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李传亮)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李传亮样本

1.8 简述油气藏的分类方法与主要类型。
答.油藏分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储集层岩性。
储集层岩石为砂岩, 则为砂岩油气藏, 如果为碳酸盐岩, 则为碳酸盐岩油气藏。
( 2) .圈闭类型。
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 岩性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 3) .孔隙类型。
主要类型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 如孔隙介质油藏; 双重介质油气藏, 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 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 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
( 4) .流体性质。
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 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 5) .接触关系。
如底水油藏, 边水油藏; 层状油藏, 层状边水油藏等。
1.9 简述砂岩储集层与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区别。
答.大多数的碎屑岩都发育有开度较大的原生粒间孔隙, 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开度较大的次生孔隙( 裂缝, 溶洞等) , 则能够成为好的储集层。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区别: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 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 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变化, 一般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
有以下几点区别:1.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 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
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
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 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 且后生作用复杂。
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
4.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
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
2.1某天然气样品的摩尔组成为C1H4(0.90), C2H6(0.06)和C3H8(0.04)。
若地层压力为30MPa,地层温度为80℃, 试确定气体的相对密度和地层条件下的偏差因子; 若把天然气视作理想气体, 储量计算的偏差为多少?解.(1) 此天然气平均摩尔质量:M =∑M M∗M MM=16×0.9+30×0.06+44×0.04=17.96相对密度: γg=M / M ai r =17.96 /28.97 = 0.62气体拟临界压力: M MM=∑M MM∗M MM MM=4.6408×0.9+4.8835×0.06+4.2568=4.64MP a气体拟临界温度: M MM=∑M MM∗M MM MM=190.67×0.9+305.50×0.06+370×0.04=204.73K对比压力:M MM=MMM=304.64=6.47对比温度:M MM=MMM=353204.73=1.72查图2.1.2 可得偏差因子为0.92,理想气体偏差因子为1在此处键入公式。
《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免费下载】石油大学油藏工程习题加答案

一、选择题1、AA001 石油分为()两种。
(A)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B)重质油和轻质油(C)成品油和原油(D)天然石油和轻质油2、AA001 从煤或油页岩中可以干馏出()。
(A)煤油(B)原油(C)天然石油(D)人造石油3、AA001 石油是由各种(B)混合组成的一种油状液体。
(A)碳氢混合物(B)碳氢化合物(C)碳氧化合物(D)碳氧混合物4、AA002 为了了解石油在油层中的性质,高压物性取样时,一般要求井底压力(A)原始饱和压力。
(A)高于(B)低于(C)等于(D)降低到5、AA002 为了了解石油在油层中的性质,高压物性取样时,要求样品保持在(C)状态下。
(A)常温(B)常压(C)地层(D)密闭6、AA002 在地层条件下取出样品,进行各种物理参数分析,叫(D)取样。
(A)物性(B)密闭(C)常规(D)高压物性7、AA003 油井生产时,每采出一吨原油伴随产出的天然气量称为(A)。
(A)生产气油比(B)生产油气比(C)原始气油比(D)日产气量8、AA003 原油冷却到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称为(B)。
(A)结蜡点(B)凝固点(C)熔蜡点(D)凝析点9、AA003 地层原油在压力降低到开始脱气时的压力称(C)。
(A)脱气压力(B)地层压力(C)饱和压力(D)流动压力10、AA003 石油在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称为原油(A)。
(A)粘度(B)阻力(C)毛细管力(D)表面张力11、AA003 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其在地面条件下脱气后的体积之比值称为(D)。
(A)收缩率(B)溶解系数(C)体积变化率(D)体积系数12、AA004 石油主要由(C)等元素组成。
(A)碳、氧(B)氧、氢(C)碳、氢(D)硫、氢13、AA004 石油的组分主要以(A)为主。
(A)油质(B)碳质(C)胶质(D)沥青质14、AA004 原油中烷烃的碳原子个数为(C)左右是呈固态的碳氢化合物称为蜡。
(A)5~30 (B)5~17 (C)15~42 (D)32~5615、AA004 原油中的胶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为(A)。
油藏工程课后题答案 李传亮版

1 ρo
d
=−
1 ρo
os
ρo ρo
=− 2.7 (1)该地层水的总矿化度: 1 d ρo − ρo 2 d ρo = dP ρo dP
dP
1 dP ρo
SC=61900+768+11900+119000+230+35=193833 mg/l (2)各矿化物的当量浓度如下: 当量摩尔浓度=摩尔浓度×化学价 61900 N a+ + K + : ×1 = 2691.304 23.00 768 × 2 = 63.210 24.30 11900 Ca + + : × 2 = 593.812 40.08
