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字词改拼音”引热议
2020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版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 提供/供奉劲敌/刚劲有力息事宁人/宁缺毋滥B. 庇护/毗邻兴奋/即物起兴含辛茹苦/莘莘学子C. 期年/期限豁口/豁然开朗锋芒毕露/崭露头角D. 孱弱/潺潺笨拙/咄咄逼人识文断字/博闻强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商酌奋发关连词因地制宜水乳交融B. 松驰严峻莫须有泾渭分明贻笑大方C. 辐射囊括顶梁柱骇人听闻苦心孤诣D. 烦躁崩溃门外汉俗不可耐严惩不怠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3.古诗文默写。
海内存知己,______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刚下命令时收到的效果是:______ ,______ 。
山川湖海,易引诗人之豪情。
高大巍峨的泰山,激起杜甫“______ ,______ ”(《望岳》)这种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______ ,______ ”(《观沧海》)以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引发了曹操气壮山河的豪情。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在没有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时代,老百姓就是靠上书场听书和到戏园子看戏得到历史知识,评书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四大名著①______,其他三部都是先有说书,后有作品,②______,但是“水浒”“三国”故事却依托纸张流传数百年,并将永久流传下去,它们是中国文化经典,是评书艺术的富矿。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近日,一篇题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网文列举了教材和字典中一些常见字的读音变化并引发争议。
例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诗中本读xiá,教科书注音却是xié;《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诗中本读jì,教科书注音却是qí;《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诗歌中本读yá,教科书注音却是yé……材料二对此,很多专家、教师等表示不希望轻易更改。
古诗读音更改的诗

古诗读音更改的诗
古诗读音更改,何等精确艺术妙。
由来千古传承,音韵浑然有序。
如今新时代来临,变革之风吹动。
诗人们纷纷尝试,读音更改的奇妙。
《离骚》中的“欲”字,读音从前疑似错。
今日改为“yu”,更准确无疑。
《静夜思》中的“床”字,读音如何调?如今改为“chuáng”,更贴合现代调。
《登鹳雀楼》中的“鹳”字,读音有何妙?今日改为“guàn”,更符合当代口。
《江雪》中的“江”字,读音如何改?
如今改为“jiāng”,更贴近现代潮。
《春晓》中的“春”字,读音应如何调?今日改为“chūn”,更适应现代调。
《静夜思》中的“思”字,读音有何妙?如今改为“sī”,更符合当代口。
古诗读音更改,不仅是技巧妙。
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动。
让古诗更贴近现代,更能引起共鸣。
读音更改的诗,催人思索。
但需谨慎操作,不可随意更改。
尊重古人智慧,保留其精髓。
读音更改需谨慎,恰到好处方为美。
让古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更为可贵。
都在说那些诗词中我们熟悉的汉字读音被修改了

都在说那些诗词中我们熟悉的汉字读音被修改了01今天很多人都在说那些诗词中我们熟悉的汉字读音被修改的事儿。
我没有从事专门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了解得并不系统,更多的都是从辅导女儿学习的时候感受到的。
其实在我的印象中,有些读音被修改,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我女儿今年上初三了,我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曾经在抽背她古诗词的时候产生过这个疑惑,源头就是杜牧那首著名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一直有争议,但是争议的点都在于是“深处”还是“生处”,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读的是“石径邪”。
我当时就跟女儿说,这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侠”,不信你看看,侠、家、花,这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是很押韵啊,你要是读成“邪”,就不押韵了。
女儿说,道理她都懂,但是教材上写的就是读“侠”,要是不读这个音,考试就要扣分。
我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戒尺声。
02这还不算,等上了高中,就要学到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有一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铁骑”的“骑”字,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作动词的时候,这个字念“奇”;作名词代表一人一马的时候,这个字念“寄”。
结果我看网友的统计,这个字早在2005年就统一读音,一起读成“奇”了。
这两句诗本来是对仗的,“银瓶乍破”对“铁骑突出”,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现在一改,改成了平平仄仄对仄平平平,连庞各庄大学的博士小岳岳都知道,这玩儿对不上。
还有一首更著名的诗,也是杜牧的(他真命苦啊),《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现在读成“奇”之后,我的脑海里就一直翻腾着这个画面:一个人,骑在红尘上,然后旁边的妃子在咧着嘴笑……红尘惹谁了,你为什么非要骑她!03我可能有点杠精,因为女儿给我说这个读音的时候,还专门跟我解释了一句:老师说过,为了保持古诗词的美感,我们也可以读它这些字的古音,但是考试的时候就别这么写。
首先声明一句,我对老师的这个教学方法是一点意见没有,我甚至还表示非常的尊敬和认可,但是我觉得,制定这个标准的人,脑袋是不是有点抽抽。
改字音不能少数服从多数

