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式与作品分析在声乐作品里的应用

合集下载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上)(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赖朝师)说明:本教案是音乐本科教学的基础技术理论课。

它包括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曲式方面讲授了简单曲式与复杂曲式两大类别。

其中,简单曲式包括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复杂曲式包括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音乐分析包括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旋律发展的基本手段,曲式组合的基本原则,以及用大量的音乐作品进行引证。

由于篇幅的缘故乐谱没有直接加入,但在本书中都有表明。

第一讲一、教学内容曲式的定义与曲式发展的基本情况,曲式中的六大基本术语二、教学重点定义与六大基本术语三、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一、曲式的定义及概述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等都是构成音乐的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在一个作品中也都有自身的结构,如旋律的结构,和声的结构等。

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结构。

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则不同,它是整体性的。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

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就严格的意义而言,每一首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曲式作为人类的音乐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积淀形成某些共同的规律。

这些共同的规律不仅体现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而且也形成某些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曲式程式类型。

我们要学习曲式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要掌握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历史地形成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各种曲式类型。

当然,人类的音乐实践是无止境的,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也处于流变、更新的过程之中,曲式学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本书所提供的仅仅是曲式分析的最基础的知识,不可能穷尽曲式学的全部复杂问题。

有兴趣的习者,在学完本教程后可进一步自修,以求对曲式学作更深一层的研究。

声乐作品《沁园春·雪》的艺术形象与演唱实践分析

声乐作品《沁园春·雪》的艺术形象与演唱实践分析

声乐作品《沁园春·雪》的艺术形象与演唱实践分析作者:李苗苗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1期【摘要】毛主席诗词充满了民族理性与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是被世人称颂为千古绝唱。

这首声乐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声乐演唱者们最受欢迎的作品,每次演唱时,优美的旋律与激昂的唱词仿佛又将听众拉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代伟人的形象赫然屹立在面前,顿时让人沉醉于那种豪迈的风格、宏大的气势、深远的意境以及强大的感染力。

本文主要围绕《沁园春·雪》的艺术形象以及演唱实践进行分析,在诸多专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对《沁园春·雪》这首作品的气息、节奏、速度、吐字咬字以及情绪情感等进行深度的剖析。

【关键词】演唱;艺术形象;情绪;情感【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91-03【本文著录格式】李苗苗.声乐作品《沁园春·雪》的艺术形象与演唱实践分析[J].北方音乐,2020,11(21):91- 93.一、创作背景介绍声乐作品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词作者、曲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相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同的声乐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每首声乐作品都能找到时代的印记。

所以只有了解了这首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演唱时才能更好地演绎出词作者的豪迈大气与雄心抱负,才能真正走进曲作者的内心,感受这首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内涵,才能更准确、更深刻把握作品的情绪情感。

(一)诗词创作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1936年2月,日军侵占东三省以后,变本加厉,又开始向华北进攻。

蒋介石答应日军的无礼要求,继续采取不抵抗的方案政策,蒋介石这一决定随即将祖国处于危难之中。

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决定让毛泽东率领部队东渡黄河与日军抗战,当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在那里休整了16天。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与演奏风格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与演奏风格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与演奏风格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拥有丰富多样的曲式和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和演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曲式包括《小令》、《词牌》、《曲牌》和《曲艺》等。

《小令》是中国古代诗词音乐化的产物,主要表达爱情和思乡之情,具有抒发情感、婉转动人的特点。

《词牌》则是以汉字注音的方式表达的音乐,其曲式丰富多样,有七言、五言、四言等不同的构成形式。

《曲牌》则是以词牌为基础,以旋律和调式为主导,通过曲调的抒发和变化来表达情感。

《曲牌》既有交响曲式的庄重与精确,又有民乐曲式的活泼与灵动,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曲艺》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形式,以讲故事、表演技巧和幽默感为主,常常伴随着乐器演奏和歌唱,给人以欢乐和享受。

除了曲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也十分独特。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内敛、含蓄和克制,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熏陶。

在演奏风格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并且强调音色的丰富和表现力。

例如,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往往使用指甲弹奏琴弦,通过不同的力度和角度产生不同的音色,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又如,在琵琶演奏中,演奏者通过细腻的指法和琴弦的按摩,可以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演奏者的技艺和情感的表达,演奏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技巧和准确的音乐感受力,才能将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乐器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琴、鼓等。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例如,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声音和优雅的演奏方式受到广泛赞美。

从声乐教学角度浅析作品的演唱与审美——以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为例

从声乐教学角度浅析作品的演唱与审美——以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为例

从声乐教学角度浅析作品的演唱与审美——以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为例陈俊衣【摘要】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性特点更利于人类情感的表达.演唱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一字一腔都传递着内心的情感.对于声乐教师来讲,这一切美的因素都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在国内各大声乐比赛中被广泛传唱.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以及提高歌者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22【总页数】1页(P37)【关键词】歌剧;《运河谣》;《来生来世把你爱》【作者】陈俊衣【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818【正文语种】中文民族歌剧《运河谣》由印青作曲,董妮、黄维诺编剧,廖向红导演。

