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手抄报资料:诗歌的表现手法.doc

合集下载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

诗歌表现技巧资料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搭勾勒、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绘形声色、称步换景、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部分:修辞手法(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词的 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现 主 题ຫໍສະໝຸດ 写景诗 咏物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史诗

借古喻今
正侧面描写

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议论问答
色彩渲染、视角变化 白描

记叙赋

细节描写 借景或借物、事抒情
方 式
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 抒胸臆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烘托
色彩渲染:用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 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作者浓彩重墨渲染了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的怡 人风光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做下了铺垫反衬出思归 的感伤
注:一、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 笔谈 二、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 河南北五十 余州 三、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年画开国功臣二十 四人于凌烟阁 四、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哪些不同
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 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也 表明了诗人的高尚情怀这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 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结构对比:如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的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 的向往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1.多角度描写:白居易的《夜雪》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经典诗作,“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诗人写雪,并不是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从而使人们知道了夜晚雪的到来。

2.比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禹锡本欲写陋室,开头却一点没有提到陋室,但是结合全文来看,诗人并没有“跑题”。

3.互文: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下两句或者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上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4.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5.双关:“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代表诗句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思)6.反复:运用反复有强调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反复“劝君”,情真意切,令人难忘。

当然还有“花谢花飞花满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⑴用相关事物代所要表达的人或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富豪之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代李广,实指唐朝名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代文学成就。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固定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等。 书信——鸿雁、尺素、尺牍等。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楫等。 太阳——东曦、金乌等。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银阙、 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 桂树等。
1. 啼 2.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草湖、野庙, 便形成了一 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4.以物 喻人,抒写了游子佳人的断肠思。
衬托 比兴 用典 抒情
虚实 象征 修辞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 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 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 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之美。以此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 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 清静寂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 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
请从“虚实”关系 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 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 以抒怀。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现手法1.白描:中国画技法名。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有略施淡墨渲染。

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

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

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

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

“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

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

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特 征
例句及分析
1.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又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一、诗歌表现手法传统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诗歌的表现手法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其中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手抄报资料: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