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复习第三章
大学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学化学第一章热化学与反应重要概念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
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 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
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
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反应热的测定:T C T m c T T m c q s s s 12s s ??-=-=-??-=)(所用到的仪器是弹式热量计又称氧弹弹式热量计中环境所吸收的热可划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是加入的吸热介质水所吸收的,另一部分是金属容器等钢弹组件所吸收的。
前一部分的热用)(O H q 2表示,后一部分热用b q 表示,钢弹组件的总热容b C 告诉了则直接求得b q 。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 化学基本原理*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2. 化学平衡原理及应用*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沉淀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及滴定* 配合平衡及配合滴定3.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4. 元素化学*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考试的基本题型判断题、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第一章热化学重点内容:状态及状态函数计算注意点:1、热力学标准状态:在pθ(101325Pa)压力下,理想气体、液态和固态的纯物质、1mol×L-1浓度的溶液。
2、理解时,最稳定单质是指:C(石墨 ),Cl2 (g) ,Br2 (l) ,I2 (s)等。
3、1) 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相加减,相应的也相加减。
例1、298.15K时由于Na (g) Cl-(g)→NaCl(s)的= -770.8kJ·mol-1,则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770.8kJ·mol-1。
(×)解:标准摩尔反应焓定义: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的焓变。
本题中Na (g) Cl-(g)不是最稳定单质。
例2、反应 Na2O(s) I2(g) ->2NaI(s) O2(g)的为( C )(A) 2 (NaI, s) - (Na2O, s)(B) (NaI, s) - (Na2O, s) - (I2, g)(C) 2 (NaI, s) - (Na2O, s)- (I2, g)(D) (NaI, s) - (Na2O, s)例3、已知Zn(s) O2(g) = ZnO(s) 1= -351.5 kJ?mol-1 (1)Hg(l) O2(g) = HgO(s) 2=-90.8 kJ?mol-1 (2)Zn(s) HgO(s) = ZnO(s) Hg(l) (3) 的3为 = -260.7 kJ?mol-1解:∵(3)=(1)-(2)∴3 = 1 - 2= -351.5 90.8=-260.7 kJ?mol-1第二章化学平衡重点内容:* 标准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计算)*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注意1)各种条件下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正确书写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3)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计算c平(p平)或α。
东北林大生化考试复习习题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思考题1.简述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和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2.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写出酸性、碱性、含硫和酰胺氨基酸的结构式,并写出它们的三字母代号。
3.氨基酸的pI如何计算?氨基酸和蛋白质在pI时有什么特征?pI有什么实践意义?4.氨基酸或蛋白质在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带电的情况如何?如果再分别加酸、加碱,它们的分子表面所带的净电荷会发生什么变化?5.解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构象、N端与C端、结构域、亚基、肽、构象单元。
6.简述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氨基酸与茚三酮有什么颜色反应?8.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有双缩脲反应吗?9.蛋白质变性和沉淀有什么不同?10.维持蛋白质胶体溶液的因素有那些?11.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种类有那些?12.总结维持蛋白质各级不同结构的键。
13.桑格(Sanger)反应的试剂是什么?它和氨基酸的什么部位反应?14.GSH是什么物质?它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二章核酸的化学思考题1.列表说明DNA和RNA的组成、碱基配对特点。
2.简述DNA和RNA的生物学功能。