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

在创作理念上继承民族歌剧传统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方法。

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这一唱段深受声乐演唱者及人民群众的喜爱。

《来生来世把你爱》是一首咏叹调,描写的是水红莲深处险恶之时,为了救心爱之人秦啸生,毅然的引燃了船上的油灯,最后自己化为运河上的烈焰。

此咏叹调是女主角水红莲演唱的一首高难度富有强烈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唱段,同时也为整部歌剧的高潮部分奠定了基础。

表现了一位敢为爱情而牺牲的刚烈女子的形象。

这首咏叹调对演唱者的吐字、咬字、情感表达以及剧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歌唱者的演唱也是很大的考验。

(一)曲式结构分析从曲式结构上来看,《来生来世把你爱》运用了我国传统民族曲式与西洋曲式相结合的手法。

全曲四个乐段组成,按照中国民族歌剧独特的划分方式,像是民族曲式中的多段体结构。

第一段描写的是主人公水红莲在烈火中引吭高歌,表现了一个柔弱女子在面临生死时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

第二部分表现出水红莲对秦啸生的痴心一片与恋恋不舍。

《一首桃花》声乐作品的特点分析

《一首桃花》声乐作品的特点分析

《一首桃花》声乐作品的特点分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一) 和声与曲式分析《一首桃花》是一非常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作品, 由引子、AB乐段和尾声组成, 其主要结构由AB两个乐段组成, A段为宣叙调, B段为咏叹调。

A段以叙事的手法描写了桃花的静态与优美, 柔和与安详。

B段则以歌唱性的手法描写了桃花的动态之美。

引子的12小节从g小调开始, 突出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内涵及强烈的情感, 开头的部分由小提琴主奏, 辅之于钢琴伴奏, 逐渐将主旋律引出来, 丰富了其作品的和声色彩。

旋律缓缓进入, 逐渐展开的旋律给人以桃花渐渐开放的感觉, 为下一步旋律的进入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 该乐曲的第一段A段是由两个大乐句组成的, 第二个大乐句是在第一个大乐句“桃花, 啊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部的拓展, 歌词逐渐增多并与后面“朵朵露凝的娇艳”形成了形式上的连接。

B段从速度上由慢渐快, 在节拍上运用了律动性强的3/4拍和规整的4/4拍, 原本缓慢忧郁的曲调风格瞬间变成了稍微欢快一些的音乐风格, 乐风的改变则将其作品当中清新典雅的气质慢慢呈现出来, 让人们能够从听觉、视觉这两个双重角度上更好地欣赏这幅美妙的画面。

它们相互替换, 情感交融, 在音程的使用上运用唯美的三连音进行故事的叙述, 在情感上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将桃花的动态演绎得惟妙惟肖。

《一首桃花》声乐作品的特点分析(二) 旋律与歌词“桃花, 啊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由一个由强到弱的下行纯五度展开, 由弱起及上行八度的大跳组成, 就像诗人低声诉说着自己内心婉转而又细腻的缓慢忧郁心情。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上行八度的大跳与前一句诉说式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并为后边的高潮部分起到了一定烘托氛围的作用。

前边的部分主要表现了作者刚刚见到桃花时被美丽的桃花吸引的场景, 也体现了春的美景, 最后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美感。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曲式结构分析在《十面埋伏》琵琶曲中,其为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曲式结构,共包括三大部分,也是十三段,其中第一大的部分是战前的准备,这里的四小段把士兵的列阵和旌旗飘扬的战前场面进行了有效的烘托;第二大的部分是战争的过程,通过壮阔激昂的音乐把战场中相互厮杀和万马奔腾之景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且在大战部分,描绘出四面楚歌下的楚军将士浓郁的思乡情景,显得更加凄美和悲壮;第三大的部分是战争的结束,包括了凯旋和收兵回营,主要描绘汉军胜利后凯旋而归之景,对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进行了表露,此段节奏同前两部分对比是相对舒缓的。

(二)作品分析本曲主要运用的是浦东派的演奏方式,该版《十面埋伏》一共有18段,共分成了四大部分,分别是引子、准备、交战和凯旋。

第一部分:引子一—乐曲中的《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四段。

此四段是《十面埋伏》乐曲的引子部分。

在该部分中,需要使用各种琵琶演奏的技巧来展现战争筹备时期的紧张和繁忙的场景。

例如,需要运用“轮拂”来拉开整曲的篇章;运用“拂轮”的手法表现节奏渐快的节奏以及激奋人心的长音,这就意味着战争场面一触即发,而锵锵的节奏和古代的战鼓有异曲同工之处,并通过节奏的调整以及调式的来回切换来增加曲子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使得听众感觉到大战来临前的慌乱和揪心。

