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五种版本教材关于“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的内容比较

五种版本教材关于“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的内容比较

北 师大 版 : 在“ 从平 面 向量 到空 间 向量 ” 一 节 中介
绍 了直线 的方 向 向量 和 平 面法 向量 , 在“ 用 向 量 讨 论
置, 还 可 以具 体 表 示 出 z 上 的任 意 一 点 。 ” “ 类 似 于直
线 的方 向 向量 , 我 们还 可 以用 平 面 的法 向量 表示 空 间 中平 面的位 置 。 ” 并 介绍 利 用 直 线 的方 向 向量 与平 面 的法 向量表 示空 间直线 , 平 面问 的平 行 、 垂直 、 夹 角等
平 面 的法 向量 的概念 , 通 过 向 量 运 算 证 明 直 线 与 平 面 垂 直 的 判 定 定 理 和 三 垂 线 定 理 及 其 逆 定 理 。 给 出 用 平 面 法 向量 来 表 示 两 平 面 的 平 行 与 垂 直 的 位 置 关 系 。
l 直 线 的 方 向 向量 与平 面 的 法 向
一 一
通 过 四 道 例 题 介 绍 空 间 向 量 在 立 体 几 何 中 的 应
垒 堡蔓 ! 塑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l 上旬l
l 2 7
用 向量语 言表 述 了线线 、 线 面和 面 面的平 行 与垂 直 关 系, 证 明了三垂 线 定 理 和 线 面垂 直判 定 定 理 , 例 3用 间 向 量 体 几 何 中 的应 用 ” 的 内容 比较
张 惠英 ( 河 北省 石家庄 市教 育科学 研 究所 ) 孙 邈 ( 河 北 省 石 家 庄 市 第 一 中 学)
依据 教育 部 颁 布 的《 普通 高 中数 学 课 程标 准 ( 实
垂直 与平行 ” 中主 要 是 应 用 , 证 明 了线 面垂 直判 定 定 理和 面面平 行判 定定 理及 三垂 线定 理 , 立 体 几何 中 的 其他 定理 由学生 给 出证 明。 湘教版 : “ 3 . 3直线 的方 向 向量 ” 介 绍 了直线 的方 向 向量 , “ 3 . 4直线 与 平 面 的垂 直关 系” 证 明 了线 面垂 直判 定定理 和 三垂 线定 理 , “ 3 . 5平 面 的法 向量” 介 绍 了平 面 的法 向量 相关 内容 。 苏教 版 : “ 3 . 2 . 1直 线 的方 向 向量 与 平 面 的 法 向 量” 先介绍 直 线 的方 向 向量 和 平 面 的 法 向 量 的概 念 .

人教B版选修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B版选修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B版选修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的本节课是人教B版选修2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教授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掌握将空间向量应用于立体几何中的方法和技巧•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内容2.1 知识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为:•空间向量的定义•空间向量的基本运算法则•点、线、面等几何图形在空间向量中的表示方法•空间向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2 教学步骤本节课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单介绍空间向量及其基本运算法则,引发学生对此概念的兴趣。

第二步:概念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以及点、线、面等几何图形在空间向量中的表示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使用相关的图形和实例进行讲解。

第三步: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几个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在示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第四步:练习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步:讲解与总结最后,教师应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实例为主,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如音视频、实例演示等方式进行综合教学,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在上述教学步骤中,教师尤其需要注意:•难度掌握:教师在设计实例和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能力水平,掌握好难度,以确保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处理:同学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会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估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如通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课堂测验等方式,合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总之,人教B版选修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学,应侧重于实践探究和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立体几何解题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空间向量的基本运算法则。

2.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空间向量的知识解决立体几何中的问题,如线段长度、向量共线、线段垂直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将空间向量的知识应用到立体几何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笔、投影仪、屏幕、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教师出示两个立方体模型并提问:你们能用线段表示两个立方体顶点之间的距离吗?2.引出空间向量的概念,并与平面向量进行比较,说明二者的区别。

