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乡 恩报桑梓——香港闽籍实业家林树哲先生
爱国爱乡的慈善家 - 新会陈经纶中学

陈经纶先生简介陈经纶,新会区罗坑镇人,1925年出生,自幼随父亲陈瑞祺在香港生活。
陈经纶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爱国爱乡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被人们誉为“爱国爱乡的典范”、“兴学育才的旗帜”。
现任香港金满米业(集团)有限公司、陈瑞祺慈善纪念基金及陈经纶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北京市及江门五邑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第一章家世及生平天马江边的滩涂上,有一棵古榕树,经300多年的繁衍,形成一片15亩地的榕林地。
这里是一个浓荫蔽日、气根如织的水上林岛,成千上万的水鸟栖息于此,多以鹤、鹳为多。
它们有的朝出晚归,有的暮出晨归,交相轮回,翩翩起舞,好不热闹。
30年代初,巴金游历过这个美丽的小岛,后来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
50年后,他又为这个小岛亲笔题名为“小鸟天堂”。
田汉也曾欣然题诗赞誉其景致。
远观江边的古塔、榕林、飞鹤,真有人间天堂之感。
这就是陈经纶先生的故乡—新会。
罗坑地处新会西南,潭江横贯北界。
早在宋末,先人择罗山而居,罗山脚下有一溪水,历代祖先得罗山之山水养育而日益昌隆。
陈经纶祖父澄波公本是新会罗坑镇陈冲乡的一个农民,早年曾在佛山打工,不久转往香港谋生,初时受雇于广盛米行。
由于克勤克俭,约四、五年后,便少有积蓄,随后与人先后在香港、越南海防市合伙开广利米行、广兴米庄、广恒兴米行。
购销对路,经营有方,生意蒸蒸日上,渐渐家境殷实。
事业繁荣后,他首先帮亲友乡民安居家业,然后办夜校扫盲,普及教育,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1914年,新会罗坑因宗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造成姓氏械斗,千多间民房被焚烧,造成数千乡亲无家可归。
陈澄波先翁与其儿子陈瑞祺即联络本乡旅外侨胞,牵头出钱出力,盖搭大批葵棚安置乡亲住宿,又捐巨资安排生活和恢复生产。
1915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大水,波及省城的邻县,灾民数百万。
他父子从香港运大米到灾区,救济灾民。
澄波公为人善良忠厚,热心为苦难者消灾解难;对故乡,他有深厚感情,生前常教育子孙说,“邦乡乃家之源,富贵切不可忘之。
陈玉书:情系中华的商界英杰

陈玉书:情系中华的商界英杰添加時期:2012-6-4闽籍香港“亿万富豪”陈玉书,颇具非凡传奇色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陈玉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是经营景泰蓝发家的,至今还占有香港50%的景泰蓝市场,而且同时经营贸易、地产、工业、娱乐业。
陈玉书祖籍福建仙游,父母都是华侨,他1941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少年时代爱好文学,曾梦想过能成为海明威一样的作家。
1960年他跟随家人回国,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里发奋学习。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西颐中学任教。
有海外关系的陈玉书,受不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格伤害和政治高压气氛,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职业,携妻带子远赴香港……50元港币闯香港据说陈玉书1972年到香港时,口袋里只剩下了50元港币。
为养活妻子和女儿,他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于是就在填海工地当地盘工人。
为“节省每一个铜板”,他每天一大早就从北角乘轮渡过海到观塘去上班,而且总是坐底下三等舱。
中午,他总是独自一人就着开水啃面包;舍不得买报刊,他就捡别人丢弃的旧报刊来看,从中既学到不少知识,又学会一些广东话。
不久,填海工程结束,陈玉书也失业了,他不得不又一次四处奔波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
偏偏在这时,他的妻子又怀孕了,他的经济能力无法再抚养一个孩子,只好找医生给妻子做人工流产,做人流的医疗费都是朋友帮忙凑的。
日后,他回忆起那段生活说:“那真是残酷的人生。
”后来在岳父的帮助下,陈玉书谋到了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月薪400元。
第一天上班,他就早早来到仓库,把地板擦得光可鉴人,把工具、台椅放得整整齐齐,尽职尽力地去做好工作。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诚哉斯言。
尽管生活艰辛,陈玉书并没有丧失奋斗的勇气和待人的热诚,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由此而来。
有一次,他又失业了,为找工作他在外面转了一整天,天黑走到维多利亚公园坐下来歇一会,他看见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在荡秋千,可那秋千总也荡不起来,便走上前去帮助推了一把。