改字音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作者: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11期“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jì)”现读“q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xiá)现读“xié”;“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被一篇题为《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了,烂熟于心的古诗词和字音突然读不对了,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上学时学到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以前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竟成对的了。
对此,有网友质疑更改古诗词中的字词读音破坏了韵律和意境,得不偿失,也有资深语文老师接受采访时称,应捍卫汉语纯洁性,不赞成根据大众口味更改读音,一时间引发网友议论纷纷。
@强海峰这篇文章2016年就曾现身网络,这几年又被进行加工并“炒红”。
个别字词拼音的变化早就在教材里体现了,《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早就有了,例如1985年第二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发布后进行了调整,如呆板从“ái”改为“dāi”;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到第六版时,对一些字音做了调整,如箪食壶浆的“食”不再读“sì”而读“shí”等。
@大江虽然炒的是“冷饭”,但这篇“10万+”文章也有其积极意义,它成功地在大众视线与本属小众的汉语文字专业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随之引发舆论关注。
读音的变化是语言文字演变的一种表现,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在历史进程中或沿用,或改变,或消亡。
上文提到的那些被改的读音,也是属于这类大众异读后被将错就错的例子。
错得多了,是否就能成对的?对此,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读音是文字内涵的一部分,比如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义项。
现行的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官方认定的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考虑到方便推广和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历史文化的传承。
因为大家都这样读,不论对错就少数服从多数,那岂不成了“众口铄金”?尤其是古诗词,我不希望这些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流传了千年,却因为后人图方便丢掉了韵脚,变成一副佶屈聱牙的模样,让才子先贤们日夜推敲的心血付诸东流。
《赓续汉字音韵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赓续①汉字音韵之美①近来,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起宽泛关注。
许多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更正的错误读音,现在却获得“认证”。
对此,教育部相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还没有经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②说服究竟念 shuō f 还ú是 shuìf ú,铁骑终究是 t íeq í仍是 t ǐe?j事ì实上,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不是初次。
早在2016 年公布第三次《一般话异读词审音表》征采建议时,一些常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
除了这些平时用语中的读音改动,有些诗词中保存的古音被改正,也引起热议。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 á改为 xi é),“乡音无改鬓毛衰”( cuī改为 shuaī),这些改正在必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③“商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作为交流交流的工具,发音是商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
从春秋战国期间的“雅言”,到隋唐期间民族交融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一般话假如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跑而下,也跟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天气,植被的不一样而不停变化,这是一个必定的现象。
④但是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积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这..才是河流的实质。
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只是是交流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觉委宛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罩四野(yǎ)”中领会荒野的凄凉,这是语言文字超越时空的力量。
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
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因此有独到魅力的重要原由。
即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还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会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
对于改字音的看法作文

对于改字音的看法作文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读”要读成“dú”,我偷偷地笑了。
老师讲
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想“du"这样的声音,那种感觉很囧的。
老师还说,现在很多词语都要改读音,以前我们学过的读音,可能以后都要改。
我记得以前学“龟”的时候,老师说要读“gūi”,可爸爸妈妈都读
“jūn”,我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不一样。
爸爸说,以前是读“jūn”,现在是读“gūi”了。
我还记得以前学“山”的时候,老师说要读“shān”,可我爷爷奶奶都说“sān”。
现在老师又说读音要改,我更糊涂了。
我很喜欢学语文,尤其是喜欢读课文和背古诗。
可是,读音有时变,让我觉得很烦躁。
我还担心以后学的字,也会改读音。
我很着急,假如学了很久的字,突然还要改读音,那学语文还有什么意思呢?
老师说,改读音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更形象地修辞汉语。
但我总觉得,学语文应该是学它的原汁原味,假如有时改读音,那语文就变得不完整了,那像一个缺牙的人,永远都笑不出来一样。
我宁愿以前的读音都可以保留着,就算是有些词语的读音是错的,我也乐意坚持读回原来的读音。
这样,语文就像一棵大树,会永远屹立,永远不会枯萎。
不要谈“音变”而色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张世平谈“改拼音”风波

