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合集下载

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体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写的,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帮助人们读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把“金钥匙”。

为何把这篇讲革命战争的军事著作当成哲学著作?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回答。

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批判“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的错误,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主观和客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战争的攻守和进退等辩证关系,提出了关于战争和战略战术方面的许多精辟见解。

同时,他强调既要研究一般的战争规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规律,更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

显然,这篇文章论述的虽是军事科学,但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一篇由军事科学而深入到哲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撰写这篇文章?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为什么会打败仗?今后怎么能够不打或少打败仗?未来何去何从?这是当时全党全军上下都在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是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作出回答。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战争问题的思考,应该说从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时就开始了,但当时不可能思考得那么全面深入。

后来,党内发生第三次“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同志被排挤出党和红军领导核心层,这反而让他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系统考虑中国革命战争这个大问题。

长征出发后,毛泽东同志边走边思考红军失败的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经验,以为学了些军事上的理论名词和抽象原理,有共产国际的支持,就能领导红军进行中国革命战争,结果用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指挥作战。

这是导致红军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第五章战略防御这个题目中,我想说明下列各问题:(一)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二)反“围剿”的准备;(三)战略退却;(四)战略反攻;(五)反攻开始问题;(六)集中兵力问题;(七)运动战;(八)速决战;(九)歼灭战。

为什么从防御说起呢?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失败后,革命成了极深刻极残酷的阶级战争。

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是和敌人的“围剿”奋斗。

我们的进攻是密切地联系于打破“围剿”的,我们发展的命运全看我们能不能打破“围剿”。

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

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由于轻视敌人,许多游击队失败了,红军对若干次敌人的“围剿”不能打破。

革命的游击队初起,领导者对于敌我形势往往看得不正确。

他们看见自己在一个地方用突然的武装起义胜利了,或从白军中哗变出来了,一时的环境很顺利,或者虽有严重的环境而看不到,因此往往轻视敌人。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弱点(没有经验,力量弱小),也不了解。

敌强我弱,原是客观地存在的现象,可是人们不愿意想一想,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在精神上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因而把行动引到错误的方向。

许多游击队因此失败了。

红军因为和这同样的原因不能打破“围剿”的例子,则有一九二八年广东海陆丰区域的红军的失败,以及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指导之下,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

为敌人吓倒而受挫折的例子,是很多的。

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了敌人,太看轻了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

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红军的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历史情境
在革命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了更好地指导革命战争,毛泽东总结了这些经验,并写 下了《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主要内容
作品系统阐述了革命战争的战略原则、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深入分析了敌我双 方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指导革命战争的理论基础。
这些战略思想在现代战争或其他领域的适用性
现代局部战争中的适用性
作品所强调的实事求是、人民战争、游 击战争等战略思想,在现代局部战争中 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强敌 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战略思想,可以 有效地抵抗敌人的进攻。
VS
非战争领域的适用性
作品所体现的战略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 域,复杂的社会问题 时,可以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本质,动员 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解决。
关于《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的几个 问题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背景与概述 • 战略问题的提出与解析 • 战略思想与实践 • 现实意义与启示
01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背景与概述
写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为了拯救祖国,许多先 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 者。
目的
通过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指导未来的革命斗争,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推动 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该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重要地位
该作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斗争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

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

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感一、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意义中国革命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革命战争,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以及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革命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它从192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历时20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面对着各种艰难险阻和国民党的强大军事力量,但他们依然能够坚持斗争,不断积累战略优势,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战略问题的复杂性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面对外部敌人的打压,还需要处理内部矛盾和纷争。

这种复杂性使得战争的胜利更加困难,也迫使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决策。

3.灵活的战略调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灵活战略调整。

在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最大限度地掩护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时进行群众工作,壮大根据地。

在遭遇国民党白色恐怖时,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策略,分兵抗敌,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确实是一个有感而发的主题。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和复杂,也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在当今世界,虽然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国际形势,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回顾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意义的历史时期,它在艰难困苦中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的新篇章。

通过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演讲。

该书首次由《八路军》军事和政治杂志出版,并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并批评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来系统地阐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各种问题。

这本书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件,为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战争研究。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四章: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

按照最初的计划,仍然存在有关战略性进攻和政治工作的章节,由于西安事变而无法完成。

本书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那些不承认,不知道或不想知道中国革命战争具有自己特征的人,将红军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等同于一般战争或苏维埃内战。

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内战的经验具有世界意义。

这次经验以及列宁和斯大林对这一经验的理论综合也指导着中国共产党。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条件下机械地运用这种经验。

中国革命战争的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苏联内战。

不估计或拒绝此功能当然是错误的。

我们的十年战争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敌人犯了类似的错误。

他们不承认与红军作战需要与其他行动不同的战略和战术。

他们依靠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优势,鄙视我们并坚持其旧战术。

这是在1933年及此后第四次敌人的“包围与镇压”运动中的情况,结果,他们遭受了连续的失败。

国民党反动将领刘伟远首先在国民党军队中提出了新的主张,后来在戴岳中提出了新的主张。

最后,他们的意见被蒋介石采纳。

这就是蒋介石的庐山军官训练团及其在第五次围剿运动中实施的反动性新军事原则形成的过程。

但是,当敌人改变其军事原则并使其适合与红军作战时,我们队伍中的人们又恢复了“过时”的风格。

他们主张回到大局,拒绝了解任何特殊情况,拒绝红军血腥历史的经验,鄙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力量,鄙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国民党视而不见。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佳句赏析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佳句赏析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议题,以下是一些佳句赏析,用以描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略如山,稳固不移;战略如水,变幻无常。