林树哲:催开闽南报春花

林树哲:催开闽南报春花作者:李远荣来源:《环球慈善》 2011年第7期文/李远荣图/被访者提供CFP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于2002年10月12日在一篇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五周年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香港有超过百万闽籍乡亲,对于将近700万人口的都市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群。
闽籍人士在香港一向以敬业、守法、低调见称,于商场上长袖善舞。
灿若群星的闽籍企业家,是这个社群中的佼佼者。
在港闽籍人士有着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关心内地家乡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踊跃返乡投资设厂,热心推动闽港经贸交流,同时慷慨解囊于公益,捐资办学修路建医院赈灾,为福建的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998年,香港南安公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林树哲先生荣任会长。
林树哲先生就是讲话所指“群星”中一颗亮丽的星辰。
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林树哲1949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县(现南安市)官桥。
与新中国同龄。
20世纪60年代末,风华正茂的林树哲中学毕业后,与同学一起被安排到闽中大田县太华乡汤泉村插队务农,继而到大田县上京煤矿当矿工。
他在那里每天起早摸黑,跨过了一道道艰辛的门槛,练就了过人的毅力,为他日后的创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年轻的林树哲怀揣着梦想赴香港谋生。
有过“以苦为荣”的历练,在人地生疏的环境中,他坦然面对,从底层打工起步,打杂、看仓库、搬运,毫无怨言。
1978年,他和乡亲好友徐伟福、杨连嘉合办“建兴织造厂”。
三人齐心协力打拼,工厂经营得十分出色。
1980 年,南安籍的香港实业家吕振万看重这位小同乡的才华,主动邀约林树哲,建议将自己的南益织造厂和他们的建兴织造厂合并,组建新的南益织造公司。
两家公司合并后,董事长吕振万、总经理林树哲、副总经理徐伟福和杨连嘉四人一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投资祖国内地,并由林树哲全面出掌改组后的新公司。
林树哲先在深圳、东莞为来料加工投石问路,接着回家乡南安县租车间小试牛刀,后来购地建厂生产,不断扩大规模。
闽商励志创业史

闽商励志创业史“闽商” 狭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简称,广义指以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区(因处广东省管辖故不具闽民系认同感)和海外闽民系的从事商业的人们。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闽商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闽商励志创业史闽,是福建的简称。
闽商,即福建商人,一般说,应当包括海内外所有闽籍经商人士。
闽商,作为绽放在世界华商园里的一枝奇葩,以其勇闯天下、爱拼会赢、勤俭敬业、乐善好施……的风采和魅力,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对他们在创业实践中所演绎出来的一幕幕感人事迹、一个个人间奇迹的探寻、了解和研究,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探宝闽商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从经济层面上去领略他们的成功,和所拥有的巨大物质财富。
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层面上去感悟他们的艰辛,和隐藏着的巨大精神财富,是要在他们身上获得精神上的启示和力量上的激励。
闽商素有勇闯天下的性格,在世界历史上,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移民潮中,哪一次都少不了福建人的身影。
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创业,忍痛割合亲情,割舍虽生穷苦却也温暖的家,走出村庄,走出大山,走出田野,或结伴同行、或只身飘泊。
哪怕是空手无归,甚至客死他乡,也要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福建人的这种义无反顾的闯荡精神,连称霸世界的移民大国——美国也不能不折服,以致有人喊出了“世界怕美国,美国怕长乐(福建的一个沿海县级市)”。
美国官员曾经错误地认为长乐人的大量移民,一定是当地贫穷落后所致。
后来他们秘密来人考察了福建长乐时惊讶地发现:这里不仅不贫穷落后,而且还是全省仍至全国比较富裕的沿海地区。
美国官员又一次折服了:原来福建人走出去并不是活不下去,被迫去向美国讨求生存的。
而是为了寻找更大空间谋求发展才闯天下的。