3.比较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特点和最大紫外吸收峰。
4.比较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的主键。
5.核酸分子中各组分的连接方式。
6.DNA 和tRNA的二级结构点。
7.简述核酸结构的稳定因素。
8.什么是Tm?Tm的大小和A-T、C-G对有什么关系?9.怎样利用核糖的颜色反应区别DNA和RNA?10.归纳总结本章出现的重要的符号及其意义。
第三章糖类的结构和功能思考题:1.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2.单糖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写出G的链连式和环式结构。
3.单糖有哪些重要的性质?4.总结糖的还原性。
淀粉和糖原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和碘的颜色反应有什么区别?5.第四章脂类与生物膜6.思考题:7.1.简述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8.2.生物膜液态的原因是什么?9.10.第五章酶11.思考题:12.1.简述影响酶促反应V主要因素并给出[E]、[S]、PH、T影响的动力学曲线。
大学化学复习考试必备题解-03

第三章配合物化学1.填空配合物命名中心离子配位数[Cd(NH3)4]Cl2二氯化四氨合镉(Ⅱ)Cd2+ 4 [Co(NH3)6]Cl3三氯化六氨合钴(Ⅲ)Co3+ 6[Pt(NH3)2]Cl2二氯化二氨合铂(Ⅱ)Pt2+ 2 K2[PtI4] 四碘合铂(Ⅱ)酸钾Pt2+ 4 [Co(NH3)5Cl]Cl 氯化氯·五氨合钴(Ⅱ)Co2+ 62.据配合物的名称,写出它们的化学式(1)二硫代硫酸根合银(Ⅰ)酸钠Na3[Ag(S2O3)2](2)四硫氰酸根·二氨合铬(Ⅲ)酸铵NH4[Cr(NH3)2(SCN)4](3)硫酸一氰·一氨·二(乙二胺)合铬(Ⅲ)[Cr(CN) (NH3) (en)2]SO4(4)二氯·草酸根·乙二胺合铁(Ⅲ)离子[Fe(C2O4)Cl2(en)]-3. 画出下列配合物的几何图形(1)[CaCl(H2O)3]+(平面正方形);(2)顺-[CoBrCl(NH3)4]+;(3)反-[NiCl2(H2O)2];(4)反-[CrCl2(en)2]+;(5)[Pt(en)2]2+(平面正方形)解:(1)Cl H2OCuH2O H2O(2)(3)Cl H2ONiH2O Cl(5)BrNH333H2NH2CH2H2NNH2CH2CH2NH2Pt(4) 反-[CrCl2(en)2]+4.解:1)[Fe(CN)5(SCN)]4-无几何异构体 2)[Co(NH 3)4Cl 2]+ 有两种几何异构体反式 顺式3)[Co(NO 2)3(NH 3)3] 有两种几何异构体面式 经式5.根据磁矩,判断下列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杂化方式,并指出它们属于何类配合物[内]外轨型,高(低)自旋。
(1)[FeF 6]3- μm = 5.9μB (3)[Cd(NH 3)4]2+ μm =0 (2)[Fe(CN)6]3- μm = 2.4μB(4)[Co(NH 3)6]3+ μm = 0(5)[Ni(NH 3)6]2+ μm = 3.2μB (7)顺-[PtCl 4(NH 3)2] μm =0 (6)[Ni(CN)4]2- μm = 0 (8)顺-[PtCl 2(NH 3)4] μm = 0 答:单电子数杂化方式 内(外)轨 高(低)自旋 (1)[FeF 6]3- μm = 5.9μB 5 sp 3d 2 外轨型 高自旋 (2)[Fe(CN)6]3- μm =2.4μB 2 d 2sp 3 内轨型 低自旋 (3)[Cd(NH 3)4]2+ μm = 0 0 sp 3 外轨型 高自旋 (4)[Co(NH 3)6]3+ μm = 0d 2sp 3内轨型低自旋3Cl3NH 3NO 23NO 2NH 3NO 2(5)[Ni(NH3)6]2+μm = 3.2μB 2 sp3d2外轨型高自旋(6)[Ni(CN)4]2-μm = 0 0 dsp2外轨型低自旋(7)顺-[PtCl4(NH3)2] μm = 0 0 d2sp3内轨型低自旋(8)顺-[PtCl2(NH3)4] μm = 00 sp3d2(?)外轨型低自旋6.根据分裂能与电了成对能的相对大小,判断下列配离子属何类配离子。
大学无机化学大一理论部分总复习

第1章 化学基础知识 一、理想气体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体积可以忽略(具有质量的几何点)。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产生偏差原因: ①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 ②分子间力实际气体在低压和高温的条件下,接近理想气体。
计算:pV = nRT ;注意单位kPa(Pa)、m 3(L)、mol 、8.314、K 标准条件(standard condition,或标准状况) 101.325kPa 和273K (即0℃)--STp 二、气体分压定律分压: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单独占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
分压定律:p B = x B p 总p 总=p 1+p 2+p 3+…p B 三、稀溶液的依数性前提:难挥发 非电解质 稀溶液 溶液蒸气压降低:△p = k b 沸点升高:△T b = k b b 凝固点降低:△T f = k f b 渗透压:Π = cRT依数性……仅与溶液中溶质的质点数有关,而与溶质的特性无关。
b:1000g 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沸点:0.1mol·L -1NaCl 和蔗糖水溶液?第3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状态函数的特征 :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决定于过程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所经历的途径无关。
