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容NPO的游说策略与途径
文化内容-NPO的游说策略与途径

非營利組織(NPO)的立法遊說策略立法委員江綺雯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大體上而言,從「公益」的角度較能說明「非營利」意義的概念。
所謂「公益」,是指「為不特定人或特定多數人的利益提供服務」。
一個組織是否具備「公益性」,端視其是否係以「公益」為其「最終目的」而定;換句話說,非營利組織運作上雖能靈活運用其財產,但其結束營運或所有收益不可作分配盈餘或就其剩餘財產進行分配,否則即有違其公益性質。
基本上所謂非營利組織必須具備下列定義:一、必須具備有為公共服務之使命。
二、必須經由政府立案、並接受相關法令規章的規範。
三、必須是一個非營利或慈善機構。
四、享有法律上的特別地位,可享有政府免稅的優待,捐助或贊助者的捐款亦納入免(減)稅的優惠範圍。
五、將非營利組織採用兩種性質來劃分,一是財源主要來自捐贈或靠自營利潤來支持,一是透過公益信託的手段,由單一或數個機構共同控制,並由專業經理人進行資產經營與管理,同時必須排除私人利益或財務上的獲得。
至於談到遊說,必須瞭解非營利組織形成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政府機制失靈、第三者政府需求二大主因,茲說明如下:一、政府機制失靈的因素:1、人民需求無法充份表達,或必須反映社會各種不同階層的特殊需求。
2、政府缺乏對公共利益及弱勢需要的考量。
3、官僚組織效率低,產生民心疏離的現象。
4、民主國家的多數暴力導致少部分人的權益受損。
二、第三者政府的因素:1、組織彈性較大,靈活度高。
2、瞭解社會的真實需求,能迅速回應。
3、服務較具人性化與親切感。
4、產生另一種市民社會的公民參政管道。
5、提供組織及捐助者的合法減免稅收地位。
所以非營利組織的遊說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遊說」的英文是從Lobby一字而來,它原來的意義是指建築物內的長廊或公開休憩會客的場所。
由於民意代表或官員經常在這些場所和訪客會面接觸,並溝通或表達政策觀點,故從實際運作中衍生出「遊說」(lobbying)這個字,用來表示致力於影響公職人員,使其按照其意願行事的意思。
文旅内容专题策划书3篇

文旅内容专题策划书3篇篇一文旅内容专题策划书一、策划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升级,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我们计划推出一系列文旅内容专题,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二、策划目标1. 提高文旅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满足游客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
2. 增加文旅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加强文旅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策划内容1. 文化遗产专题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文物等。
讲述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
组织游客参观文化遗产,提供专业的讲解和导览服务。
2. 民俗文化专题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
讲述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组织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如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尝传统美食等。
3. 自然风光专题介绍当地的自然风光,如山水、森林、草原等。
讲述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组织游客进行自然风光的观赏和体验活动,如徒步旅行、露营、摄影等。
4. 美食文化专题介绍当地的美食文化,如特色菜肴、小吃、饮品等。
讲述美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和口味特点。
组织游客品尝当地美食,提供专业的美食推荐和介绍。
四、策划执行1. 内容制作组建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包括摄影师、摄像师、文案策划等。
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内容的拍摄、编辑和制作。
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符合游客的需求和口味。
2. 宣传推广制定详细的宣传推广计划,包括线上和线下宣传渠道。
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旅游杂志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组织线下活动,如旅游推介会、文化展览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 活动组织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组织相应的活动,如参观、体验、品尝等。
确保活动的安全和秩序,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内容和服务质量。
五、策划评估1. 定期对文旅内容专题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游客数量、游客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
文化旅游推广的策略与方法

文化旅游推广的策略与方法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选择度假方式的首选。
而要有效地推广文化旅游,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与方法。
本文将从目标市场、品牌建设、线下宣传、网络推广以及合作伙伴的选择等方面,探讨文化旅游推广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目标市场在推广文化旅游时,明确目标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同的人群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和兴趣有所差异,因此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才能更好地吸引目标受众。
例如,如果目标市场是寻求历史文化的中老年人群,可以考虑将宣传重点放在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上,如推出专门的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并在中老年人常去的社区、酒店等地方进行宣传。
而对于年轻人群体,可以结合时尚元素,打造更加年轻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品牌建设建设一个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推广来说至关重要。
品牌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标识,能够增加产品的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中,要注意突出文化特色和独特性。
可以通过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建筑、符号、传统活动等元素来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使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同时,要加强品牌宣传,利用广告、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线下宣传线下宣传是增加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通过线下渠道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旅游产品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种常见的线下宣传方法是举办文化旅游主题展览或活动。
例如,可以举办“文化美食节”、“文化遗产展览”等,通过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美食和手工艺品吸引游客的目光,并将相关旅游资源与文化相结合,增加游客的兴趣。
另外,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场所,如博物馆、艺术馆等,与其合作举办推广活动。
通过在这些场所设置专门的展览、讲座或工作坊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并提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旅游信息。
四、网络推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推广已经成为文化旅游推广的重要手段。
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方案

