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引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时期、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概要总结和归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1840年鸦片战争1.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英国私人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等•鸦片走私与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1.2 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中国军队的失利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的割地赔款•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影响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2.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清朝政权的腐败与内外压力的加剧•兴中会、同盟会等民主革命党派的兴起•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爆发2.2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结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权与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革命政府的改革措施•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影响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3.1 北洋政府的建立和特点•袁世凯的权力掌握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近代国家机构的建设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垮台与军阀混战的开始3.2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政治上的混乱和党派斗争的激化•经济上的殖民侵略和国民经济的困境•社会上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3 北洋政府时期对中国的影响•民主革命的理念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深入•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4.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与青年学生运动的兴起•威权政府的专制统治与人民需求的增加4.2 五四运动的主要活动和影响•学生示威游行和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化思潮的传播•全面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农民革命5.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阶段•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组织和发展5.2 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土地革命和农民协会运动的兴起•农民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农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六章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6.1 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的侵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壮大•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6.2 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盧溝橋事變与全面抗战的爆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艰难曲折的胜利•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奠基结论本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各个章节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12、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7、《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8、《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市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一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9《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1、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2、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代表有(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25、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26、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2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行。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8、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6、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其中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37、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革命党人把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硬拉出来当了都督。结果,黎元洪与立宪派结合起来把持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4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4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4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系统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当代的重大事件、社会变革和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8396月 林则徐 虎门销烟18406月 鸦片战争发动1841英军扩大侵略战争18428月29日 中英《南京条约》1843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451846184718481849葡萄牙强占澳门半岛18501851年初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秋 永安建制18521853春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41855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秋 天京变乱18571858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9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提出《资政新篇》1860火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1年初 成立总理衙门洋务运动兴起1862清军围困天京5月 太平军在江苏奉贤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 太平军在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斯德9月 在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18631月 太平军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总税务司1864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51866186718681869187018711872187318741875187618771878187918801881中俄<伊犁条约》和五个议定书18821883中法战争爆发1884法军进犯台湾1885法军炮轰镇海炮台被击退;镇南关大捷18861887中葡《中葡会议草案》188818891890189118921893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月 旅顺大屠杀;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拒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振兴中华”1895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4月 中日《马关条约》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创办强学会台湾人民和总兵刘永福所率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复写成《救亡决论》,喊出“救亡”口号189618971898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英国强占威海卫和九龙半岛4月 康有为成立“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9月11日 戊戌政变,慈禧“临朝听政”严复翻译《天演论》秋 义和团发起1899法国强占广州湾(湛江)袁世凯山东镇压义和团19006月初 八国联军侵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8月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1901清政府实行“新政”9月 《辛丑条约》(八国+比荷西)19021903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1904英军侵犯西藏,遭反击1905日俄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争夺在华权益8月 中国同盟会成立1906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萍浏醴起义1907镇南关起义1908慈禧、光绪死去190919101911黄花岗起义预备立宪保路运动10月10日-12日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1912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成立南京临时政府2月12日 宣统退位,清廷灭亡3月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8月 同盟会改组国民党1913春 “宋教仁案”7月 孙中山、黄兴掀起“二月革命”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袁世凯《废除临时宪法》,炮制《中华民国约法》,该内阁制为总统制19155月9日 签订“二十一条” “五九国耻”年底 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极护国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19163月22日 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失败了1918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6月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1920秋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1921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9227月 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3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初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5月 黄埔军校建立冯玉祥北京政变冬 孙中山北上,发表北上宣言19253月12日 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五卅运动广东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巩固革命根据地1926国民政府出兵北伐1927初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8月1日 南昌起义8月7日 “八七会议”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9月9日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三湾改编10月 开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2月11日 广州起义19284月 朱毛井冈山会师,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29日 张学良“东北易帜”19291930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春 毛泽东制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冬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1932伪满洲国建立年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1933春 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0月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11月 蔡廷锴、李济深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10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1月 召开遵义会议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10月 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2月 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12月9日 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19365月 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9月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2月 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9377月7日 卢沟桥事变7月8日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7月底 天津、北平相继失陷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改编红军9月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参战太原失守11月 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12月 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8春 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徐州失守10月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秋 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2月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39初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3月 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5月 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1941初 皖南事变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1942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19431944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9月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1945春 延安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5日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泽东飞抵重庆,进行重亲谈判9月9日 南京受降仪式上,冈村宁次在投降书签字10月0日 国共签署《双十协定》12月1日 昆明学生发动“一二·一运动”1946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6月23日 “下关惨案”7月12日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2月30日 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三O运动”19472月28日 台湾爆发“二二八起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5月20日 爆发“五二O运动”6月底 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解放军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军挺进豫陕鄂;不久,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进攻豫宛苏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484月30号 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号召”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机到来9月 辽沈战役开始11月 解放军攻下沈阳,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开始平津战役开始1949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在元旦发表“求和”声明1月 歼灭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结束1月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春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下野,退居幕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4月 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随后,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各地胜利进军6月30日 毛泽东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10月1日 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夏 基本上歼灭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0月 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10月 全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开展“五反”运动1952年底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夏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周恩来访问印度1954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会议1956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秋 中国八大在北京召开年底 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7春 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中央指示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9夏 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八戒八中全会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1960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19611962七千人大会19631964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5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建立西藏自治区1966毛泽东领导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八届十一中全会19671月 所谓的“一月革命”2月 “二月逆流”1968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展“上山下乡”1969九大197019719月13日 “九一三事件”基辛格秘密访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3十大召开1974批林批孔1975周恩来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复出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1月8日 周恩来病逝4月5日 “四五运动”“天门事件”9月9日 毛泽东病逝10月6日晚 粉碎“四人帮”1977邓小平复出1978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1979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政策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生产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刘少奇得到平反确定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为经济特区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2全国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邓小平与撒切尔会谈19831984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开放十四座沿海城市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一国两制”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农村改革第二步提山日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1987十三大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8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198919901991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1992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十四大召开1993十届三中全会1994199519961997召开十五大7月1日 香港回归1998十五届三中全会1999十五届四中全会12月20日 澳门回归2000“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召开十六大2003十六届三中全会2004胡锦涛提出“五个统筹”十六届四中全会2005胡锦涛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006十六届六中全会2007十七大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清政府交纳广州赎城费600万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将士:陈连升(土家)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回)、王锡鹏、裕谦(蒙古)陈化成、海龄(满)割让香港岛领土和主权遭受破坏,开始丧失政治独立地位赔款2100万两银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英国进出口税率,中国须同英方商定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额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师夷长技以制夷美国兵权可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允许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建立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坟地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一部法典,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确立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农副产品管理,各种制度的规定它并没有超越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幻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营口、烟台、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淡水、汕头、台湾、琼州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费200万两白银俄侵吞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直隶提督史荣椿率兵应战史荣椿、乐善(蒙古)阵亡太平天国后期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资产阶级色彩的方案政治上,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它不是农民斗争的实际产物,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历史条件,未能实行思想文化上,建立新闻制度;废除封建迷信陋习;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贸易;严禁鸦片;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承认《天津条约》有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增开天津为商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们的反抗准许华工出国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对英法两国军费赔款各增值800万两白银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奕 (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兴办军事工业(自强)上海江南制造局(李鸿章;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南京金陵机器局(李);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国内最大的造船厂);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湖北枪炮厂(张创办民用企业(求富),官督商办为主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建立新式海陆军成立洋枪队,淮军(李)、楚军(左);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海军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洋务运动的实践证明,洋务派企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器物技能以求富求强,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2.58年英法《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