Step 2 理论讲解1.教师通过投影仪将空间向量的定义、表示和性质呈现给学生,学生做好笔记。

2.教师讲解空间向量的基本运算法则,例如加法、数乘和点乘,并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计算过程。

Step 3 实例分析1. 教师出示一道题目:“已知直线l: $\frac{x-1}{2}=\frac{y-2}{3}=\frac{z-3}{4}$,过直线l上一点A(2,3,4),作与直线垂直的平面,并找出平面与原点O(0,0,0)的距离。

”2.请学生先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空间向量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并逐步给予提示。

4.学生进行计算,分组讨论和交流思路。

Step 4 拓展应用1.教师设计一道拓展题:“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的中点E重合,向量BD的坐标为(1,2,3),向量CE的坐标为(4,5,6),求向量AD的坐标。

”2.学生尝试解答,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3.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向量共线的性质来解答问题,并逐步给予提示。

4.学生进行计算,分组讨论和交流思路。

Step 5 总结与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空间向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解题方法。

用空间向量证(解)立体几何题之——证明线面平行ppt 人教课标版

用空间向量证(解)立体几何题之——证明线面平行ppt 人教课标版
通过本例的练习,同学们要进一步 掌握平面法向量的求法:即用平面内 的两个相交向量与假设的法向量求数 量积等于0,利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出 平面法向量(在解的过程中可令其中一 个未知数为某个数)。
( 1 , 1 , 1 ) 同理可得平面 CB1D 1的法向量为m
例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 G、H分别是A1B1、 B1C1、C1D1、D1A1的 中点. 求证: 平面AEH∥平面BDGF
例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 A 1 平面A1BD∥平面CB1D1
平行四边形A1BCD1 A1B∥D1C 平行四边形DBB1D1 B1D1∥BD
D1
B1
C1
D A B
C
于是平面A1BD∥平面CB1D1
证明:建立如图所示的 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设正方形边长为1, A1 ( 1 ,0 , 1 ) 则向量 DA 1
C N B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47.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48.只有在天空最暗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49.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50.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用空间向量研究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用空间向量研究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课时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垂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空间直线、平面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的向量表示,证明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二)教学目标通过用向量方法判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发展用向量方法证明必修内容中有关直线、平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素养.(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用向量方法解决空间图形的平行、垂直问题.难点:建立空间图形基本要素与向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因为空间向量可以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所以自然地会联想到利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可以表示“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和“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研究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关系.教材对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两种位置关系分开研究,首先研究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1.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问题1:由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或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可以得到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间的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点拨.问题1.1由直线与直线平行,可以得到直线的方向向量间有什u1l1u2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v ,则l 1//l 2u //v u =λv , λ∈R.问题1.2由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可以得到直线与面平行.得出结论:直线与平面平行还可以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垂直进行,平面平行可以转化为法向量共线,教师可以结合右图启发学生对此进行研究.设计意图: 实现将直线平行与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的互相转化,直线和平面的平行与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垂直的转化,平面平行与平面法向量共线的转化. 2.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例题例2. 已知:如图,a ⊄β,b ⊂β,a ⋂b =P , a //α,b //α. 求证:α//β.师生活动:学生读懂题意,尝试分析解答.老师引导分析.分析: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 ,v ,则由已知条件可得n·u =n·v =0,由此可以证明n 与平面β内的任意一个向量垂直,即n 也是β的法向量.