"
这句话强调了战略的双重特性,既需要稳定的长期目标和计划,又需要根据变化的形势灵活调整和应对。

"以人民为基础、以武装斗争为主体、以政治为统帅、以军事为手段。

"
这句话准确概括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基本原则,强调了人民力量、政治导向和军事手段的重要性。

"主动出击,积极防御。

"
这句话突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策略。

"战略正是通过实际行动,让敌人陷入自己所选择的战场和战斗条件中。

"
这句话强调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灵活运用战略,以自己所选择的战场和战斗条件来限制和击败敌人。

"战略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武力,更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整体配合。

"
这句话强调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综合力量的重要性,战略胜利需要在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合和斗争中取得。

这些佳句赏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突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特点和原则,体现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句子表达了对战略思维和战略运用的深刻理解,具有启发和启示的意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问题。

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形势、军事战略、政治战略等等。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可以归纳为“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实施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等等。

通过这些斗争,共产党最终实现了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

在实施这个基本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许多关键的战略问题。

其中包括:
1. 有效地利用武力:共产党注意到武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并制定了有效的军事战略。

2. 实现军事、政治、文化等全面斗争: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只是革命斗争的一种形式,要实现最终胜利,必须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斗争相结合,以便全面地固化革命成果。

3. 国际战略:共产党意识到,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国内的斗争,但在国际上也会面对众多的压力和干扰。

因此,在国际战略上,中国共产党谨慎地处理了与国际力量的关系,以确保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斗争都能够取得胜利。

4. 快速实现决定性胜利:共产党认识到,革命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但也有一些关键的时刻和机会。

因此,在保持持久战略的同时,也要在关键时刻发动快速、有决定性的攻势,以便尽早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总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严峻的问题,需要对各种形势能够做出敏锐的分析和判断。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为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发表的演讲。

它首先由《八路军》军事和政治杂志印刷,后来被包括在第一版中。

《毛泽东文选》卷。

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并批评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用唯物辩证法来系统地阐明与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有关的各种问题。

自1924年中国革命战争开始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24年至1927年和1927年至1936年。

在未来,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舞台。

革命战争的这三个阶段是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尽管中国资产阶级可以在某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但由于其自私以及缺乏政治和经济独立性,它不愿也不能带领中国革命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愿意积极参加革命战争,愿意在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

它们是革命战争的主要力量。

但是,小规模生产的特点限制了他们的政治视野(一些失业者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他们无法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人。

因此,在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必须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这个时候,如果任何革命战争都没有或反对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场战争一定会失败。

因为在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和各个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具有最少的狭och主义和自私,最雄心勃勃的政治视野,最有组织性和最谦虚的态度。

接受世界先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并将其用于自己的事业。

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克服失业者的破坏性,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完整(如果共产党的政策没有犯错误),革命和战争将走向胜利。

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战争基本上是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合作下进行的。

但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关键时刻,这场革命战争被击败了,首先是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乱,也是由于革命队伍中的机会主义者自愿放弃了革命领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翻开《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

毛泽东同志的这部著作,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

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也阐述了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军事原则。

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到了中国革命战争,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以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

”细细品味,颇有感触。

这其中无不充满着方法论和唯物史观,对我们当今的工作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的战争的观,感受了他著名的军事理论思想。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

因此,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强调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他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

同时,他也指出,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

“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

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

”自然,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毛泽东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关系,“ 中国三个阶段的革命战争,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曾经犯过的错误,并说:“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他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指出: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红军的弱小;第四、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正是从这些特点,产生了我们的战略战术。

接着,毛泽东回顾了十年内战中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要形式的战争的历史经验,并且就九个问题作了说明: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

毛泽东对他的军事思想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

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说。

”“以一当十”
和“以十当一”的辩证法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原则的本质和根本法则。

于是,产生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集中兵力、诱敌深入”等等军事原则、战略战术。

概括地说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原则;“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是运动战的原则,这就是毛泽东军事原则的基本内容。

这些军事原则,都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即红军处于战略防御的情况下的正确军事原则。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对今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战争规律是发展的”一节中讲到:“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及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要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要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这一段论述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懂得这些情形、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关联,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任何事。

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都是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这不由地使我想到了教育,不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手段,还要了解国内各省市的教育动态和教育发展特点,如果不了解这些,教育前进的步伐必将受阻。

因此,要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办事。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照搬别国、别地区、别校的现成经验,也不能把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那些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用到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只有深入研究国情、区情、校情,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把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了毛泽东同志的战争的观点,是毛泽东著名的军事理论的结晶。

在文章中,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进行了完整的概括。

对其“以一当十”和“以十当一”军事思想、军事原则进行了完整的总结和阐述,这是文章的闪光之处。

可以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共产党人在一次次失败中,一次次血的代价中,总结了经验,吸取教训,认真思索,从而形成的。

这是费了何等大的代价!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得到充分而完美的运用,并且获得了丰富和发展。

可以说,是毛泽东光辉的军事思想给中国革命战争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这也难怪会有人将他称为“兵家泰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