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思妇闺怨诗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思妇闺怨诗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思妇闺怨诗题材解读1.题材特征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词或直接以“无题”为诗题。

(2)常见意象有:①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②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③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④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2.内容情感(1)内容上:既有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也有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等。

(2)情感主要有:①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②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③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⑤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⑥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借此暗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

3.常用手法(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景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明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

(4)借景抒情、用典。

4.艺术特色(1)浓重的感伤色调。

(2)细腻的心理描写。

(3)恰切的比兴衬托。

(4)“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

“浅”是指它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思妇词》二首教学设计

《思妇词》二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社会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五首词,包括温庭筠的《望江南》、苏轼的《江城子》、范仲淹的《渔家傲》、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从词风来看,《望江南》和《武陵春》属秉承花间词的传统的婉约词,其余三首属豪放的诗化之词。

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这两首词同属婉约词,且描写的形象都是思妇,将这两首词串讲,有助于学生对婉约词的掌握和对思妇这一形象的把握。

温庭筠的《望江南》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温庭筠此词深谙妇人心理,短短27个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写尽思妇不尽情思,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的《武陵春》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词情极为悲戚。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哀婉深沉,遂为绝唱。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虽然接触过很多诗歌,甚至已经背过了很多诗歌,但他们对于诗歌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思妇形象,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媒体与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思妇这一形象,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朗读背诵2、学会如何简单地鉴赏诗词。

3、领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学会如何简单地鉴赏诗词。

(三)教学难点领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思妇闺情诗鉴赏案例教学教案

思妇闺情诗鉴赏案例教学教案

思妇闺情诗鉴赏案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女诗人思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学习解读思妇的代表作《闺情》和《娥皇女英》。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在唐代,女性文学达到了顶峰。

其中,思妇作为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以其优美的诗歌形象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后人传唱的经典之一。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思妇的代表作《闺情》和《娥皇女英》,分析其创作背景、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思妇1.简介思妇,唐代女诗人,名皎然,字小龙女,生卒年不详。

她是唐朝末年的女性文化代表之一,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时代气息,展现了唐代女性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代表作品《闺情》、《娥皇女英》、《梦江南》等。

3.文学特色思妇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艳丽动人为特点,她的情感表达充满了浓烈的个性和感性的细节。

她的作品语言简练而不失华丽,富有韵律美感和音韵美感。

二、解读思妇的代表作品1.《闺情》《闺情》是思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写闺阁少女离愁别绪的抒情诗。

这首诗以女性的视角来展示了闺阁中女子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充分表现了思妇丰富的内在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诗中描述了闺阁少女充满离愁别绪的心情,她们在小小的窗户上流泪,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和爱人。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女性独特的内心世界。

2.《娥皇女英》《娥皇女英》是思妇另一首代表作品,是一首写女儿国风情和爱情的抒情长诗。

这首诗是思妇将自己独特的女性感性与时代社会性相结合的代表之作,传达了她对于女性自主和爱情自由的探究与赞颂。

诗中描述了女儿国的风景和女性们自由、幸福的生活状态,以及女娲与精卫的爱情故事。

在诗歌中,思妇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古代女子固有的柔美和张扬爱情自主的姿态,赞颂女性的美好和独特性,这是思妇作品中自主性和探索性最为突出的体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

古代诗歌阅读:思妇闺情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汉〕佚名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氓诗经•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

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2.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描述的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唐代〕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

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

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

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第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整理] 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整理] 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整理][例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怨妇诗,全诗行动曲折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忽”字是描写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的一个关键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最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所以说“忽”字是一个关键词。

形象生动:[例1]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题中的“十五夜”,指中秋之夜。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请你品评一下“落”与“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答案:用“落”字好。

“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

“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不够形象生动。

[例2]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后两句是古人写“愁”的名句,与X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调》)相比似乎更有品味的余地,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李词写“愁”,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绪比作有形的绵绵春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X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白,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没有前者那么强烈。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倪瓒一江秋水淡寒烟,水影明如练。

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百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色彩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答案:“雪晴天”两句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缀得生动形象、异常绮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题材爱情闺怨诗学习任务单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题材爱情闺怨诗学习任务单