此时,通过改变曲子的旋律,速度再进一步加快,同时之前的高音渐变到低音,旋律一直慢慢改变,目的是将整个曲子的推力进行提升,也就预示着风雨欲来的感觉,将人们对战争的期盼、恐惧、焦虑、疑惑等各种心态推到一个极态。

第二部分:准备。

这一章节是《十面埋伏》的主要部分。

《打开门》也是曲子的主要旋律,而其他《点将》部分的旋律变化都是围绕着《打开门》进行的。

在这一章里,乐曲的节奏性就很快,同时抒情的氛围也比较浓,而曲子的旋律则以恢弘肃穆为主。

这也体现了军队的军威和军容。

在这一章里,运用的演奏技巧的目的是为了能将军队的威武雄壮以及气势豪迈得以体现。

赵季平声乐作品《关雎》歌曲分析与处理

赵季平声乐作品《关雎》歌曲分析与处理

赵季平声乐作品《关雎》歌曲分析与处理一、歌曲特点1.旋律既保留古韵,又融入现代乐理技巧,完美体现中西合璧的音乐理念。

2.曲式为AABA,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和层次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歌曲结构。

3.歌曲节奏明快,采用了多种打击乐器和弦乐器,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喜悦。

二、歌曲分析1.节奏和乐器该曲旋律活泼,节奏明快,使人不由自主地跟着手指和头颈舞动。

从伴奏中可以听到打击乐器和弦乐器的交替使用,其中钹子和拨弦乐器的使用使得乐曲的音色更加浑厚深远,形成了独特的声音色彩。

2.口型表达歌词中的“啾啾”、“鸠鸠”等声音要求歌者具备精准的口型表达能力,通过巧妙的发声技巧表现出诗歌中所描绘的精灵般的小鸟形象。

3.情感表达歌曲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出古代农耕文明的繁荣景象和欢乐氛围。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了在音乐和歌词中传递出愉悦和欣喜之情,还通过节奏快速转换、音乐高潮等手法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三、歌曲处理1.音乐编排该曲旋律鲜明明朗,节奏感强,形式简洁明了,易于传唱。

在曲调转换、音高上做了较多变化,表现出不同情感状态。

传统的打击乐器、弦乐器在编排上也经过了修改,营造出全新的音色和效果。

2.音效制作针对历史文化类型的音乐作品,音效制作更加注重音色的还原和突出,通过混响调制和压缩等技术手段,将各种乐器的声音做整合和调试,从而达到更加丰满和优美的音效效果。

3.歌词演绎歌词演绎应注重口型表达,准确快捷地表现出在文学、文化层面上的意境与意义。

具体的演绎方式可结合视觉效果来完成,如表情、手势等辅助手段,则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赵季平声乐作品《关雎》在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音乐的过程中,将中西方音乐理念融合,达到了较高的审美效果。

本曲演绎要点在于全面传递音乐所依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各种手段呈现出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浅析声乐作品《文成公主》艺术特色与创作特征探析

浅析声乐作品《文成公主》艺术特色与创作特征探析

5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浅析声乐作品《文成公主》艺术特色与创作特征探析赵佳婧/徐娟摘 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具体分析:第一部分为《文成公主》作品概述,分别从故事原型的把握与歌曲创作概述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的原型历史与创作背景,帮助演唱者简单的了解歌曲的大背景。

第二部分为艺术特色分析,从人物形象塑造与民族风格体现两个部分着手,具体分析这首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特色,为演唱者提供明确的演唱提示。

第三部分通过具体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和声色彩及情感处理,来论述歌曲的创作特征。

本文从多方面来论述《文成公主》这首歌曲的艺术与创作特点,希望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查漏补缺,也能帮助演唱者获取演唱的灵感。

关键词:文成公主;人物分析;创作特点;民族声乐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赵佳婧,太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徐娟,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文成公主》作品概述(一)故事原型的把握文成公主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室之女,其原名却在史书中语焉不详,后听闻和亲的消息后主动请缨,被唐太宗册封为“文成公主”于贞观15年踏上了和亲之路,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西藏与松赞干布完婚。

文成公主的陪嫁除了奇珍异宝外还带着大量的医书典籍、耕种技巧与文士工匠,她积极地传播中原的先进技术,极大程度促进了当时西藏地区的农业技术,在生产力得以提升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学、宗教带来新的观念,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传,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拥护,她嫁入西藏的39年,正是唐朝与吐蕃经济、文化贸易最为频繁的39年,文成公主不畏艰险嫁入吐蕃,为促进藏、汉人民的思想融合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感情,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二)歌曲创作概述《文成公主》作为一首具有叙事性质的艺术歌曲,由张明河填词,印青作曲,二人共同完成。

