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昭君出塞》是中国传统民歌,以其深情婉转的词句和悲壮动人的旋律而著称。
这首歌曲描述了汉朝公主王昭君为了国家毅然决定出塞,与葱岭边的士兵们共同抵抗北方入侵的辽军。
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重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故事情节中的悲愤、坚定和壮丽。
演唱时要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这是演唱一切中文歌曲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昭君出塞》这样一首表达深情的歌曲尤为重要。
清晰的发音能够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进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的情感。
要注意用声音表达情感。
歌曲中融入了大量的悲情元素,演唱时应注重表达出来。
在歌曲的开头部分,可以适当增加音色的柔和与细腻,给人一种柔软而哀伤的感觉。
在副歌部分,可以加强音量和音调的上扬,表达出王昭君坚定出塞的决心和英勇的斗志。
演唱中还可以通过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在表达出塞的曲调中,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展现出出征士兵们的紧迫感和决心。
而在描述入侵辽军的部分,可以采用较慢的节奏和重音,强调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不安。
在演唱处理《昭君出塞》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让听众能够通过歌声深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悲壮与坚定。
演唱者应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用声音表达情感,并通过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昭君出塞》这首美丽的民歌。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昭君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风歌曲,演唱处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
歌曲的情感表达是十分重要的。
《昭君出塞》讲述了一个含恨离去的女子出塞的故事,表达了她心中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演唱时需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听者能够感受到歌曲所描绘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音乐的演唱要注重节奏的把控和音准的掌握。
《昭君出塞》的曲调优美悠扬,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唱时应注意音符的准确演绎,拿捏好歌曲的节奏感,使听者能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用声音塑造角色形象。
演唱处理时可以根据歌曲的情绪变化和故事情节,通过音色、音量、音高的变化等手法,使听者对主人公的形象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描绘昭君内心思念的部分可以使用柔和、细腻的音色,来表达她的温柔和柔情;而在描绘她悲愤离去的部分,可以使用高亢、有力的音色,呈现她的坚定和决绝。
与音乐的伴奏配合要紧密。
伴奏的处理应与歌唱的风格相协调,相得益彰。
在《昭君出塞》这首歌曲中,可以选择以民族乐器为主要伴奏,如胡琴、大笛等,增强歌曲的浓郁古风特色。
演唱时要注意与乐器的合奏,使乐器和声音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感。
《昭君出塞》是一首具有情感深度的古风歌曲,演唱处理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音乐的节奏感和音准的掌握、角色形象的塑造,同时与乐器的伴奏配合,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

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摘要:艺术歌曲《昭君出塞》是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于1994年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优秀声乐作品,内容饱满且丰富。
该作品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创作原型,用当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活力。
其创作手法也是既新颖又具有独特性,在中国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加上西方的创作技法,中西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作品结构规整、严谨,旋律抒情、婉转;音域跨度大;演唱难度系数较高;演唱情绪极富有戏剧性,因此演唱者要具有较全面的演唱技巧和较好的艺术表现能力。
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等方面对它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从演唱腔体的运用到以情带声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分析,加深了自身对于艺术歌曲的理解,也希望能对读者提供一定的欣赏与参考,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该作品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特征;演唱技巧Brief Analysis of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kills in theArt Song "Zhaojun Chu Sai"Abstract: The artistic song "Zhaojun Chu Sai" rich in content, is an excellent vocal music composition co-created by the composer Wang Zhixin and lyrics writer Liu Lin in 1994. Based o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tory of Zhaojun , a palace lady who was sent far away beyond the border as a bride of the minority ruler, new vitality is injected into the work with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embodied in its unique and original techniques integrating Chinese folk modes with Western composing techniques. Considering the work’s rigor ous and integral