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新人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 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禹 第一个
启
山西 桀
河南
世袭
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亳
盘庚
纣
镐京
政治形势 血缘
功劳
分封制 771
牧野
诸侯国 国人暴动
B A B
答:西周和商朝。
答:商纣王对外征战,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役使民力,还施 用酷刑,残害人民,纣王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答:勤政爱民,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等。
A B B B C
B D
A
答:材料一反映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的状 况;材料二则描述了“天下为家”和王位世袭的社会现象。
答:禅让制;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答:禅让制更加进步,因为其体现了民主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答:分封制。 答:宗亲;功臣;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推荐学习K12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01知识管理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________的产生。
从此,我国逐渐向________社会过渡。
禹的儿子________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________制代替________制。
统治:夏朝建立了________,制定________,设置________,制定了历法,称为“________”。
遗址:洛阳平原发掘的________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________和文明进程。
知识点2商汤灭夏商汤灭夏:夏朝后期,商部落的首领________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________,夏王朝灭亡。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建在________。
迁都: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________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统治: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________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知识点3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公元前________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________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周。
知识点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主要内容:周王根据________远近和________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________,服从周王________,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________”。
等级: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________、诸侯、________、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朝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禹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夏历”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灭亡:夏桀实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为汤所灭二、商汤灭夏商朝起止时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日益强盛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三、西周的分封制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建立者、都城:周武王镐京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灭亡: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周幽王是为犬戎所灭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成就: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商周时期: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g uǐ)成分:铜、锡、铅制作工艺高超,方法:泥范畴造法(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二、甲骨文记事定义: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内容: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业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开设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二、王室的衰微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瓦解表现: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不在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诸侯不在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
[推荐学习]2018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
![[推荐学习]2018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https://img.taocdn.com/s3/m/376f463b5f0e7cd1842536af.png)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礼记》里的这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汤灭夏B.奴隶社会结束C.舜传位给禹D.禹传位给启2.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出现在()A.前2070年B.前1600年C.前1046年D.前770年3. 下列史实,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尧传位于舜B.舜传位于禹C.禹传子,家天下D.启打败有扈氏4. 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A.黄河下游地区B.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C.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D.今河南洛阳一带5. 电视剧《封神演义》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镜头,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6.商朝的建立者是()A.汤B.禹C.启D.桀7.商朝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公元前130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商汤灭夏B.牧野大战C.盘庚迁殷D.武王伐纣8.西周时期人们经常会提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说明()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分封制能够巩固统治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商朝灭亡,西周建立9.如下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A.王都与封国都邑B.均为封国都邑C.王都与郡府D.均为郡府10.公元前1046年决定商朝灭亡的事件是( )A.牧野之战 B.盘庚迁都 C.问鼎中原 D.国人暴动11.某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材料中的“诸侯”产生于(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奴隶制12.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被人们赶走的暴君是( )A.周厉王 B.周幽王 C.周平王 D.周成王13.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丁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B.术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过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4.请学生结合史料,论述自己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板书设计
1.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①夏朝:约2070年,夏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②商朝: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都城设在亳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激励。同时,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建立起这一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2.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来实证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分析史料,从中获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中国古代史》: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可以作为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参考书籍。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https://img.taocdn.com/s3/m/0ab08bf626fff705cc170abc.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南门立杆》图]教师讲解“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内容探究】一、战国七雄师:春秋时期的两百余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雄了。
这说明了什么?对照地图,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回答: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师:观察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说一说战国七雄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在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师:阅读课本第33页战国七雄一目中第二段内容,问:战国时期的战争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战争的旗号、规模、兵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重点介绍长平之战,分析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重点引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作用。
由此可以直接引入学习下一框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师:阅读课文第35页商鞅变法中第一段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师:公元前356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https://img.taocdn.com/s3/m/7f3ee789dd3383c4bb4cd281.png)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南门立杆》图]
教师讲解“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内容探究】
一、战国七雄
师:春秋时期的两百余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雄了。
这说明了什么?
对照地图,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回答: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师:观察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说一说战国七雄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在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
师:阅读课本第33页战国七雄一目中第二段内容,问:战国时期的战争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战争的旗号、规模、兵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重点介绍长平之战,分析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重点引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作用。
由此可以直接引入学习下一框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师:阅读课文第35页商鞅变法中第一段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师:公元前356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由于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人虽死,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旧贵族、农民。
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价。
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然后请学生发表看法。
[角色表演]
生(新兴地主阶级组):我非常满意。
因为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维护了我的权益。
生(新兴地主阶级组):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能得到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
这增强了我的实力,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生(旧贵族组):我非常不满意。
按照军功授爵制,我失去了我的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生(农民组):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师总结:商鞅变法使得农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得到实惠,但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师讲解:《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讨论下,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师总结:成功了。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因而,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阅读课文第36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中正文部分,回答: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有何设计特点。
生:李冰。
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
师: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么作用?
生: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师:结合课文第36页《都江堰示意图》说一说都江堰的工程原理。
师总结:刚刚通过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样的高超设计和工程质量不得不令人赞叹!同学们,赞叹之余你有何感想?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古代中国人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兴修水利的重要性,水资源匮乏、要节约资源等。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商鞅变法、都江堰兴修,显示出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尤其是商鞅变法,不仅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社会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富强的中国道路。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2.战争特点以及主要战役
3.兼并战争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时间
2.内容和影响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主持者
2.工程原理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