学生完成证明, 教师示范解答. 证明:如图,取平面α的法向量n ,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u ,v .αn 1βn 2a buvP αnβ因为a //α,b //α, 所以n·u =0,n·v =0.因为a ⊂β,b ⊂β,a ⋂b =P ,所以对任意点Q ∈β,存在x ,y ∈R,使得 PQ ⃗⃗⃗⃗⃗ =xu +yv . 从而n·PQ ⃗⃗⃗⃗⃗ =n·(xu +yv )=xn· u +yn· v =0. 所以,向量n 也是平面β的法向量.故α//β.设计意图:例2是用向量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设置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利用法向量证明两个平面平行的一般基本思路.例3.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4,BC=3,CC 1=2. 线段BC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A 1P//平面 ACD 1? 师生活动:学生读懂题意,尝试解答.老师引导分析.分析:根据条件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问题中涉及的点、向量B 1C ⃗⃗⃗⃗⃗⃗⃗ ,A 1P ⃗⃗⃗⃗⃗⃗⃗⃗ ,以及平面ACD 1的法向量n 等都可以用坐标表示.如果点P 存在,那么就有n·A 1P ⃗⃗⃗⃗⃗⃗⃗⃗ =0,由此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可得结果.学生完成求解,教师示范解答.解:以D 为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C,D 1的坐标分别为(3,0,0),(0,4,0),(0,0,2), 所以AC ⃗⃗⃗⃗⃗ =(-3,4,0),AD ⃗⃗⃗⃗⃗ =(-3,0,2). 设n =(x,y,z )是平面ACD 1的法向量, 则n·AC ⃗⃗⃗⃗⃗ =0,n·AD ⃗⃗⃗⃗⃗ =0,即{−3x +4y =0−3x +2z =0),所以x =23z ,y =12z .取z =6,则x =4,y =3, 所以n =(4,3,6)是平面ACD 1的一个法向量,由A,C,B 1的坐标分别为(3,0,2),(0,4,0),(3,4,2), 得A 1B 1⃗⃗⃗⃗⃗⃗⃗⃗⃗⃗⃗ =(0,4,0),B 1C ⃗⃗⃗⃗⃗⃗⃗ =(-3,0,-2)DABC D 1A 1B 1C 1设点P 满足B 1P ⃗⃗⃗⃗⃗⃗⃗ =λB 1C ⃗⃗⃗⃗⃗⃗⃗ (0<λ≤1), 则B 1P ⃗⃗⃗⃗⃗⃗⃗ =(-3λ,0,-2λ),所以A 1P ⃗⃗⃗⃗⃗⃗⃗⃗ =A 1B 1⃗⃗⃗⃗⃗⃗⃗⃗⃗⃗⃗ +B 1P ⃗⃗⃗⃗⃗⃗⃗ =(-3λ,4,-2λ).令n·A 1P ⃗⃗⃗⃗⃗⃗⃗⃗ =0,得-12λ+12-12λ=0,解得λ=12,这样的点P 存在 所以,当B 1P ⃗⃗⃗⃗⃗⃗⃗ =12B 1C ⃗⃗⃗⃗⃗⃗⃗ ,即P 为B 1C 的中点时,A 1P//平面ACD 1.设计意图:例3是用向量方法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设置例3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利用法向量和坐标法解决直线与平面平行问题的一般思路.本题也可以利用共面的充要条件求解. 3.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问题2:在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中,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研究线与面垂直,两平面垂直.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已经经历了研究空间中直线、平面平行的过程,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关系的研究可以类似地进行,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研究直线、平面间的垂直关系转化为研究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图形分别给出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向量表达式.问题2.1 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 1,v 2,直线l 1,l 2垂直时,方向向量v 1,v 2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显现垂直时,直线方向向量v 1,v 2有什么关系,教师展示答案.问题 2.2:由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可以得到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间有什么关系呢?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线面垂直时,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展示答案.问题2.3:由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可以得到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间有什么关系呢?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面面垂直时,两个平面的法向量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展示答案.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研究直线、平面间的垂直关系转化为研究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图形分别给出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向量表达式,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在研究直线、平面间位置关系中的作用. 4.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例题例4 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D =AA 1=1, ∠A 1AB =∠A 1AD =∠BAD =60°,求证:直线A 1C ⊥平面BDD 1B 1.师生活动:学生读懂题意,尝试解答,老师引导分析.分析:根据条件建立适当的基底向量,通过向量运算证明直线A 1C ⊥平面BDD 1B 1.证明:设AB a =,AD b =,1AA c =,则{,,}a b c 为空间的一个基底且1AC a b c =+-,BD b a =-,1BB c =.因为AB =AD =AA 1=1, ∠A 1AB =∠A 1AD =∠BAD =60°, 所以2221ab c ===,12a b b c c a ⋅=⋅=⋅=. 在平面BDD 1B 1上,取BD 、1BB 为基向量,则对于面BDD 1B 1上任意一点P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λ,μ),使得1BP BD BB λμ=+. 所以,1111()()()0AC BP AC BD AC BB a b c b a a b c c λμλμ⋅=⋅+⋅=+-⋅-++-⋅=. 所以1AC 是平面BDD 1B 1的法向量. 