张明河创作这首歌曲的歌词时,正是西藏处于内部极端分子试图分裂国家完整与团结的非常时期,出于敏锐的政治觉悟,作词人张明河在第一时间书写了这首作品的歌词,歌词生动的重现了文成公主离开故乡远嫁西藏的愁苦与为了国家义无反顾的民族气概,而印青作为国家一级作曲家,十分擅长这种叙事性歌曲的创作,他以宏大又不失细腻的音乐线条塑造了文成公主出嫁仪仗的浩荡之势,又通过优美的旋律颂扬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旷世的爱情,暗示了汉、藏两族世代不可分割的珍贵情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曲式与作品分析在声乐作品里的应用
作者:毛胜男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
摘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性的艺术,在诠释声乐作品的同时除去对声音技巧、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的要求更要注重作品本身内涵的表达。

西方歌剧与艺术歌曲的创作伴随着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对演唱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及作曲风格应有理性的分析与了解,这也是演绎与诠释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哈巴涅拉舞曲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83-01
曲式与作品分析:研究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的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布局的系统阐述,叫做曲式与作品分析。

西方歌剧与艺术歌曲的创作伴随着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对演唱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及作曲风格应有理性的分析与了解,这也是演绎与诠释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就以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女中音咏叹调《哈巴涅拉舞曲》(又译《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为例分析:
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笔下的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它讲述了一个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悲惨的爱情故事。

音乐色调的明亮与叙事内容的阴暗,两者间构成强烈反差。

《卡门》所显示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在当时的法国歌剧界非同寻常,对19世纪末叶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东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卡门》至今仍是西方歌剧史中最受欢迎的几部歌剧之一,被公认为西方歌剧史上最动人的爱情悲剧之一。

比才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力。

本曲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引子是和旋分解式的节奏型低音起衬托作用引出后面的主题。

A 段是方整型重复性乐段,d小调,始于第四小节,歌唱旋律全是半音的下行,左手全曲始终保持着re 的主持续音与和旋分解式的节奏型低音来表现西班牙式的吉普赛民族音乐特点,和声方面只是简单的运用了Ⅰ级及其同和弦转换与经过和弦的应用(Ⅰ—Ⅳ46—Ⅰ)结束于20小节。

中间有一
个小连接(21小节—28小节),接下来是对比型的B段,始于28小节,转为同主音大调D大调Ⅰ级进入,四句式结构(b句、b1句、b2句、b3句)一个主题略加变化反复四遍,结束于44小节Ⅴ7的开放型终止。

45小节—48小节是个短暂的间奏,歌曲的第二部分从48小节进入,又转回d小调开始,歌曲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于88小节结束于Ⅴ7—Ⅰ的圆满终止,无尾声。

下面是此曲的图示:
《哈巴涅拉舞曲》(又译《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通过对此作品的分析我们都知道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在歌剧《卡门》中,残酷的生活真实和刺目的道德悖论却从不给人以压抑和沉重的感觉。

这必须归功于比才的音乐才智和敏锐判断力。

“命运”的主导动机是不祥而阴沉的,但难得在音乐中刻意渲染,而且常常跟随卡门的身影,一变转型为小鸟式的轻盈灵活。

卡门的音乐配置始终充满半音的诱惑和舞曲的节律,其音乐勾人魂魄的魅力否决了观众对她进行正统道德判断的可能。

唐·豪塞令人同情又让人唾弃,比才利用音乐的色调变化充分展示了他的犹豫,无奈,情不自禁,痛不欲生,以及最后的歇斯底里。

纵观整体风格和故事内容再回到此曲,作者在和声方面紧紧只是简单的运用了Ⅰ级的同和弦转换与经过和弦,右手的旋律充满了半音的诱惑和舞曲的节律以及通篇的低音节奏型就形象生动的塑造了女主人公卡门迷人、高傲、挑逗军士唐·豪塞的这一幕。

演唱时钢琴伴奏方面要着重注意这个充满特色的低音节奏型的弹奏,re音要拖长弹以夸张此切分节奏,演唱者要对每个半音都要清楚明了,小连接处要处理成渐强,最后一个lamour结尾要干脆,结尾的高音一定要唱的洒脱自如,此曲虽像自言自语但又是说给心上人听的,重复的旋律虽多但更要唱出强弱的对比关系。

此外,在我们观看的歌剧演出中卡门身穿红色长裙、赤脚、手持鲜花最后投向唐·豪塞以示爱意,演唱者在注重声音的处理以外还要注重表演的成分,这一点是十分关键的。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抓住作品的演唱风格了解写作背景,以便更好的演唱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