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体液2235份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细菌培养标本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细菌培养标本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3 讨 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痰、 血、 尿、 脓液 、 分泌物以及 咽拭子 , 占9 7 . 0 6 %。7 9 4 株细菌 , G 一 菌株 5 3 5 株( 6 7 . 3 8 %) , G + 菌 株2 1 2 株( 2 6 . 7 0 %) 。分2 0 个属 6 1 个 种 。肠杆菌科4 1 0 株( 5 1 . 6 4 %) , 分1 2 个属3 2 种, 埃希菌属1 8 6 株, 克 雷伯 菌属9 8 株, 肠杆菌属8 8 株, 变形杆菌 1 0 株, 其 他肠 杆菌2 8 株。
医学前 沿 2 0 1 4 年第9 期
细菌培养标本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王 盛
( 1  ̄J J l 省 江油 市 中 医医 院 , 四川 江 油 6 2 1 7 0 0 )
【 摘 要 l 目的 分析 2 0 1 3 年我院3 2 2 7 份 细茵培养标本分布及7 9 4 株 细菌药敏 结果 , 为临床合理使 用抗 生素提供依据
占t t 2 3 . 4 3 %, 1 2 . 3 4 %, 1 1 . 0 8 %, l _ 2 6 %, 3 . 5 3 %;分 离 E S B L s 菌株 : 大
肠埃希菌 、 肺 炎克 雷伯菌 、 变形杆 菌分别为9 7 株, 2 4 株、 2 株。分离 率分别为5 2 . 1 5 %, 3 2 . 4 3 %, 2 0 . 0 %。非 发 酵 菌 1 1 7 株( 1 4 . 7 4 %) , 以假 单 胞 菌 、寡 养单 胞 菌及 不 动杆 菌 为 主 。铜 绿 假 单胞 菌 3 6 株, ( 4 . 5 3 %)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 2 株, ( 2 . 7 7 % o鲍曼不动杆菌3 0 株, ( 3 . 7 8 %) , 其他2 9 株。 G + 菌株2 1 2 株( 2 6 . 7 0 %) , 分别为葡萄球菌 1 4 5 株( 1 8 . 2 6 %) , 以金葡 、 表葡及溶葡菌为主 , 产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菌 株共2 3 株。 金葡9 9 株, MR S A 菌 株1 5 株, MR S A 分离率为1 5 . 1 5 %。 凝 固酶 阴性葡 萄球 菌共4 6 株, MR S C N菌株 1 5 株, M R S C N 分 离率 为 3 2 . 6 %。 肠球菌3 6 株( 4 . 5 3 %) H L R A 菌株9 株, 分 离率为2 5 . O %。 链球 菌共3 1 株( 3 . 9 O %) 。嗜血杆菌8 株( 1 . 0 1 %) ; 2 . 2 病原菌 主要药敏结果 详见表2 表2 病原菌株主要 药物敏感率( %)

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报道与分析

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报道与分析

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结果的临床报道与分析目的观察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结果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方法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检验科当中,实施血液检测的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70例。

采集这7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清晨血液标本,选择适宜的培养瓶进行血培养,观察其血培养的情况、细菌分离情况、菌株分离情况、科室分布情况等。

结果对这7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后,统计瓶数为1000瓶,其中需氧瓶占65.00%,厌氧瓶占35.00%(P<0.05);阳性患者占84.29%,阴性患者占15.71%(P<0.05);主要分离出的细菌包括格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等,主要分布科室为儿科、血液科、ICU、呼吸科。

结论通过对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并观察其阳性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标签:细菌感染;血培养;阳性;结果在临床上,用来监测危重患者的病情、诊断患者血液细菌感染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采取血培养的方式[1]。

本文研究当中,旨在观察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结果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现将详情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检验科当中,实施血液检测的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70例。

其中,男性患者占42例、占比60.00%,女性患者占28例、占比40.00%,患者的年龄6~76岁、平均年龄为(49.76±10.16)岁。

所有实施血液检测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入院后,均经过病理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2]。

所有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均属于神志清晰、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明确、自愿接受本组研究、所有患者都能够做到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1.2方法对70例细菌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处理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集这7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清晨血液标本,共计收集范围在 5.00~10.00mL;②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使用抗生素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培养瓶进行血培养,本次试验选取的仪器为法国梅里埃3D血液培养仪[3];③对患者的血培养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检测仪观察显示为阳性结果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阳性时间实施平板分离,并根据其阳性时间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接种[4]。

临床血液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

临床血液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

临床血液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摘要】目的调查血液培养中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

方法1995/2004血液培养标本用荧光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ec9120)进行培养,阳性标本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进行鉴定,药敏采用KB法。