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方案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旅游一直是许多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之一。
而景区在旅游中的位置愈发重要,也成为旅游业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如何让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每个景区经营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些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景区经营者更好地经营景区,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定位首先,景区经营者需要对景区进行定位。
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形态,强调的不仅是旅游的娱乐性,更是旅游的知识性和文化性,为游客提供深度的文化体验。
针对贵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应以其所处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挖掘,确定景区的文化内核和差异化特点。
只有对景区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依据其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符合其兴趣和需求的旅游产品。
二、内容规划接下来,需要对景区进行内容规划,规划内容需要符合景区的定位和游客的需求。
景区运营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规划:1.文化演艺展示景区可以通过展示文化演艺表演,更好地展现景区的文化内涵。
在增加游客参观和消费的同时,使游客对景区的文化内核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些经典的文化表演项目比如歌舞表演、民间手工艺品展示等,都是景区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游客文化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利器。
2.互动式故事体验近年来,互动式故事体验在景区中越来越受欢迎。
景区可以通过调整开放时间、增加旅游路线等方法,让游客亲身参与到文化体验之中,打造出更具智趣、更具互动性的游客体验。
另外,一些特色的项目比如体验西部牛仔生活、打造骑士王国等,也能让游客获得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3.精品文化展览景区也可以借助展览展示等形式,打造出更具有价值的文化展览。
将景区内互相关连的文化元素互相照应,打造出环环相扣的文化展览,深刻展现出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景区所在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轨迹,同时也让游客更加感受到旅游的历史、文化价值。
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方案

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方案引言景区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
而景区的文化内容则是景区活力的源泉,也是增强景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何进行好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提升景区文化价值,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目标通过运营资源整合,建立系统、规范的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机制,使其成为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本景区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方案1. 文化资源整合景区文化内容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因此,我们需要对景区内的文化资源进行统计和整理,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库和资源数据库。
包括但不限于:•历史遗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景观•名人故居、文化街区•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艺术表演、文化活动等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对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管理,提高文化内容利用率和知名度。
2. 文化内容创新景区文化内容的活力来源于其不断更新和升级。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制作更多的文化展馆、文物陈列、互动体验等内容来满足游客需求。
比如:•利用VR、AR、MR等科技手段,增强文化体验感•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如民俗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结合多元化文化元素,开展主题文化节、文化嘉年华等活动这些创新内容将极大地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文化感染力,为景区带来更加广泛的旅游和商业价值。
3. 整合市场营销手段好的文化内容无法自发流动,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并来到景区。
我们要动用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和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联合旅游平台开展促销活动•制作精品微视频,传播优秀文化内容•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账号,增强使用者互动性•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搭建品牌形象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等在整合市场营销手段的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景区文化定位和目标人群,同时注重文化内容的表现和文化情感的传达。
总结景区文化内容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从资源整合、内容创新到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
通过本方案所提出的措施,我们能够建立好的景区文化数据库,提升文化内容的价值和知名度,为景区带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对文化旅游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渠道的运营方案怎么写

文化渠道的运营方案怎么写一、引言文化渠道运营方案旨在利用文化渠道来传播、推广和促进文化产品和活动,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社会文化素质。
本文将从文化渠道的选择、内容策划、渠道运营和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二、文化渠道的选择1. 形式选择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文化产品的属性,选择适合的文化渠道形式,如线上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线下渠道(如展览、演出、书店)。
2. 渠道定位根据目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定位文化渠道的风格和特色,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例如,针对青少年受众,可以选择更加活泼和互动的形式;针对专业人士受众,可以选择更加深入和专业的形式。
三、内容策划1. 受众分析了解目标受众的喜好、需求和消费习惯,以便更好地为其设计和提供相关文化产品和活动。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受众分析。
2. 内容创作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创作具有吸引力和情感共鸣的文化内容,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
内容应具有专业性、可读性和互动性,以便更好地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3. 内容发布根据文化渠道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合理安排文化内容的发布频率和时间,以保证持续的受众关注。
可以通过定期更新和丰富内容,吸引受众的重复访问和参与。
四、渠道运营1. 渠道推广利用各种推广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广告、合作宣传等,提高文化渠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开展线上活动、组织线下推广活动等方式增加渠道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
2. 用户管理建立用户数据库,并进行用户分析和分类,以便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
可以通过用户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渠道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待。
3.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兴趣,以更好地为其提供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可以通过用户留存率、活跃度等数据指标,评估渠道的运营效果和用户满意度,并对渠道进行调整和优化。
4. 合作发展与相关行业、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项目,以扩大文化渠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常用方法