改革开放后,福建人这种勇闯天下的精神,又迅速地从沿海蔓延到封闭的山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闽北明溪县的一个仅有六千多人口的沙溪乡,在一位浙江籍上门女婿的带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陆续走出了二千多人直奔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地区去创业。
桑梓情深哺故里

桑梓情深哺故里作者:严谨小美来源:《荣誉杂志》2012年第11期英永康先生一身正气、富有担当、正直善良是他个人魅力的体现。
所到之处,他都能使人感受到海纳百川般的胸怀、包容事物的气度,以及扶贫助弱的古道热肠,特别是他对家乡江门的反哺之情,使人为之敬佩。
他所担任的各项公职绝大部分都与家乡有关,例如江门市政协委员、香港新界四邑同乡会会长等,展现了一份爱国爱港、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敢于担当,为家乡出心出力英永康先生祖籍新会。
与许多广东江门籍的香港人一样,他心系家乡,支持家乡的发展。
这一点,从他所担当的社团职务上即可了解到。
他担任着江门市政协委员、香港新界四邑同乡会第十六—十八届主席、香港新界四邑同乡会会长、四邑会所有限公司永远名誉副会长、广东海外联谊会委员、元朗区文艺协进会名誉会长、香港台山同乡总会荣誉会长。
毫无疑问,家乡在他心中的份量非同一般。
“转眼五年过去了,一路走来,参政议政的话题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我们家乡江门地区相比周边发展较晚,于是我们便提议江门在发展过程中,要总结周边地区早期发展不平衡的经验,在环保上多考虑。
江门政府收到我们的提议之后,现引进的大项目无论是经济效益,民生方面,还是城市形象,都有很好的提升。
”面对现有的变化,英永康先生有一股自豪感涌现在心头,“江门市拥有良好的海外关系,同时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家乡的发展也倍加重视,都抱着造福乡里的良好愿望。
因此,作为政协的我,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加强与家乡领导的交流与沟通,我都十分愿意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把大家关心的事情做好。
”在家乡社团方面,英永康先生亦是其中的活跃份子。
“香港的台山籍同乡对台山的关注十分热切,特别是我们香港台山同乡总会的创会会长陈国超、创会首席监事长陈更、创会理事长陈荣濂等一批爱乡人士,他们弘扬爱国爱乡情怀,组建了一个与家乡联系密切的爱乡社团,努力凝聚海外乡亲的力量,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祠堂落成庆典发言稿

祠堂落成庆典发言稿宗祠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宗祠有多种用途。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宗祠以作为活动之用。
本文库在此献上祠堂竣工庆典致辞,希望大家喜欢。
祠堂落成庆典发言稿各位宗长、各位嘉宾、宗亲们:大家新年好!今天,喜迎上塘林氏宗祠落成庆典,宗亲们热情洋溢地欢聚在这里,隆冬时节,这里气氛却如同春风扑面,春意盎然。
这是我们合族欢庆的一大喜事,预示着宗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地方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我们身为林氏族人,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在这里,我谨代表世界林氏宗刊《天下林家》杂志社向上塘林氏宗祠的落成表示热烈祝贺,向那些为宗祠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宗亲们道一声辛苦,还要向一直支持宗祠建设的乐心人士说一声感谢。
这是我们永嘉林氏族人的孝心可嘉,功德无量;也是我们林氏族人的聪明能干,团结一心,可歌可表。
此时此刻,我心中充满着崇敬和感动,同时,也有更多的期待。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文化建设,我们林氏家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文化积淀和文明底蕴,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为核心的姓氏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折射了传统文化合群和众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们要努力做到贫富相收、患难相恤、仇怨相忘、庆吊相及、孝慈相劝、友让相尚,使全体族人融合到社会大家庭中,致力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世界林氏宗刊《天下林家》杂志创办2年来,得到了众多有识宗长的悉心指导,并得到了众多热心的宗亲组织、林氏宗亲和社会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还特别让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海南省林氏总会已经购买了30亩土地,即将在海口筹建全球以宗刊刊名命名的五星级的天下林家大酒店,这是海南林氏宗亲对宗刊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欢迎大家踊跃订阅宗刊,给予宗刊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传承祖德、弘扬文化、谱写宗史、凝聚亲缘、促进交流、构建和谐的宗旨,1努力搭建全球林氏文化交流平台,为促进林氏交流、共同发展,为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继承了长辈爱国爱乡的中国心

