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语文全国课标等三套卷_试题权威分析_余闻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是中国高考中的一道语文试题,该试题涵盖多个领域和知识点,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阅读和写作。
以下是对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的详细解析。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题目1:(A卷)题目内容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短文理解的能力,考生需要细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旨和细节,选出与短文内容相符的选项。
题目2:(B卷)题目内容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考生需要根据短文的描述和暗示,结合常识进行推理,选出最符合情境的选项。
......第二部分语言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各题最佳选项。
题目21:题目内容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理词语的意义,并在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题目22:题目内容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理解并运用语法规则,根据句子逻辑和语法要求,选出最佳选项。
......第三部分写作(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下面短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
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题目23:原文改正后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对语言运用进行判断,并对错误进行修改。
......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30分)假设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Tom想了解你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请你给他写一封邮件,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节日、传统戏剧、传统食物和传统艺术。
注意语句连贯,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字数在100词左右。
范文:Dear Tom,I am glad to tell you abo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s you know, China has a rich history and diverse cultural traditions.Firstly, traditional festiv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during which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enjoy delicious traditional food, and light fireworks.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are also widely celebrated.Secondly,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er, such as Peking Opera and Kunqu Opera, is well-known for its unique singing and acting styles. The performers wear colorful costumes and use elaborate facial makeup, which are fascinating to watch.Thirdly, Chinese cuisine is famous worldwide. From dumplings to hotpot, each dish has its own unique flavor and cooking technique. Chinese people value the harmony of flavors and believe food should not only taste good but also look appealing.Lastly,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cluding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paper-cutting, showcases the beau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esthetics. These artworks reflect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tistic skills of the Chinese people.In conclusio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iverse and fascinating. It embodies the wisdom and aesthetic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ontinues to thrive in modern society.Best wishes,Li Hua解析:这篇范文按照邮件的格式,简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分析◇余闻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段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原载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一书),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选文围绕人们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组织材料,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字平易,行文流畅,可读性较强,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试题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语文(全国卷Ⅰ)参考答案

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估分答案汇总,答案仅供参考!全国卷1语文答案1.C2.B3.B4.A5.C6.B7.A8.D9.A 10.B18.赫然稳稳缀满铺满显现汇聚陶醉映衬全国卷2 语文答案1-5CBCBD 6-10 CCABD11:从公家借了几十万钱来慰劳部队,在他死后,亲属和手下的官吏卖掉器物古玩来偿还。
12:张凝打算上报将士们立功的状子,李重贵叹息书:“大将陷入敌军覆没了,我们却记功有什么脸面呢?”答:(1)本诗通过借梦来表现作者既想超越时空而又留恋人间的仕途与隐居的矛盾心情。
(2)通诗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意境,同时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
诗人在诗中描绘夜凉如水,万籁俱寂恬静的意境百花争妍的春天和思家之情用梦境来体现;而看棋的典故表现作者超脱入世之想。
13题:(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荒于嬉毁于随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14题(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15题(1)“大河家”地处偏疏贫穷,不为人知,但此处都是大西北和中原的交通干线,更是勾起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思念(2)与其在生世沉浮中随波逐流,不如到大河家住一阵对心灵的沉寂,从而对人生有总体的把握,进而对世事浮沉胸有成竹16 题在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等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人世浮沉的深思17题喜欢看河是指韩三十八老汉对河情有独钟,引发人生的思考。
“默默无语”是对自己的经历的沉思;作者这样写是要像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气定神行的态度18:(1)设立(2)咨询(3)核实(4)叫停(5)存在(6)侵害(7)保护 (8)免受19:(1)可是(2)就是(3)也(4)但是(5)即使20:博大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博大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心襟;博大是一种虚怀若谷气魄。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高考语文 2010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答案

2010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答案1.【答案】B【解析】说“它们(指“金”“石”“画”)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也不是对“书”的表述。
2.【答案】B【解析】原文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3.【答案】C【解析】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了。
4.【答案】D【解析】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5.【答案】B【解析】①②③⑤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④是指花云被缚后的表现,⑥是表现花云被捕后的凛然正气。
6.【答案】B【解析】应是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
7.【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解析】(1)注意“以”“缘”“堞”的意义。
(2)注意“弃江中”“浮断木”的省略和“浮断木”的句式特点,以及“实”的意义。
【文言文选段参考译文】花云,是怀远人。
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
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
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
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
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
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
”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
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
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
被提升为总管。
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
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
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
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
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
2010年新课标卷试卷分析

2010年新课标卷试卷分析总评: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总体看设题较为常规,试卷分为I、II两卷,全卷六个板块,18道小题,题型没有大变化。
但是本套试卷题目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
关于花云的这段文字选自“二十四史”中的《明史·花云传》,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强,文本中的文字其实比较浅显,阅读和粗译难度不大。
第四小题考察实词,A项比较容易,现代文中也常常出现“仗剑”一词,容易排除,B项为课内实词,而CD学生易错,首先C项“趣”做“快跑”“奔向”“意味”“催促”“赶快”的用法并不常见,学生用可能会误判,而D项“徇”也不是学生熟悉的实词,因此有混淆性。
不过做题只要将词句代入文中,通过疏通语义就能判断。
第五小题小题设题常规,是人物评价题,只要使用排除法,与文本对应,难度不大。
第六小题仍然是归纳总结题能,该题有总领的作用,建议学生可先审这一题,对全文内容有所把握。
第七小题为翻译题,本套试卷翻译题有一定难度,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乘”“缘”“攀”三个,这三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高。
其中“乘”和“攀”,现代汉语仍在使用。
“缘”指“沿着”,可从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关联到此义。
第(2) 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浮”“莲实”两个,“浮”当“飘浮”讲,古今汉语是相同的。
“莲实”中的“实”当果实讲,“莲实”即“莲子”,考生容易漏翻译这个重点,这里学生通过分清可以直接保留的词只有的几个种类,就能知道“莲实”一定要翻译了。
三、诗歌鉴赏(2题主观题11分难度)本套题选取了江总的《雨雪区》,作者是考生并不熟悉的诗人,对诗人背景以及诗歌背景的不熟悉,对情感鉴赏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阅读诗歌本身的同时也一定要仔细阅读诗下注释关于作者的介绍,作者生平有利于分析情感。
第八小题设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一看到“别路”什么意思,马上开始联想炼字题,这样答题就会有偏差,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炼字是一定不会出现分析名词的情况,这样可以保证答题不偏。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详解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