所以A 1C ⊥平面BDD 1B 1.设计意图:设置例 4 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基底法”比“坐标法”更具有一般性.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在证明中的作用,体会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例 5 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师生活动:学生读懂题意,尝试解答.老师引导分析,学生完成证明.已知:如图,l⊥α,1⊂β,求证:α⊥β.证明:取直线 l 的方向向量u⃗,平面β的法向量n⃗.因为l⊥α,所以u⃗是平面α的法向量.因为1⊂β,而n⃗是平面β的法向量,所以u⃗⊥n⃗.所以α⊥β.设计意图:设置例 5 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利用法向量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一般思路.教学时要注意突出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作用,即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关系完全转化为两个向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向量的运算,得到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5.课堂小结,反思感悟(1)知识总结:(2)学生反思:①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②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空间中用向量法判断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用的具体方法?③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如何总结,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6.课堂检测与评价1. 如图,在正方体 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面AB 1,面A 1C 1的中心. 求证:EF//平面ACD 1.证明: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D 为坐标原点,BA ⃗⃗⃗⃗⃗ , DC ⃗⃗⃗⃗⃗ ,DD 1⃗⃗⃗⃗⃗⃗⃗⃗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 则根据题意A(2,0,0),C( 0,2,0),D 1(0,0,2 ),E( 2,1,1 ), F( 1,1,2 ) 所以EF ⃗⃗⃗⃗⃗ =(−1,0,1),AC ⃗⃗⃗⃗⃗ =(−2,2,0),AD 1⃗⃗⃗⃗⃗⃗⃗ =(−2,0,2), 设n=( x , y ,z )是平面ACD 1的一个法向量,则n ⊥AC ⃗⃗⃗⃗⃗ ,n ⊥AD 1⃗⃗⃗⃗⃗⃗⃗ . 所以{n ⋅AC⃗⃗⃗⃗⃗ =−2x +2y =0n ⋅AD 1⃗⃗⃗⃗⃗⃗⃗ =−2x +2z =0),取x = 1,则y =1,z = 1,所以n = ( 1,1,1 ) 又EF ⃗⃗⃗⃗⃗ ⋅n =(−1,0,1)·(1,1,1)= − 1+1=0,所以EF ⃗⃗⃗⃗⃗ ⊥n , 所以EF 平面ACD 1.2.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BC ,AB =BC =2,BB 1=1,E 为BB 1的中点,证明:平面AEC 1⊥平面AA 1C 1C .证明:由题意得AB ,BC ,B 1B 两两垂直.以B 为原点,BA ,BC ,BB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2,0,0),A 1(2,0,1),C (0,2,0),C 1(0,2,1),E ⎝⎛⎭⎪⎫0,0,12,则AA 1→=(0,0,1),AC →=(-2,2,0),AC 1→=(-2,2,1),AE →=(-2,0,12). 设平面AA 1C 1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 1,y 1,z 1). 则⎩⎨⎧ n 1·AA1→=0,n 1·AC→=0⇒⎩⎪⎨⎪⎧z 1=0,-2x 1+2y 1=0.令x 1=1,得y 1=1.∴n 1=(1,1,0).设平面AEC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x 2,y 2,z 2). 则⎩⎨⎧n 2·AC 1→=0,n 2·AE→=0⇒⎩⎪⎨⎪⎧-2x 2+2y 2+z 2=0,-2x 2+12z 2=0,令z 2=4,得x 2=1,y 2=-1.∴n 2=(1,-1,4). ∵n 1·n 2=1×1+1×(-1)+0×4=0. ∴n 1⊥n 2,∴平面AEC 1⊥平面AA 1C 1C .设计意图:第一题证明线面平行,第二题用向量法证明面面垂直,恰当建系向量表示后,只需经过向量运算就可得到要证明的结果,思路方法“公式化”,降低了思维难度,可以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习的知识.7.作业布置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第1,2题第33页练习第1,2,3题第41 页习题1.4 第5,8,11题(六)教学反思1.认识与运用向量及其运算中数与形的关联,体会转化思想.教学中应结合几何图形予以探讨,特别要重视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模型作用,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它们,注意避免不联系几何意义的死记硬背;2.深化理解向量运算的作用,正是有了向量运算,向量才显示其重要性.要引导学生结合几何问题,关注向量运算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重视综合方法、基底向量方法、建立坐标系方法各自特点的分析与归纳,综合方法以逻辑推理作为工具解决问题,基底向量方法利用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问题,坐标方法利用数及其运算来解决问题,坐标方法常与向量运算结合起来使用,根据它们的具体条件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总之新的教材,让学生经历向量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重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和推理.。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案(教师使用)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案(教师使用)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一)授课时间:2014年5月11日第7节课 授课班级:高二(9)班 授课教师:高志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进一步理解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2)利用向量法证明线线、线面垂直;(3)利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的美感, 从而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证明线线、线面垂直。