热: 规定:体系吸热 Q >0 体系放热 Q <0功: 规定:体系对环境做功 W< 0;环境对体系做功 W>0 功有多种形式,若不注明,一般只讨论气体的体积功 W=F·△L =p·S·(-△V/S) = - p·△V (理想气体任意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 WK 97.271K 033.1-K 273(葡)△-K 273)葡(K 033.1kg mol 95mol kg K 86.1(葡)(葡)△得根据:△kg mol 95g 100g 1000mol g 180g 10)水()葡((葡)解:水中,求溶液凝固点g 100葡萄糖溶于g 10.152f 1111====⋅⨯⋅⋅===⋅=⨯⋅==-----f f f f f T T b k T b k T m n b【W,Q不是状态函数,U,H,G,S等是状态函数】3-2 热化学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热:反应物与生成物温度相同时体系发生化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
(完整版)大学无机化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总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及反应速度的实验测定 2: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温度的影响4: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 5:初步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于反应速度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第一节:反应速率的定义1:掌握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两个概念。
2:学会用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1平均速率:2121c c r tt -=-- ○2瞬时速率:某一时刻的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的关系○1掌握反应级数的概念,学会建立简单的速率方程。
○2掌握速率常数k 的概念及意义,可以由速率常数的单位来确定反应级数。
第三节:反应机理○1了解什么是基元反应。
○2学会从微观角度角度建立速率方程探讨反应机理。
第四节: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1熟练掌握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学会计算零级、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了解二级、三级反应的半衰期。
第五节:反应速率理论的简介了解解释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碰撞理论和解释阿仑尼乌斯方程的过渡态理论。
第六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三种表达方式及计算○1aE RTk Ae-=○2ln ln Eak A RT =-+○3ln lg 2.303a E k A RT=-+,○2熟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学会计算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的关系212112lg ()2.303a E k T T k R TT -=。
第七节:催化剂与催化反应简介简单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
Ⅱ 习题一 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即反应速率的大小B.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是同义词C.反应级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大D.从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可以推测该反应的反应级数2.关于催化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不能改变反应的△G , △H, △S, △UB 不能改变反应的△G ,但能改变△H ,△S, △UC 不能改变反应的△G ,△H ,但能改变△S, △UD 不能改变反应的△G ,△H, △U ,但能改变△S3.对任意化学反应,其含义是( )A.表明它是二级反应B.表明它是双分子反应C.表明反应物与产物间的计量关系D.表明它是基元反应4.二级反应速度常数的量纲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s -1B. mol ∙dm -3 C . mol ∙dm -3 ∙ s -1 D . mol -1∙dm 3∙ s -15.某化学反应进行1h ,反应完成50%,进行2h ,反应完成100%,则此反应是( )A.零级反应B.一级反应C.二级反应D.三级反应6.升高同等温度,反应速度增大幅度大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活化能小的反应B.双分子反应C. 多分子反应 D .活化能大的反应7.对于反应2D+E→2F,若反应机理为:(快)(快)(慢)则反应的速度方程为()A.v=kC D2C EB.v=kC D C EC.v=kC D3/2C E D .v=kC D1/2C E8.某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为9.5×10-2min-1,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为()(《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3.65 minB.7.29 minC.0.27 minD.0.55 min9.反应W产物的速度常数为8L2mol-2s-1,若浓度消耗一半时的速度为8L2mol-2s-1,则起始浓度为()A.8mol/LB.4mol/LC.16mol/L D .2mol/L10.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分子碰撞几率增加 B.反应物压力增大C .活化分子数增加D .活化能降低11.有反应X+Y=Z。
化学第三章高三知识点汇总