structure, lyrical and soul-stirring melody, demanding compass wide span, and dramatic emotion expression, it requires comprehensive singing skills and exquisite stag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artistic features from perspectives of creation background, connotation of lyrics and musical structure, and deals with control of vocal cavity and emotion-driven voice in singing proces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is gained during my study. It is hoped the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f the work.Key words:Artistic songs; Zhaojun Chu Sai; Artistic features; Singing skills目录一、引言 (2)二、艺术歌曲的发展和艺术特征 (3)(一)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3)(二)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3)1. 歌词特点 (3)2. 旋律特点 (4)(三)中外对艺术歌曲认知 (4)1. 中国对艺术歌曲的认知 (4)2. 国外对艺术歌曲的认知 (4)三、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6)(一)作者简介 (6)(二)创作背景 (6)四、《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 (7)(一)词曲相融 (7)(二)中西结合 (9)(三)曲式与旋律结构分析 (9)五、《昭君出塞》的演唱技巧 (12)(一)润腔技巧的运用 (12)1. 装饰音润腔法 (12)2. 断腔 (12)3. 哭腔 (12)4. 拖腔 (13)(二)声情并茂,以情带声 (13)六、结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2017年第11期(总第323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1,2017(CumulativelyNO.323)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孙 冰(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是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在1994年共同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该作品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使歌曲极具韵味。
【关键词】昭君出塞;艺术特征;民族声乐【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昭君出塞》的背景西汉年间,匈奴单于入汉和亲,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毅然决然踏上杳无人烟的沙漠。
她给匈奴人民带来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维护了边疆六十年的安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在尊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一改其他作品表达出的王昭君的“哀怨”之情,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的勇敢女子形象。
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一)词曲相容《昭君出塞》从曲式上分为“ABA”“慢快慢”的三段体,作品的第二部分包含两个扩展性的乐段,整体上也体现出四个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从歌曲的歌词来看,歌曲也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慢板,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两个乐句,前4个小节旋律较为委婉舒缓,运用休止符、跳音、波音、下三度倚音等音乐表现手法,与伤感的歌词相结合;第二层次的乐句运用上扬的旋律、加厚的伴奏织体以及增强的力度,表达了王昭君告别旧日家园、踏上漫漫和亲道路的悲伤与不舍。
“从此长城无烽烟”歌词变化重复了一次,使此句语气加重,从而进一步抒发感情。
第二部分同样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描述。
第一层次由两个四小节乐句组成,乐句的伴奏织体转为以跳动为主,速度也由慢板变为快板,与王昭君初到草原对“绿草”“毡房”以及看到“胡笳”和“阿妈捧奶茶”新奇、感动对应。
第二层次即第三部分分为两个四小节乐句,速度渐渐变慢,伴奏织体由跳动的织体转为缠绵的连音,语调也更加委婉,使人仿佛置身于“麦浪”“炊烟”“夕阳”之中。
中国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分析及演唱处理

8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全曲共101个小节,其中前17小节为前奏部分,该部分以九拍缓慢的和弦织体结构将我们带入西域风情,同时运用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模仿琵琶的轮指弹奏手法,使其营造出王昭君心中的不安与纠结。
从第9小节开始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上由弱渐强再由强逐渐向弱过渡。
在经过一番强弱对比后引出歌曲主题。
18-42小节为乐曲的第一乐段(A),在该乐段中多以抒情、流畅性的分解和弦为主,而第二句主要以短促紧凑的柱式和弦为主,因此前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突显情绪变化。
而在本乐段最后一小节和下一乐段的第一小节之间出现一个刮奏,刮奏在此处起到了连接上下两个乐段以及烘托情感急转的作用。
第二乐段开始之前出现11个的小节间奏,在间奏中以柱式和旋为主,速度也在刮奏后由88突然加速到144,并多次运用小附点和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增加律动感,其中反复出现的“5 4 3444”模仿出马蹄声的音效,使其营造出热情奔放、策马奔腾的景象,同时为下文欢快的场景做铺垫。
在音乐进入主题时巧妙的运用到同主音转调,从d 羽雅乐转到D 商六声调式,并主要延续柱式和弦的织体结构很好地将间奏与音乐主体相连接。
第二段与第三段(也是再现段)之间用四个“啊”作为连接部连接下文,并运用蒙古长调为基础衔接音乐情绪。
同时,该段音乐织体以柱式和旋为主旋律和旋为副将全曲推至高潮。
虽同为柱式和旋,但与前一乐段相比本乐段更加细腻且富有张力。
(二)歌词分析词作者刘麟在进行创作时没有过多的讲述王昭君的怨恨,更多的是站在不同视角下将王昭君的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以及舍生忘死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段开始部分“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马上弹。
