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心系发展
情系桑梓的意思

情系桑梓的意思
1. 情系桑梓啊,不就是那深深的故乡情怀嘛!就像一只风筝,不管飞得多高多远,线的那头始终系着家乡。
比如我呀,不管走到哪儿,心里都惦记着家乡的那片土地。
2. 情系桑梓,不就是对家乡那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吗?好比树对根的依赖。
你看那些远在他乡的人,一提起家乡,那眼里的光芒呀!
3. 情系桑梓,这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的情感可深着呢!就像鸟儿对巢穴的眷恋,我们对家乡有着特殊的牵挂。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每次回家都兴奋得不行。
4. 情系桑梓不就是心里一直装着家乡吗?这就如同河流对源头的向往。
我自己不就是这样嘛,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印在我心里。
5. 情系桑梓,不就是无论何时都念着家乡的好吗?就像孩子永远记得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暖。
我爷爷呀,到老了都还念叨着家乡的事儿呢。
6. 情系桑梓,不就是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嘛!像磁铁吸引着铁钉一样吸引着我们的心。
我身边好多人都常常回忆起家乡的点点滴滴。
7. 情系桑梓,这意味着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呀!宛如种子对土地的热爱。
你想想那些为家乡做贡献的人,不就是情系桑梓最好的体现吗?
8. 情系桑梓,不就是把家乡放在心底最深处吗?如同星星闪耀在夜空。
我邻居每次讲起家乡的故事,那真是滔滔不绝。
9. 情系桑梓,不就是对家乡有着无尽的思念吗?就像船儿渴望回到港湾。
我知道有个人,为了家乡的发展,义无反顾地回去了。
10. 情系桑梓,就是对家乡割舍不下呀!仿佛阳光照耀大地。
难道我们不都是这样吗,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
我觉得情系桑梓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它让我们与家乡紧密相连,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情系桑梓一方热土

我出生在铁岭县原大青乡蔡家坝村,时光荏苒,如今我离开村子已经整整二十年了,虽然每年偶尔回去,但都是短暂的几个小时的停留。
让我最大的遗憾是,这二十年间我没有对她做过任何贡献,有的只是我对她刻骨铭心的深深眷恋。
不知怎的,桑梓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我梦里总是浮现我们村子的景象,那里几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崎岖不平、而且雨天特别泥泞的小路;沟渠田埂上的各种野菜:荠菜、婆婆丁、苣荬菜、野芹菜、紫蒿菜、苋菜、灰灰菜;庭院前面的垂柳,小学四周挺拔的老杨树;大地里的成片郁郁青青的玉米,一望无垠的金黄稻田;河沟里的各种鱼虾,芦苇荡里成群的野鸭;熟悉的老屋,房檐屋脊上的麻雀、家燕,家里的大白鹅,一条黄狗;那口清凉爽口的井水;淳朴善良的乡亲……可能是我的脑海太小,装不下故乡那么富饶的物产和勤劳的故乡人。
虽然我人离开了桑梓,但我的根深扎在了那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也深深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的血液里也永远蕴藏着家乡土壤里、河水里、粮食里的丰厚营养,它们会滋养我一生。
我深爱着家乡,不管是贫穷的过去,还是富庶的今天。
在春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回到家乡祖父、祖母以及父亲的坟前祭奠,看着长眠于沙丘里的亲人和相亲,不禁簌簌落泪。
每次去都有新的坟茔出现,我的心都要刺痛一次。
人和大自然一样,都会生老病死,人们无可奈何,世上没有长生不老之人,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在这一点上永远都是平等的。
也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只能让在有限生命里增加生命色泽,让自己生命之花璀璨些。
走在故乡的泥土上,我闻着土地的馨香总是思忖着故乡养育了我,自己该如何回报眷恋着的故乡呢!曾有多少成功人士,为其家乡修路、捐资助学,建养老院等善事,可惜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是一名乡村教师,经济拮据,无法为家乡投资兴建设施,在物质上无能为力。
但我冥思苦想,我要发挥我的自身特点,我要把来自故乡的孩子中有幸是我的学生的家乡子弟,给他们多一分关爱,多一分呵护的阳光,我要把对故乡拳拳之爱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是故乡的希望,他们都发展好了也许就会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家乡肥沃的黑土地,清澈的河水养育了他们健壮的身体。
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同叙桑梓情,共谋家乡事精美文案