爱情闺怨诗——红妆对镜哭翠楼,喃燕双飞月如钩7、爱情闺怨诗诗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运用民歌常用的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的手法,先写少妇“”,后面才说她“”,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无题(九)唐·彦谦杨柳青青映画楼,翠眉终日锁离愁。

杜鹃啼落枝头月,多为伤春恨不休。

这首诗以杨柳的盎然春意闺中思妇的愁眉紧锁,杜鹃悲啼催得月落,闺中思妇春恨绵绵。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这首诗尾联运用了的手法,“冷”即指剪刀上寒冷,传达到了手上,也只这种寒冷传达到了心上,写出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凄凉。

【练习】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此词中“空”与王维的“空山新雨后”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指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思妇闺情教师版

思妇闺情教师版

思妇闺情诗鉴赏一、【概念】: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二、【描写对象】妃嫔宫女、中少妇、征妇、商妇三、【情感内容】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表现对丈夫(游子)的思念,想望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表现对丈夫(游子)的关切,牵挂寄夫陈玉兰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春宫怨杜苟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四、【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3、高楼、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五、【常用手法】:1、比喻怨歌行班婕妤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2、对比衬托宫怨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3、细节描写古别离聂夷中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

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六、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此指帷帐。

⑴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⑵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4分)答: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

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刘兴文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

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第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

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

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

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

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

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

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

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

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

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

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第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三、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

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

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

李商隐的《为有》一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首句先说人和环境均佳,人为无限娇女,环境有云屏相围,可以说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均已具备。

次句又继之说居地和气候皆好,即身在京都,且适逢冬寒去尽。

照理说在这样十全十美的条件下,这对夫妇应能尽情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然而却不能,却要“怕春宵”。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后两句以“无端”这种带嗔怨、不满口吻的词语为导语,引出了原因。

原来是因为丈夫须早起上朝,这样作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拥香衾,共享好梦,这岂不要恼杀人也么?丈夫一去,这金碧辉煌的屏风摆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住在繁华的京城里又怎么样?春暖花开的美景带给人的恐怕更多的是烦闷,丈夫纵然能佩得金龟袋,地位显赫一时,可现在人去楼空,让妻子独居于此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有了第四句“辜负香衾”四字,前三句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均形同虚设一般,真的要让这女子气不打一处来,所以要概叹这种事太“无端”,太没来由,太让人提不起精神来了。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

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

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令人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的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

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诗一开头,首联叙事,交代地点、背景与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是连年的边塞战争。

指出了少妇闺怨的原因,也寓有讽刺的深意,因为使少妇和征夫远隔两地,只能望月相思,就是由于“频年不解兵”,战事未能早日结束的缘故。

所以接着的三四两句,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的相思的苦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这里,照在闺中的应是团圆之月,于今照在边地军营之中,倒成了离别的象征。

正因为这样,五六两句才着重写了两地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说,少妇在闺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边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

虽然关山远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样的。

然而,要到什么时候,这两地相思才能变为一处欢聚呢?边将无能,恐怕这相思是无望的吧。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是丈夫同时也是妻子的渴望。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贴入微,问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

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

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

”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

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役使的需要,把大批的民间美貌女子掳人宫中。

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

一部分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

她们的痛苦、怨言可以想见。

杜荀鹤在他的《春宫怨》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诗的首联,寥寥十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宫女希望恃貌取宠而结果却幽闭深宫的怨愤情绪。

她正在后悔不迭啊,原以为自己长得漂亮,进宫可以获宠的,哪晓得于今竟过着这样清冷寂寞的生活,真是误人青春啊。

所以对着镜子,也无心去梳妆打扮了。

是真的怨恨自己长得漂亮吗?不是,而是怨恨那有眼无珠,不识美丑的皇帝,这一句真是石破天惊之语!第二联说:既然不能以容貌取悦于君王,哪还要去修饰什么仪容呢?而第三联,则对春天悦耳的鸟鸣、浓密的花影进行描绘,既起到了春怨的点题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宫女的幽怨和这美好的春光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宫女的寂寞和凄凉。

鸟儿是这样的欢欣,花儿是这样的盛开,而宫中美女呢,竟是如此的哀怨和忧伤,这该是怎样的不幸和不平啊!尾联,以过去对比现在,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愁苦。

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人,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