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特性及氯离子腐蚀
不锈钢特性及氯离子腐蚀

腐蚀与不锈钢应力腐蚀应力腐蚀是指零件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联合作用下所产生的低应力脆性断裂现象。
应力腐蚀由残余或外加应力导致的应变和腐蚀联合作用产生的材料破坏过程。
应力腐蚀导致材料的断裂称为应力腐蚀断裂。
它的发生一般有以下四个特征:一、一般存在拉应力,但实验发现压应力有时也会产生应力腐蚀。
二、对于裂纹扩展速率,应力腐蚀存在临界KISCC,即临界应力强度因子要大于KISCC,裂纹才会扩展。
三、一般应力腐蚀都属于脆性断裂。
四、应力腐蚀的裂纹扩展速率一般为10- 6~10-3 mm/min,而且存在孕育期,扩展区和瞬段区三部分应力腐蚀机理的机理一般认为有阳极溶解和氢致开裂晶间腐蚀说明:局部腐蚀的一种。
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
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
晶间腐蚀破坏晶粒间的结合,大大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
AHA12GAGGAGAGGAFFFFAFAF而且金属表面往往仍是完好的,但不能经受敲击,所以是一种很危险的腐蚀。
通常出现于黄铜、硬铝和一些含铬的合金钢中。
不锈钢焊缝的晶间腐蚀是化学工厂的一个重大问题。
晶间腐蚀是沿着或紧靠金属的晶界发生腐蚀。
腐蚀发生后金属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金属光泽,看不出被破坏的迹象,但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力学性能恶化。
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等材料都较易发生晶间腐蚀。
AHA12GAGGAGAGGAFFFFAFAF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最危险的破坏形式。
晶间腐蚀可以分别产生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焊缝或熔合线上,在熔合线上产生的晶间腐蚀又称刀状腐蚀。
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2%。
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
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熔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是指在含氯环境中,氯离子与不锈钢表面发生作用,导致不锈钢产生腐蚀现象。
不锈钢在大气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不锈钢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铬膜,称为钝化膜。
然而,在氯离子的存在下,钝化膜容易被破坏,导致不锈钢发生腐蚀。
1.氯离子的吸附和浸润:氯离子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容易吸附在不锈钢表面并浸润到钝化膜下。
氯离子吸附在表面会导致表面电位升高,从而破坏了钝化膜的稳定性。
2.氯离子的电化学反应:在氯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钝化膜中的铬离子会与氯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铬氯络合物,从而破坏了钝化膜的连续性。
这个过程被称为局部腐蚀,即氯离子会形成一个微小的腐蚀细胞,在细胞中,不锈钢表面处于阳极,而钝化膜破坏的部分则处于阴极,形成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流。
3.氯离子的传输:氯离子可以通过水分子或气态状态传输到不锈钢表面,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氯离子的迁移速度会增加,导致氯离子浓度在钝化膜下积累,进一步加剧了腐蚀。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氯离子腐蚀不锈钢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越高,腐蚀速度越快。
当氯离子浓度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腐蚀基本不发生。
但一旦超过临界值,腐蚀速率会显著增加。
2.温度和湿度: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加速氯离子的传输和吸附,进而加速不锈钢的腐蚀。
3.氧气含量:氧气对于钝化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充足的氧气可以帮助钝化膜修复和再生。
因此,氯离子腐蚀不锈钢更为显著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中,如密封系统。
总的来说,氯离子通过吸附、浸润、电化学反应等行为,破坏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进而导致不锈钢发生腐蚀。
要防止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控制:1.减少氯离子的接触:避免在含氯环境中使用不锈钢材料,或者使用防腐涂料、防护层等措施将不锈钢与氯离子隔离。
