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福建历史会考必修2适应性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福建历史会考必修2适应性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

”“李王”是
指( )。

A.李冰 B.李斯 C.李世民 D.李白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部门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4.在《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所展出的下列成果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是( )。

A.青铜器 B.唐三彩 C.瓷器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右侧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 )
A.原始居民的生活 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战国的纷争 D.秦汉时期大一统
6.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司母戊鼎7.《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人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8.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

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

A.对外交往频繁B.小农经济进步C.商品经济发展D.文化艺术辉煌9.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

这种政策的表现有( )。

A.宣扬“农为天下本务”B.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C.着重发展对外贸易D.减轻商业税收
10.提到“市”,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某城市。

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是( )。

A.畜牧业B.农业C.手工业D.商业
11.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12.明太祖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
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反映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

A.“海禁”B.禁止中外贸易
C.重商主义D.保护生态资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清代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四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美。

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

从店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五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关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稳定小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4)根据材料四,指出“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反耿了明朝中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5)材料五中的“时势”是指什么?“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二所示图片,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商业发展有何变化?
(2)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一《吕氏春秋》
材料三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合理性。

(2)材料三中反映出清政府坚持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商品经济停滞不前 B.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较早瓦解的地区是( )。

A.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 B.东南沿海地区
C.长江、黄河沿岸地区 D.内陆地区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D.由私人投资兴建
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劳动力市场②商品市场③资本原始积累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自称“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积极投身实业。

他兴办的企业是( )。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大生纱厂 D.保兴面粉厂
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

A.金融业 B.交通运输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7.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陬
制。

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发展迅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

A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C .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9.观察右图,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
A .轻工业停滞不前
B .重工业有所发展
C. 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D .纺织业发展迅速
10.“吾国匹头(布匹)市场,完全为英日之势所占,国货出品不多,行
销亦不及英日货之旺盛。

自(1925年)五卅惨剧发生,提倡国货不遗
余力,于是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
活动。

”材料表明( )。

A .1925年是我国提倡国货运动的起点
B .国货运动迫使英日布匹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C .1925年后中国布匹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D .提倡国货运动有助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11.“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材料反映了( )。

A .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
B .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D .本国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
12.《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研济史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追求
( )。

A.工业化的实现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民族独立富强 D .实现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摘自《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材料二 19世纪末,“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纱厂的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了较大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恰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摘自中华书局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创办实业的经历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2) 60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制定的建设规划是什么?在这个规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
(3) -百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强国之梦”历经艰辛与坎坷,今天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你对此有何认识?
14.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你从示意图A 、B 点中,分别能获得哪些信息?
(2)请选择其中一个信息,分析其原因。

(答出两点即可)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民族资产阶级主要发动领导了哪两次变法或革命?
(4)你认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5)纵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你有哪些认识?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的板书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私有制
有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社会主义制度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手工业 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2.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 )。

A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外交政策发生巨大的转折
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3.“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提出这一重要论述的会议是( )。

A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右图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五
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 点到C 点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 .农村
B .中小城市
C .大城市
D .国有企业
6.标语“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见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

与之相关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的《世界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一文指出:“新时期中
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
中国”开始于( )。

A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8.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下列两幅图片所示
发 展 状 况
两个特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文化传承不同
B .政治体制不同
C .经济模式不同
D .生活方式不厦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 )。

A .开发、开放浦东
B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C .开发沿海港口城市
D .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
10.“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

A .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 .统购统销的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11.下图是某一中学历史教师在20世纪末的一张工资条,他发现那一时期的工资条三
几年前相比有新增几项(如下表所示)。

通过这张工资条能反映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A .国有企业改革新突破
B .义务教育的普及
C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D .对外开放的深入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组历史图片

l
农民踊跃报名入社 图2亩产20万斤报道 图3吃“大锅饭”情形 材料二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村人也满怀信心地把20户人家分成4个组。

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

每组只有两至3户,差不多都是父子组、兄弟组。

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还是干不好。

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

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

大家最终拟订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

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
稚南建雀办黛痒糟最
?9 S18---2008
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请回答
(1)阅读图1,1956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图2和图3反映了中国50年代的哪两件历史事件?
(3)材料二“大包干”指什么体制?“大包干”为什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
(4)依据以上材料,总结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经济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老人”指的是谁?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
(2)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据此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 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与十一届三中会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有两位伟大人物对上述核心内容也进行了探身
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及其相应的改革的名称。

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美丽中国梦伟大复兴路”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觉醒篇】
(1)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写出资产阶级在制度方面进行探索的重大事件的名称。

【独立篇】
(2)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什么?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富强篇】
(4)中国人民“富起来”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写出我国在实施这一决策过程中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

【感悟篇】
(5)回顾的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逐梦”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反映了民国时期服装特点的是( )。

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
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
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
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
2.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礼仪式简约文明
3.晚清重臣翁同稣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说明( )。

A.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B.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谣式家具
C.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D.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4.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一“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

这说明当时(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6.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镜头一:商人身着中山装到北京洽谈生意
B.镜头二:商人与外国友人在西餐厅进餐
C.镜头三:商人通过有线电报向家人报平安
D.镜头四:商人见到政府官员称“老爷”“大人”
7.伴随“铁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活动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

A.明朝末年 B.晚清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8.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称“老爷” B.缠足 C.行握手礼 D.穿翎顶补服
9.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

A.马车 B.轮船 C.火车 D.自行车
10.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送者未及返,
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人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 .西方饮食文化传人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1.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关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图1清代绣花鞋 图2民国绣花鞋 图3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

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末,近80年间,上海地区才完成了从传统交通工具到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轿夫、纤夫的呼号,小车的吱咛,大车的转动,汽笛的呜咽,火车的轰鸣及飞机的长啸声等相交织,合奏出一支中国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变迁的共鸣曲。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2)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里的“它”是指( )。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经济全球化趋势
2.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谷价则上涨了五倍。

其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A.工业革命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无敌舰队”被打败
3.-个地处边远的小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世界的中心,这个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4.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最早出现于( )。

A.棉纺织业 B.冶金业 C.采矿业 D.交通运输业
5.英国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 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加到1850年的225万吨。

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 )。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6.在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发明家是( )。

A.哈格里夫斯 B.爱迪生 C.史蒂芬孙 D.瓦特
7.“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很害怕黑夜,因为黑夜来临意味着魔鬼、女巫可能乘着夜色飘飘荡荡来到你的床头。

”在黑暗中为人们送来光明的是( )。

A.牛顿 B.瓦特 C.法拉第 D.爱迪生
8.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9.汽油、柴油作为重要能源始于( )。

A.19世纪上半期 B.19世纪下半期 C.20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下半期
10.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11.小明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共产党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