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单选]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单选]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多选]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1、[单选]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单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单选]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单选]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单选]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单选]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单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8、[多选]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受到破坏,规定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2)1844年《望厦条约》9、[多选]控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手段有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单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单选]1841年战死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是关天培。
3、[单选]1842年,在镇江战场战死的满族副都统是海龄。
4、[单选]中法战争期间,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和民众取得“镇直关大捷”。
5、[单选]甲午战争中,战死于平壤的清军将领是左宝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 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 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 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纪念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 赵世炎 罗亦农 萧楚女
向警予 彭湃
恽代英
蔡和森等
一部分共产党 人脱党、退党 甚至叛党 向忠发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 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 来充满生机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中国革命 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 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 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 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 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 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 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反“围剿” 20万 30万 40万 4万 3万 3万 12万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1931年2月1931年5月
消灭国军人数 1.5万 3万 3万 4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打印版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的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中日甲午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
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学习和理解的重要知识。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的概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破坏。
二、屈辱与抗争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屈辱的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这些条约包括《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不仅割让了中国的领土,还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
在屈辱与压迫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这些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
三、救亡图存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中国人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孙中山、梁启超、李大钊等。
他们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如改良、革命、民主等。
这些方案虽然各有优劣,但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人对国家未来的探索。
四、革命与建设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中国人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这些事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
五、总结与启示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和背景
1.1 清朝末年的国家危机
1.2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1.3 维新思潮和改良运动的兴起
1.4 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的诞生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1 辛亥革命和建立民国
2.2 红色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3 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4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人物及他们的贡献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3.1 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3.2 经济制度的演进和变革
3.3 文化变革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4 科技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和重要事件
4.1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4.2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
4.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4.4 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五、中国近现代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5.1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总体评价
5.2 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目标
5.3 中国近现代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5.4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6.1 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和教训
6.2 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思考
6.3 中国近现代史的对外交流与学术研究
6.4 中国近现代史对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摘要: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将挑战变为机遇,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时代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教学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四门必修课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纲要”课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一门生动的历史课程,又是一门蕴含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讲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斗争史、探索史、创业史,通过向学生讲述国史、国情,让学生自觉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当今中国转型关键期,当代大学生中有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爱国主义思想淡薄,对祖国认同感的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而“纲要”课程是一本将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的“活教材”,如果教学得当,将产生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热
情,所以笔者将其定为研究对象。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05”方案发布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和关注“纲要”这门课程。
这几年来,学术界有关“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如2005 年张静如、王炳林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发表的《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2007 年沙健孙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等。
第二、“纲要”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研究。
如2011 年武晓华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发表的《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第三、“纲要”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2)专题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3)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4)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历史教育承载着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2006 年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四个选择”的任务。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有必要对这门课程开设的背景和教学目的作一梳理,从而更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在考察其开设原因,确立过程,所负任务,教学目的等后,可得知对“纲要”学习有利于确立大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树立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等。
现在我们正处于“和平与发展”年代,向青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多已不再用声势浩大的形式,去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而是把它内化为平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的命运和实现自我价值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爱国主义之心真正的内化为报国之行,将爱国主义实践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之为。
用屈辱史激发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用,斗争史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用探索史激励出大学生的奋斗热情,用创业史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大学生,认真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1)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2)课程内容讲授时存在的问题;(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效方法,探索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考试中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既体现在理论素养上,又体现在实际行动当中。
四小结
总之,“纲要”课的开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只有“纲要”课的教育者不断探索出新途径和方才,使“纲要”课的教学真正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让“90”“00”“10”后这些大学生自觉学习历史知识,将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沙建孙,马敏等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修订本.
[2] 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金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周发增,龚奇柱.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读本[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