2.增加氧气供应:通过增加通气量、增加氧气浓度等方式,提高不锈钢表面氧气的含量,增强钝化膜的稳定性。
氯离子与不锈钢腐蚀

氯离子与不锈钢腐蚀氯离子对不锈钢腐蚀的机理!氯离子腐蚀是一种金属晶粒间的腐蚀,表现为不锈钢的脆裂,而且电焊修补后,这中裂纹会沿着焊缝延伸。
根据我们公司的使用情况,设备使用了10年,水温度在70,85摄氏度时候,氯离子在100PPM左右,304的设备开始产生裂纹,最初在焊缝上最为突出,而316L的设备倒是还未出现问题。
但是按照规范奥氏体不锈钢设备氯离子的含量应该控制在25PPM。
从我们使用的情况看,cl-对304的腐蚀一般表现为应力腐蚀的特征,而且多数从焊缝的热影响区、煅件的本体等应力集中的区域开始出现腐蚀。
不锈钢耐腐蚀的机理是由于存在元素铬,铬在很多条件下能钝化从而使设备得以保护。
而以氯为代表的活性阴离子极易破坏钝化膜,在材料局部区域形成孔蚀核,最终形成蚀孔。
因而不锈钢最怕氯离子。
从资料看,什么样的不锈钢对氯离子都没有防腐蚀。
但是我们公司有一种产品的反应釜中包含双氧水,氯化钠,氢氧化钠。
但反应釜使用了好多年还没有出现腐蚀情况。
个人认为,碱性环境氯离子对材质腐蚀不是特别明显。
氯离子一般都是海水里,所以要选耐海水腐蚀的钢种,通常的18-8型奥氏体不锈钢经验证,耐海水腐蚀并不好。
在海水环境下不锈钢的使用,孔蚀、间隙腐蚀的局部腐蚀有时发生。
对这些局部腐蚀的抑制,已知增加Cr和Mo,奥氏体系不锈钢和双相钢,特别是添加N是有效果的,美国研制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牌号我记不清了),日本研制的高N奥氏体系不锈钢,因为316L,317L这类钢不抗海水腐蚀~以下钢种供参考:高强度耐海水腐蚀马氏体时效不锈钢 00Cr16Ni6Mo3Cu1N高强度耐海水腐蚀不锈钢 00Cr26Ni6Mo4CuTiAl耐海水不锈钢Yus270(20Cr,18Ni,6Mo,0(2N)(2 ,3(6 ,海水因地域不同而多少有些差异,溶于海水的盐类浓度为3其中氯离子浓度为19000 ppm。
而自来水的氯离子浓度上限值为200 ppm,所以海水中氯离子浓度相当于自来水的lOO倍。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原理
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原理是由于氯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和侵蚀性。
在碱性或酸性环境中,氯离子能与不锈钢表面形成氯化物。
当氯离子存在于不锈钢表面时,会与金属表面的铁原子结合形成氯化铁,并释放出电子。
这个过程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氯化铁会沉积到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氯化铁膜,称为氯化物膜。
这层氯化物膜是不稳定的,容易形成微小的孔洞和裂纹。
这些孔洞和裂纹会导致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进入不锈钢材料中,造成钢材表面的局部腐蚀和丧失抗腐蚀性能的能力。
氯化物膜的形成和破坏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而当氯离子的浓度较高时,氯化物膜的形成速度会比破坏速度快,导致腐蚀发生。
此外,氯离子还可作为催化剂加速不锈钢表面的电化学反应,进一步促使腐蚀的发生。
这些电化学反应包括阳极溶解和阴极氧化反应,它们都会加速不锈钢表面的金属离子释放和金属腐蚀。
综上所述,氯离子腐蚀不锈钢的主要原理是氯化物膜的形成和破坏,以及氯离子在不锈钢表面的电化学反应。
这会导致不锈钢表面的腐蚀和丧失抗腐蚀性能的能力。
氯离子腐蚀与不锈钢知识

氯离子腐蚀与不锈钢知识氯离子腐蚀的概念氯离子腐蚀是一种由于氯离子引起的金属腐蚀过程。
可以通过氯化物离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得金属表面产生氯化物和氢离子,而由氢离子引起的金属腐蚀也常常称为氢腐蚀。
氯离子腐蚀的原因氯离子对于不锈钢材料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化学物质,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氯离子会阻止材料表面能够产生有效的氧化被膜。
在没有这种被膜保护的情况下,金属表面会被氧化,产生疲劳和断裂,加速材料的腐蚀和老化。
同时,在含氯环境下,氯离子也可以在不锈钢表面形成氯化钠晶体,这种晶体会引起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对不锈钢的结构强度带来很大的破坏。
氯离子腐蚀的防护措施不锈钢材料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氯离子腐蚀的耐腐蚀材料,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氯离子的抗腐蚀能力也十分有限。
因此,在应用不锈钢材料时,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其良好的抗腐蚀能力。
1.海水中不要使用不锈钢材料。
海水中的氯离子和其他盐类等物质,会对不锈钢产生强烈的腐蚀作用,不锈钢会迅速失去其耐腐蚀性。
2.保持不锈钢表面的清洁。
在不锈钢表面附着的污物和其它杂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不锈钢的氧化被膜产生破坏或污染,从而导致不锈钢的腐蚀。
3.降低环境中氯离子的含量。