从而,得出结论,1、2 与 3 层不连通; 计算 1、2 层的截距:
D1 = 10 − 7 × 1 = 3 D2 = 10.35 − 7 ×1.05 = 3 D1 = D2
故 1,2 层连通 ⑵也可以通过作图得出结论(略) ; 1.10、题干略 根据储量公式有:
N=
Ao hφ (1 − S wc ) ρ os 20 × 106 × 25× 0.15× (1− 0.25)× 0.85× 103 = Boi 1.2
= 3.984 ×107 (t ) 储量丰度: Ω0 =
N hφ (1 − S wc ) ρos 25 × 0.15 × (1 − 0.25) × 0.85× 103 = =1.992( t / m3 ) = A0 Boi 1.2
单储系数:
W0 =
N φ (1 − S wc ) ρos = = 79.68( kg / m3 ) A0 h Boi
ϕai =
ϕmax 14 = = 1.56 ϕmin 9
西南石油大学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李传亮)

1.8 简述油气藏的分类方法与主要类型。
答.油藏分类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储集层岩性。
储集层岩石为砂岩,则为砂岩油气藏,如果为碳酸盐岩,则为碳酸盐岩油气藏。
(2).圈闭类型。
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3).孔隙类型。
主要类型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
(4).流体性质。
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5).接触关系。
如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1.9 简述砂岩储集层与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区别。
答.大多数的碎屑岩都发育有开度较大的原生粒间孔隙,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开度较大的次生孔隙(裂缝,溶洞等),则可以成为好的储集层。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区别: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变化,通常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
有以下几点区别:1.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
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
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且后生作用复杂。
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
4.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
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
2.1某天然气样品的摩尔组成为C1H4(0.90),C2H6(0.06)和C3H8(0.04)。
若地层压力为30MPa,地层温度为80℃,试确定气体的相对密度和地层条件下的偏差因子;若把天然气视作理想气体,储量计算的偏差为多少?解.(1) 此天然气平均摩尔质量:M =∑M i∗x jM=16×0.9+30×0.06+44×0.04=17.96相对密度:γg=M / M ai r =17.96 /28.97 = 0.62气体拟临界压力:p pc=∑P ci∗x jp pc=4.6408×0.9+4.8835×0.06+4.2568=4.64MP a气体拟临界温度:T pc=∑T ci∗x jT pc=190.67×0.9+305.50×0.06+370×0.04=204.73K对比压力:p pr=pp pc=304.64=6.47对比温度:T pr=TT pc=353204.73=1.72查图2.1.2 可得偏差因子为0.92,理想气体偏差因子为1在此处键入公式。
油藏工程原理设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油层长 1 000 m,宽 200 m,原油粘度 4.0 mPa·s,地下水粘度为 0.68 mPa·s,生产压差为 1 MPa,绝对 渗透率为 1μm2。
试确定: (1) 绘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确定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 (2) 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的含水率fw(Swf)及含水上升率f′w(Swf); (3) 确定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及两相区中平均含水饱和度; (4) 确定该油层的无水采油量、无水采收率; (5) 确定当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为 0.5 时,油层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及油层采出程度。
0.45 0.8998 1.484528
0.5 0.9464 0.930949
0.55 0.9732 0.535764
0.6 0.9919 0.373844
0.65 0.9966 0.095178
0.7 1.0000
0
答:1) 对应水相渗透率为 0 的含水饱和度即束缚水饱和度;对应油相渗透率为 0 的含水饱和度为最大含
井 井 底 压 力 为 15.0MPa, 地 层 厚 度 为 6.0m, μ o=6.0mPa · s, μ
w=0.5mPa·s,rw=0.1 m,kro (Swc)=0.70,krw(Swm)=1.0,Swc=0.25, Swm=0.8, 地层均质,试计算当油水前沿为rf=50 m时的油井产量以及油井的见水时 间。
13. 在油田开发设计中,曾划分出两套开发层系,地层的特征是非均质结构,并含有很多小层和透镜体。
通过对储集层的实验室水驱油过程研究,确定第一和第二套层系的驱油效率系数分别为Ed1=0.7;Ed2=0.6,
在作小层平面图的基础上对油田的含油区布了不同井网,求出了第一、第二套层系的波及系数Ev1和Ev2与相 应的井网密度fwe1和fwe2之间的关系曲线,该曲线是线性的,关系式为:
西南石油油藏工程原理答案

1.7 简述油气藏的二个力学条件及其应用
力学条件之一:统一的油水界面 力学条件之二:统一的压力系统,即
➢任一点的实测压力满足同一个方程
p
D
➢任一点的折算压力都相等
Datum
1.15 简述油气藏命名的基本原则 孔隙类型→储集层岩性→圈闭类型→接触关系→流体性质
(孔隙)砂岩背斜边水凝析气藏 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潜山气顶底水油藏 1.25 某油藏埋深3000m,含油面积20km2,储集层厚度
0.124D
1 0.06 0.10 0.12 0.17 0.20 0.18 0.12 0.10 0.07
9
(2)几何平均
ln
1 n
n
ln j
j 1
(n 9)
ln 2.434
11.4%
1 ln 9 ln11 ln11 ln14 ln14 ln14 ln11 ln11 ln 9
把天然气视作理想气体,储量计算的偏差为多少?
