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在革命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了更好地指导革命战争,毛泽东总结了这些经验,并写 下了《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内容
作品系统阐述了革命战争的战略原则、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深入分析了敌我双 方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指导革命战争的理论基础。
这些战略思想在现代战争或其他领域的适用性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适用性
作品所强调的实事求是、人民战争、游 击战争等战略思想,在现代局部战争中 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强敌 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战略思想,可以 有效地抵抗敌人的进攻。
VS
非战争领域的适用性
作品所体现的战略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 域,复杂的社会问题 时,可以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本质,动员 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解决。
关于《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的几个 问题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背景与概述 • 战略问题的提出与解析 • 战略思想与实践 • 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背景与概述
写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为了拯救祖国,许多先 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 者。
目的
通过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指导未来的革命斗争,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推动 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该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重要地位
该作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斗争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发表的演讲。
它首先由《八路军》军事和政治杂志印刷,后来被包括在第一版中。
《毛泽东文选》卷。
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并批评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来系统地阐明与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有关的各种问题。
自1924年中国革命战争开始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24年至1927年和1927年至1936年。
在未来,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舞台。
革命战争的这三个阶段是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尽管中国资产阶级可以在某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但由于其自私以及缺乏政治和经济独立性,它不愿也不能带领中国革命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愿意积极参加革命战争,愿意在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
它们是革命战争的主要力量。
但是,小规模生产的特点限制了他们的政治视野(一些失业者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他们无法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人。
因此,在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必须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这个时候,如果任何革命战争都没有或反对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场战争一定会失败。
因为在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具有最少的狭och主义和自私,最雄心勃勃的政治视野,最有组织性和最谦虚的态度。
接受世界先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并将其用于自己的事业。
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克服失业者的破坏性,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完整(如果共产党的政策没有犯错误),革命和战争将走向胜利。
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战争基本上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下进行的。
但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关键时刻,这场革命战争被击败了,首先是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乱,也是由于革命队伍中的机会主义者自愿放弃了革命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战略与战术,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战略目标与战略方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一切可以孤立的敌人”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又符合中国国情。
二、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之一是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纯的武装斗争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斗争来争取民心、动员群众。
因此,在战争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注重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宣传和组织工作,使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三、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灵活性和正规战的威力,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对付敌人,同时也组织和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以应对敌人的正规军队。
游击战和正规战的相互配合,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
四、灵活机动与持久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中,灵活机动和持久战争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机动战术,灵活地转移作战地点,使敌人无法追击和围剿。
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争的原则,通过长期的游击战和正规战,逐渐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五、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大特点是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成为战争的主力军。
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了一支与人民紧密联系的人民军队,使军队与人民心连心,形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六、总结与启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典范。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其基本点是坚持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
这个战略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
在遭到敌人的局部入侵时,要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予以有力地还击。
一旦国家遭到大规模侵略,迅速动员人民群众和国家战争潜力,采取灵活的作战样式,逐步改变战争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最后战胜敌人。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
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计划的制定
全面分析形势
01
在制定现代战争战略计划时,需要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和敌我
双方的形势,以及战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
确定战略目标
02
根据形势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战争的目的和
任务。
制定战略步骤
03
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包括各个阶段的作
战任务、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等。
地形和地理条件
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 在文中提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以 及地理条件对军队行动和战争胜负的影响。
群众条件
群众条件是战略实施的基础。毛泽东强调,必须依靠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 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战略问题的基本步骤
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战争 中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指出战略是指导和决定战术的,战术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方法。这一观点对于 正确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指挥的指导
灵活应对变化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指挥员必须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在 现代战争中,由于技术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变化,战场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指挥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 的决策能力,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重视信息情报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在现代 战争中,信息情报对于掌握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和调整兵力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挥员需要重视信息情 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机制。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读后感一嗨,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哎呀,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震撼到了。
它可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懂的书,得用心去琢磨。
书里讲的那些战略思维,真的是太厉害了!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让我明白,打仗可不只是冲冲冲,得有脑子,有计划。
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布局,都关乎着成败。
而且呀,我发现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战争,对咱们平时的生活也很有启发。
比如说,遇到问题不能慌,得冷静分析,找出关键所在。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一下子就被吓住了,得好好想想办法。
还有哦,战略的制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能生搬硬套。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做事,老是照着别人的方法来,结果往往不理想。
以后可得多学学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计划啦。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拓宽了不少,像是充了电一样,有了更多的能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真的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宝库。
我原本以为会是很枯燥的内容,但没想到越读越有意思。
它把复杂的战争问题讲得那么清晰明了,让我这个对战争没啥概念的人都能看懂。
书中提到的那些战略战术,让我不禁感叹前辈们的聪明才智。
他们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还能想出这么多巧妙的办法来应对敌人,真的太了不起了!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战场”上奋斗,有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敌人”和困难。