可以通过在环境中添加一定的抑制剂,来降低氯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对不锈钢的腐蚀。
不锈钢材料的类型1.铬钢:铬钢是在铁和铬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元素制成的钢材,具有抗氧化、耐腐蚀、抗高温等特点。
但铬钢的强度和硬度较低,不能满足所有的使用要求。
2.不锈钢:不锈钢是一种将铬钢和镍钢等不同成分的钢材组合而成的合金钢材,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抗高温、防震、刚性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合。
3.马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是钢铁中的一种优良品种,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热、耐腐蚀、耐磨损等特点,质地坚硬,适用于机械制造业和造船业等领域。
氯离子腐蚀是一种十分危险的金属腐蚀过程,会严重影响不锈钢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不锈钢 氯离子 温度 对照表

不锈钢氯离子温度对照表不锈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氯化工生产中。
氯离子是氯气中的离子形式,它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温度则是一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的重要因素。
对于不锈钢在氯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氯离子和温度对不锈钢的影响。
一、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影响1.1 氯离子介绍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氯离子。
氯离子是氯气中的离子形式,它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在氯化工生产中,氯离子的存在会对不锈钢材料造成腐蚀,降低其使用寿命。
1.2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机理氯离子通过和不锈钢材料表面的铬氧化物形成氯化铬,破坏不锈钢的耐蚀性。
这种化学反应会导致不锈钢表面形成坑洞,加速材料的腐蚀速度。
1.3 对策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轻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影响,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比如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或者选择抗氯化腐蚀能力更强的不锈钢材料等。
二、温度对不锈钢的影响2.1 温度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温度是一个影响不锈钢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下,不锈钢材料容易发生晶粒长大、析出相变化等现象,导致材料性能下降,甚至出现脆化现象。
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对不锈钢材料性能的影响。
2.2 对策针对温度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比如控制工艺温度、选择耐高温不锈钢材料等,以保证不锈钢材料在高温下的优良性能。
回顾性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氯离子和温度对不锈钢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氯离子的腐蚀机理,以及对不锈钢材料的损害。
然后分析了温度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不锈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需要特别注意氯离子和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以保证其长期稳定的使用。
个人观点:作为化学工程师,我深知不锈钢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腐蚀性能和耐高温性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不锈钢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不锈钢材料的了解将会更加深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

氯离子对不锈钢有多种腐蚀1对钝化膜破坏目前有儿种理论,比较权威:1>成相膜理论:C1-半径小,穿透能力强,容易穿透氧化膜内极小孔隙,到达金属表面,并及金属相互作用形成了可溶性化合物,使氧化膜结构发生变化。
2〉吸附理论:C1-有很强可被金属吸附能力,优先被金属吸附,并从金属表面把氧排掉,氯离子和氧离子争夺金属表面上吸附点,甚至可以取代吸附中钝化离子及金属形成氯化物,氯化物及金属表面吸附并不稳定,形成了可溶性物质,这样导致了腐蚀加速2孔蚀(点蚀)孔蚀失效机理在压力容器表面局部地区,出现向深处腐蚀小孔,其余地区不腐蚀或腐蚀轻微,这种腐蚀形态称为小孔腐蚀(也称点蚀)。