化学第三章高三知识点汇总化学第三章是高三学生必修的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化学键、化学键的性质、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液的物理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以帮助高三学生复习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1. 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力所形成,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云共享。
2. 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的性质包括键长、键能和键的极性。
键长是指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影响键的强度和稳定性。
键能是指形成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反映了化学键的稳定性和强度。
键的极性指化学键中电子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使分子产生极性。
3. 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描述分子结构的方法有路易斯结构、分子式和结构式。
路易斯结构是通过点和线的组合来表示原子之间的键和非键电子,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分子结构和键的性质。
分子式是化学元素符号用下标表示原子的个数,可以表示分子中各个元素的相对数量。
结构式则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分子中各个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4. 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指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摩尔浓度、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等。
5.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的密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可以反映溶质在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力。
溶解热是指溶解一定量溶质所需的能量,可以影响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溶液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和溶剂的密度有关。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或氧原子转移来实现。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复习-水分析化学[第三章配位滴定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复习-水分析化学[第三章配位滴定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0fb5ca7c1cfad6185fa726.png)
第三章配位滴定法一、配位滴定法概述配位滴定是以配合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它以配位剂作标准溶液直接或间接地滴定被测溶液,形成配位化合物,并选用适当的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
用于配位滴定的配位剂:无机配位剂如CN-、F-等和有机配位剂如氨羧配位剂使用较广泛:氨基三乙酸(NTA) 乙二胺四丙酸(EDTD) 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EDTA的性质及配合物1.EDTA的离解平衡在强酸溶液中,H4Y的两个羧酸根可再接受质子,形成H6Y2+,这样ED—TA相当于一个六元酸,有6级离解平衡可见,EDTA具有中强二元酸的性质-- H4Y+2NaOH====Na2H2Y+2H2O EDTA在水溶液中有七种存在型体(表3—1):C(H4Y)=[H6Y2+]+[H5Y+]+[H4Y]+[H3Y-]+[H2Y2-]+[HY3-]+[Y4-]EDTA在不同pH值下的主要存在型体表3—1pH≥12时,只有Y4- 型体,此时Y4- 的分布分数δy4-≈1。
EDTA微溶于水,其溶解度为0.02g/100mL水(22℃),难溶于酸和一般有机溶剂,易溶于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故常用它的二钠盐,也简称EDTA(Na2H2Y·2 H2O,M=372.24),其溶解度为11.2g/100mL 水(22℃),浓度为0.3mol/L;0.01mol/L EDTA溶液的pH值为4.8。
2.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特点配位性广泛;配位比简单的为1:1;配合物稳定;配合物易溶于水;EDTA与无色的金属离子生成无色配合物,与有色金属离子生成更深的配合物。
三、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金属离子(M)与配合剂(L)形成1:1型配合物时:对于相同配位数的配离子,K fθ值越大,该配离子在水中越稳定,K dθ越大,表示配离子越易离解。
金属离子(M)与配合剂(L)形成1:n型配合物时:βn——总稳定常数以K fθ表示。
3.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溶液中金属离子M的总浓度为C M,配位体L的浓度为C L,根据物料平衡:C M=[M]+[ML]+[ML2]+…+[ML n]=[M](1 +β1[L]+β1[L] 2+…+βn[L] n)根据分布分数定义,则各级配合物的分布分数:可见,配合物的分布分数δ1仅是[L]的函数,由δ和C M可求各级配合物的平衡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