而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把武器,让我知道怎么去分析问题,怎么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要有全局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不能只看当下,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还有就是要灵活应变,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我们的计划行不通的时候,就得赶紧调整,换个思路。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读后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中国革命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一场流血牺牲的战争,是一场历经千辛万苦而将阶级消灭从而走向的战争。
这场正义的战争的胜利来源于先进共产党的领导和广阔人民的支持与奋战,同时也离不开伟大领袖对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过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独有的军事战略指引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
曾经,在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中他独具慧眼的看到了怎样的战略问题?现在,在我们学习思想的的和平年代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给以我们怎样的启发"于与指导?于是,我们选择阅读学习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4年九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展二万五千里长征。
历经千辛万苦,于1936年十月完毕长征,成功进展了战略转移。
在此之后,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革命现状及党存在的一系列主义问题,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外形势,为纠正错误,总结第二次国革命战争的经历教训,以便为后续革命战争提供战略指导,于1936年12月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著作。
在这篇光芒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深刻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历和教训,彻底批判了党历次"左〞倾的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实行的消极防御方针及其错误的作战原则。
这篇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芒文献。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分五章。
第一章写的是如何研究战争,在容中着重指出了"战争规律是开展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第二章写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与战术

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与战术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运用了一系列独特的策略与战术,取得了众多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与战术,旨在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勇气。
首先,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的动力。
因此,他们积极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广泛开展群众工作。
他们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他们还注重组织工人运动,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
通过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坚实的革命根基,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术是灵活多样的。
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战场和敌情,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
在游击战中,他们灵活运用地形,利用山林、河流等自然条件,进行袭击和伏击,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在正规战中,他们注重运用集中兵力,采取包围、歼灭敌人的战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注重运用政治斗争手段,通过宣传、组织和动员,争取敌军内部的支持和投降,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这些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使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始终保持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第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与战术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与战术。
他们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目标和战术方法。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但他们勇敢地适应环境变化,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最终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实现了战略转移。
这种与时俱进的策略与战术使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始终保持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与战术是全局性的。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注重统筹全局,协调各个战场和各个战役之间的关系。
他们注重运用战略运动的手段,迅速调动兵力,打破敌人的封锁和围剿,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最近在读《毛泽东选集》,读到第一卷里的《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感触良多。这篇洋洋洒洒七十页的
长文写于1936年,文章浓缩凝练了毛泽东同志打仗十年
来的心得,但有价值的是渗透于整篇文章中的思维方式
——如何认识战争规律,如何学习战争规律,如何运用战
争规律。
毛泽东同志的这部著作,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 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到了中国
革命战争,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以
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这是第一卷中最
长的一篇,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缘故依旧没有最终完成。
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不过更多的内容只是对失去之前的
根据地进行一个总结。看得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很明
白的想清楚了几件事情:共产党的成功必须依靠农民,
而根据地也必须选择在农村;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最终
的胜利,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当时共产党而言,最为
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实力,逐渐扩大自身力量。这部著作
共分五章。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
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战略防御。总的来说,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
到了中国革命战争,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以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细细品味,颇
有感触。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
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共产党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
义战争;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但是消灭战争的方
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消灭反
革命战争。他还指出,当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
消灭了国家,到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
的永久和平的时代。我认为毛泽东的愿望是固然美好,
但当人类打完最后一场战争的时候,这个愿望或许会实
现,抑或只是个美丽的梦而已。
毛泽东强调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一般和特
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
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
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
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
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他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
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
别,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不能呆板地互相移
用。同时,他也指出,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全
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
东西。“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
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
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说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带全局性的,即对
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
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自然,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
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指挥全局的
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
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
吃亏了。毛泽东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关
系,“ 中国三个阶段的革命战争,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
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战争中曾经犯过的错误,并说:“不同这些危害革
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他们,
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
东指出: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
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
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有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
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
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
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
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正是从这些特点,
产生了我们的战略战术。接着,毛泽东回顾了十年内战
中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要形式的战争的历史经
验,并且就九个问题作了说明: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
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对今天也具
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一节中讲到:“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
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及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
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来之不易
的,它是共产党人在一次次失败中,一次次血的代价中,
总结了经验,吸取教训,认真思索,从而形成的。《中国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积
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把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
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了毛泽
东同志的战争的观点,是毛泽东著名的军事理论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