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复习2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2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 物 一、我看到了什么1、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树瘤l i ú、果实、小动物、鸟巢ch áo、小草、藤t ãng 蔓m àn。
2、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3、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4、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二、校园的树木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t u î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
3、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4、拓t u î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t ū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1、我国常见的四种小草:狗尾草、黄花酢c ù浆草(别名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
2、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3、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4、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5、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6、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大树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高大,茎粗、很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三年级科学复习题2

三年级科学复习题(二)
一、根据你的观察记录,写出蚕的各个生长阶段大约经过了多长时间.
二、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找几块不同的衣料,剪成形状大小相同,通过下面实验进行研究。
(1)你猜测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你打算用哪些衣料和材料做试验?
(3)写出你的实验方法
(4)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怎样的?
(5)最后,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三、为什么穿上毛衣、棉衣感到暖和?提高实验进行研究。
(1)先猜测是什么原因?
(2)设计一个实验进行研究。
简单写出你的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3)你得到的结论上什么?
四、把开关、插座、插头等上的小部件拆下来,分别连接在电路检测器上,把物体名称和发生的现象写下来。
有哪些物品?
()类:如()
()类:如()
五、仔细观察拉线开关,开关里各部件的变化,有什么发现?写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六、用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两只小电珠、两个灯座、一个开关,几根导线,组成电路,
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按要求画出电路图。
(1)两只小电珠亮度比较小的连接方式
(2)两只小电珠亮度比较大的连接方式。
科学期末复习资料2

第9课矿产资源1.在地球内部蕴藏着一些具有开采价值的物质叫矿产。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
2.矿产资源主要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3.大多数的金属像钢铁那样,是由矿石冶炼后制成的。
这些矿石就是矿产资源的一种——金属矿产。
4.钢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钢铁是由铁矿石经过冶炼加工后制成的。
5.非金属矿产包括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石英、石棉、石墨、钻石等其他矿产。
6.石油来源于海洋动物的遗骸,这些遗骸经过千万年的特殊变化而形成了石油。
7.石油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矿产之一,被称为黑色的金子。
燃油是石油的主要产品,此外,许多化工产品,如塑料、化纤等的原材料也是由石油产品加工而成的。
二、问答题1.石油是怎么形成的?答:石油是几百万年前沉积在海底的生物残骸,经泥沙掩埋,在微生物作用下腐烂,又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第10课海洋宝库1.海底是个巨大的宝库,在海底表层的矿产中,储存着工业上非常有用的锰、铁、铜、镍、钴等金属矿产。
在海底下的矿产中,除石油、天然气以外,还发现了储量很大的海底煤矿。
2.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造成渔业生产的崩溃。
3.在茫茫的海洋中,生存着海洋动物17 万余种,海洋植物 2.5 万余种。
二.问答题1.为什么要休渔?答: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造成渔业生产的崩溃。
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有利于渔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渔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渔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海洋里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答:(1)海洋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2)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海盐可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化工原料。
(3)利用海洋潮汐发电(4)海底表层中储有大量的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
第三单元第11课太阳系1.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太阳系中太阳占总质量的99% 以上。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2

第一单元电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在类的生物和非生物。
2、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什么时候带电呢?(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二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6、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叫电路。
7、小灯泡的结构分为: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两个)(图如课本第5页所示)。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能发光。
8、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用符号“+”表示,另一端是锌壳,是电池的负极,用符号“-”表示。
9、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被损坏。
10、要使小灯炮发亮的连接方式是: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
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12、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13、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上;电池没电,电线没连接好;导线断了,电池盒或小灯座出了问题等。
14、如果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炮亮起来。
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浙江省中考科学专题复习浮力2

2024年中考科学专题复习浮力1.如图甲所示,桌面上有一上窄下宽的轻质薄壁容器,上层的横截面积为120cm2,高5cm,下层横截面积为150cm2,高5cm。
用测力计拉着一底面积为100cm2的金属圆柱体A悬于空中(图中未画出),A未浸入时水深4cm。
现在用测力计拉着物体从物体底面刚好贴着水面开始缓慢浸入水中。