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常用方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开始将文化资源作为主要开发对象。
文化旅游是一种旨在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的旅游形式,其核心是利用文化资源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增值效果。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旅游业采用了许多常用的方法。
1. 文化主题旅游开发文化主题旅游是一种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点的开发方式。
这种开发方式注重将文化特色与旅游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
比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主题旅游,如中国东方明珠电视塔、世博园。
2.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一种将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方式。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可以将其变成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比如,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是一种将科技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方式。
通过利用一些先进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将文化元素呈现在游客面前,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比如,大规模文化表演——印度塔姆巴鲁姆音乐节,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4. 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是一种将特色文化元素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通过对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整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比如,四川“熊猫之乡”旅游品牌,利用四川大熊猫作为文化元素,打造了一个以熊猫为主题的旅游品牌。
总之,通过以上常用的文化资源开发方法,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
同时,这也需要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保护,避免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和利用不当。
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常用方法

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常用方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等,这些资源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1. 文化主题游
文化主题游是指以某种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例如以古代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游览。
这种旅游方式的特点是注重体验和互动,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展览、表演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文化。
2. 文化体验游
文化体验游是指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某种文化中去体验,例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等。
这种旅游方式注重互动和体验,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3. 文化交流游
文化交流游是指通过游览、交流、访问等方式,让游客了解其他国家
或地区的文化,增强文化交流和友谊。
这种旅游方式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和体验,让游客更加开阔眼界。
4. 文化创意游
文化创意游是指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中去,通过设计创意产品、主题餐厅、文化节庆等方式,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这种旅游方式注重个性化、创新性和艺术性,让游客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有多种方式和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营利组织(N P O)的立法游说策略
立法委员江绮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大体上而言,从「公益」的角度较能说明「非营利」意义的概念。
所谓「公益」,是指「为不特定人或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提供服务」。
一个组织是否具备「公益性」,端视其是否系以「公益」为其「最终目的」而定;换句话说,非营利组织运作上虽能灵活运用其财产,但其结束营运或所有收益不可作分配盈余或就其剩余财产进行分配,否则即有违其公益性质。
