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第五章战略防御这个题目中,我想说明下列各问题:(一)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二)反“围剿”的准备;(三)战略退却;(四)战略反攻;(五)反攻开始问题;(六)集中兵力问题;(七)运动战;(八)速决战;(九)歼灭战。
为什么从防御说起呢?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失败后,革命成了极深刻极残酷的阶级战争。
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是和敌人的“围剿”奋斗。
我们的进攻是密切地联系于打破“围剿”的,我们发展的命运全看我们能不能打破“围剿”。
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
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由于轻视敌人,许多游击队失败了,红军对若干次敌人的“围剿”不能打破。
革命的游击队初起,领导者对于敌我形势往往看得不正确。
他们看见自己在一个地方用突然的武装起义胜利了,或从白军中哗变出来了,一时的环境很顺利,或者虽有严重的环境而看不到,因此往往轻视敌人。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弱点(没有经验,力量弱小),也不了解。
敌强我弱,原是客观地存在的现象,可是人们不愿意想一想,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在精神上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因而把行动引到错误的方向。
许多游击队因此失败了。
红军因为和这同样的原因不能打破“围剿”的例子,则有一九二八年广东海陆丰区域的红军的失败,以及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指导之下,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
为敌人吓倒而受挫折的例子,是很多的。
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了敌人,太看轻了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
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红军的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在革命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了更好地指导革命战争,毛泽东总结了这些经验,并写 下了《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内容
作品系统阐述了革命战争的战略原则、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深入分析了敌我双 方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指导革命战争的理论基础。
这些战略思想在现代战争或其他领域的适用性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适用性
作品所强调的实事求是、人民战争、游 击战争等战略思想,在现代局部战争中 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强敌 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战略思想,可以 有效地抵抗敌人的进攻。
VS
非战争领域的适用性
作品所体现的战略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 域,复杂的社会问题 时,可以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本质,动员 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解决。
关于《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的几个 问题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背景与概述 • 战略问题的提出与解析 • 战略思想与实践 • 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背景与概述
写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为了拯救祖国,许多先 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 者。
目的
通过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指导未来的革命斗争,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推动 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该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重要地位
该作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斗争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

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一、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意义中国革命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革命战争,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以及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革命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它从192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历时20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面对着各种艰难险阻和国民党的强大军事力量,但他们依然能够坚持斗争,不断积累战略优势,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战略问题的复杂性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面对外部敌人的打压,还需要处理内部矛盾和纷争。
这种复杂性使得战争的胜利更加困难,也迫使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决策。
3.灵活的战略调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灵活战略调整。
在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最大限度地掩护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时进行群众工作,壮大根据地。
在遭遇国民党白色恐怖时,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策略,分兵抗敌,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确实是一个有感而发的主题。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和复杂,也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在当今世界,虽然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国际形势,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回顾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意义的历史时期,它在艰难困苦中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的新篇章。
通过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革命战争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页。
尽管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故,但战争胜利的种种经验总是值得今人研究的。
本文将从历史中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总结出的战略问题谈起,并探讨这些问题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战争胜利的根本在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在战争时期,正确的战略选择是取得胜利的前提。
当时,革命者认为只有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相对抗,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于是他们采取了不放弃武装斗争的路线。
而这一路线最终使得革命胜利。
当今,我们也应该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并有勇气去追求胜利。
二、人民觉醒是战争的巨大动力在革命战争中,可以看到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时期,人民认识到战争的胜利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他们积极协助革命军队,为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在,我们也应该让人民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让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利益不应该被剥夺,从而激发出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
三、军民团结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革命战争中,军民团结是战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时期,革命军队与当地人民的密切配合,使得革命胜利实现了很多的可能性。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军民团结仍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文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三个战略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汲取到灵感与启示。
当今,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的社会问题,需要用正确的战略思路来解决。
只有像革命战争时期一样,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地走向胜利,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中取得成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佳句赏析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议题,以下是一些佳句赏析,用以描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略如山,稳固不移;战略如水,变幻无常。
"
这句话强调了战略的双重特性,既需要稳定的长期目标和计划,又需要根据变化的形势灵活调整和应对。
"以人民为基础、以武装斗争为主体、以政治为统帅、以军事为手段。
"
