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0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此句说除了造桥工程人员外,画家肯定不是见桥最多的人。
B.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此句说美术工作者没有不喜欢桥的。
C.“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条成语,也叫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miù yǐ qiān lǐ)”。
意思是如果相差不大,造成的误差或错误也就不大。
D.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
C (A.奏出 B.唱出 C.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4)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
A
(A.左右 B.控制 C.制约)结构之美呢!
第十五页,共18页。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如果(rúguǒ)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摧 了形式美。 煞它风景: 破坏人的兴致(xìng zhì)的意思。 (2)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
浮萍(píng)
驻足(zhù)
〔解析( jiě xī)〕 B项中“纤”应读xiān;C项中“摄”应读 shè;D项中“脂”应读zhī。
第十四页,共18页。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A
(1)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
(A.摧毁(cuīhuǐ) B.摧残
C.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2)每当其间 B (A.呈现 B.显现 C.出现)一座石桥
第九页,共18页。
脉络 (màiluò)梳 理
第十页,共18页。
重点 (zhòngdi 1.课ǎn文)在探讲究述桥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时举了四个例子进行说明,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课件
2 、对默读内容作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待桥的美的?文中哪一句话 代表作者观点?
课文选了哪些例子说明桥的美?
乌镇的小桥
风雨桥
江南水乡细柳下 的石桥
★说说几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 么?例: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
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细柳绿 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有坚硬石 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二者 搭配很和谐、统一。
“ 出当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 ,拱桥的
弧线与方桥的直线与苇丛形成鲜明的
,打破了
这里的单调与沉闷 ,使个画面豁然开朗 ,从而表现了
桥的形式作用 .
线与块面组成对比美
乌镇的小桥之美,美在与苇丛配 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水乡细柳下 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
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风雨桥 (廊桥)
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清明上河图》里的 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

富的画面。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 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卢 沟 桥
赵 州 桥
吴冠中,1919年 出生于江苏省宜 兴县。现代著名 画家。 油画代表作 《长江三峡》 《鲁迅的故乡》 中国画代表作 《长城》 《春雪》 《狮子林》。
煞风景 点缀
颐和园 驻足 险峻
晓风残月 前瞻后顾
xiān

zhuó
纤细 飞瀑流泉 着重
zhī
脂粉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要求:1、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 不回读,不发出声音读。
是山岩、树丛、急流的衬托, 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
铁 路 桥 、 公 路 桥
有时险而美,有时险而不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4
钱塘江大桥不能构成美?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美在石桥与 苇丛 配合 感到 舒畅
美在石桥与细柳 配合令画家 销魂
江南乡间的石桥
长桥——宝带桥
美在 长桥与 水面 配合让人感到 满足
风雨桥风雨桥
美在风雨桥与急流配合引人驻足欣赏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乡 村 小 桥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 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同?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介绍石拱桥形 从美学角度发
内容
式优美、结构 坚固、历史悠
掘桥在不同环 境中所产生的

美学效果。
写法
较为规范的说 带说明性质的小
明文,用科学、 品文,在举例时,
平实的语言向 或描写景物或抒
读者解说
发感情。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 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 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 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检查预习
美感: 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 史诗: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说的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 相差虽小,但造成的误差 差之千里: 或错误极大。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
方法。
自学探究
1、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第2段作者提出了几种美的形式? 3、第4、5段的桥是如何构成美的? 4、作者为什么说,南京长江大桥、
作业布置
对生活中起到桥梁作用的老师, 你有什么想说的?
请以“老师我想对你说”,写一 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3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36

雨剥蚀,仍如长虹横卧于烟波淼 淼的龙江入海口。1961年5月被 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专家认为,龙江桥运用"筏形
地基"、"浮运架设"等技术,在桥
梁技术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是我国古代桥梁的代表 作,因其保护较完好,具有很高 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家乡的桥(2)—福清玉融大桥
尺,大型船只也
能畅行无阻。大
桥还向两端延伸
出去,使整个大 桥全长达到6500 英尺,为此又修
建了两座辅助钢
塔,使大桥更加 雄伟壮观。
金门大桥被认
为是旧金山的象 征。
悉尼海港大桥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家 乡 的 桥
家乡的桥(1)—海口龙江桥
• 龙江桥位于海口镇,又称"海口桥 ",初名"螺江桥",后改"永平桥", 横跨龙江下游,是福清最长的一 座古代石梁桥,与泉州洛江桥、 晋江安平桥、龙海江东桥合称"福 建古代四大桥梁",是福建省内目 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该 桥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 全长约480米,宽5米,花岗石梁 式结构,现保存有40孔、39墩, 坚固凝重。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
威尼斯建在 100 多个小岛上,拥有大 约 150 条运河。最有名的运河就是 “ 大运河 ” ,它位于市区游客最多 的地方,并发挥 “ 大街 ” 的功能。 这条运河在构成这个历史上的市中心的 六个行政区间蜿蜒穿流,最后流入威尼 斯湖。 大运河上最有名的是“里阿尔托桥”, 位于市中心大运河上,建于1588-1591 年,桥长48米,宽22米,高7.9米,是 一座大理石多孔桥廊。
红军征求志愿人员,在报名的人中选了三十个人。他 们马上爬到奔腾的河流上空,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的 向前挪动。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 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还击,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 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 士中了弹,掉到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 三个。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了一个 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 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的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他们 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 大渡河英雄万岁!”敌军仓惶后撤。敌人把煤油倒在 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 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 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一两个小时之 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 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12《桥之美》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12《桥之美》课件

