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8年中考语文第2篇现代文阅读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十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16
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环境社会环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举例《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自然环境概念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表现人物性格;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悬念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点面结合特点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2篇现代文阅读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议论性文本阅读复习课件

文体知识清单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专题十 ┃议论性文本阅读
事实论据 论据类型
用来证明论点的有代表性 的事例。 用来证明论点的社会普遍 承认、人们比较熟悉的道理。
道理论据
文体知识清单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专题十 ┃议论性文本阅读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论证 对比论证 方法 及作 比喻论证 用 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
作用:通过列举事例加以论证,从 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作用: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 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 采,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 作用: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 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 较类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专题十
议论性文本阅读
专题十 ┃议论性文本阅读
文体知识清单
论 证 方 式
立论 驳论
从正面论述其观点的正确。 从反面进行驳斥,从而确立正 确的观点。
文体知识清单
考向探究
当检测
专题十 ┃议论性文本阅读
议 论 文 三 要 素
(1)分类:有的议论文有一个中心论点和几个 分论点,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中心 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 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论点 (2)论点的语言、形式及要求:论点应是一个 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 判断)。标志是用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 “应该”“必须”“要”等,语言要明确。论 点应正确、鲜明。
文体知识清单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专题十 ┃议论性文本阅读
议 论 文 三 要 素
论 证
2018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绍兴卷)语文试题一、积累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mèi)骨。
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
“横.眉冷对千夫指,(fǔ)首甘为孺子牛。
”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
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水浸不透,他的身影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节选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èi)____骨(fǔ)____(2)给文中加点宇“横”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A.héng B.hèng(3)给文中画括号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____)A.融 B.熔【答案】 (1). (1)媚 (2). 俯 (3). (2)A (4). (3)B【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字形,需要结合语境作答。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此题注意“媚”不要写成“嵋”,“俯”不要写成“抚”。
(2)本题考查的是字音,需要结合语境作答。
“横”是一个多音字,可以据义定音,“横眉冷对”的意思是怒目而视且冷静对待。
当“横”的意思是“斜视”时,读音应是“héng”。
(3)本题考查的是字形的辨析,辨析的是同音异形的“融”和“熔”。
“融”和“熔”都有化开的意思,但“融”的使用对象常为自然现象及生活用品,如冰雪、蜡烛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融化。
“熔”指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态,使用对象常为金属,如熔断、熔炉等。
结合语境中的“火烧”,应该选“熔”。
2. 鸟影蹁跹,入诗入文,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
(1)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2篇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八联读文本及其他复习检测

专题八联读文本及其他(一)[2017·湖州四中]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题目。
【甲】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①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②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③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④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浙江省2018中考语文复习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讲解(含答案)

第二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节 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二、散文阅读附表1:常见修辞手法一览表附表2:常见表现手法一览表1.(2017·嘉兴、舟山中考)阅读《搭车记》,完成下面各题。
搭车记邢庆杰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
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
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
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
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
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
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
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
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
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
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A6”。
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2篇现代文阅读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十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2018

专题十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17·南京]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
然而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节选自《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
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
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
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教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
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节选自《莎斋闲览》,吴小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材料三陶渊明朱光潜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
他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得要去乞食。
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
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
他一个穷病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愤。
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
渊明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能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第2篇现代文阅读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议论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201803

专题十议论性文本阅读(一)一、[2017·常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高国成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
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
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
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
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2018年中考语文第2篇现代文阅读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非文本类文本阅读考情数据11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非连续性文本);宁波卷《理性思
维》(说明性文本);嘉兴、舟山卷《300亿件快递的背后》(
说明性文本);台州卷《“黑飞”不能再任性了》(非连续性
文本);绍兴、义乌卷《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议论性
文本)。主要涉及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对文章中的
重要语句进行解释和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年5月17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读
·考情数据
2017年浙江中考对非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为:丽水卷《职
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非连续性文本);杭州卷《废
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说明性文本);衢州卷《一个电影
演员为什么被称为“印度良心”》(议论性文本);湖州卷《
题;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
等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注重综合比较分析,合理推断
结论,尤其注重结合语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9年5月17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缘分让我在
2
这里遇见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2017·南京]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
然而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节选自《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材料二
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
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
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
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教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
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节选自《莎斋闲览》,吴小如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材料三
陶渊明
朱光潜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
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
他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得要去乞食。
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
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
他一个穷病书生,进不
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愤。
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
渊明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能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
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
在诗中,他把他所景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
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忘于江湖”。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
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
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
他做了官,特别派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
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这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又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
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
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
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
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溇港文化
溇港文化带是指在太湖南岸、荻塘以北,大钱港以东至吴兴胡溇的这片区域中,人们在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中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等。
2016年11月8日19点45分,在泰国清迈举办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国际灌排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甘德度宣布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情况(48进12),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水利遗产荣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溇港文化何以历久弥新
古时,沿太湖南岸一线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每逢雨季洪水肆意泛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为防洪泄洪,在春秋战国时期开挖了太湖溇港。
这些太湖溇港一条条规划有序,“如梳齿般繁密”。
南北方向(纵向)的叫“浦”“溇”“港”,东西方向(横向)的叫“塘”。
古代太湖地区人民创造了“塘浦(溇港)圩田”系统,将原先的泥沼改变成一片沃土。
由此,“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塘浦圩田所催生的稻文化、鱼文化、丝绸文化等文化景观,构成了太湖南岸风华无尽的溇港文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