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例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1105例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1105例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单用硫酸镁葡萄肉汤血液增菌培养方法能否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
方法:使用上述培养方法对某些住院部疑为败血症病人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1105份血液标本中77份分离出细菌,检出率为7%。
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细菌自身变异,此方法已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细菌的感染情况,需在做此方法培养的同时,加做厌氧培养,L型细菌增菌培养。
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
【关键词】血液;细菌;培养方法败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因此,做好血液细菌培养非常重要。
目前,某些医院仍是采用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进行血液增菌培养,此种方法的培养结果如何?我们自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我院住院患者疑似败血症病人的血液进行培养,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标本来源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住院部疑为败血症病人的血液。
培养基: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
1.2 方法。
一是采集病人血液5ml注入血液增菌培养基50ml中,置于5%CO2孵箱35℃培养,每天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一旦发现培养基有细菌生长,及时转种血平板,培养24小时35℃,然后进行细菌鉴定。
二是细菌鉴定。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
2.结果2.1 1105份血液培养结果。
1105份标本中有77份标本检出细菌,检出率约为7%,其病原菌构成比表1。
2.2 1105份标本在各年龄段中的细菌检出率,结果见表2。
3.讨论3.1 从表中可以看出,此培养基适合于对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而且细菌生长速度慢,病原菌检出率低,不能及时给临床提供培养结果。
人们针对这个问题生产了一种快速双相型血培养基[1],此种培养基既减少了操作繁琐引起的污染,有适宜某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生长,同时还能缩短培养时间。
3.2 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菌检出率仅7%。
115例不动杆菌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115例不动杆菌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目的了解就诊本医院患者不动杆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治疗和预防感染的理论依据。
方法本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的标本,采用美国德灵公司Autoscan4半自动鉴定仪对临床微生物样本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通过115例标本的检测,认为不动杆菌是引起呼吸系统及外伤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结论不动杆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性及耐药趋势,应引起临床方面高度重视。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the hospital patients do not mov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teria infection,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nfection. MethodsOur hospital in 2012 May to 2014 March and flat during outpatient specimens, the American Dade Behring Autoscan4 semi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samples. ResultsThe 115 cases were detected, that Acinetobacter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and trauma. ConclusionAcinetobacter infection status and drug resistance and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a, should cause clinical attention.Key words:Acinetobacter;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tibiotics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均自本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的标本,共检出不动杆菌115例。
血培养现状及结果分析

血培养现状及结果分析张敏;韩静;武文杰;吴铁男;李岩【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S2【摘要】目的了解血培养现状,回顾血培养成功和不足的原因,为提高菌血症诊疗水平提供提供参考。
方法血培养采用BD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和其配套的有氧和厌氧培养瓶成套采集标本,分析培养结果。
结果 2010年4月-2010年10月我院共检测1105份成套采集的血培养,仪器报阳性111份,非细菌生长的假阳性6份;11例为有细菌生长但分离的细菌为疑似污染菌;其余94例为确切感染菌。
6例无细菌生长中5例为只有有氧培养报阳性,1例为只有厌氧阳性。
有氧和厌氧同时阳性43例;只有有氧培养阳性47例,其中有5例为可能污染菌;只有厌氧阳性21例,其中有1例为可能污染菌。
专性需氧菌13例,没有分离到厌氧菌。
结论血培养的意识急待加强:在相同条件下血液培养次数直接影响雪培养的成功率。
血培养增菌培养基中含吸附抗菌药物有利于提高其阳性率。
血培养避免假阳性需要对采集者有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总页数】1页(P250-250)【关键词】血培养;影响因素;微生物【作者】张敏;韩静;武文杰;吴铁男;李岩【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067000;承德市中医院,067000;承德市妇产医院,067000;承德市双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67000;承德市丰宁县第二医院,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手工和全自动仪器血培养技术在新生儿血培养结果的对比分析 [J], 和绘华;郑瑞2.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分布及双份血培养法的价值分析 [J], 黄有平;李珺3.ICU患者血培养标本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何梅;邹灯秀;肖琦;黄素芳;熊杰4.ICU患者血培养标本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何梅; 邹灯秀; 肖琦; 黄素芳; 熊杰5.急诊科血培养阳性率与其他科室血培养阳性率对比分析 [J], 孙明芬;王大明;朱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血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分析

儿童血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分析游升荣;卢亚林【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年(卷),期】2012(18)4【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结合临床体征和抗生素使用情况对儿童败血症做出准确诊断。
方法:详细记录58例血培养阳性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对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诊断重新判定,对抗生素使用进行评估。
结果:58例血培养阳性病例只有28例符合败血症诊断,其中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分别有14例、9例和5例。
患儿表现有脓疱、脐炎、严重肺炎等,体检指标中体温、血沉和CRP升高及检出细菌较敏感的患儿符合败血症诊断的较多。
不同年龄段患儿用药均有不必要治疗和过度治疗。