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同叙桑梓情,共谋家乡事精
美文案
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同叙桑梓情,共谋家乡事文案: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如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在四方。
但无论我们走得多么远,心中总有一根线,紧紧牵着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现在,是时候回家了。
我们热忱地欢迎每一位老乡,回到我们共同的故乡。
这里,有我们熟悉的街巷,有我们深爱的土地,有我们日夜思念的亲人。
让我们携手共建家乡,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土地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期待每一位老乡的归来,期待你们带着满满的热情和力量,与我们一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刻,让我们同叙桑梓情,共谋家乡事。
回忆那些年少时的趣事,畅谈未来的发展蓝图。
让我们把心中的爱,化作实际行动,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
家乡,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不变的根和魂。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永远不会改变。
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让我们共同书写家乡的辉煌篇章!。
乡贤感谢信8.5

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乡贤代表:
首先,我们谨代表**镇7.8万父老乡亲向您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座谈会,大家心系家乡、情系桑梓,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人民永远铭记心中。
会上,大家建言献策,言语间洋溢着对家乡加快发展的殷殷期盼和浓浓关爱,针对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逐一认真研究,抓好落实。
**的发展强大,镇党委、政府责无旁贷,我们必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更加美丽、
辉煌的新**!
最后,再次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工作愉快,事业辉煌!。
爱国情怀 心系桑梓

爱国情怀心系桑梓作者:汤佳佳张素娟来源:《荣誉杂志》2010年第02期岑杰英先生是一位香港社会的成功人士,热心的奉献者和服务者。
他白手起家业,积跬步以至千里;他注重环保,做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他以人为本,用人以明,让公司成为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的战斗团队;更主要的是,他铁肩担道义,赤心献社会,为家乡,为社会热诚奉献,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2009年,他亲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现场,亲眼见证祖国的威严与实力,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岑杰英先生,森信纸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主席,并担任佛山市政协常委、香港佛山工商联会有限公司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有限公司会长、佛山海外联谊会执行会长等多项社会公职。
为佛山的医院和学校捐献逾千万元,并长期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被授予佛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世界NO.1指日可待二OO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岑杰英先生目睹了祖国威武雄壮之师,他们步伐整齐划一、精神抖擞,这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祖国军事实力与日俱增,海、陆、空三军编制完善,而蕴含其中的国家综合国力也让世人瞩目,祖国必成为世界民族之林最瑰丽、最璀璨的珍宝。
岑杰英先生对祖国充满信心,早在10年前,他就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国庆50周年阅兵,今年又受邀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他亲眼见证了两次阅兵的氛围与场景,也真切地感受了两次阅兵中国家取得的历史性发展与飞跃。
“60周年国庆阅兵比50周年国庆阅兵更为严密,对各方面的要求也越高,相比之下,我对今年的阅兵感受最深的是国家体制更为进步、先进。
”岑杰英先生自豪地说。
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时,岑杰英先生不禁激动得潸然泪下,他感叹着新中国一甲子的发展——从1949年的百废待兴到现在的欣欣向荣。
而令他感受最深的是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各项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从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三十年前,在国际航班上只能说英文,而现在广大中国旅客可以用普通话表述所需。
孝南人才回乡计划

