷训练、专项速度力量[3]。
国内的优秀运动员卧推在130公斤左右,深蹲在180公斤左右,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在卧推(180公斤左右)和深蹲(240公斤左右)方面分别相差50公斤和60公斤左右。
由此可见,我们与他们的力量相差很大。
3.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直接组织者,在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运动训练水平的主导因素,在实现训练、比赛目标上起到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4]。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培养出了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促进了整个项目的发展与进步。
如今,部分女子铅球项目教练员是运动员出身,对项目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训练的意识不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影响了项目的发展。
4.训练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
目前,我国在专项能力的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内容组合等方面缺少突破和创新,是造成目前成绩滑坡一个原因。
过去我国女子铅球、中长跑、男子跳高以及现在男子110m跨栏项目取得突破,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在正确认识专项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训练观念,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对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创新[5]。
5.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较少
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科研投入不够,各省市专业队交流很少,训练主要依靠自己经验来进行,不重视训练中的科技投入与支持,训练中的科技含量低。
这种状况造成部分教练员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铅球专项规律与特点,对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身体状态缺乏科学的珍断,对运动员的技术问题主要依靠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经验来诊断。
训练中的科技含量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该项目的发展。
四、结论
(一)当今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除了巩立娇能达到二十米以上,其余的运动员水平均较低,而且近几年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存在明显滑坡趋势,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近几年,中国女子铅球与世界间的成绩相差上几米远,进入新世纪,中国女子铅球成绩与世界女子铅球成绩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两米远。
(三)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参加国际比赛较少、专项身体素质不好、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训练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以及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较少。
参考文献:
[1] 金庆凯,赵胜国.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2).
[2] 吕雪松,肖宇翔,陈丽娟.对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
[3] 李柱,郭国兵.我国女子铅球一级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与运动成绩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6).
[4] 田麦久,刘建和,延烽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51-452.
[5] 邓运龙.训练观念及其导向功能[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