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11.4《物质密度的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3.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2.难点: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体积的概念。

(2)提问:什么是密度?它有什么物理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2.理论讲解(1)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讲解密度公式: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3)讲解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kg/m³)。

3.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a.选择待测物质,用天平测量其质量。

b.用量筒测量待测物质的体积。

c.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d.记录实验数据。

(3)进行实验操作:a.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b.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质密度的计算结果。

(2)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5.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复习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理解密度概念:在理论讲解环节,我会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铅球比同体积的塑料球感觉更重吗?这就是因为铅的密度大于塑料。

物质的密度测量教案

物质的密度测量教案

物质的密度测量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

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

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

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物质的密度及其测定教案

物质的密度及其测定教案

【教案】物质的密度及其测定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掌握不同物质的密度的特点和测定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密度(1)密度的定义。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密度的单位。

2.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定(1)固体的密度测定法。

(2)液体的密度测定法。

3.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1)金属的密度比较。

(2)液体的密度比较。

(3)固体和液体密度比较。

三、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测定,从而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思考能力。

2.演示教学法: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密度,并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奥妙。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集体探讨有关物质密度的问题,并通过思维碰撞探寻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讲解(1)介绍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展示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

(3)学生进行笔记。

2.实验测定密度(1)通过老师的演示,展示固体密度的实验测定法和液体密度的实验测定法。

(2)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自行进行固体、液体密度的测定。

(3)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

3.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1)金属的密度比较:通过老师的演示,介绍不同金属的密度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液体的密度比较:通过实验测定法,让学生自行测定液体的密度并进行比较。

(3)固体和液体密度比较:通过实验测定和探究,让学生进行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比较。

4.深化学习(1)提出问题:开始开放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并进行集体探讨。

(2)答疑解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巩固前面的知识点。

(3)小结梳理:让学生进行梳理和总结,认识到物质密度的重要意义,并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己探究,感受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加深了对物质密度的理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引言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质在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程、化学等。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相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目的1.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3.熟悉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原理和仪器1. 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密度的定义:密度(density)是指物体的质量(m)与其体积(V)之比,即密度= 质量 / 体积。

•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 = 质量 / 体积。

单位通常为克/立方厘米(g/cm³)或克/毫升(g/mL)。

2. 实验仪器•秤:用于测量物质的质量;•定容器:用于测量物质的体积,如量筒、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取得实验所需的物质样品;2.检查实验仪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清洁实验仪器,确保无杂质。

2. 测量物质的质量1.将秤置于水平台面上,并调整至零位;2.用秤量取物质样品的质量;3.记录测量结果,并保留正确的有效数字。

3. 测量物质的体积1.将定容器放置在平板上,并调整至水平;2.将定容器充满液体,确保液面位于刻度线上;3.记录液体的体积,并保留正确的有效数字。

4. 计算密度1.使用上述步骤得到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计算物质的密度;2.注意单位的转换,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仪器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磕碰和摔落;2.清洁实验仪器时要使用适当的方法,避免损坏仪器;3.测量物体质量时要注意秤的准确性和稳定性;4.测量体积时要保证定容器的准确度和液面的水平;5.记录数据时要保留正确的有效数字和单位;6.注意密度的单位转换,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得到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数据。

根据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物质的密度。

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到物质的密度范围和平均值。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入】(部分,您可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新课导入】(部分,您可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实验操作】(部分,您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您可以讲解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

)【巩固练习】(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部分,您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引入密度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物理实验教案物质密度的测量

物理实验教案物质密度的测量

测物体的密度教学目的 1、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不规则固体及液体密度的原理。

2、测定不规则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掌握矿山天平的使用方法。

重难点 重点:1、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不规则固体及液体密度的原理。

难点:2、矿山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与演示相结合。

学时 3学时。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各种物质具有确定的密度。

测量密度可以确定物质的质料和组成成分,工业上常用于原料分析和地质岩矿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不规则固体及液体密度的原理。

2、测定不规则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掌握矿山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矿山天平,玻璃烧杯,外形不规则的蜡块和铜块,乙醇,Π形支架。

三、实验原理根据密度的定义M V ρ=,物体的质量可用天平测出,对外形规则的物体,容易测出其体积,从而得到其密度。

对外形不规则的物体,其体积难以直接测量,但可以采用流体静力称衡法,将物体体积的测量转化为对质量的测量,从而测出其密度。

本实验测量ρ﹤1的不规则固体及液体的密度。

1.ρ﹤1的固体设待测物在空气中的质量为2m ,体积为V ;辅助物(ρ﹥1)在空气中的质量为0m , 体积为1V ;辅助物浸没于水中的表观质量为1m ,待测物和辅助物连在一起后浸没于水 中的表观质量为3m 。

通过对水中物体的受力分析及阿基米德原理,易知:1001m g m g V g ρ=-(0ρ为水的密度) (1) 302010()m g m m g V g Vg ρρ=+-- (2)由以上二式可求得待测物体积123()/V m m m ρ=+-0,于是待测物密度 20123m m m m ρρ=+- (3)2.液体设辅助物()ρρ>液浸没于待测液体中的表观质量为4m ,则:401m g m g V g ρ=-液 (4)由(1)、(4)式可得待测液体密度 04001()m m m m ρρ-=-液 (5)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调天平底座的调平螺钉使天平底座水平。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其公式。

2. 实验原理:ρ= m/V。

3.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

4. 实验步骤:(1) 检查天平和量筒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待测物质。

(3)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

(4)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V。

(5) 根据公式ρ= m/V,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3. 教室环境:保持安静,座位有序排列,方便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公式:讲解密度的定义,演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示范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待测物质的密度。

5. 数据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回答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科第十一章第4单元导学案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设计者:
审查者:
日期:2012年9月5日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2、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
A、50mL,5 mL B、100 mL,2 mL C、250 mL,5 mL D、400 mL,10 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课后补记
(或教学反思)
课后补记
(或教学反思)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