教学难点、关键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直线的方向向量; 正确写出空间向量的坐标。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ppt 课件学法指导交流指导,渗透指导. 课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一、知识的复习与引人 自主学习1.若OP =x i +y j +z k ,那么(x ,y ,z )叫做向量OP 的坐标,也叫点P 的坐标.2. 如图,已知长方体D C B A ABCD ''''-的边长为AB=2,AD=2,1AA '=.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A 为坐标原点,射线A A AD AB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试求长方体各个顶点及A C '中点G 的坐标.3.设a =(x 1,y 1,z 1),b =(x 2,y 2,z 2),那么b a ±=(x 1±x 2,y 1±y 2, ), a ⊥b ⇔ b a ∙=x 1x 2+y 1y 2+ =0.4.设M 1(x 1,y 1,z 1),M 2(x 2,y 2,z 2),则 12M M =(2121,x x y y --, ) [探究]1.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和这条直线平行(或重合)的非零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 个. 2.空间位置关系的向量表示位置关系向量表示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1l , 直线l 2的方向向量为2l , 直线a 的方向向量为a , 直线b 的方向向量为b .l 1⊥ l 21l ⊥2l ⇔l 1⊥αl 1⊥a ,l 1⊥b, ,a b αα⊂⊂,a ∩b=o ,[合作探究]二、新授课: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例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BC的中点,N为AB的中点,P为BB1的中点.(Ⅰ)求证:BD1⊥B1C;(Ⅱ)求证:BD1⊥平面MNP.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空间向量在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课件1新人教B版选修2_1

