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周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周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4年3月22日命题人:刘志国审题人:胡晓红一、选择题: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3.“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对右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5.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6.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指出:“中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半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6年3月31日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根据考古报告,在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农具中,锄和铲在数量上最多。

据此推测,当时( )。

A.冶铁业已成为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B.铁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C.农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D.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4.《汉书》记载: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次岁则沟垄互易……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的农耕技术的先进之处为 (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革新了耕作工具5.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6.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7.《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历史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历史答案

高三年级3月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 B B B B C A C D D题号1112131415答案B A B A D1.【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活跃起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这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对音乐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选B项;尽管这一时期有很多国家以王侯贵族的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为主,但这种变化并不足以影响整个音乐的变革,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有限,无法全面解释音乐变革的现象,排除C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对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要小很多,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略3.【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

在该过程中,中书令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说明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故选B项;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机构体制,排除A项;中书省是皇帝决策的辅助机构,最后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并没有限制皇权,排除C项;虽然多个中书舍人参与“判事”,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科学性,“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由“不包含物理的理……亦不包括在内”、“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和所学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理”偏向于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强调通过自我修养,升华价值追求,把这种追求上升到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是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故选B项;中国的“理”并未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因而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未发生嬗变,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理”的情理和伦理化,并未体现哲学化和思辨化的特点,排除C项;“理”形成于北宋时期,与新的经营方式产生无必然关联,排除D项。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历史试卷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2021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罗虹审题人:唐年新考试时间:2024年3月2日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

这一变化体现了()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崩溃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2.两汉时期,郡守避籍制度使外籍郡守在所任职的郡中毫无社会根基,只得辟召本郡人士为属吏,由此出现了“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和颍川郡“世为乡里著姓”的韩棱担任郡功曹等普遍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A.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较为单一B.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C.地方离心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D.国家选拔人才更注重基层经验3.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

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敕”字。

这说明,中书省()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4.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

中国的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

由此可见,中国的“理”()A.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B.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C.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D.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5.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

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

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

”这说明该地当时()A.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B.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C.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D.商业贸易为晋商所垄断6.据估算,从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一千万两白银,合计1.1亿两。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

促成上述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B.第一次世界大战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第二次世界大战2.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该演说( )A.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C.直接导致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右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

该漫画讽刺马歇尔计划( )A.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B.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C.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D.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4.“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的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3月22日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

促成上述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B.第一次世界大战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D.第二次世界大战2.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该演说( )A.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C.直接导致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右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

该漫画讽刺马歇尔计划( )A.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B.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C.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D.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4.“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的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

”“这场危机”()A.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B.体现了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C.由美国发起以苏联妥协告终D.是局部热战的一个典型表现5.“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材料说明( )A.美苏两霸的强权政治加剧了局势紧张 B.冷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双重影响C.史学观念影响到批评家对冷战的认识 D.冷战时批评家是西方攻击苏联的喉舌6. 1972年,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这表明( )A.美国实力削弱,调整对欧政策B.两极格局结束,美国重视西欧C.美国霸权丧失,寻求欧洲支持D.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7.“它是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

2022~2023年高一下半期期中考试历史考题(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

2022~2023年高一下半期期中考试历史考题(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

选择题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

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

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

所以选A。

选择题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A错误;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不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错误。

选择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兼并严重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B项正确;宋代经济没有严重衰退,A项排除;坊市制度崩溃,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无关,C项排除;宋代政府管理没有失控,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

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 牛耕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蓬蒿藜藿”“南鄙之田”“隙地”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

结合所学,奴隶社会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奴隶开垦公田之外的私田,故选C。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走向瓦解,故A错误。

此时土地制度仍然是井田制,并没有瓦解,故B错误;私田的大量开垦,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之一,故D错误。

2.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 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答案】A【解析】材料“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表达的意思是百姓康乐,人口增加,土地开辟了很多,说明当时的土地兼并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故A正确;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土地政策发挥的积极作用,C 选项表达的是消极影响,故C错误;题目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故D错误。

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

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半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6年3月31日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根据考古报告,在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农具中,锄和铲在数量上最多。

据此推测,当时( )。

A.冶铁业已成为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B.铁农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C.农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D.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4.《汉书》记载: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次岁则沟垄互易……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的农耕技术的先进之处为 (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革新了耕作工具5.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6.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7.《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

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

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是北宋( ) A.对城市强化管理的表现B.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C.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D.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8.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有市无城五个发展阶段。

其中“城区即市区”普遍开始出现于哪一时期?( )A.秦汉时期B.唐安史之乱以后C.北宋 D.明清时期9. 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崛起C.城市化程度加深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10.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11.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

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1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13.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在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没有香料出售。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葡萄牙人基本上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D.印度半岛战争频繁,香料生产停滞14.16世纪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贸易,16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反映了欧洲贵族生活的奢靡 D.反映了欧洲的矿产资源医乏15.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B.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16.“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主要是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7. 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18.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

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材料描述的是( )A.19世纪的英国B.16世纪的西班牙C.20世纪的美国D.17世纪的荷兰19.马克思指出:“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

”下列最能论证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是()A.1588年,英国凭借先进的炮火技术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B.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C.17世纪,荷兰商船数欧洲第一,被称为“海上马车夫”D.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20.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40分)21.(2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材料二分析比较北宋首都东京与唐朝首都长安(见下图),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真实状况。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广东茂名梅策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根据材料一,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长安、北宋东京两城城市功能的变化。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能体现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哪些?(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22.(20分)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

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

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

材料二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

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

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三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

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四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分析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的原因有哪些?(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

“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6分)(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西葡的衰落和荷兰英国的崛起说明了说明问题?。

(4分)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三次半月考历史参考答案BCBBB DCCDA DAAAB BBDBA21.(1)变化:由原始耒耜发展为先进的铁农具、牛耕,农具的种类、功能越分越细;农用动力由人力向人力畜力结合发展;牛耕的技术发展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