3.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4. (三元里抗英斗争意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周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6.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7.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9.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0.《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洪仁玕提出,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1.简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答: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虽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管理基本是封建衙门式的。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和背景
1.1 清朝末年的国家危机
1.2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1.3 维新思潮和改良运动的兴起
1.4 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的诞生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1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
2.2 红色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3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4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人物及他们的贡献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3.1 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3.2 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变革
3.3 文化变革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4 科技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和重要事件
4.1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4.2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
4.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4.4 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5.1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总体评价
5.2 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目标
5.3 中国近现代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5.4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6.1 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和教训
6.2 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思考
6.3 中国近现代史的对外交流与学术研究
6.4 中国近现代史对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
代中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分别纠正了哪些党内重大路线错误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3.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通过向土地征收单一的地价税,使地租转交给国家。

2、限制乃至取消土地私有权,从而达到土地国有。

3、针对土地垄断现象所提出。

4、把地方的地租作为国税征收达到土地国有。

局限性:主要针对香港、上海等地“地价一定跟着文明日日张高”的情况,而不是广大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中探讨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当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立起来,质疑“当初”是否应当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今日”是否应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修订教材直面这种质疑并作了针对性的回应。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改革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根本不存在后者否定前者的问题。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

改革开放克服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带来的弊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得到解决。

总之,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5.结合史实说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与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成立,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创造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的确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业。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完全正确的,从社会发展史、政党发展史的演进上其也有着坚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发展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有力引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之前,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

上世纪初尽管不少阶级和政党也都做出了反抗的努力,但都没能找到一条契合中国社会国情的道路、形成一个有力的政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走过了有些国家用一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6.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
1、要不要革命。

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

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

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

要开“民智”,必以革命开导之。

“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

”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

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

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

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意义:
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经过这场大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7.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及其破产标志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甲午中日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