高中数学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课件1新人教B版选修2_1
(回到图形问题)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链接高考202X
强化作业: 在直三棱柱ABC-
A1B1C1中,∠ACB=90°,2AC=AA1= BC=2,D为AA1上一点.
(1)若D为AA1的中点,求证:平面B1CD⊥平面B1C1D; (2)若二面角B1-DC-C1的大小为60°,求AD的长
前置作业反馈
立体几何中的向 量方法
如果a⊥,那么向量a叫做平面的法向量.
l a
二、怎样求平面法向量?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题型一:线线角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
0,
2
C
D
A D1
B
结论: cos | cos CD, AB |
题题型型二二::线线面面角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 [0, ]
1、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 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把立体几 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 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距离和夹角等问题;
(进行向量运算) (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
数乘 减法:三角形法则
运算 数乘:ka,k为正数,负数,零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数乘:ka,k为正数,负数,零
运 加法交换律 a b b a 算 加法结合律 律 (a b) c a (b c)
数乘分配律
k(a b) ka+kb
加法交换律 a b b a 加法结合律
(a b) c a (b c) 数乘分配律 k(a b) ka+kb
2
An
直线AB与平面α所成
B O
的角θ可看成是向量与 平面α的法向量所成的 锐角的余角,所以有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立体几何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立体几何
(4)若平面α的一个 法向量 为m,P是α外一
点,A是α内任一点,则点P到α的距离d= | PA·m | .
|m|
考点一 用向量证明平行、垂直问题
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PA⊥平面ABCD,底面 ABCD为矩形,且PA=AD, E,F分别为线段AB,PD的中 点.求证:
(1) AF∥平面PEC;
相等或互补 .
5.空间的距离
(1)一个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 正射影 的距离,叫做 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已知直线l平行平面α,则l上任一点到α的距离 都 相等 ,且叫做l到α的距离.
返回目录
(3)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 垂直 的直线,叫做两 个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平行平面间的部分,叫做两 个平面的 公垂线段 .两平行平面的任两条公垂线段的长 都相等,公垂线段的 长度 叫做两平行平面的距离, 也是一个平面内任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
EC=(
a
22 ,1,0),∴AF=
1
2 EP+
1 EC,
2
2
2
又AF⊂ 平面PEC,∴AF∥平面PEC.
(2)PD=(0,1,-1),CD=(-a,0,0), 11
∴AF·PD=(0, 2, 2)·(0,1,-1)=0, AF·CD=(0, 1 , 1 )·(-a,0,0)=0,
22 ∴AF⊥PD,AF⊥CD,又PD∩CD=D,
∴m⊥n.
∴平面ADE⊥平面A1D1F.
返回目录
考点二 用向量求线线角与线面角 如图所示,已知点P在正方体ABCDA′B′C′D′的对角线BD′上,∠PDA=60°. (1)求DP与CC′所成角的大小; (2)求DP与平面AA ′ D′D所成角的大小
【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解. 返回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1.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无盖铁桶1111D C B A ABCD -的 容积是V ,里面装有体积为V 32的水,放在水平的地面上(如图所示). 现以顶点A 为支撑点,将铁 桶倾斜,当铁桶中的水刚好要从顶点1A 处流出时, 棱1AA 与地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答案11222.平面内有两定点A ,B ,且|AB|=4,动点P 满足4||=+PB PA ,则点P 的轨迹是 .答案:以AB 为直径的圆;3.(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已知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 1D ⊥底面ABCD ,底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AA 1=2。