@了解溶液的通性: 蒸气压下降(Vapor pressure lowering)、沸点上升(Boiling point elevation)、凝 固点下降(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和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明确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进行 溶液 PH 值的计算 @初步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基本计算,了解溶度 积规则及其应用
∏V=nRT
3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由于溶剂化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自发地离解 成带电粒子(离子)的现象称为电解质的解离或电 离。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可用解离度(电 离度)α 表示:α =溶质已解离的分子数/溶质的 分子总数。注意与溶解度的区别! 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性质对依数性的偏离 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 点下降和渗透压均大于同浓度的非电解质稀溶液, 且不遵从依数定律。
3.2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酸与碱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 子或离子)称为酸(acid);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 为碱(base)。 酸与对应的碱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 系,该关系称为酸碱的共轭关系,可用下列通式 表示: 质子 + 碱 酸
• 酸碱电子理论
凡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凡给出电子对的 物质称为碱. ♥ 解离平衡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达到动态 平衡时的状态称为该酸或碱的解离平衡,其平衡 常数称为解离常数,可分别用Ka 和 Kb表示。 •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以醋酸HAc为例: HAc(aq) H+(aq) + Ac-(aq) 达平衡时: Ka(HAc)=[ ceq(H+)ceq(Ac-)]/ceq(HAc)
• 往0.5 dm3 0.20 mol· dm-3 HAc溶液中加入一些NaAc晶体
并使之溶解,会发生的情况是: A. HAc的Ka 值减小 B. HAc的Ka 值增大 C. 溶液的pH 值减小 D. 溶液的pH 值增大
♥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
配离子,中心原子,配体,
含有如[Ag(NH3)2]+、[Fe(CN)6]3-等配离子的化 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此类配合物为简单配合物, 还有螯合物。 配离子如[Ag(NH3)2]+是难解离的物质。
[Ag(NH3)2]+ Ag+ + 2NH3
K={ceq(Ag+)ceq(NH3)2}/ceq(Ag(NH3)2+) K称为不稳定常数, 用Ki表示; 反之, 用Kf表示, 称为稳定常数。 Ki与Kf互为倒数。
3.3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解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 固体和溶液中的相应离子间便建立了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当温度一定时,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的离 子浓度乘积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 简称溶度积,用符号 Ks 表示。其值可用热力学 数据计算,也可藉实验测定。 对于通式: AnBm(s) nAm+(aq) + mBn-(aq) 溶度积的数学表达式为:
• 已知MgCO3的Ks 为2.6×10-5,试问MgCO3在下列
溶液中溶解得最多的是: A. 1mol· dm-3 的Na2CO3 B. 1mol· dm-3 的MgCl2 (C. 2mol· dm-3 的NaCl ) D. 纯水
(见习题集第三章习题选择题30, P24)
• 小结
1 缓冲溶液和pH值
• 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
缓冲溶液中存在的解离平衡可表示为: 共轭酸 H+(aq) + 共轭碱 则 : Ka=[ceq(H+)∙ceq(共轭碱)]/ceq(共轭酸) ceq(H+)=Ka∙ceq(共轭酸)/ceq(共轭碱) pH = pKa - lg[ ceq(共轭酸)/ ceq(共轭碱)] (其中,pKa = -lgKa)
5 溶度积规则
根据溶度积来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的规则。
(1) Q= {c(Am+)}n∙{c(Bn-)}m= Ks ,饱和溶液, 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2) Q= {c(Am+)}n∙{c(Bn-)}m> Ks ,体系处于非平衡状态,有 沉淀AnBm(s) 析出,直至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3) Q= {c(Am+)}n∙{c(Bn-)}m< Ks ,体系处于非平衡状态,溶 液未饱和;若溶液中有沉淀AnBm(s)存在,则沉淀溶解, 直至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3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
(1)配离子由中心原子和配体组成; (2)含配离子---配位化合物(配合物); (3)配合物分简单配合物和螯合物; (4) Ki和 Kf.