CBMAG 中国商人 | 75文/陈元寿 香港盘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我叫陈元寿,是第三代华侨。
我爷爷陈德发先生于1937年离开家乡福建福清新厝蒜嶺村,漂洋过海来到印尼谋生创业。
我父亲陈子兴先生,出生在印尼。
我在印尼出生,在香港长大,目前在台湾定居,而事业中心在中国大陆。
父亲虽然是印尼籍华人,但他受家庭教育以及在华文学校上学时所接受的是华文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很深。
他对我们的教导也是中华传统文化。
父亲要求我们,在家里要说普通话,这样当我2001年回国创业的时候,由于没有语言障碍,很快就能适应。
三代人各有事业父亲对我的教导,我都铭记在心。
他常说:“做人要谦卑,做事情要认真,对长辈要尊重。
”这几句关于做人做事态度的教诲,对我人生观的形成影响非常深刻。
当我开始筹划创业时,父亲再三叮咛:“公司不在大小,关键要能挣钱。
办企业更重要的前提是,要诚信经营,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履行社会责任。
”从此,诚信和社会责任便一直在我公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得到贯彻。
我的家族企业可能跟其他家族企业有点不一样。
爷爷、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企业家,但我们三个都是各自创立自己的公司。
爷爷是从事贸易、金融和汽车代理;父亲则是从事摩托车代理、金融、酒店,还有房地产行业。
而我是从事房地产、酒店、餐饮和文化媒体。
其实,我所继承的“家族企业”,是父亲对祖国、对家乡捐赠的公益事业。
爷爷和父亲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密切关注家乡的发展,他们当时并没有回来创业,主要是捐赠,做公益,帮助家乡搞建设。
他们在省内外多个地方,尤其是在福建家乡,捐建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设施,如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地、乡村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设施,还包括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寺庙(如莆田二相祠等)。
其中,父亲为捐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1980年起至2003年,23年时间累计捐资达八千多万元,这所学校占地四百余亩,在校生规模三千多人,建校至今已培养了近三万名毕业生。
我父亲当时说“多建一所学校,就等于少建五所监狱”。
我的自传林梧桐

我的自传林梧桐1. 林氏名人有哪些林则徐就不说了。
林森:1931-1943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之一。
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领导人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
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林迁,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林德甫,文莱富商。
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林思齐,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
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
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
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2. 林姓氏的古今名人1、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名臣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
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
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九牧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
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
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