”中便以他人视角表达出王昭君在即将启程之际对家人、对故土的不舍之情,只得寄情于琵琶以表离别思乡之感。
前一句表现不舍而下一句“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就清晰地表明世上本无儿女私情,有的只是朝政国事,“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这也更表现出王昭君此次远嫁的决心。
浅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技巧

浅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技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王昭君是一位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人物。
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不仅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深深影响着后人对其事迹的深入研究。
在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中,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毅然肩负起了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
因此,后世之人在对该故事进行研究时,便会将其与现代歌曲《昭君出塞》结合起来进行演唱。
著名歌唱家王志信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其代表作《昭君出塞》是他对自己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完美诠释,该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王志信所演唱的《昭君出塞》,其艺术价值非常高,其对《昭君出塞》的研究,不仅对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音乐事业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声乐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壮大,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著名歌唱家王志信就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其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融入到这些作品中。
王志信是中国民族声乐事业中的佼佼者,其所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具有独特艺术风格,而且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由王志信作曲、刘麟作词的《昭君出塞》自2002年问世以来,始终是民族声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就从王志信演唱歌曲《昭君出塞》着手,对该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二、创作背景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因而被其故意丑化,致使昭君无缘面圣,成为一名普通宫女。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自请为婿,汉元帝下令征集汉人出塞,昭君慷慨应召,自愿出使匈奴。
汉元帝将她封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她在出塞后为匈奴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农林业知识,维护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使汉朝与北方匈奴和平共处。
《昭君出塞》演唱分析

《昭君出塞》演唱分析摘要: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昭君出塞》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创作出来的传唱度很高的声乐作品,歌词创作内容丰富,曲式结构严谨,该作品以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创作,以第一视角表现出了昭君为了百姓免于战火纷扰,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大义之举,以第三视角歌颂了昭君这一丰功伟绩,曲中以慢板开始描写昭君出塞时场景,中间快板表现出匈奴地区生活景象及人民对于昭君到来的热情欢迎,最后以极富戏剧张力的音乐情绪作为结尾,达到高潮结束整曲。
本篇论文主要是将各部分从演唱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昭君出塞;演唱分析提到歌曲《昭君出塞》首先能够联想到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故事,这首女高音声乐作品正是由我国著名的词作家刘麟,曲作家王志信根据这一民间故事写成的。
本首作品以后人视角歌颂了王昭君为解救黎民百姓免遭战火,过上和平生活,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
整首声乐作品共由四部分的演唱组成的。
每一个部分的演唱都有鲜明的情绪对比,歌曲的速度由慢板到快板,歌词的写作有对景色的描写,有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具有演唱价值的声乐作品,下面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开始进行演唱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昭君远离家乡去和亲的场景,尤其是歌词中出现的“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马上弹。
”精炼且直接的描写出昭君出塞、远离家乡的情景,配上慢板的曲调,更是将昭君远离故土家乡的这种心情加以衬托。
在这一句的演唱上,首先应注意的就是演唱情绪的把握,要将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这种不舍在声音上展现出来。
其次要注意的是“马上弹”这句歌词的演唱,共出现两次,要形成对比,第二个情绪要更加低落了一些。
随后出现的歌词是“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
”在这两句歌词的演唱上,应该多注意的是情绪上的变化,前两句的演唱多半是表现出了昭君和亲对家乡的不舍,这句则是表现出了昭君的坚定,歌唱的情绪上要饱满,通过声音展现出王昭君想到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战乱给百姓们带来的灾难,从而坚定信念去和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和亲可以促进汉匈两族长久的和平。
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创作特征

李梦华
《 艺术歌 曲< 昭君 出塞> 的创作特 征》
第 三部分 A 乐段变化重复第一乐段第 1层次的旋律 素材 ,将 原来的旋 律拉长、拉宽,并以第三人称 的语气激情地唱 出 I “ 古来都说昭君 怨,谁知红颜为江 山” 。长达 7小节 的尾句展现 出全 曲的最高音 ,使作 品在高潮 中结束,但听众仍 沉醉其 中,
2 完美的 曲式结构 ,与 内容高度 统一 .