解:(1)气体相对密度
g
Mg M air
Mg 28.97
3
M g y j M j j 1
M g 0.9016.043 0.06 30.07 0.04 44.097 18.01
g
18.01 28.97
0.62
(2)地层条件下气体偏差因子
3
ppc y j pcj 4.64MPa j 1
ln 0.18 ln 0.12 ln 0.10 ln 0.07) / 9
(3)调和平均
1 1 n 1 (n 9) 1 0.0889
n j1 j
11.2%
1 9
1 9
1 11
1 11
1 14
1 14
油藏工程课后题答案 李传亮版

1 ρo
d
=−
1 ρo
os
ρo ρo
=− 2.7 (1)该地层水的总矿化度: 1 d ρo − ρo 2 d ρo = dP ρo dP
dP
1 dP ρo
SC=61900+768+11900+119000+230+35=193833 mg/l (2)各矿化物的当量浓度如下: 当量摩尔浓度=摩尔浓度×化学价 61900 N a+ + K + : ×1 = 2691.304 23.00 768 × 2 = 63.210 24.30 11900 Ca + + : × 2 = 593.812 40.08
2π K1h( p1 − pw ) R µ Ln 1 RW
Q2 =
2π K2 h( p2 − p1 ) R µ Ln 2 R1
Qn =
2π K nh( pn − pn−1 ) R µ Ln n Rn−1
2π K1 h( p1 − p w ) 2π K 2 h ( p2 − p1 ) 2π K nh ( p n − p n−1 ) = = R1 R2 R µ Ln µ Ln µ Ln n RW R1 Rn −1
Wg =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该气田为中型气田且为中丰度;
G可采 = G × 60% = 9.66 ×109 ( m3 ) ;
销售收入为: 9.66 × 109 × 1 = 9.66 ×109 (元)
第二章
2.1 (1) 此天然气平均摩尔质量: M=∑Mi*yi=16.043*0.9+30.07*0.06+44.097*0.04=18.01g/mol 此天然气的相对密度: rg=M / Mair =18.01 /28.97 = 0.62 气体拟临界压力: Ppc =∑y i*Pci=4.6408*0.9+4.8835*0.06+4.2568*0.04=4.64 MPa 气体拟临界温度: Tpc =∑yi*Tci=190.67*0.9+305.5*0.06+370*0.04=204.73 K 对比压力: Ppr =P / Ppc =30 / 4.64= 6.47 对比温度: Tpr = T / T pc =(80+273.15) / 204.73= 1.72 查图 2.1.2 可得偏差因子为 0.93,理想气体偏差因子为 1 (2)天然气储量计算公式:G=AghФ(1-Swc )T scZ sc Psc/PiT iZ i 由此公式可以计算,按理想气体与按非理想气体所计算的储量的偏差为(除偏差因 子外,其他各项可以消掉) : R= (1/1-1/0.93)/(1/0.93)= 0.08=-8% 所以若按理想气体计算,储量比实际气体会少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简述油气藏的分类方法与主要类型。
答.油藏分类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储集层岩性。
储集层岩石为砂岩,则为砂岩油气藏,如果为碳酸盐岩,则为碳酸盐岩油气藏。
(2).圈闭类型。
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3).孔隙类型。
主要类型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
(4).流体性质。
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5).接触关系。
如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1.9 简述砂岩储集层与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区别。
答.大多数的碎屑岩都发育有开度较大的原生粒间孔隙,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开度较大的次生孔隙(裂缝,溶洞等),则可以成为好的储集层。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区别: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变化,通常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
有以下几点区别:1.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
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