基本上所谓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下列定义:
一、必须具备有为公共服务之使命。
二、必须经由政府立案、并接受相关法令规章的规范。
三、必须是一个非营利或慈善机构。
四、享有法律上的特别地位,可享有政府免税的优待,捐助或赞助者的捐款
亦纳入免(减)税的优惠范围。
五、将非营利组织采用两种性质来划分,一是财源主要来自捐赠或靠自营利
润来支持,一是透过公益信托的手段,由单一或数个机构共同控制,并由专业经理人进行资产经营与管理,同时必须排除私人利益或财务上的获得。
至於谈到游说,必须了解非营利组织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政府机制失灵、第三者政府需求二大主因,兹说明如下:
一、政府机制失灵的因素:
1、人民需求无法充份表达,或必须反映社会各种不同阶层的特殊需求。
2、政府缺乏对公共利益及弱势需要的考量。
3、官僚组织效率低,产生民心疏离的现象。
4、民主国家的多数暴力导致少部分人的权益受损。
二、第三者政府的因素:
1、组织弹性较大,灵活度高。
2、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能迅速回应。
3、服务较具人性化与亲切感。
4、产生另一种市民社会的公民参政管道。
5、提供组织及捐助者的合法减免税收地位。
所以非营利组织的游说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游说」的英文是从Lobby 一字而来,它原来的意义是指建筑物内的长廊或公开休憩会客的场所。
由於民意代表或官员经常在这些场所和访客会面接触,并沟通或表达政策观点,故从实际运作中衍生出「游说」(lobbying)这个字,用来表示致力於影响公职人员,使其按照其意愿行事的意思。
「游说」通常多少带有一些「台面下交易」或「利益输送」等负面意涵,甚至常以金钱的给付为手段,或只要可以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会毫不犹豫的采纳。
主要的游说自然是包括行政游说、立法游说及司法游说三个部分。
游说的方式不外乎直接游说及间接游说,前者是经由面对面的沟通,以达到影响政府(权力者)政策改变或支持的目的,例如以提供资讯、陈情请愿、互惠交换、参与诉讼、要求释宪等等形式进行;後者是间接塑造舆论及公众压力影响决策,例如透过举办公听会与座谈会、出版刊物或说帖、动员写信(e-mail)、打电话、游行抗议、举办推广活动、进行连署等等活动来进行,许多学者把「间接游说」另称之为「草根游说」(grass-roots),即是因为他所运用的对象是民众,而非决策官员或民意代表。
整体而言,游说的目标着重於法案之制定、修正或废止,游说所涉及的对象,则系参与法案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任何权威当局或个人,而游说事项关乎的受益人,并不只是从事或雇请游说的主体,还可能包括一切不特定之受该法案影响的个人或多数人。
附带一提,游说与「关说」不同之处在於「关说」带有要求被关说者「违法」达成关说者要求的意涵,或至少也是要求被「关说」者在法令的执行上能够「图利」关说者。
最後,「关说」的获利者通常是特定
的一个人或一个团体。
关於非营利组织游说活动的进行,首先,必须拟定整合的游说计画,尤是是当民间团体的看法不太一致,结果造成必须浪费许多的时间先行整合。
一定要注意如果不整合的话,极为容易遭到行政机关各个击破。
游说计画的次序最好先以民意代表为重心,特别是找到能够主导推动的立法委员,其次可能要考虑争取学界的支持,最後,才是考虑行政机关。
其次,游说前一定要充分蒐集必要的资讯,除了具备专业的主导地位,还必须了解行政程序及立法程序的相关规定,尤其是议题或法案的推动。
例如行政程序法、立法院议事规则,或是诉愿法跟行政诉讼法的救济制度,最後才是找出最佳时机,游说最有用的对象适时切入,成为游说成功与否的关键。
谈到立法的游说,基本上如果是政府版本与民间版本相当吻合,没有太大争议时,当然政府循行政立法的程序,自动提到立法院,然後立法院经过三读通过。
如果是争议很大时,政府机关又不愿意改时,而政府版本已先提到立法院完成一读时,这时可能就必须提出民间的版本,然後透过立法委员代言,再提相对并审的法案。
提案时要找一个主提案委员,甚至二个以上不同党派的主提案委员,确认主提案委员可以全程关心到底,为避免意外的状况的发生,所以非营利组织与委员接触时,最好可以发展出一套「一对一」的接触模式,即与立委的联络人都是同一个。
此外法案要推动绝对不可能只是一个立委去执行,可能预期准备许多随之而来关心的立委,建议也要与立委的助理发展出特殊关系,类似国会联络人,多与立委助理接触有助於判断,因为与立委接触的时间不可能比助理多,与助理接触以充分了解立委的想法。
此外,一个人不要对全部的立委,而是一个人对少数的立委,且发展密切的关系。
游说的人尽量不要让每一位立委、助理感觉到游说者同时找了很多人。
游说时也必须提供立委及助理可参考的讯息或说帖以协助问政,最好让被
游说者可在三分钟内了解,很快就进入状况,说帖不见得非得进攻,起码要尽量把负面因素减到最轻以达成目的。
此外,行政命令常常是立委不会特别注意到的,行政命令送到立法院备查时,直接通过的可能性十分大,可是没有人特别去看行政命令,那不是立法委员所关切的,助理也不会去看,除非特别提醒才会去注意,所以非营利组织可以代为去盯。
游说好比打仗,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大张旗鼓、时而隐藏沉潜,但要记住游说一定要连续追踪,只游说一次并没有用,要持续追踪後续发展很重要。
结语
非营利组织具有民间、独立自主、志愿及公益等特性;近年来,非营利组织不论在数量上或品质上,都有相当的成长,也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样貌,在公共服务的领域注入了可观的力量,其功能十分值得肯定。
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活化民间参与公益事业,因此也列入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计画的重点项目之一,因此政府开始催生「非营利组织发展法」,包括加强其内部控制及公众监督机制,减少政府干预,政府仅需担任谘询、督导及保护功能即可,才能回应来自於民间甚至国际上对於发展非营利组织的需求。
配套考量制定「游说法」希望能以「兴利」的角度取代「防弊」,为国内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谢谢在座诸位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