点蚀一般在静止介质中容易发生。
具有自钝化特性金属在含有氯离子介质中,经常发生孔蚀。
蚀孔通常沿着重力方向或横向方向发展,孔蚀一旦形成,具有深挖动力,即向深处自动加速。
含有氯离子水溶液中,不锈钢表面氧化膜便产生了溶解,其原因是由于氯离子能优先有选择地吸附在氧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掉,然后和氧化膜中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基底金属上生成孔径为20 U m〜30 U m小蚀坑,这些小蚀坑便是孔蚀核。
在外加阳极极化条件下,只要介质中含有一定量氯离子,便可能使蚀核发展成蚀孔。
在自然条件下腐蚀,含氯离子介质中含有氧或阳离子氧或阳离子氧化剂时,能促使蚀核长大成蚀孔。
氧化剂能促进阳极极化过程,使金属腐蚀电位上升至孔蚀临界电位以上。
蚀孔内金属表面处于活化状态,电位较负,蚀孔外金属表面处于钝化状态,电位较正,于是孔内和孔外构成一个活态------- 钝态微电偶腐蚀电池,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面积比结构,阳极电流密度很大,蚀孔加深很快,孔外金属表面同时受到阴极保护,可继续维持钝化状态。
孔内主要发生阳极溶解:Fe fFe2 + + 2e ,Cr -*Cr3 + + 3e , Ni fNi2 + + 2e o 介质呈中性或弱碱性时,孔外主要反应为:02 + H20 + 2e -20H-。
氯离子腐蚀及不锈钢知识

氯离子对热力机组的腐蚀危害极大,其腐蚀表现形式主要是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进而向金属晶格里面渗透,引起金属表面性质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氯离子对金属腐蚀的机理,并针对热力系统内部氯离子的来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岭澳核电站循环水过滤系统316L不锈钢管道点腐蚀的理论分析Analysis of Pitting Corrosions on 316L Stainless Steel Pipes ofCirculation Water Filtering System in Ling抋o Nuclear Power Station简隆新1 ,时建华2(1.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24;2.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24)简单介绍了循环水旋转滤网反冲洗系统及316L不锈钢管道的使用情况,分析了316L不锈钢的抗腐蚀性。
详细介绍了点腐蚀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了316L不锈钢点腐蚀的情况,提出了对反冲洗管道可采取的防护措施。
316L不锈钢;管道;点腐蚀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rotating drum filter back flushing system and the usage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pipes. It also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ti-corrosion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forming pitting corros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form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pitting phenomena and suggestion for the pipe material selection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316L Stainless steel; Pipe; Pitting corrosion1 循环水旋转滤网反冲洗系统简介循环水过滤系统(CFI)的主要设备是旋转海水滤网,在其运行中要不断清除滤出的污物,通过反冲洗系统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腐蚀与不锈钢应力腐蚀应力腐蚀是指零件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联合作用下所产生的低应力脆性断裂现象。
应力腐蚀由残余或外加应力导致的应变和腐蚀联合作用产生的材料破坏过程。
应力腐蚀导致材料的断裂称为应力腐蚀断裂。
它的发生一般有以下四个特征:一、一般存在拉应力,但实验发现压应力有时也会产生应力腐蚀。
二、对于裂纹扩展速率,应力腐蚀存在临界KISCC,即临界应力强度因子要大于KISCC,裂纹才会扩展。
三、一般应力腐蚀都属于脆性断裂。
四、应力腐蚀的裂纹扩展速率一般为10- 6~10-3 mm/min,而且存在孕育期,扩展区和瞬段区三部分应力腐蚀机理的机理一般认为有阳极溶解和氢致开裂晶间腐蚀说明:局部腐蚀的一种。
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
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
晶间腐蚀破坏晶粒间的结合,大大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