这句话准确概括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基本原则,强调了人民力量、政治导向和军事手段的重要性。
"主动出击,积极防御。
"
这句话突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策略。
"战略正是通过实际行动,让敌人陷入自己所选择的战场和战斗条件中。
"
这句话强调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灵活运用战略,以自己所选择的战场和战斗条件来限制和击败敌人。
"战略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武力,更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整体配合。
"
这句话强调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综合力量的重要性,战略胜利需要在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合和斗争中取得。
这些佳句赏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突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特点和原则,体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句子表达了对战略思维和战略运用的深刻理解,具有启发和启示的意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问题。
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形势、军事战略、政治战略等等。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可以归纳为“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实施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等等。
通过这些斗争,共产党最终实现了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
在实施这个基本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许多关键的战略问题。
其中包括:
1. 有效地利用武力:共产党注意到武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并制定了有效的军事战略。
2. 实现军事、政治、文化等全面斗争: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只是革命斗争的一种形式,要实现最终胜利,必须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斗争相结合,以便全面地固化革命成果。
3. 国际战略:共产党意识到,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国内的斗争,但在国际上也会面对众多的压力和干扰。
因此,在国际战略上,中国共产党谨慎地处理了与国际力量的关系,以确保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斗争都能够取得胜利。
4. 快速实现决定性胜利:共产党认识到,革命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但也有一些关键的时刻和机会。
因此,在保持持久战略的同时,也要在关键时刻发动快速、有决定性的攻势,以便尽早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总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严峻的问题,需要对各种形势能够做出敏锐的分析和判断。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为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发表的演讲。
它首先由《八路军》军事和政治杂志印刷,后来被包括在第一版中。
《毛泽东文选》卷。
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并批评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来系统地阐明与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有关的各种问题。
自1924年中国革命战争开始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24年至1927年和1927年至1936年。
在未来,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舞台。
革命战争的这三个阶段是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尽管中国资产阶级可以在某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但由于其自私以及缺乏政治和经济独立性,它不愿也不能带领中国革命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愿意积极参加革命战争,愿意在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
它们是革命战争的主要力量。
但是,小规模生产的特点限制了他们的政治视野(一些失业者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他们无法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人。
因此,在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必须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这个时候,如果任何革命战争都没有或反对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场战争一定会失败。
因为在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具有最少的狭och主义和自私,最雄心勃勃的政治视野,最有组织性和最谦虚的态度。
接受世界先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并将其用于自己的事业。
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克服失业者的破坏性,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完整(如果共产党的政策没有犯错误),革命和战争将走向胜利。
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战争基本上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下进行的。
但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关键时刻,这场革命战争被击败了,首先是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乱,也是由于革命队伍中的机会主义者自愿放弃了革命领导。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计划的制定
全面分析形势
01
在制定现代战争战略计划时,需要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和敌我
双方的形势,以及战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
确定战略目标
02
根据形势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战争的目的和
任务。
制定战略步骤
03
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包括各个阶段的作
战任务、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等。
地形和地理条件
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 在文中提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以 及地理条件对军队行动和战争胜负的影响。
群众条件
群众条件是战略实施的基础。毛泽东强调,必须依靠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 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战略问题的基本步骤
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战争 中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指出战略是指导和决定战术的,战术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方法。这一观点对于 正确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指挥的指导
灵活应对变化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指挥员必须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在 现代战争中,由于技术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变化,战场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指挥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 的决策能力,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重视信息情报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在现代 战争中,信息情报对于掌握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和调整兵力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挥员需要重视信息情 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
始由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行单行本,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批判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地阐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该部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是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而使用的。
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
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因此,我们红军的指导者,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即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之上,就必须发挥我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和阶级的敌人,改变这个不好的世界。
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的能力。
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
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
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以上是我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