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且后生作用复杂。
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
4.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
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
2.1某天然气样品的摩尔组成为C1H4(0.90),C2H6(0.06)和C3H8(0.04)。
若地层压力为30MPa,地层温度为80℃,试确定气体的相对密度和地层条件下的偏差因子;若把天然气视作理想气体,储量计算的偏差为多少?解.(1) 此天然气平均摩尔质量:M =∑M i∗x jM=16×0.9+30×0.06+44×0.04=17.96相对密度:γg=M / M ai r =17.96 /28.97 = 0.62气体拟临界压力:p pc=∑P ci∗x jp pc=4.6408×0.9+4.8835×0.06+4.2568=4.64MP a气体拟临界温度:T pc=∑T ci∗x jT pc=190.67×0.9+305.50×0.06+370×0.04=204.73K对比压力:p pr=pp pc=304.64=6.47对比温度:T pr=TT pc=353204.73=1.72查图2.1.2 可得偏差因子为0.92,理想气体偏差因子为1在此处键入公式。
(2)天然气储量计算公式:G=A gℎΦ(1−s wc)T SC∗Z scp scp i T i Z i由此公式可以计算,按理想气体与按非理想气体所计算的储量的偏差为X=1Z sc−1Z1Z sc=11−10.9210.92=−0.08=−8%所以若按理想气体计算储量比实际气体会少8%。
2.2试导出天然气的体积系数计算公式。
解. B g=V gV gs (1) ,V g=ZnRTP(2) , V gs=Z sc nRTP sc(3)由(1)(2)(3)式得:B g=P scZ sc T sc ZT P3.4岩石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各个阶段的孔隙度变化机制如何?本体变形过程中的孔隙度不变性原则有什么意义?答. 岩石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可以分为:压实阶段、岩石的压缩阶段和岩石的压熔阶段。
在压实阶段,随着深度的加大,沉积物受到的上覆压力也越来越大,疏松的沉积物受压不断趋于致密,骨架颗粒由疏松排列趋于紧凑排列,岩石孔隙度不断减小,孔隙度呈指数规律变化;在压缩阶段,岩石的排列方式不发生变化,岩石的孔隙度保持为常数;在压熔阶段由于太高的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岩石固体骨架颗粒开始熔化,孔隙度骤减直至为0,岩石矿物特征也开始消失。
本体变形过程中的孔隙度不变性原则在应用该原则进行油气储量计算时,直接采用地面岩心分析孔隙度即可,无需将其校正到地层条件,对油气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3.15试导出裂缝介质的渗透率与孔隙度和裂缝开度之间的理论关系式。
解.采用裂缝的密度n和宽度b来表示裂缝的特征。
n定义为:渗透面内裂缝的总长度与渗透面积的比,即 n=ln(1)裂缝的孔隙度ϕf=lbA=nb(2),A-裂缝岩样的渗滤面积渗滤端面上单位长度裂缝的液体流量:q=b 312μdpdx(3)若端面上裂缝的总长度为l,则岩石端面上流过全部裂缝的液体流量为:Q=l∗q=b3l12μdpdx(4)带入(2)式得Q=ϕf Ab212μdpdx(5)另一方面,假设该裂缝岩石的等效渗透率为Kf ,按达西定律:Q=K f Aμdpdx(6),由以上各式得K f=ϕf b 2124.1试计算3000m深度处正常压力地层中的上覆压力、骨架应力和流体压力。
假设地层岩石的孔隙度为20%,地层水密度为1g/cm3,骨架密度2.65g/cm3。
解.ρr=ϕρw+(1−ϕ)ρs=0.2×1+(1−0.2)×2.65=2.32g/cm3ρob=p air+G ob D=0.1+2.32×9.8×3=68.38MPap w=p air+ρw gD=0.1+1×9.81×3=29.53MPap s=p air+ρs gD=0.1+2.65×9.81×3=78.09MPa4.4试分析地层产生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的原因。
答:一般认为地层异常低压是由于从渗透性储层中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而人为造成的;地层异常高压是由于地层压力系统基本上是“封闭”的,即异常高压地层与正常压力层之间有一个封闭层,阻止或者至少限制了流体的沟通,具体成因有以下几种:沉积物的快速沉积,压实不均匀;渗透作用;构造作用;储存的结构。