而且金属表面往往仍是完好的,但不能经受敲击,所以是一种很危险的腐蚀。
通常出现于黄铜、硬铝和一些含铬的合金钢中。
不锈钢焊缝的晶间腐蚀是化学工厂的一个重大问题。
晶间腐蚀是沿着或紧靠金属的晶界发生腐蚀。
腐蚀发生后金属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金属光泽,看不出被破坏的迹象,但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力学性能恶化。
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等材料都较易发生晶间腐蚀。
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最危险的破坏形式。
晶间腐蚀可以分别产生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焊缝或熔合线上,在熔合线上产生的晶间腐蚀又称刀状腐蚀。
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2%。
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
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熔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
但是由于铬的扩散速度较小,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所以在晶间所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铬主要不是来自奥氏体晶粒内部,而是来自晶界附近,结果就使晶界附近的含铬量大为减少,当晶界的铬的质量分数低到小于12%时,就形成所谓的“贫铬区”,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铬区就会失去耐腐蚀能力,而产生晶间腐蚀。
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含碳量超过0.03%的不稳定的奥氏体型不锈钢(不含钛或铌的牌号),如果热处理不当则在某些环境中易产生晶间腐蚀。
这些钢在425-815℃之间加热时,或者缓慢冷却通过这个温度区间时,都会产生晶间腐蚀。
这样的热处理造成碳化物在晶界沉淀(敏化作用),并且造成最邻近的区域铬贫化使得这些区域对腐蚀敏感。
敏化作用也可出现在焊接时,在焊接热影响区造成其后的局部腐蚀。
最通用的检查不锈钢敏感性的方法是65%硝酸腐蚀试验方法。
试验时将钢试样放入沸腾的65%硝酸溶液中连续48h为一个周期,共5个周期,每个周期测定重量损失。
一般规定,5个试验周期的平均腐蚀率应不大于0.05mm/月。
奥氏体型不锈钢焊接结构的晶间腐蚀可用如下方法预防:①使用低碳牌号00Cr19Ni10或00Cr17Ni14Mo2,或稳定的牌号0Cr18Ni11Ti或0Cr18Ni11Nb.使用这些牌号不锈钢可防止焊接时碳化物沉淀出造成有害影响的数量。
②如果面品结构件小,能够在炉中进行热处理,则可在1040-1150℃进行热处理以溶解碳化铬,并且在425-815℃区间快速冷却以防止瑞沉淀。
焊接铁素体不锈钢在某些介质中也可能出现晶间腐蚀。
这是当钢从925℃以上快速冷却时,碳化物或氧化物沉淀,金属晶格应变造成的,焊接后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可消除应力并恢复耐腐蚀性能。
在1Cr17不锈钢中加入超过8倍碳含量的钛,通常可减少焊接钢结构在一些介质中的晶间腐蚀。
然而加入钛在浓硝酸中不是有效的。
奥氏体型不锈钢的细分美国钢铁学会是用三位数字来标示各种标准级的可锻不锈钢的。
其中:①奥氏体型不锈钢用200系列(无镍或低镍的铬锰氮不锈钢)和300系列(镍铬不锈钢)数字标示,②铁素体和马氏体型不锈钢用400系列的数字表示。
在所有的钢种里不锈钢的种类和牌号较多,大概有上百个牌号,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共有200个。
最常用的是如下品种:== 常用不锈钢材料对照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SUS304 304 304S15 X5CrNi189 Z6CN18.09 0Cr18Ni9SUS304L 304L 304S12 X2CrNi189 Z2CN18.09 00Cr18Ni10SUS316 316 316S16 X5CrNiMo1810 Z6CND17.12 0Cr18Ni12Mo2TiSUS316L 316L 316S12 X2CrNiMo1810 Z2CND17.12 00Cr17Ni14Mo2SUS317 317 317S16 -- 0Cr18Ni12Mo3TiSUS317L 317L 317S12 X2CrNiMo1816 Z2CND19.15 00Cr17Ni14Mo3SUS321 321 321S12 X10CrNi189 Z6CNT18.10 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条选用要点:不锈钢主要用于耐腐蚀,但也用作耐热钢和低温钢。
因此,在焊接不锈钢时,焊条的性能必须与不锈钢的用途相符。
不锈钢焊条必须根据母材和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温度和接触介质等)来选用。
1、一般来说,焊条的选用可参照母材的材质,选用与母材成分相同或相近的焊条。
如:A102对应0Cr19Ni9;A137对应1Cr18Ni9Ti。
2、由于碳含量对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般选用熔敷金属含碳量不高于母材的不锈钢焊条。
如316L必须选用A022焊条。