孝南人才回乡计划孝南县在外人才情系桑梓、心系家乡,是孝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鼓励引导孝南籍在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回县建功立业,进一步优化全县干部队伍结构,助力孝南实现“推进绿色崛起、建设山区强县”目标,2022年拟引进一批孝南籍在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优秀人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引进对象1.孝南籍在外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2.孝南籍人员在外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
3.孝南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外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配偶、子女或子女配偶。
以上公务员指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含其他职级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指专业技术人员和七级及以下职员。
二、基本条件1.具备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条件。
2.在编在岗。
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人员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具备公务员(参公)身份,已经省、市公务员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且在编在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为通过公开招聘或人才引进等规范性渠道进入且在编在岗。
3.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以及部分急需紧缺专业的人员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197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4.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5.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及以上等次(不含试用期考核)。
6.自愿接受组织人事部门工作安排和岗位调整。
7.事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如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医疗护理人员应具有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等)。
8.引进部门按政策规定需要具备的其他资格条件。
三、负面清单有下列负面情形之一的,不予列入回调范围: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的处分影响期(处分期)未满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处于刑事处罚期间或者正在接受司法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人员。
桑梓情深奉献欢

桑梓情深奉献欢作者:杜懿玲程书香廖群严来源:《荣誉杂志》2011年第02期李邦琳先生祖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生于香港。
他一直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因而很多时候,他是一个对事业专注的企业家,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发展自己的黄金电铸事业;但更多时候,他却是一个心系家乡广西的社团领袖,以一颗爱国爱港爱乡之心和深深的桑梓情怀活跃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
从企业家到社团领导,角色的转换之间,拉近的是他在香港与家乡广西桂平市之间的距离,展现的是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着家乡建设和发展的决心,也让人感受到,他那为家乡付出“不觉苦、不觉累,只觉得人生充满意义”的深深的桑梓情怀。
【李邦琳先生,香港荣中行董事长,同时担任香港广西桂平市旅港同乡联谊会会长、香港广西同乡会常务副理事长、香港广西社团总会常务理事、广西海外联谊会和广西钦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一直坚持爱国爱港爱乡精神,团结香港桂籍乡亲,联谊各界热心人士,凝聚力量,在促进香港社会经济稳定与繁荣,密切香港与内地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桑梓情深,以奉献彰显价值香港与广西相隔数百里之遥,却又近在咫呎,这皆因为一群人,时时关注家乡广西的发展,常常往来奔波于香港与广西之间,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浓浓的桑梓情谊突破了时空的距离。
这群人当中,就有着香港荣中行董事长——李邦琳先生的身影。
李邦琳先生的心中一直有着浓厚的乡情,希望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什么。
这种情感促使着他引领更多的投资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植于家乡的土地。
他也希望发动更多的广西旅港乡亲回到家乡看一看,了解家乡的发展,然后在家乡发展。
他觉得能够尽可能地去帮助家乡做一点事情,是充满意义的。
因此,李邦琳先生常常出现在自己热心参与的各个社团活动中,对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从来都是极尽热忱,他活跃于家乡广西和桂平市的各项社团服务活动中,或者联系乡谊,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或者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积极捐款,在服务社会回馈桑梓的道路上,走得十分坚定且执着。
人在他乡心系桑梓