4.5某地层中聚集了密度为0.6g/cm3的原油,已知A点的深度为1000m,B点的深度为2000m,C点距FWL的垂向距离为500m,D点的深度为3000m,试计算A,B,C和D点的地层压力;试判断A,B,C和D点的压力状态;试计算A,B,C 和D点的毛管压力;试分析A,B,C和D点地层流体的自喷能力。
解.(1)由图可知B 点为自由水面,则C 点深度为1500m,p fA=p wA=p air+ρw gD A=0.1+1×9.81×1=9.91MPap fB=p wB=p air+ρw gD B=0.1+1×9.81×2=19.72MPap fC=p fB−ρo gD BC=19.72−0.6×9.81×0.5=16.78MPap fD=p fB+ρw gD BD=19.72+1×9.81×1=29.53MPa(2)由题意可以得到各点静水压力:p fA=P wA P fB=P wB P fD=P wD所以αA=αB=αD=p fp wp wC=p air+ρw gD C=0.1+1×9.81×1.5=14.82MPaαC=p fCp wC=16.7814.82=1.13<1.2所以A.B,C,D点都是正常地层压力(3)A、B、D 三点的毛管力都为0;C 点为油藏p0o−p0w=(ρw−ρo)gD Bp0o−p0w=7.84MPap cC=p0o−p0w+(ρo−ρw)gD C=7.84−0.4×9.8×1.5=1.96MPa(4)A,B,D点的余压为p oA=p oB=p oD=p air对于C点:p0C=p fC−ρo gD c=16.78−0.6×9.81×1.5=7.95MPa因为p0C>p air所以,A、B、D 三点无自喷能力,C 点有自喷能力。
4.6某油藏3000m深度处的实测地层压力为31MPa,地层原油的密度为0.68g/cm3;3300m深度处的水层实测地层压力为33MPa,地层水的密度为1.0g/cm3。
若油藏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的排驱压力为0.3MPa,转折压力为0.5MPa,试分别确定油藏的油相压深关系方程和水相压深关系方程,计算油藏的第一、第二油水界面和自由水面的深度,并计算油水过渡带的厚度。
解:油相余压:p0o=p o−G o D o=p o−ρo gD o=31−0.68×9.8×3=11.008MPa 水相余压:p0w=p w−G w D w=p w−ρw gD w=33−1×9.8×3.3=0.66MPa 油相压深关系方程:p o=11.008+6.664D o水相压深关系方程:p w=0.66+9.8D w第一油水界面深度:D WOC1=p0o−p0w−p ct(ρw−ρo)g=11.008−0.66−0.5(1−0.68)×9.81=3.14km第二油水界面深度:D WOC2=p0o−p0w−p cd(ρw−ρo)g=11.008−0.66−0.3(1−0.68)×9.81=3.20km自由水界面深度:D FWL=p0o−p0w(ρw−ρo)g=11.008−0.66(1−0.68)×9.8=3.30km油水过渡带厚度:∆ℎ=p ct−p cdw o=0.5−0.3=64m4.8某油藏右端岩心分析的毛管压力特征数据为:p cd=0.1MPa,p ct=0.2MPa;东端岩心分析的毛管压力特征数据为:p cd=0.2MPa,p ct=0.4MPa。
若地层水的密度为1.0g/cm3,地层原油的密度为0.65g/cm3,东西端距离为2000m,试计算油水界面的倾角,并分析储集层的物源方向。
解.对于西端岩心:油水过渡带厚度∆ℎ1=p ct−p cd(ρw−ρo)g=0.2−0.1(1−0.65)×9.8=0.02915km对于东端岩心:油水过渡带厚度∆ℎ2=p ct−p ct(ρw−ρo)g=0.4−0.2(1−0.65)×9.8=0.0583km所以tanθ=∆ℎ1−∆ℎ2=0.0583−0.02915=1.4575×10−5所以倾斜角为arc tan1.45×10-5物源方向在西端。
4.9某探井的静压梯度测试数据见下表,油藏深度2800m,试分析所探地层的流体性质,并确定地层原始条件下的压深关系方程,最后确定地层的压力系数,并D,m 0 500 800 1100 1400 1700 2100 2400 2700 pi,MPa 13.00 14.00 15.33 17.33 19.33 21.33 24.00 26.00 28.00(1) 得到了两个直线段:① 线段斜率:Gp =2MPa/km ρ=Gp /9.8=0.2041g/cm 3 直线段截距:Pg =13MPa直线方程: Pg =13+0.0241D②直线段斜率:Gp =6.51MPa/km ρ=Gp /9.8=0.6643g/cm3 地层流体为油直线段截距:Po =10.34MPa直线方程:P O =10.34+0.6643gD静水压力:P W = P air +ρw gDD=2800m 时,P O =10.34+0.6643×9.8×2.8=28.57MPaP w =0.1+1×9.8×2.8=27.54MPa压力系数:α=P o w=1.04正常压力地层4.10某油井的静温梯度测试数据见下表,油藏深度2800m ,试确定该地区的温度与深度的关系方程,并分析油井所在地区的地温梯度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