3、奥氏体不锈钢的焊缝金属应保证力学性能。
可通过焊接工艺评定进行验证。
4、对于在高温工作的耐热不锈钢(奥氏体耐热钢),所选用的焊条主要应能满足焊缝金属的抗热裂性能和焊接接头的高温性能。
(1)对Cr/Ni≥1的奥氏体耐热钢,如1Cr18Ni9Ti等,一般均采用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焊条,以焊缝金属中含2-5%铁素体为宜。
铁素体含量过低时,焊缝金属抗裂性差;若过高,则在高温长期使用或热处理时易形成σ脆化相,造成裂纹。
如A002、A102、A137。
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可能要求采用全奥氏体的焊缝金属时,可采用比如A402、A407焊条等。
(2)对Cr/Ni<1的稳定型奥氏体耐热钢,如Cr16Ni25Mo6等,一般应在保证焊缝金属具有与母材化学成分大致相近的同时,增加焊缝金属中Mo、W、Mn等元素的含量,使得在保证焊缝金属热强性的同时,提高焊缝的抗裂性。
如采用A502、A507。
5、对于在各种腐蚀介质中工作的耐蚀不锈钢,则应按介质和工作温度来选择焊条,并保证其耐腐蚀性能(做焊接接头的腐蚀性能试验)。
(1)对于工作温度在300℃以上、有较强腐蚀性的介质,须采用含有Ti或Nb稳定化元素或超低碳不锈钢焊条。
如A137或A002等。
(2)对于含有稀硫酸或盐酸的介质,常选用含Mo或含Mo和Cu的不锈钢焊条如:A032、A052等。
(3)工作,腐蚀性弱或仅为避免锈蚀污染的设备,方可采用不含Ti或Nb的不锈钢焊条。
为保证焊缝金属的耐应力腐蚀能力,采用超合金化的焊材,即焊缝金属中的耐蚀合金元素(Cr、Mo、Ni等)含量高于母材。
如采用00Cr18Ni12Mo2类型的焊接材料(如A022)焊接00Cr19Ni10焊件。
6、对于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奥氏体不锈钢,应保证焊接接头在使用温度的低温冲击韧性,故采用纯奥氏体焊条。
如A402、A407。
7、也可选用镍基合金焊条。
如采用Mo达9%的镍基焊材焊接Mo6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8、焊条药皮类型的选择:(1)由于双相奥氏体钢焊缝金属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从焊缝金属抗裂性角度进行比较,碱性药皮与钛钙型药皮焊条的差别不像碳钢焊条那样显著。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从焊接工艺性能方面着眼较多,大都采用药皮类型代号为17或16的焊条(如A102A、A102、A132等)。
(2)只有在结构刚性很大或焊缝金属抗裂性较差(如某些马氏体铬不锈钢、纯奥氏体组织的铬镍不锈钢等)时,才考虑选用药皮代号为15的碱性药皮不锈钢焊条(如A107、A407等)。
上所述,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是有其独特特点的,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时焊条选用尤其值得注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针对不同材料实施不同的焊接方法和不同材料的焊条,不锈钢焊条必须根据母材和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温度和接触介质等)来选用。
这样才有可能能达到所预期的焊接质量.不锈钢的物理性能不锈钢的物理性能不锈钢和碳钢的物理性能数据对比,碳钢的密度略高于铁素体和马氏体型不锈钢,而略低于奥氏体型不锈钢;电阻率按碳钢、铁素体型、马氏体型和奥氏体型不锈钢排序递增;线膨胀系数大小的排序也类似,奥氏体型不锈钢最高而碳钢最小;碳钢、铁素体型和马氏体型不锈钢有磁性,奥氏体型不锈钢无磁性,但其冷加工硬化生成马氏体相变时将会产生磁性,可用热处理方法来消除这种马氏体组织而恢复其无磁性。
奥氏体型不锈钢与碳钢相比,具有下列特点:1)高的电阻率,约为碳钢的5倍。
2)大的线膨胀系数,比碳钢大40%,并随着温度的升高,线膨胀系数的数值也相应地提高。
3)低的热导率,约为碳钢的1/3。
不锈钢的力学性不论不锈钢板还是耐热钢板,奥氏体型的钢板的综合性能最好,既有足够的强度,又有极好的塑性同时硬度也不高,这也是它们被广泛采用的原因之一。
奥氏体型不锈钢同绝大多数的其它金属材料相似,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提高;塑性则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
其抗拉强度在温度15~80°C范围内增长是较为均匀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冲击韧度减少缓慢,并不存在脆性转变温度。
所以不锈钢在低温时能保持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不锈钢的耐热性能耐热性能是指高温下,既有抗氧化或耐气体介质腐蚀的性能即热稳定性,同时在高温时双有足够的强度即热强性。
316和316L不锈钢316和317不锈钢(317不锈钢的性能见后)是含钼不锈钢种。
317不锈钢中的钼含量略高明于316不锈钢.由于钢中钼,该钢种总的性能优于310和304不锈钢,高温条件下,当硫酸的浓度低于15%和高于85%时,316不锈钢具有广泛的用途。
316不锈钢还具有良好的而氯化物侵蚀的性能,所以通常用于海洋环境。
316L不锈钢的最大碳含量0.03,可用于焊接后不能进行退火和需要最大耐腐蚀性的用途中。
耐腐蚀性:耐腐蚀性能优于304不锈钢,在浆和造纸的生产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