1、自读课文,划出揭示“桥之美”的 文句。
2、再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看来,“桥” 美在何处?
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划出揭示桥之美的
句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
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感受桥,品味桥之美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在第 四段主要列举了四个例子,请你说 说这四个例子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 桥之美?
???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 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说明 文,本文中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 不同呢?
归纳:
篇目
不同 体裁 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
桥之美
说明性小品文
中国石拱桥
规范性说明文
说明、描写、抒情
说明
极富表现力、感染 科学、平实、准确 力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
苍 天 一 槊
绿野寻踪
卢 沟 夕 照
四通八达
山高水远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吴冠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眼中的桥之 美。 2.研读4、5段,理解桥在不同环境中的 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品读语言,感受美,提高审美趣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 霖 铃》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显石 得桥 疏与 朗苇 开丛 阔配 合
乌 镇 苇 丛 上 的 石 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2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研讨课件_26

感觉舒畅 令人销魂 宛如史诗 和谐统一
• 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 2.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 • 3.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
宝带桥
• 4.形式独特,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 文中桥的外观、材料、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
都能与周围景物相对照而不失和谐,印证了“桥 之美”的内涵
• 在作者眼中,作者爱桥是因为什么?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
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列举
了哪些例子?请按顺序把它
们找出来。
•乌镇石桥——仿佛发闷的苇丛做
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
气。
•江南乡间石桥——那纤细的
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刚柔谐和,令画家销魂。
• 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
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 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 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 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 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
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 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 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 》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 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 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 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总之,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 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结构图示
明确说明对象
桥之美
对桥审美的标准 桥在环境中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12桥之美课文研讨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12课 《桥之美》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

第12课 《桥之美》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

实践拓展
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 方法,尝试欣赏身边的桥 美在何处。(请看几幅画 面,也可以回想自己见过 的桥。)
高密小康河
潍河大桥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 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吴冠中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1、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运 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请将 它们列出。
爱桥原因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 眼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 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 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 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 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感悟美
在文中诸多的 桥之美景中,你最 喜欢哪一幅画面呢? 找出来,读一读,赏
江南细柳石桥
苏州的宝带桥
铁索桥
山区风雨桥
虹《 桥清 明 上 河 图 》
五 亭 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 --桥梁专家茅以升眼中的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 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和作用。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 言。 3、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学会 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 美能力。
一赏?
1、乌镇苇丛石桥
2、江南柳下石桥 3、卧龙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 的宝带桥) 4、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5、《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6、庄稼地里的小桥 7、人造索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成昆路 那河畔的金柳, 上的桥
温馨提示:1、这种桥美在哪里?
2、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这种桥之美 《再别康桥》 的?(修辞、句式、词语运用……)
概括美
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 “ 桥之美,美在 ”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 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 显现一座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 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 找热闹。
四、拓展延伸
完成表格:本文是一篇具有说明文性质的小 品文,与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在内 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
桥之美
说明对象的特征 主要说明方法
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 多样的形式作用
举例子、摹状貌
2.从文中勾画出最能揭示作者眼中“桥之美”
特征语句(作者爱桥的原因)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品读课文:感知“桥之美”
(一)品读4、5段,完成:
1.小组讨论交流并在文中作批注:选出自己喜欢的
一两座桥,谈谈“桥之美”具体表现在哪?
请以“_____桥很美,美在__________, 让人感到___________”为句式说话。
小试牛刀
纤细( xiān ) ( zhù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chā ):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
差或错误极大。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
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一、初读课文:识“桥之美”
请同学默读课文,并拿起手中的笔完 成: 1.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举例子、列数字等
说明语言的特点 优美、生动形象、极
富感染力、表现力
科学、平实、准确
愿今日的美学之旅常伴同学 们,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
乌镇石桥 密 密 的 芦 苇
江南石桥
细 柳 飘 丝
长桥




水 天 一 色
风雨桥
飞 瀑 流 泉
《清明上河 图》中的桥
乌镇石桥
风雨桥
江南石桥
《清明上河 图》中的桥
长桥
索桥
(二)默读第6段
思考:为什么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反面举例说明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涵咏美句,品味欣赏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在文中勾画出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 (用词、修辞手法等)来品味赏析,并在文中作好批注。
行 人 、 船 只 两 岸 浓 厚 的 生 活 情 调
索桥
险 峻 环 境 山 岩 、 树 丛 及 急 流
猜一猜
如虹如弓, 托日卧波。

俯首负重,
彼此联通。
桥之美
吴冠中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何 处? 2.品味文章,体会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 语言。 3.体会作者的审美观点,学会发现美、 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知人论文
吴冠中教授(1919— 2010),江苏宜兴人,当 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 术教育家,学贯中西的艺 术大师。早期作品多以江 南水乡为题材,画意充满 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 面的结合与搭配。曾获得 “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 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