人在他乡心繫桑梓作者:群严陈思琦来源:《荣誉杂志》2013年第06期古锦光先生是一位身在香港,心繫家乡的广东中山人。
三十年前,他含辛茹苦,默默奋斗,从昔日的一无所有,到今日拥有四家新高丽苑韩国餐厅;三十年前,他从家乡中山到香港,无论光阴如何流逝,未曾淡忘的是内心那份浓浓的乡情。
他与同乡共同创建了香港中山五桂山同乡会,团结乡亲,守望相助,立足香港,胸怀祖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敢打敢拼成就事业有一种拼搏,叫走出去。
对於沿海城市而言,走出去更是一种常态,成为当地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潮流和风尚,例如福建人喜前往东南亚,而广东人则偏向於一河之隔的香港。
在前往香港谋生的大军中,古锦光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亦是一名幸运儿!上世纪七十年代,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古锦光先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广东中山来到了当时人人视之为“淘金宝地”的香港。
然而,一个人的赤手空拳,想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闯出一片天地,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此,古锦光先生早有心理凖备,而吃苦耐劳的本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亦成为了他立足香港的前提。
幸运的是,古锦光先生凭借着一股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在参茸行内谋得一份差事,几年下来的潛心学习,熟知了行业内许多门道,渐渐地成为行业内的能手。
不过,平稳的发展,始终未曾达到创办自身事业的理想,於是,古锦光先生又琢磨着转行发展。
当时,古锦光先生的一位叔叔在香港经营着一家餐厅,其出品和服务都卓有名气,受到众市民的热捧,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恳切的请求之下,古锦光先生得到叔叔的热情应允,一边前往其餐厅帮忙,一边学习各种烹饪及相关的管理知识,从而踏上经营餐厅之路。
1995年,看中湾仔闹市区的一个店址,古锦光先生毫不犹豫开设了属於自己的第一家餐饮店——新高丽苑韩国餐厅,主营韩国料理。
由於他所经营的这家餐厅,具有浓鬰的韩国特色,不但菜式丰富,口味正宗清爽,室内装修宽敞舒适,深得食客们的喜爱。
“素有…美食天堂‟之称的香港,食肆琳琅满目,突显自己的特色犹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系桑梓心系发展
平和县五寨乡新塘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自古以来没有一所小学。
新塘村的子女上学,要沿着省道“牛旧线”走两千多米,到相邻最近的新美小学就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道路上的各种车辆也越来越多,新塘村的人们因子女上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也就时而发生。
新塘的村民和新美小学的老师常常为新塘的学生上学而烦恼。
一九九六年春天,老区的人们和全县人民一样,迎来了教育“两基”验收年,新塘村领导听取了村民们的心声,决定申办新塘小学。
申请报告很快得到上级各个部门的批准。
上级还请来了专家为新塘小学选址,设计画图。
于是村民们省吃俭用,在个把月的时间里,全村多人口,就集资多万元。
由于当时各级政府都在为教育“两基”验收投资,无法筹措资金顾及新塘小学的开办。
创办学校正处在进退两难之际,县侨联主任叶江河陪客人来察看五寨新塘克拉克瓷古窑址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乡村领导讲述了香港漳州同乡总会会长林广兆先生“饮水思源,只要是家乡发展需要的,我会尽全力,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借助各界的力量促成家乡的发展。
”的话。
村乡两级领导用书面形式,写了一份捐资办学的“募捐书”,让叶主任利用这次刚要到香港考察之便,把家乡创办新塘小学的为难之事想转给林广兆先生。
作为会长的林广兆,听了叶主任的汇报后,当即表示说,爱国的
人必爱家乡。
家乡的事,我会尽全力,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借助各界的力量促成家乡的发展。
就是我的事,在他的努力和感召下,很快就有香港漳州同乡会的会员陈泽源先生慷慨解囊,捐资万人民币创办新塘小学。
新塘村民们在林广兆和陈泽源两位香港同胞“爱国必爱家”的精神鼓舞下,于九六年七月动工兴建新塘小学,无偿割让土地、捐财捐工,不到一年时间一所崭新的学校,就在新塘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办成了。
新塘小学开办时,林陈两位先生都因工作忙,无法亲临。
但林广兆老先生还抽时间为新塘小学的教学楼题写“泽源楼”寄回来。
还致电给时任平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林长煌,让他在参加新塘小学开办仪式时,转达他那: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家乡的事业发展了,国家才会强大。
勉励新塘小学的学生要好好学习,以后学也所成,业有所就时,得好好报效家国的深情寄语。
新塘小学的全体师生,在林老先生的精神激励下,发奋教学。
年年的教学成绩都在五寨学区最前列。
新塘村的莘莘学子没有辜负林老先生的期望,近五六年来,新塘村都有人考上本科和大专院校。
在全乡的高考上线率的千人比连年获第一。
从此,林老先生的美德传遍了五寨乡的各个村落,他的高大形象也在五寨人民心中牢牢树起。
时隔十年,即二六年,五寨中心本部校在一九九八年动工兴建一座教学楼的半拉子工程,因缺乏资金而迟迟不能竣工。
学校的旧教学楼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