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含答案)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叙述正确的是()①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过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北京、天津②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③不需开挖新河道,工程量较小④沿线地势南高北低,水可基本自流向北⑤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2.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B.有利于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C.大大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D.增加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丹江口水库,沿线经过湖北、河南、河北以及京津唐工业区的部分城市,没有经过山西;水源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因此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沿途现有工程较少,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较大;中线工程最大的优点是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中线工程在穿越黄河时需要开挖隧道。
②④⑤正确,故选D项。
第2题,海河流域是水源的调入区,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不会受到调水的影响,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不大,A项错;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是地下水位上升和不合理的灌溉,地下水位下降不会引起土地盐碱化问题,B项错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对;大量调水,可减小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D项错。
2.C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读河南省地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3题。
3.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水源C.交通D.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利用地势特点,实现自流输水。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同步讲义 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第2节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第1课时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一、细胞器之间的分工1.细胞的基本结构2.分离细胞器的常用方法:差速离心法。
3.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1)⎩⎪⎪⎨⎪⎪⎧名称:线粒体结构:双层膜⎩⎪⎨⎪⎧外膜内膜⎩⎪⎨⎪⎧ 附着酶向内折叠成嵴;增大膜面积基质:含有少量DNA 和RNA功能: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 “动力车间”分布:几乎所有真核细胞(2)⎩⎪⎪⎨⎪⎪⎧名称:叶绿体结构⎩⎪⎨⎪⎧双层膜:外膜和内膜 基粒⎩⎪⎨⎪⎧ 类囊体堆叠而成(增大膜面积)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少量DNA 和RNA 功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 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分布: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3)⎩⎪⎨⎪⎧名称:内质网分类⎩⎪⎨⎪⎧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结构: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 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功能: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分布: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4)⎩⎪⎨⎪⎧名称:高尔基体结构: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和大小不等的囊泡组成功能: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 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分布:几乎所有真核细胞中(5)⎩⎪⎨⎪⎧名称:溶酶体结构:单层膜包裹的囊泡状细胞器功能: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 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分布: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6)⎩⎪⎨⎪⎧名称:液泡成分: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蛋白质和色素等结构:单层膜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 细胞保持坚挺分布: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7)⎩⎪⎨⎪⎧名称:核糖体结构:无膜,含RNA 和蛋白质功能: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分布: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于粗面内质网上(8)⎩⎪⎨⎪⎧名称:中心体结构:无膜,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分布: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4.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醇课件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CH2=CH2↑ + H2O
H OH
断键位置: 反应时乙醇分子断的键是C—H与C—O。
脱去 —OH 和与 —OH 的碳原子上的1个H
HH
HH
H−C−C−O−H
C=C
HH
HH
(四)氧化反应
a. 可燃性 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
(2)催化氧化:
Cu / Ag 2CH3CH2OH+O2 加热
油状液体 [断裂化学键的位置] ②的-OH
[实质]卤原子取代羟基,-OH和H生成水
HH
HH HCCOH
④③② ①
强碱水溶,加热-X被-OH取代
卤代烃
醇 【应用】可用于制备卤代烃
氢卤酸,加热-OH被-X取代
(二)取代反应—— ③ 成 醚 反 应
③ 醇 分 子 间 的 取 代 反 应 两醇脱去一个水分子生成 浓H2SO醚4
沸点:
CH3CH2OH
78℃ 197℃
CH3CH2CH2OH
97℃ 290℃
溶解度g/100 g水
甲醇 互溶
乙醇 互溶
正丙醇 互溶
正丁醇 正戊醇
7.7
2.6
硫粉
正己醇 0.59
三、 醇的物理性质
(1)沸点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低级醇和烷烃相比,低级醇的沸点远远 高于 烷烃。
②饱和一元醇,随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加,醇的沸点 升高。
CH3 CH3—CH—CH2—OH
OH CH3—CH2—CH—CH3
CH2—OH CH2—OH
2—甲基—1—丙醇
2—丁醇
1,2-乙二醇
三、 醇的物理性质
几种常见醇的物理性质
名称
【教案】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及其解析、教学目标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思考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A 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第1 课时。
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曲线的现实背景与几何情境,双曲线的几何特征与概念以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椭圆的基础上,先类比椭圆,从几何情境中抽象出双曲线的几何特征,进而得出双曲线的概念,然后建立它的标准方程,最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双曲线的定义、方程和实际应用。