对话34EDUCATOR 不要谈“音变”而色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张世平谈“改拼音”风波文 | 周彩丽近日,一则《播音员主持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引起热议。
文章列出了一些古诗中被改的读音,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一骑(qí)红尘妃子笑”等;此外,文章指出,过去在考试中会被判定错误的读音,如今却成了正确读音,如“呆(ái)板”读“呆(dāi)板”,“荨(qián)麻疹”读“荨(xún)麻疹”等。
事实上,该文章里所列举的称之为“被改了的”读音,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中就改过的,还有的来自2016年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该《审音表》现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最终稿尚未发布。
无论是已改过的读音,还是《审音表》中可能会被改的读音,都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认为古诗中的读音不应该改,有人认为读音的修改不应该顺应大众“因错就错”……就此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张世平。
审音是为了建立健全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体系记者:近来,“改拼音”一事引发民众热议。
为什么要对拼音进行修改?张世平:这类改动准确说来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通用语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作为一个高规格的,跨方言、跨民族语言的,在14亿人口大国通用的语言,应该予以规范。
如果通用语不标准、不规范,在传递信息方面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我国的通用语的语音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表示同一含义时有不同读音,甚至在同一词语中不同人读法都不一样,对这样的词语要进行审音,以建立健全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体系。
语音用来识别字意,如果异读音有识别意义的作用,保留异读;如果作用微弱,或者给人造成的负担大于它区别意义的作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为避免语音系统复杂,造成普通话难学、难记的情况,方便汉语在国内的推广及走向国际,就进行统读。
一场由改读音引发的争论

近日,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引发较大关注和争议。
该文提到,过去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过去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对的了。
文章举例:“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过去读“jì”,现在读“q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过去读“xiá”,现在读“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过去读“cuī”,现在读“shuāi”;而“粳米”的“粳”,过去许多人会读成“gěng”,而不知其读“jīng”,但现在“将错就错”,直接就读“gěng”了。
对于上述读音的改变,该文列举了不少证据,比如新版《新华字典》中,“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就只有“qí”一个读音(详见《新华字典》第11版)。
此外,还有不少网友跟帖或留言举出了更多的例子,比如:日常道别时经常说的“拜拜”,过去的《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bài”,但到了第6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已改为“bái”;“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从1987年开始,该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 bǎn”。
经过媒体跟踪梳理发现,上述文章及网友提及的一些字词读音的改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存在争议。
针对同一含义的一个字有不同读音的情况,1985年,国家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其中就对“阿(可以有ā、ē两个读音)”“薄(可以有báo、bó两个读音)”等汉字读音进行了统一规定。
2016年,国家语委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对一些读音进行新的修订,其中涉及读音改变的字词有“粳(jīng)米”中的“粳”改读“gěng”、“说(shuì)服”中的“说”改读“shuō”、“荨(qián)麻疹”中的“荨”改读“xún”等。
但是,这一征求意见稿,至今仍处于审核状态,仍未对外正式发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部分字词改拼音”引热议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9年第14期
近日,某自媒体发表的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网络,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不再读(cuī),而读(shuāi)了;“远上寒山石径斜(改读xié)”,“一骑(改读qí)红尘妃子笑”……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如今要被“别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对此,《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假消息”,网上流传的标准读音很多来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而这个修订稿尚未正式发布,所以目前仍旧以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
教育部有关部门也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虽然这则审音表目前还未通过审议,不过既然已经有了修订稿,所以大众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借此提醒国家语委的“正式发布”文本,一定要慎之又慎。
(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国青年网)
微言大义:那些细腻、具有不同个性的表达在不同音韵下娓娓道来,若将其全部同质化,人们就会失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徒留粗糙的表达,这种多元性的丧失,才是最让人心痛的。
适用话题:记忆中的声音;敬畏传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