测力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
求:(1)金属圆柱体A浸没时所受的浮力;(2)t1时刻测力计的示数;(3)t2时刻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2.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100cm2的长方体容器内盛有足够多的水,容器壁的厚度不计,用弹簧测力计挂着一金属块并将金属块逐渐浸入容器的水中且水始终不会溢出。
图乙是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金属块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的变化情况。
求:(1)从A到C的过程中,金属块下底部受到水的最大压强值;(2)金属块的密度大小;(3)金属块浸没水中后(但未触及容器底部)与其在浸入水之前相比较,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多少帕斯卡?3.小华利用弹簧测力计及小桶,小桶容积100cm³,图甲、乙所示。
将弹簧测力计设计并改制成可以直接读取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他用该小桶分别盛满了不同种类的液体,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对应液体密度ρ分别记在表中(g取10N/kg):(1)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该液体“密度秤”的零刻度线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即空桶的重力);(2)计算酱油的密度是多少?(3) 利用弹簧测力计上现有的刻度线作为该“密度秤”的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计算“密度秤”的量程(液体密度最大值)和分度值是多少?4.如图所示,用粗细均匀和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的细绳系住一个体积为0.001m 3的石块,从水面上方竖直向下保持匀速且缓慢地全部浸入水中,此过程中细绳的拉力F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g 取10N/kg ,ρ水=1.0×103kg/m 3) (1)石块的密度有多大;(2)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多大;(3)石块浸没在水中时,细绳拉力的大小是多少?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四年级科学复习(二)溶解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判断1、在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3、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重新获得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4、任何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二)选择1、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A.食盐沉到了杯子底部B.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C.在水中看不到食盐D.在滤纸上留下了食盐2、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A.沙沉在了杯子底部B.在滤纸上没有看到沙C.杯子里的水升高了D.杯子里的水变浑浊了3、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A.水变白了B.面粉没有沉到杯子底部C.面粉看不见了D.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4、在过滤面粉与水的混合液体过程中,()的方法是错误的。
A.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要超过滤纸的边缘B.再往漏斗里倒液体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 在过滤过程中,漏斗下端的管口要尽量靠近烧杯的内壁5、下列哪一种物体可能不会溶解于水()。
A.巧克力B.奶糖C.薯片6、食盐溶液含有下列哪种物质时,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过滤出来()。
A、蔗糖B、味精C、泥沙7、将蔗糖放入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蔗糖逐渐减少B.蔗糖颗粒逐渐减小C.蔗糖立即消失8、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后形成的分散颗粒最小的是()A、沙B、盐C、面粉(三)填空题1、将蔗糖放到水里,我们会看到(),用嘴尝一尝,会感到水有了()味。
2、将沙、食盐、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搅拌,()静止后会出现沉淀。
(四)图形题1、下图是一个()的实验装置,你认识图中的实验仪器吗?请在相应的横线上写上该仪器的名称。
a、()b、()C、()d、()e、()2、这个实验装置中你发现有错误吗?请你用笔圈出来。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填表题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沙不能溶解”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水中有沙颗粒的沉淀B.沙能被过滤出来C.沙均匀的分布在水中2、高锰酸钾刚刚放入水中,()的地方高锰酸钾最多。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2测试达标试卷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2测试达标试卷一、填空题。
★20分1.夏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一些光斑,有一些光斑是圆形的,这是现象,它的原理是光沿。
2.站在瓷砖上感觉比在毛毯上凉,是因为的导热性能比好。
3.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时期曾经是一片,因为逐渐隆起,现在仍然在升高。
4.露和霜都是遇冷凝结形成的,露是液体,霜是。
5.看到红灯等待是做出的指令,膝跳反射是做出的指令。
二、判断题。
1.只有表面光滑平整的物体才能反射光线。
( )2.太阳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 )3.冬天,用手触摸木门和门上的把手,我们会感觉把手更冷一些,这是因为把手的温度要比木门温度低。
( )4.空气的热对流形成风。
( )5.地球表面在流水、风、河流、海浪的作用下会发生改变。
( )6.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灰会使它周围的土壤变得更肥沃。
( )7.雨和雪都是由云形成的。
( )8.冰雹是固体,不属于降水。
( )9.周围神经能传递信息。
( )10.渴了要喝水是一种本能反应。
( )三、选择题。
★28分1."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2.小萱制作了几个彩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的是( )。
A.红、橙、黄、绿、蓝、靛、紫B.黄、绿、蓝C.红、绿、蓝3.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汽车反光镜B.平面镜C.放大镜4.笔记本电脑常常用铜条来辅助散热,这是因为( )。
A.铜的导热性能很好B.铜是热的不良导体C.铜的价格低廉5.利用篝火取暖主要是利用了( )。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6.地球结构模型的三个圈层中,最薄的是( )。
A.地壳B.地幔C.地核7.页岩变质会形成( )。
A.玄武岩B.板岩C.砂岩8.观察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 )。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科学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2. 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复第二单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步骤1. 复知识点: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实验结果进行复,确保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 展示实验: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与重力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重物的落地速度,并帮助他们理解重力的概念。
3. 学生实验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结果讨论:通过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并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复:对第二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和记录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复资料:准备相关的复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复使用。