(I )求证:C 1D//平面ABB 1A 1;(II )求直线BD 1与平面A 1C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 (Ⅲ)求二面角D —A 1C 1—A 的余弦值。

答案 (I )证明: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BB 1//CC 1,又⊄1CC 面ABB 1A 1,所以CC 1//平面ABB 1A 1,ABCD 是正方形,所以CD//AB , 又CD ⊄面ABB 1A 1,AB ⊂面ABB 1A 1,所以CD//平面ABB 1A 1,所以平面CDD 1C 1//平面ABB 1A 1,所以C 1D//平面ABB 1A 1(II )解:ABCD 是正方形,AD ⊥CD因为A 1D ⊥平面ABCD ,所以A 1D ⊥AD ,A 1D ⊥CD ,如图,以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1ADA ∆中,由已知可得,31=D A所以)3,1,1(),0,0,1(),3,0,0(),0,0,0(11-C A A D ),0,1,1(),3,0,1(),3,1,0(11B D B - ),3,1,2(1--=BD 因为A 1D ⊥平面ABCD ,所以A 1D ⊥平面A 1B 1C 1D 1,1D ⊥B 1D 1。

又B 1D 1⊥A 1C 1,所以B 1D 1⊥平面A 1C 1D ,所以平面A 1C 1D 的一个法向量为n=(1,1,0)设1BD 与n 所成的角为β,则,43823cos 1-=-=⋅=BD n β所以直线BD 1与平面A 1C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3(III )解:平面A 1C 1A 的法向量为),,(c b a m =则,0,0111=⋅=⋅A A m C A m 所以03,0=-=+-c a b a令,3=c 可得)3,3,3(=m 则.7422126||||,cos ==⋅>=<n m n m n m所以二面角A C A D --11的余弦值为.7424.如图①,正三角形ABC 边长2,CD 为AB 边上的高,E 、F 分别为AC 、BC中点,现将ABC ∆沿CD 翻折成直二面角B DC A --,如图② (1)判断翻折后直线AB 与面D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D AC B --的余弦值 (3)求点C 到面DEF 的距离图①图 ②答案 解:(1)平行(证明略)(2)取AE 中点M,角BMD 即所求,余弦值为721(3)CDF E DEF C V V --=,可得点C 到面DEF 的距离为721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BC =CC 1=2,AC ⊥BC ,D 为AB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1AC 与1B B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2)求证:11//AC B CD 面; (3)求证:11A B B CD ⊥面答案 5. 解:(1)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BB CC 1AC C ∴∠是11AC BB 与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在1Rt ACC 中,12AC CC ==1cos 2A C C ∴∠=(2)连结1BC 交1B C 于O ,连结O D 。

则O 为1BC 的中点又D 为AB 的中点 1//OD AC ∴ 111,OD B CD AC B CD ⊂⊄ 面面 11//AC B CD ∴面 (3)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A A ABC CD ABC ⊥⊂面面1A A CD ∴⊥,Ac BC D AB = 是中点C D AB ∴⊥11CD ABB A ∴⊥面 1CD A B ∴⊥ 同理:11B C A B ⊥11A B B CD ∴⊥面…………………………13分6.如图,矩形ABCD 和梯形BEFC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BE//CF ,∠BCF=∠CEF=︒90,AD=3,EF=2.(1)求证:AE//平面DCF ;(2)当AB 的长为何值时,二面角A-EF-C 的大小为︒60.【解析】 方法一:(Ⅰ)证明:过点E 作E G C F ⊥交C F 于G ,连结D G , 可得四边形B C G E 为矩形,又A B C D 为矩形,所以A D E G∥,从而四边形A D G E 为平行四边形,故A E D G ∥.因为A E ⊄平面D C F ,D G ⊂平面D C F , 所以AE ∥平面D CF .………6分 (Ⅱ)解:过点B 作BH EF ⊥交F E 的延长线于H ,连结A H . 由平面A B C D ⊥平面BEFC ,A B B C ⊥,得AB ⊥平面BEFC ,从而AH EF ⊥.所以A H B ∠为二面角A E F C --的平面角. 在R t E F G △中,因为EG AD ==2E F =,所以60CFE ∠=,1F G =.又因为C E E F ⊥,所以4C F =,从而3B E C G ==,于是sin 2BH BE BEH =∠=,因为tan A B B H A H B =∠ 所以当A B 为92时,二面角A E F C --的大小为60………12分方法二:如图,以点C 为坐标原点,以C B C F ,和C D 分别作为x 轴,y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设A B a B E b C F c===,,,则(000)C ,,,)A a,0)B ,,0)E b ,,(00)F c ,,. (Ⅰ)证明:(0)A E b a =-,,,00)C B = ,,(00)B E b = ,,,所以0CB CE = ,0CB BE =,从而C B A E ⊥,C B B E ⊥,所以C B ⊥平面ABE .