结论:不同年龄段患儿均存在败血症的误诊。
患儿临床表现、检出细菌的种类以及对用药的反应有助于败血症的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治疗和过度治疗。
【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血培养;败血症;抗生素;过度治疗【作者】游升荣;卢亚林【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61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5【相关文献】1.血细菌培养阳性医院感染患者94例临床分析 [J], 李永敢2.重度腺病毒肺炎儿童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J], 张伟东; 寇丽; 王幸丽; 杨红; 张义堂3.清热凉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张灵华4.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160例临床分析 [J], 陈二玲;强萍;范倩;周紫薇;郑昌成;张磊;张旭晗;童娟;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汤宝林;朱小玉;姚雯;宋闿迪;皖湘;孙光宇5.222株儿童血培养分离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分析 [J], 朱德永;袁雕;陆兴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25份血液标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2125份血液标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候素君;李建新;王均梅;郑楠;战祥彩【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13【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者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便指导用药,提高诊疗效果。
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日照市中医医院2125份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共分离病原菌233株,阳性率为10.96%;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7株,占24.46%;革兰阴性杆菌174株,占74.68%。
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84.2%、4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不低于80.0%;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5.85%、28.1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
结论该院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具有多重药耐药性,因此应及时送检血培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总页数】3页(P1888-1890)【作者】候素君;李建新;王均梅;郑楠;战祥彩【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750份血液细菌培养与耐药性分析 [J], 张旻;卢少华2.血液细菌培养2254份与耐药性分析 [J], 刘筱玲;杨长顺;周细国;周秀萍;周旭3.781份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 [J], 赵雅;李秀娥4.108份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J], 朱芳;欧阳福桂;朱建未5.2006~2010年我院127份血液样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J], 卢利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杨士华【摘要】目的:监测和分析本院近3年的血液培养中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1月间送检的血培养标本19092份,采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培养,阳性标本分离菌株使用DL-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血液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20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7株,占53.6%;革兰阴性杆菌560株,占46.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率分别为24.6%、22.7%、12.7%、5.2%、4.4%.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分别为:0%、0.4%、3.3%,肺炎克雷伯菌均为0%.结论:血液培养病原菌种类复杂,耐药性差异大,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应加强血培养的监测,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3页(P329-331)【关键词】血液培养;病原菌;耐药性【作者】杨士华【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056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血流感染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致病原理为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表现为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存在,导致机体受到难以修复的损害,重者可致休克(Shock)、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可能致死[1]。
血液细菌培养是目前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
为了解病原菌在血液中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本院临床送检的血液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规范使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提供依据。
109例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分析

109例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分析对细菌种类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提供科学的医学证据,也有助于院内交叉感染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同时对细菌的药敏实验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临床合理和有效用药,本文从临床标本分离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05年8月~2006年4月,收集我院门诊、住院患者的痰、尿、大便、血、咽拭子、胸腹水、脓及分泌物等共109例样本。
1.2 培养基、药敏纸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K-B琼脂扩散法标准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判定。
2 结果2.1 细菌组成分类:由109例标本中分离出88例阳性标本,其中单一细菌感染病例75例,混合感染13例,主要病原菌的组成及分类见表1。
2.2 药敏结果分析:药敏试验共选择了18种抗菌素,75例G+、G-细菌的耐药性情况见表2。
3 讨论3.1 表1可看出培养出来的主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26.2%)、金黄色葡萄球菌(22.7%)、(大肠)埃希氏杆菌类(22.7%)、化脓性链球菌群(13.7%);白色念珠菌类和金黄色葡萄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它地区的报道,原因可能是本地区盲目乱用抗生素导致。
值得一提的是20例金黄色葡萄球感染者中,有4例来自于本院烧伤感染患者,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完全相同,高度怀疑是我院院内感染。
3.2 从表2可看出致病菌对常用的广谱抗菌素都产生了很高的耐药性,其中氨苄青霉素72%、苯唑青霉素72%、红霉素72%、SMZco 61.3%、四环素56%、氯霉素46.6%、氨曲南46.6%、复达欣42.6%。
这种现像可能是本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一直尚未开展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医师只有盲目开药而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加。