4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1)溶解平衡---在一定条件下, 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 等; (2)溶度积常数---当温度一定时,难溶电解质饱和溶 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为一常数,简称溶度积,用 符号 Ks 表示。 其值可用热力学数据计算,也可藉实验测定。 (3) Ks={ceq(Am+)}n∙{ceq(Bn-)}m
第三章 水化学
研究对象: 水溶液
内容:
非电解质(nonelectrolyte )及电解质( electrolyte)溶 液的通性 酸碱解离平衡(acid-bas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缓冲溶液(buffer solution)、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溶解度 (solubility) ,水污染
• 离子浓度的计算
以醋酸为例,设其起始浓度为c ,解离度为 α HAc(aq) H+(aq) + Ac-(aq) 起始浓度/mol· dm-3 c 0 0 平衡浓度/mol· dm-3 c-cα cα cα
则: Ka=(cα ∙ cα )/[c(1-α )]=(cα 2)/(1-α) 当α很小时,1-α ≈1 则: Ka ≈ cα 2 即 α ≈(Ka /c)1/2 ceq(H+)=cα ≈(Kac)1/2 因此,离子浓度越稀,α 越大----稀释定律(注意:不是稀溶 液定律)
• 沉淀的转化(见书P133)
例题: 锅炉中锅垢的主要组分CaSO4不溶于酸,若用 Na2CO3溶液处理,可转化为疏松而可溶于酸的 CaCO3沉淀,便于锅垢的清除。这是为什么?(见书 P133)
解:用Na2CO3溶液除垢的原理如下: CaSO4(s) Ca2+(aq) + SO42-(aq) Na2CO3(s) → CO32-(aq) + 2Na+(aq) Ca2+(aq) + CO32-(aq) CaCO3(s)
• 非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1稀溶液定律或依数性定律 由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所形成的稀溶液的性质与一定
量溶剂中所溶解溶质的数量成正比
2非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蒸气压与 溶液蒸气压之差。 ∆p=p(A)xB 溶液的沸点上升:同一外界压力下, 溶液沸点与纯溶 剂沸点之差。 ∆Tbp=kbpm
Ka=[ceq(H+)∙ceq(共轭碱)]/ceq(共轭酸) ceq(H+)=Ka∙ceq(共轭酸)/ceq(共轭碱)
pH = pKa - lg[ ceq(共轭酸)/ ceq(共轭碱)]
2 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为得到缓冲能力强的具有一 定pH 值的缓冲溶液,应选择pKa等于或接近于该 pH值的缓冲对组成的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和pH值 由于同离子效应,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 的混和溶液对外加少量酸或碱具有一定缓冲作用 而保持溶液pH不发生显著变化,该溶液称为缓冲 溶液。
同离子效应: 在弱酸溶液中加入该酸的共轭碱时,或在弱碱溶液中 加入该碱的共轭酸时,使上述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度降低的 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例如,向HAc溶液中加入 NaAc,NaAc是强电解质,可认为在溶液中完全解离。由于 Ac-浓度增大,使HAc的解离平衡向生成HAc的一方移动, 结果就降低了HAc的解离度。 HAc(aq) H+(aq) + Ac-(aq) NaAc(aq) → Na+(aq) + Ac-(aq)
• 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为得到缓冲能力强的具有一定 值的缓冲溶液,应选择pKa等于或接近于该pH值的 缓冲对组成的缓冲溶液。
例题: • 对反应 HPO42-(aq) + H2O(l) H2PO4- (aq) + OH(aq) 来说,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属质子酸的是: A. H2O , H2PO4B. HPO42- ,H2PO4C. H2O , HPO42D. H2O , OH-
Ks={ceq(Am+)}n∙{ceq(Bn-)}m
• 溶度积规则
根据溶度积来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的规则 称为溶度积规则。其要点为: 对多相平衡 AnBm(s) nAm+(aq) + mBn(aq) 而言,可能有下列3种情况:其中Q为离子积。
(1) Q= {c(Am+)}n∙{c(Bn-)}m= Ks ,饱和溶液, 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2) Q= {c(Am+)}n∙{c(Bn-)}m> Ks ,体系处于 非平衡状态,有沉淀AnBm(s) 析出,直至达 到新的平衡为止。
(3) Q= {c(Am+)}n∙{c(Bn-)}m< Ks ,体系处于 非平衡状态,溶液未饱和;若溶液中有沉 淀AnBm(s)存在,则沉淀溶解,直至达到新 的平衡为止。
•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某物质的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相等时的 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凝固点。
纯溶剂的凝固点与溶液凝固点之差称为溶液 的凝固点下降。 ∆Tfp=kfpm
• 渗透压
维持被半透膜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稀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 浓度及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