因为C B ⊥平面D C F ,所以平面ABE ∥平面D故A E ∥平面D C F .………6分(Ⅱ)解:因为(0)EF c b =-,,0)C E b =,,所以0E F C E =,DA B EFCHG||2E F = ,从而3()02b c b -+-=⎧=,,解得34b c ==,.所以0)E ,,(040)F ,,.设(1)n y z =,,与平面A E F 垂直,则0n AE = ,0n EF = ,解得(1n a =.又因为B A ⊥平面BEFC ,(00)BA a = ,,,所以||1|cos |2||||B A n n B A B A n <>===,, 得到92a =.所以当A B 为92时,二面角A E F C --的大小为60. 7. 如图,在四棱锥S A B C D -中,底面A B C D 等边三角形,A C 与BD 的交点为O ,E 为侧棱S C(Ⅰ)当E 为侧棱S C 的中点时,求证:S A ∥平面B D (Ⅱ)求证:平面BD E ⊥平面SA C ;(Ⅲ)(理科做)当二面角E B D C --的大小为45︒试判断点E 在S C 上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解法一:证明:(Ⅰ)连接O E ,由条件可得S A ∥O E . 因为SA Ë平面B D E ,O E Ì平面B D E ,所以S A ∥平面B D E .(Ⅱ)由已知可得,SB SD =,O 是BD 中点,所以B D SO ^. 又因为四边形A B C D 是正方形,所以B D A C ^.因为AC SO O = ,所以BD SAC ⊥面.又因为BD BDE ⊂面, 所以平面BD E ⊥平面SA C .(Ⅲ)解:连接O E ,由(Ⅱ)知,BD SAC ⊥面. 而OE SAC ⊂面, 所以B D O E ⊥.又B D A C ⊥.所以E O C ∠是二面角E B D C --的平面角,即45E O C ∠=︒. 设四棱锥S A B C D -的底面边长为2,在SA C ∆中,2SA SC ==, AC = 所以SO =又因为12O C A C ==S O O C ⊥,所以SO C ∆由45E O C ∠=︒可知,点E 是S C 的中点. 解法二:(Ⅰ)同解法一(Ⅱ)证明:由(Ⅰ)知SO ABCD ⊥面,A C B D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四棱锥S A B C D -的底面边长为2,则(0, 0, 0)O,(0, 0,S,) 0, 0A,()0, 0B ,() 0, 0C,()0, 0D -.所以() 0, 0AC =-,()0, 0BD =-. 设C E a =(02a <<),由已知可求得45E C O ∠=︒.所以(, 0,)22E a a +,(,)22BE a a =-.设平面B D E 法向量为(, , )x y z =n ,则0,0B D B E ⎧⋅=⎪⎨⋅=⎪⎩ n n即0,()0.22y a x az =⎧⎪⎨-+=⎪⎩ 令1z =,得(, 0, 1)2a a=-n .易知()0, 0BD =-是平面SA C 的法向量.因为(, 0, 1)(0, 0)02a B D a⋅=⋅-=-n ,所以BD ⊥n ,所以平面BD E ⊥平面SA C .(Ⅲ)解:设C E a =(02a <<),由(Ⅱ)可知, 平面B D E 法向量为(, 0, 1)2a a=-n .因为SO ABCD ⊥底面,所以(0, 0,O S =是平面SA C 的一个法向量.由已知二面角E B D C --的大小为45︒.所以cos , cos 452O S 〈〉=︒=n ,2=,解得1a =.所以点E 是S C 的中点. 8. 已知:如图,长方体中,、分别是棱,上的点,,.(1) 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 (2)证明平面;(3)求二面角的正弦值.答案解法一:如图所示,以点A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依题意得,,,(1)易得,,于是所以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已知, ,于是·=0,·=0.因此,,,又所以平面(3)设平面的法向量,则,即不妨令X=1,可得。

由(2)可知,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于是,从而,所以二面角的正弦值为法二:(1)设AB=1,可得AD=2,AA1=4,CF=1.CE=连接B1C,BC1,设B1C与BC1交于点M,易知A1D∥B1C,由,可知EF ∥BC 1. 故是异面直线EF 与A 1D 所成的角,易知BM=CM=,所以 ,所以异面直线FE 与A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连接AC ,设AC 与DE 交点N 因为, 所以,从而,又由于,所以,故AC ⊥DE,又因为CC 1⊥DE 且,所以DE ⊥平面ACF ,从而AF ⊥DE.连接BF ,同理可证B 1C ⊥平面ABF,从而AF ⊥B 1C, 所以AF ⊥A 1D 因为,所以AF ⊥平面A 1ED.(3)连接A 1N.FN,由(2)可知DE ⊥平面ACF,又NF 平面ACF, A 1N 平面ACF ,所以DE ⊥NF,DE ⊥A 1N,故为二面角A 1-ED-F 的平面角. 易知,所以,又所以,在,连接A 1C 1,A 1F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