笔者认为在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医院,应建立细菌室,为临床医师合理科学用药提供医学证据。
3.3 本地区的真菌感染率明显增高,感染者年龄最大56岁,最小3个月,临床表现均为长期腹泻,抗菌素治疗无效,说明当地医生滥用抗菌素后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变成致病菌。
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报道与分析

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报道与分析目的观察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结果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方法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检验科当中,实施血液检测的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70例。
采集这7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清晨血液标本,选择适宜的培养瓶进行血培养,观察其血培养的情况、细菌分离情况、菌株分离情况、科室分布情况等。
结果对这7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后,统计瓶数为1000瓶,其中需氧瓶占65.00%,厌氧瓶占35.00%(P<0.05);阳性患者占84.29%,阴性患者占15.71%(P<0.05);主要分离出的细菌包括格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等,主要分布科室为儿科、血液科、ICU、呼吸科。
结论通过对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并观察其阳性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标签:细菌感染;血培养;阳性;结果在临床上,用来监测危重患者的病情、诊断患者血液细菌感染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采取血培养的方式[1]。
本文研究当中,旨在观察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结果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现将详情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检验科当中,实施血液检测的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70例。
其中,男性患者占42例、占比60.00%,女性患者占28例、占比40.00%,患者的年龄6~76岁、平均年龄为(49.76±10.16)岁。
所有实施血液检测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入院后,均经过病理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2]。
所有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均属于神志清晰、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明确、自愿接受本组研究、所有患者都能够做到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1.2方法对70例细菌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处理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集这7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清晨血液标本,共计收集范围在 5.00~10.00mL;②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使用抗生素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培养瓶进行血培养,本次试验选取的仪器为法国梅里埃3D血液培养仪[3];③对患者的血培养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检测仪观察显示为阳性结果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阳性时间实施平板分离,并根据其阳性时间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接种[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5例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单用硫酸镁葡萄肉汤血液增菌培养方法能否及时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
方法:使用上述培养方法对某些住院部疑为败血症病人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1105份血液标本中77份分离出细菌,检出率为7%。
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细菌自身变异,此方法已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细菌的感染情况,需在做此方法培养的同时,加做厌氧培养,L型细菌增菌培养。
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
【关键词】血液;细菌;培养方法
败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因此,做好血液细菌培养非常重要。
目前,某些医院仍是采用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进行血液增菌培养,此种方法的培养结果如何?我们自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我院住院患者疑似败血症病人的血液进行培养,现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标本来源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5月住院部疑为败血症病人的血液。
培养基: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
1.2 方法。
一是采集病人血液5ml注入血液增菌培养基50ml中,置于5%CO2孵箱35℃培养,每天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一旦发现培养基有细菌生长,及时转种血平板,培养24小时35℃,然后进行细菌鉴定。
二是细菌鉴定。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
2.结果
2.1 1105份血液培养结果。
1105份标本中有77份标本检出细菌,检出率约为7%,其病原菌构成比表1。
2.2 1105份标本在各年龄段中的细菌检出率,结果见表2。
3.讨论
3.1 从表中可以看出,此培养基适合于对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生长,而且细菌生长速度慢,病原菌检出率低,不能及时给临床提供培养结果。
人们针对这个问题生产了一种快速双相型血培养基[1],此种培养基既减少了操作繁琐引起的污染,有适宜某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生长,同时还能缩短培养时间。
3.2 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菌检出率仅7%。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滥用。
以及外界环境的改变造成细菌自身变异,此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临床需要。
国内的一些临床医学杂志刊登了提高细菌检出率的方法。
首先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反复多次多部位的抽血,在做上述培养的同时作厌氧培养[2]和L型细胞培养[3],必要时作骨髓培养。
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3.3 表2显示,1岁以内的新生儿和婴儿感染率最高,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新生儿Hageam因子XⅡ、补体C3、C5\gM趋势因子,特别是吞噬功能不足造成对细菌易感性的增加有关[4],败血症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表明,仅用硫酸镁葡萄糖肉汤培养基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还需做厌氧菌培养,L型细菌增菌培养,使用微生物分析仪快速培养、鉴定,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淑芳. 一种快速血培养瓶的研制[J].当代医师,1997.10.49[1].
[2] 董庆元. 败血症患儿厌养血培养639列[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1.40—42[2].
[3] 王建华. L型细菌与感染性疾病[J].医学综合,1998,1,29—32[3].
[4] 褚先秋.新生儿败血症和厌氧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39—40.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6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