《 昭君 出塞》从整体上可划分为 A BA带有三部性特点的 曲式结构 ,但作 品第二部分包含扩展性的两个并置乐段,因此 从整体上也体现出四个乐段 的结构特 点—— “ 起、承、转、合”的布局原则 。全 曲结构 图示如下:
再 现 三 部 曲 式
前 — — 止 ]
I I I
日 ] ’奏 厂 — — 且 ]
I I I
连接 句 厂 _ j — —
I I
间奏
1 7 4 V 6 I 4 4 7 V V I 1 1 4 V 4 I 4 4 6 9
第二部分第1i层次的黎民得平安乐句作曲家采用了重复歌词的手段仍无法完全展现昭君澎湃的激情于是在扩展的四个啊乐句中使用了变化音bb与前后的音分别形成了小二度和小三度词曲缠绵音调委婉增添了悲壮与哀怨把情绪推向高潮从而使词曲达到了完美结合2 1年第 四期 《 02 Nhomakorabea乐创 作》
艺术歌 曲 《 昭君 出塞》的创作特征
李梦华
摘 要 : 昭君 出塞)是一首优 秀的声 乐作品,内容丰富感人 , ) 把历 史故事注入现代精神 ,创作手法新颖独特,在 民族
调式的基础上进行 “ 中西合 一”,引入 民间音调 ,让人倍 感亲切。本文通过对 这首艺术歌 曲的分析 ,旨在 为我们 的音 乐创作 者、演唱者 、弹奏者 以及声 乐爱好者提供 一些有益 的启示 关键词 :昭君 出塞 ;曲式结构;创作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11期(总第323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11,2017
(CumulativelyNO.323)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孙 冰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是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在1994年共同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该作品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故事,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使歌曲极具韵味。
【关键词】昭君出塞;艺术特征;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昭君出塞》的背景
西汉年间,匈奴单于入汉和亲,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毅然决然踏上杳无人烟的沙漠。
她给匈奴人民带来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维护了边疆六十年的安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在尊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一改其他作品表达出的王昭君的“哀怨”之情,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的勇敢女子形象。
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词曲相容
《昭君出塞》从曲式上分为“ABA”“慢快慢”的三段体,作品的第二部分包含两个扩展性的乐段,整体上也体现出四个乐段——“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从歌曲的歌词来看,歌曲也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较自由的慢板,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两个乐句,前4个小节旋律较为委婉舒缓,运用休止符、跳音、波音、下三度倚音等音乐表现手法,与伤感的歌词相结合;第二层次的乐句运用上扬的旋律、加厚的伴奏织体以及增强的力度,表达了王昭君告别旧日家园、踏上漫漫和亲道路的悲伤与不舍。
“从此长城无烽烟”歌词变化重复了一次,使此句语气加重,从而进一步抒发感情。
第二部分同样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描述。
第一层次由两个四小节乐句组成,乐句的伴奏织体转为以跳动为主,速度也由慢板变为快板,与王昭君初到草原对“绿草”“毡房”以及看到“胡笳”和“阿妈捧奶茶”新奇、感动对应。
第二层次即第三部分分为两个四小节乐句,速度渐渐变慢,伴奏织体由跳动的织体转为缠绵的连音,语调也更加委婉,使人仿佛置身于“麦浪”“炊烟”“夕阳”之中。
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四个“啊”的连接句借鉴蒙古长调的音乐特色,伴奏织体转为与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相结合的柱式和弦,也表达了王昭君内心情感的“起、承、转、合”。
内心情感的起伏与旋律的起伏相配合,再次将情绪推向高潮。
第四部分“A”乐段织体变为密集和弦,旋律线条也逐渐变长、变宽,两个“越千年”旋律从低到高逐渐递进。
