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合集下载

红烛逐句解析

红烛逐句解析

红烛逐句解析闻一多《红烛》逐句解读【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借对蜡烛的咏赞,表现了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红”既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赤诚的精神品格的象征。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原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啊!【用呼告手法开篇,将咏赞的主体意象推出。

】这样红的烛!【颂赞蜡烛“红”的特征。

“红”象征“赤诚”。

】诗人啊!【既是闻一多对自我的提醒,也是他对广大诗人的呼唤。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吐心”类似于“掏心”,把自己的心吐出来。

】可是一般颜色?【扪心自问,自己的心是否像红烛一样红?】红烛啊!【再一次呼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追问是谁给了你的躯体——化烛为人,问是谁生了你,养育了你?——是父母,是人民。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追问是谁点着了你的灵魂之火——让你走出蒙昧,知晓真理?——闻一多是民主思想的斗士,他身处民智未开民心尚昧的中国。

他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为己任。

鲁迅也是这样。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烧蜡成灰”指献出自己的身躯——此时闻一多已经决然要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了。

】然后才放光出?【“放光”指放射出思想的光芒。

闻一多认为牺牲自我可以让思想放射出光芒,以唤醒国人。

】一误再误;【闻一多对牺牲自我的生命内心有过几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他说“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他直言对牺牲自己的生命内心也有过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红烛啊!【诗人面对红烛,再一次呼告。

】不误,不误!【“不误,不误”是说自己不应当再误,不应当再误——他已抱必死之心了。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生而为人,也是要发出你的生命之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自然”强调为真理而献身理所应当,义不容辞。

】红烛啊!【再一次呼告,亦是提醒。

】既制了,便烧着!【既然生而为人,并应当有献身精神。

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

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

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在中国诗歌史上,像《红烛》这样直白语言的佳作,也是屈指可数的。

闻一多先生诗化、白话化的特点更是“独树一帜”,成为后世仿效的楷模。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的特色。

一多《红烛》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首先,全诗通过对红烛的反复赞颂,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诗的开头用一句“闪烁的红光”,正好与后文的“消灭了的红烛”相呼应,又照应前面的“到处都是”。

红烛和光辉照耀的形象,象征了烈士的崇高精神和不朽的功绩。

紧接着,作者在第二节连续使用了“燃烧”、“压制”、“熏黑了”等动词,对烛光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如:“燃烧吧,但别放松”,显得语气坚定,表现出他对烈士热爱的深度;“你本来不应该这样过一生”,则将蜡烛拟人化,强调了他对烈士的赞颂。

在“你看吧”这一节,作者再次将蜡烛拟人化,语气十分诚恳,将自己满腔的赞美送给了红烛。

其次,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再次,诗人把自己炽热的感情灌注在字里行间,如:“我是/爱他们的,因为他们曾经是我的一部分,他们死了!他们死了!他们死了!”等。

总之,作者将对先烈的无限景仰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融为一体,真挚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然而,由于一多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尤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白话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致使他在这首诗的创作中缺乏意蕴,只是注重形式的美观,而忽视了内容的真实。

事实上,《红烛》除了感情炽热、直白外,还存在两个不足:其一,全诗没有反映出革命者的斗争业绩,也没有反映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

比如,开头那一句,尽管让人感到有激昂慷慨之情,但似乎又含蓄不足。

全诗并没有出现“暴风雨”“急浪”“血和火”“万万千千的热血”等惊天动地的词语,既没有令人震撼的排比句式,也没有“走兽”“飞禽”的鲜活比喻,从而使整首诗黯淡无光,索然寡味。

这些语言,对读者来说,太熟悉了,甚至不值一顾,最突出的还是作者反复唱颂、哀悼烈士的词句,语气显得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比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差距可谓“云泥”之别。

闻一多《红烛》解读

闻一多《红烛》解读

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先,诗的题目“红烛”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种比喻。

红烛本身具有照亮黑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点,这与闻一多自身的品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有着共通之处。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是闻一多所推崇的。

他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并呼吁人们像红烛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红烛燃烧的过程是短暂而痛苦的,但它的燃烧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短暂而有限的,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可以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闻一多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流泪”、“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等等,这些意象和象征都与红烛的特点和燃烧的过程密切相关,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之,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对红烛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奉献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红烛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闻一多的诗作《红烛》则是以红烛为题材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红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爱情的向往。

本文将对《红烛》这首诗进行讲解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全文:红烛映青楼,红颜易老头。

不知绮罗郎,犹自思亲友。

这首诗共有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红烛和红颜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友和爱情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首句“红烛映青楼”,描绘了红烛在青楼中照亮的情景。

青楼是古代妓院的代称,而红烛则是青楼中常见的照明工具,这一句通过对红烛和青楼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场景,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红颜易老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红颜在这里可以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以指代青春年华。

而“易老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这一句通过对红颜易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第三句“不知绮罗郎”,绮罗郎是指美丽的男子,也可以指代诗人自己。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绮罗郎的提及,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犹自思亲友”,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亲友的提及,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亲情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这首诗还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和组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闻一多 红烛 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 红烛 原文及赏析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3)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4)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5)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6)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7)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8)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9)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对闻一多的诗向来不太喜欢,刚当老师的时候老课文中有一篇闻一多的《死水》,那时因为资历太浅,根本读不懂这首诗,给学生讲诗基本就照着教参的内容去讲,自己根本没有理解。

后来教材改版,《死水》这首诗没了,但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又有一首闻一多的《也许》,读了两遍也只能感受了一位父亲对死去的女儿的深情怀念,从没有带着学生解读过这首诗。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新教材发下来了,再次读到闻一多的诗,是我从未读过的《红烛》。

初读每一节的开头都是“红烛啊”,只觉得太煽情了。

好像不是我喜欢的诗歌类型,但是因为这是必修中必须带着学生精读的诗歌,于是我只能逼着自己去解读这首诗。

因为只有我自己把这首诗读懂了,才能给学生讲解。

于是我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不禁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首诗,喜欢上了闻一多这个诗人。

初读仿佛这首词是在歌颂奉献精神,开头引用了我们经常引用的歌颂老师具有奉献精神的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结尾又是一句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开头结尾粗读确实都在赞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闻一多之《红烛》赏析

闻一多之《红烛》赏析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
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探究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探究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简介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轻重、节奏、情感。 2.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意 象和情感。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诵读 要 领
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 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 语气语调等。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 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 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 住“灰”与“泪”(“自焚” 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 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 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导语】:《红烛》是闻一多写的一首诗,那么关于《红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闻一多《红烛》的原文及赏析吧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
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
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
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高中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附解释)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 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 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