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 主 席 等 众 多 社 会 职 务 。 他 在 事 业 有 成 之 际 ,毅 然 决 定 回家 乡 为 人 民 谋 发 展 ,并 创 办
了被誉 为 “ 闽 南 第 一 枝 报 春 花 ” 的 南 丰 针 织 厂 。 事 业 版 图 不 断 拓 展 的 同 时 ,又 不 忘 回 报
家 乡 ,从 而 受 到 社 会 的 广 泛 赞 誉 。 他 就 是 香
他在泉州创办来料加工厂 , 十 多 年 后 , 先 后 投 巨 资 兴 建 蟠 龙 工业 区 、 “ 泉 州 水 上 花 园 ”、 “ 厦 门 莲 花 广 场 ” 等 产
业 , 经 营 范 围 涉 及 针 织 、 制 衣 、机 器 制 造 、 漂 染 、仓 储 、
房地 产・ 、 花 卉 、 娱 乐 等 多 种 行 业 。 如 今 , 南 益 集 团 旗 下 已经 拥 有 4 0多 家 企 业 ,遍 布
哲 还 是 坚 持 在 家 乡 办 厂 ,他 说 : “即 便 是
投 资 条 件 差 一 些 。 我 也 要 回 去 , 那 里 有 我
的 乡 亲 , 我 相 信 在 故 乡 投 资 一 定 能 带 来 高
回报 。 ”然而投资故 乡之路却 不那么顺 利 ,
但 林 树 哲 从 不 气 馁 , 带 领 员 工 攻 克 了 一 个 企业 集 团 。
上世纪 8 0年 代 初 ,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大 潮
汹 涌 ,香 港 的 纺 织 业 也 急 需 寻 找 新 的 发 展 基地 。1 9 8 0年 底 , 南 益 织 造 董 事 会 在 林 树 哲 建 议 下 ,作 出 一 项 重 大 决 策 — — 回 家 乡 投 资 。 公 司 管 理 员 向 他 建 议 , 东 莞 市 场 大 机 会 多 , 不 必 弃 近 求 远 , 毕 竟 南 安 官 桥 办 厂 基 础 比 较 差 。 但 是 一 心 想 回 报 家 乡 的 林 树
又 一 个 难 关 。 南 丰 针 织 厂 在 南 安 基 建 3个 多 月 时 , 就 被 时 任 省 委 书 记 的 项 南 誉 为 “ 闽南 第 一 枝 报 春 花 ” 。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的 打
做 好 每 件 杂 活 。 他 认 真 负 责 的 态 度 和 踏 实
苦 干 的 精 神 深 受 企 业 管 理 层 的 重 视 , 很 快 就 被 提 拔 到 管 理 岗 位 。 经 过 几 年 出 色 的 工
家 民政 部 授 予 他 “ 最 具爱 心 的外 资企 业 ” 荣 誉 称 号 ; 时 任 党 中 央 政 治 局 常 委 、 国 家
良心 、 责 任 心 、 社 会 的 道 德 心 ” 的 “ 三心”
到 哪 里 , 哪 里 就 有 他 捐 赠 的 公 益 善 款 。 铺 路 造 桥 、 捐 建 医 院 、 扶 贫 济 困 、 慷 慨 解 囊 等 仁 心 善 举 , 受 到 家 乡 父 老 乡 亲 的 高 度 赞 扬 ,在 社 会 各 界 产生 了广 泛 而 积 极 的影 响 。 为 了 表 彰 林 树 哲 的 慈 善 义 举 , 时 任 全 国 政 协 主 席 贾 庆 霖 亲 切 会 见 了 林 树 哲 先 生 ; 国
福 建 、江 西 、广 东 、山 东 、
安 徽 、 湖 北 、 天 津 、 黑 龙 江
等 地 ,年 产 值 达 4 0亿 元 。 香
作 者一 家和林 树哲 ( 右 二 ) 合 影
对联 为 陈文 星 ( 左 二 ) 所 题 赠
港 南 益 集 团 以 雄 厚 的 经 济 实 力成为全国百企侨资之一 ,
突 黄 纵键
林 树 哲
心 系 家 乡 恩 报 桑 梓
香 港 闽籍 实业 家 林树 哲先 生
陈 文 星 陈 欣 荣
海 西 正 春 风 慈 善 进 行 中
爱 心 三 十 栽 树 哲 树 先 锋
作 , 他 在 实 践 中 掌 握 企 业 管 理 与 生 产 的 丰
富 经 验 , 就 开 始 与 朋 友 合 作 办 厂 ,后 又 接 手 吕 振 万 旗 下 的 南 益 织 造 厂 , 从 此 开 始 了
港 南 益集 团董 事 总经 理林 树哲 。
春 华 秋 实 三 十 年
1 9 4 8年 , 林 树 哲 先 生 生 于 南 安 官 桥 , 1 9岁 时 上 山 下 乡 在 大 田 县 插 队 落 户 。 当 过 农 民 ,也 做 过 工人 。 1 9 7 4年 独 自迁 居 香 港 , 先 在 旅 港 实 业 家 吕 振 万 的 织 造 厂 当 货 仓 搬 运 工 , 面 对 被 社 会 歧 视 的 粗 活 脏 活 , 他 依 然 勇 挑 重 担 ,秉 承 着 踏 实 苦 干 的 精 神 坚 持
拼 ,南 丰 针 织 厂 站 稳 了 脚 跟 ,打 开 了 局 面 ,
创 造 了 良好 的 效 益 。
“ 闽 南 第 一 枝 报 春 花 ” 的 盛 开 , 极 大 地
1 2
露 黪 鼎
鼓 舞 了 林 树 哲 率 领 南 益 集 团
回 国投 资 的信 心 。 1 9 7 8年 ,
他 担 任 全 国政 协 常 委 、 中 华 海 外 联 谊 会
理 事 、全 国 侨联 委 员 、福 建 省 侨 联 副 主 席 、
香 港 港 区 政 协 委 员 联 谊 会 会 长 、 香 港 福 建 社 团联 会 常 务 执 委 、世 界 南 安 同 乡 联 谊 会 理 事
自 己 事 业 的 新 天 地 。 如 今 , 南 益 已 经 成 为
其 针织 业 务 在香 港 地 区 名列 第 三 。
“ 林 树 哲 蓝 桥 高 考 奖 学 金 ” 专 项 奖 学 金 , 奖
励 资 助家 乡 学子 。 林 先 生 心 系 桑 梓 , 热 爱 家 乡 。 他 的 足 迹
坚持 “ 三 心”
慈 善 扶 贫
林树 哲 的成 功在 于他 始终坚 持 “ 推 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