本节课纵向承接椭圆和抛物线,横向为双曲线简单几何性质的探究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深化提高、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随后抛物线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类比价值,也为从整体上认识圆锥曲线提供了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强化了几何概念的抽象过程,充分发挥了坐标法的核心纽带作用,进一步贯彻了“先用几何眼光观察与思考、再用坐标法解决”的研究策略,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素养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双曲线的几何特征,双曲线的定义以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能从几何情境中抽象出双曲线的几何特征,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2)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运用坐标法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立曲线的方程的方法,发展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素养。
2.教学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1)能通过观察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绘制双曲线的过程,明确双曲线上的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明确双曲线的几何特征,形成双曲线的概念。
(2)能认识建立双曲线标准方程的过程与建立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是类似的。
能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根据双曲线上点的几何特征,列出双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方程,进而化简所列出的方程,得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认识获得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水的电离(学生版)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1课时水的电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认识水的电离,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
2.能运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模型分析水的电离、分析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3.会计算酸碱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或c(OH-),能分析应用水的电离平衡曲线。
一、水的电离平衡1.水的电离(1)水是一种极弱的。
(2)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2O H3O++OH-,简写为H2O H++OH-。
(3)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2.水的离子积1.某温度时,水溶液中K w=4×10-14,那么该温度比室温(25 ℃)高还是低?该温度下纯水中c(H+)是多少?提示。
2.水的离子积常数K w=c(H+)·c(OH-)中H+和OH-一定是水电离出来的吗?提示。
1.下列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因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是K w=c(H+)·c(OH-),所以K w随溶液中c(H+)和c(OH-)的变化而变化B.水的离子积常数K 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电离是同一个物理量C.水的离子积常数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D.水的离子积常数K 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电离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量2.与纯水的电离相似,液氨中也存在微弱的电离:2NH3NH+4+NH-2。
据此判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液氨中含有NH3、NH+4、NH-2等粒子B.一定温度下,液氨中c(NH+4)·c(NH-2)是定值C.液氨中电离达到平衡时,c(NH3)=c(NH+4)=c(NH-2)D.只要不加入其他物质,液氨中c(NH+4)=c(NH-2)二、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H2O H++OH-ΔH>0的影响,并填写下表: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c(H+)c(OH-)水的电离程度K w升高温度加入HCl(g)加入NaOH(s)加入活泼金属(如Na)加入NaHSO4(s)(1)升高温度,若K w增大到1×10-12,则纯水电离出的c(H+)=1×10-6 mol·L-1()(2)在纯水中加入少量酸,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K w减小()(3)25 ℃时,若溶液中c(H+)=1×10-6 mol·L-1,则溶液中c(OH-)=1×10-8 mol·L-1()(4)常温下,加水稀释稀醋酸溶液,溶液中所有的离子浓度都减小()(5)不同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相等的()分析下列过程中H2O的电离程度的变化(25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作业设计

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回答3~4题。
3.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①气压带内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热干B.上升湿热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A.东南风、西北风B.东南风、西南风C.东北风、西南风D.东北风、西北风6.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浙江绍兴模拟)下图为“全球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若乙气压带的成因是热力原因,则②处盛行( )A.西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东南风8.若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极锋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为极地高压带B.甲为副热带高压带C.②风带为信风带D.①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压带 B.极地高压带C.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10.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下图中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箭头表示大气环流的方向。
读图,完成11~12题。
1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环流圈为高纬度环流圈B.该环流圈为低纬度环流圈C.甲地为副热带高压带D.乙地为赤道低压带12.若南半球出现类似上图的环流,下列模拟绘制的甲气压带两侧风带的分布,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根据地球呈顺时针的方向自转,可知该图所示为南半球部分区域。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分子晶体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01
分子晶体
二、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知识小结:分子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 大,熔沸点越高。 ②若分子间存在氢键,则分子间作用力较大,熔沸点较高。 ③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分子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④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中,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01
01
分子晶体
三、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科学 ∙ 技术 ∙ 社会 天然气水合物——一种潜在的能源
天然气分子藏在水分子笼内
01
分子晶体
例4. 正硼酸(H3BO3)是一种片层状结构的白色晶体,层内的H3BO3 分子通过氢键相连(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正硼酸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B.H3BO3分子的稳定性与氢键有关 C.分子中硼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 D.含1 mol H3BO3的晶体中有3 mol氢键
分子晶体
二、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例3.下列性质适合于分子晶体的是( C )
①熔点1070 ℃,易溶于水,水溶液导电
②熔点10.31 ℃,液态不导电,水溶液导电
③能溶于CS2,熔点112.8 ℃,沸点444.6 ℃ ④熔点97.81 ℃,质软、导电,密度为0.97 g·cm-3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当冰刚刚融化为液体水时,热运动使冰的结构部分解体,水分 子间的空隙减小,密度增大,超过4℃时,由于热运动加剧,分 子间距离加大,密度逐渐减小。
01
分子晶体
三、分相似,但H2S晶体中,一个H2S分子周围有12 个紧邻分子,而冰中一个水分子周围只有4个紧邻分子,为什么?