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植物的根分直根和须根两种,主要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固定植物的身体的作用。
白菜、窝笋、柏树等的根是直根,水稻、小麦、葱、蒜等的根是须根。
3.植物的茎主要有运输水分、无机盐类和有机营养物质的作用。
莲藕、芋头、(吃的部分)是茎。
4.植物的叶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又称叶的蒸腾作用。
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第二单元
5.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动物可以自由运动、动物能捕食等。
6.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
如鱼儿生活在水里;鸟儿栖息在树枝上;松鼠生活在树林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和肥沃的土壤里。
7.动物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肉食动物、植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老虎是肉食动物,马是植食动物,鸡是杂食动物,蜗牛是腐食动物。
8.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换牙期在6—12岁。
第一副牙齿叫乳牙,第二副牙齿叫恒牙。
9.怎样保护牙齿:①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饭后用温开水漱口,早晚各刷牙一次。
②平时要注意牙齿卫生,保护好牙齿。
平时要少吃糖果,不咬手指头,不咬铅笔头等异物,不用舌头舐牙。
③如果牙齿有病,应及时就医。
10.鱼的身体外表的特点和作用:有鱼鳍(游泳)、鱼鳃(呼吸)、鱼鳞(保护),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阻力)。
11.鱼的嘴一张一合不是在喝水,而是通过鱼鳃过滤水中的氧气。
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到了鱼的体内,鱼体内的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
12.金鱼起源于中国野生鲫鱼。
13.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特点是: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哺乳动物的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巴五部分。
海豹、海豚、蝙蝠、犀牛等是哺乳动物,鸭嘴兽是特殊的哺乳动物;青蛙、企鹅、鲨鱼、鳄鱼等不是哺乳动物。
14.鸽子、鸡、鸭、鹅是鸟类,蜻蜓、蝙蝠不是鸟类。
15.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16.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全身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骨头中空很轻,胸肌发达等特点,致使鸟类适于空中飞翔。
(鸟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翔?)
17.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中华白海豚等。
18.珍稀动物保护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放牧、不准采伐、不准狩猎;②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工程。
第三单元
19.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固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最强,液体第二,气体最弱。
22.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23.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有:①会使人听力受损;②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容易诱发高血压病;③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④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24.生活中减少噪声的办法有:①给车辆、机器安装减噪设备;②夜深了,电视机声音开小点;③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请勿喧哗;④植树造林,减少噪声。
25.耳朵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6. 怎样保护耳朵(听觉器官):①避免各种噪声;②保持外耳道清洁,不用硬物挖耳,预防耳道感染;③要预防鼻炎,谨慎用药;④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第四单元
27.信息传递已经经历了5次信息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
(大约10万年前)第二次是文字的使用。
(大约公元前3500年)第三次是印刷技术的使用。
(大约公元1040年)第四次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
(大约1837年)第五次是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20世纪60年代)
28.用米汤在纸上写字,干后用碘酒涂抹,能现出紫色的字迹。
用柠檬汁、洋葱汁、大葱汁或白醋在纸上写字,干后往火上烘烤,能现出棕色的字迹。
29.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会意。
30.电报和电话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1892年,电话的发明人贝尔亲自开通纽约到芝加哥的电话线路,而今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卫星电话等层出不穷,功能也日益丰富。
31.专用电话号码: 110 治安报警电话 120 医疗急救电话
119 火灾报警电话 114 市内电话查询
32.互联网能做:发送电子邮件、浏览信息等;
33.怎样正确使用互联网:①不进网吧;②不浏览、不交流低级的庸俗的信息;③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第五单元
34.水有三种形态:固态---冰、雪、霜、雹等;液态---云、雾、雨、
露等;气态---水蒸气等。
35. 烧开水:器材----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现象----水里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水迅速变成水蒸气;水开了的温度是100℃(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开后温度不再上升。
36. “水开了”在科学上叫“沸腾”,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7. 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38. 比较:沸腾,蒸发相同;水,水蒸气不同 1、加热到某一程度(沸点)才发生; 2、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
1、在常温下发生;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
39. 加速水的蒸发的方法:①通风;②在阳光下(加温);③增大蒸发面积。
40.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41.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叫“冰点”。
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4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雨是怎样形成的?):地面上的水蒸发到空中形成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无数的小水珠汇集在一起形成云,云与云不断碰撞、合并成更大的云,当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又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第六单元
44.搜集信息的一般方法有:采访、查阅图书资料、实验、现场观察等;
45.整理资料的方法有:做卡片、做笔记、剪贴报刊等。
46.我们使用资料的方法:①查阅各种①查阅各种资料,摘选出可用的资料;②制作资料卡;(写清楚资料来源,信息主题,摘抄日期……)③分析相关资料,解释我的问题;④搜集更多的资料,反复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