“年”作为全曲的最高音,长达九拍,伴奏织体与情感表达紧密相扣,使作品在高潮中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旋律与歌词的意义相一致,旋律不仅符合歌词的内容,也体现出歌词的内涵,使得作品声情并茂、词曲相谐。
(二)中西结合
王志信在创作《昭君出塞》时深度挖掘内蒙古民歌与地方风格音调,以内蒙古河套民歌为创作基础,并借鉴了长调风格,旋律既高亢豪迈,又不失婉转。
在曲式上,《昭君出塞》借鉴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发展顺序,又巧妙地借鉴西方“三部曲式结构”以及西方作曲技法中的终止式,通过各种节奏、速度和调式调性的变化,用丰富的音响效果描绘画面、表达情感。
中西结合的创作形式改变了过去民歌作品结构的单一,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对古曲、民族器乐曲的借鉴
《昭君出塞》创作最初的灵感来自史书上记载的王昭君出塞时所弹琵琶曲——《出塞曲》的旋律,因此在全曲中多次援引琵琶曲的曲调。
作品前奏部分模仿琵琶慢起渐快、由弱渐强的的“扫弦”声,借鉴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曲调描绘出大漠的苍凉,让人仿佛置身于茫茫沙漠中。
在整首作品中作者大量引用了古曲《塞上曲》以及《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并加以变化发展来呼应主题。
如歌曲第一部分“昭君琵琶马上弹”和第三部分“谁知红颜为江山”的旋律引用了《塞上曲》的曲调;第二部分“纵马塞上行”的旋律引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曲调,表达出匈奴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气氛。
王志信对古曲及民族器乐曲的借鉴这一创作手法,使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极具韵味。
(四)润腔技法的运用
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色泽”就是指行腔中的润色作用,它是根据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用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美化、装饰、润色,以促进词与曲的和谐。
1.装饰音润腔法
装饰音,就是带有装饰性的旋律。
装饰音的使用可以极大地增加作品的韵味,增强作品表现力。
1)前倚音
前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
歌曲第一部分多次运用到了前倚音,如作者在“连胡汉”的“汉”前加上前倚音,使曲调更加委婉动听。
2)波音
波音是以上行二度或下行二度的形式出现的一种装饰音。
如“谁知红颜为江山”的“江”引入了波音润腔,缠绵委婉的曲调进一步推动了情感的表达。
2.顿腔
顿腔是行腔到一个长音时,通过发声一轻一重的变化,给人以一种抑扬顿挫、悠扬起伏的感觉。
如“昭君琵琶马上弹”的“昭”和“琵琶”以及“无烽烟”的“无”就运用了“顿腔”,营造出“声断气不断、断处见其韵”的效果,以加强声腔的表现力。
3.哭腔
哭腔是戏曲唱段中常用的一种润腔手段,可以起到催人泪下、摄入心魄的作用。
如“昭君琵琶马上弹”“弹”字的后四拍运用了哭腔,并形成了一个小三度,将王昭君对故土的思恋与不舍表达的淋漓尽致。
4.拖腔
“拖”即是声音的延续和变化,如结尾处“慷慨越千年”,“千”字为最后一个“年”字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很大程度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以及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此可见,丰富的润腔技巧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旋律色彩,还可以加强作品的歌唱语气,对情绪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涛.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3]路敏.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唱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李梦华.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2012(04).
[5]杜晓姣.浅析歌曲《昭君出塞》的音乐特征与情感处理[J].音乐论坛中外音乐评论,2014(09).
作者简介:孙冰(1995—),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2012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理论分析。
90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