例2.正误判断 (1)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在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和 分子间作用力( × ) (2)分子晶体熔化时一定破坏范德华力,有些分子晶体还会破坏氢 键( √ ) (3)分子晶体熔化或溶于水均不导电( × ) (4)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 × ) (5)水分子间存在着氢键,故水分子较稳定( × ) (6)H2SO4为强电解质,硫酸晶体是能导电的( × ) (7)SiCl4晶体是分子晶体,熔点高于CCl4( √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1课时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醋酸是一种弱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醋酸的电离方程式是,其电离常数表达式是K a=。
(2)若将少量盐酸加入醋酸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平衡移动(填“向左”、“不”或“向右”,下同),溶液中c(H+)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加入醋酸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平衡移动,溶液的pH变化是。
(4)将足量的醋酸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此实验可说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
探究点一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极难电离。
(1)水的电离方程式是或简写为。
(2)K电离=。
(3)请你根据水的电离常数表达式,推导写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K w=。
(4)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 w=1.0×10-14,则纯水中c(H+)=mol·L-1;若某酸溶液中c(H+)=1.0×10-4 mol·L-1,则溶液中c(OH-)=mol·L-1。
2.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H2O H++OH-的影响,并填写下表:
[
1.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1)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 w。
(2)常温时,K w=1.0×10-14,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酸碱的溶液。
(3)不同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与c(OH-)总是的。
2.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1)因水的电离是热过程,故温度升高,会水的电离,c(H+)、c(OH-)都,水呈。
(2)外加酸(或碱),水中c(H+)(或c(OH-)) ,会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K w。
(3)加入了活泼金属,可与水电离产生的直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是K w=c(H+)·c(OH-),所以K w随溶液中c(H+)和c(OH-)的变化而变化B.水的离子积常数K 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电离是同一个物理量
C.水的离子积常数仅仅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水的离子积常数K 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电离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量
2.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 2O H++OH-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 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H,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 w增大,pH不变
探究点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请填写下表:
2.溶液的pH
(1)定义:pH是c(H+)的负对数,其表达式是pH=。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①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定溶液的pH范围)。
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利用试纸测定。
使用的正确操作为。
③利用pH计测定。
仪器pH计可精确测定试液的pH(读至小数点后2位)。
[归纳总结]
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在25 ℃的溶液中:
pH<7溶液呈性,pH越小,c(H+)越,溶液的酸性越;
pH=7溶液呈中性,c(H+)=c(OH-)=1.0×10-7 mol·L-1;
pH>7溶液呈性,pH越大,c(OH-)越,溶液的碱性越;
(2)在任意温度下的溶液中:
c(H+)>c(OH-)溶液呈性;c(H+)=c(OH-)溶液呈性;c(H+)<c(OH-)溶液呈性。
用c(H+)、c(OH-)的相对大小来判断溶液酸碱性,则不受温度影响。
[活学活用]
3.下列关于溶液的酸碱性,说法正确的是()
A.pH=7的溶液是中性B.中性溶液中一定有c(H+)=1.0×10-7 mol·L-1
C.c(OH-)=c(H+)的溶液呈中性D.在100 ℃时,纯水的pH<7,因此显酸性
4.下列有关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条件下,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反之,碱性越强
B.pH<7的溶液,可能呈酸性
C.当溶液中的c(H+)或c(OH-)较小时,用pH表示其酸碱性更为方便
D.把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溶液中,测其pH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B.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C.在NaOH溶液中没有H+D.在HCl溶液中没有OH-
2.下列微粒中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且溶液的pH减小的是()
A.HSO-4B.Cl-C.Na+D.[··O··H]-
3.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A.溶液中c(OH-)>c(H+) B.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色的溶液
C.溶液中c(H+)=10-6 mol·L-1 D.pH<7的溶液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论是纯水,还是酸性、碱性或中性稀溶液,在常温下,其c(H+)·c(OH-)=1.0×10-14
B.c(H+)等于1.0×10-7 mol·L-1的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
C.0.2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是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的2倍
D.任何浓度的溶液都可以用pH来表示其酸性的强弱
5.某温度下纯水中c(H+)=2×10-7 mol·L-1,则此时c(OH-)=____________;该温度下向纯水中加盐酸使c(H+)=5×10-6 mol·L-1,则此时c(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利用下列试剂能否区分0.1 mol·L-1的硫酸和0.01 mol·L-1的硫酸?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能,简述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紫色石蕊试液②酚酞试液③甲基橙试液④蒸馏水⑤BaCl2溶液⑥pH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