结果在3 104份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31株,阳性检出率为10.7%。

病原菌以革兰阳性(G+)需氧球菌居首位(50.3%),革兰阴性(G-)需氧杆菌次之(44.7%),真菌占3.0%,厌氧菌占1.1%。

血液培养中的G+球菌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较为敏感,G-杆菌对亚胺培南、舒普深、丁胺卡那较为敏感。

结论血液培养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G-杆菌次之;儿童血液培养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亚胺培南对G+球菌和G-杆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lood specimens in patients with fever in our hospital from 1999-2007,Methods Blood specimens were cultured by Bactec 9120? Fluorescent Instruments.The colonies of the specimens yielding growth were identified by the Vitek32 Instruments and KB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s.Results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one bacteri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a total of 3104 blood culture specimens,with a positive rate of 10.7%.Of the identified bacteria,G+ cocci accounted for 50.3%,G-bacilli accounted for 44.7%,fungi accounted for 3.0%,and anaerobian accounted for 1.1%.The susceptibility rates of G-bacilli to Imipenem,Amikacin and cefoperazone/sulbactam were high.The susceptibility rate of G+ cocci to vancomycin and Imipenem were also high.Conclusion G+ cocci prevail over G-bacilli in the blood specimens.The staphylococci are the chief bacteria in the childrens blood specimens.Both G+ cocci and G-bacilli are sensitive to Imipenem.【Key words】Blood culture; Pathogens; Drug resistance,Multiple; Isolated identification血液培养阳性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血液标本培养病原菌的分析及耐药分析

血液标本培养病原菌的分析及耐药分析

患者从 病房转到抢 救室 , 这样一方 面减少其他 患者家属 的围观 与 议论 , 另 一方 面抢救 室设 施 齐全 可 以应 对 随时发 生 病情 变 化, 有利 于抢 救 , 同时患 者及家 属也 能体会 到护 士对 此 问题 的
重视 和关心 。当然 千万不要 一味强调转 移患者 , 坐等轮椅 或平 车 的到来 而失去 用 药时机 , 需 现场用 药 的患者 , 用药 以后再 把
血液标本培养病原 菌 的分析及 耐药分 析
郄 永强 , 周会 杰
( 濮 阳市安 阳地 区医院,河 南 濮阳 4 5 5 0 0 0 )
摘要: 目的 监 测和分析我 院最近两年来感 染患者 中引起 血液感 染的常见病原茵的分布及对 常见抗生素的耐 药情 况, 指导 临床 合理使 用抗生素。方法 血 液培养标本 用 B A C T /A L E R T 3 D全 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 培养检测 , 阳性株 用法国生物 梅 里埃公 司VT T E K2 - C o mp a c t 鉴定 系统进行 细菌鉴 定及 药敏 分析 。 结果 2 8 4 5 份血液培养标本 中分 离 出病原 茵 1 9 5 株,
静 脉以延误抢救护用药 时机 。这时还应嘱患者平 卧 、 注意保暖 、
给予吸氧 , 同时紧急呼叫医生到场 。
范严重和群体性药 品不 良反应 的发 生 … 。 总之 , 护 士在 发生 药品不 良反应( AD R) 时要规 范操作 , 动 作轻 柔 , 态度 和蔼 , 严格 遵循 “ 三查 七对 ”原则 , 遇到 紧张 的患 者应安慰 交谈 以转 移其注意力 , 遇到特殊 用药时可 以与医师联 系, 或通知 医师到场后再用 药 , 输 液中嘱患者放 松 , 先慢 后快 的 原 则。在 输液 过 程 中 出现 不 良反 应是 难 以避 免 的 , 但 只要 操

血液培养分析报告

血液培养分析报告

血液培养分析报告报告编号:2021-BCA-001主题:血液培养分析报告日期:2021年10月25日接受单位:XX医院临床实验室接受人:XX医生概况:血液培养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本报告旨在提供对患者血液培养结果的详细分析和解读,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果分析:根据我们对样本的检测,初步结果显示在患者的血液培养中检测到了一种细菌。

该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所致。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病原体,能引发各种严重感染,包括肺炎、血流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根据目前的初步结果,我们无法进一步确定这种细菌的具体种类,因此推荐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推测感染来源:通过对患者病史的了解以及当前初步结果的分析,我们推测该细菌的感染可能源于患者的肺部。

由于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分析结果,这一推测仅供参考。

针对肺部感染的可能性,我们建议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特别关注肺部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治疗建议:考虑到细菌感染可能由多种不同的细菌引起,我们鼓励医生尽快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这将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我们建议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身体状况。

抗生素疗法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但必须注意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并遵循适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我们建议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我们也鼓励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尤其是对于感染严重、病情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和全面的治疗措施以及长期的随访护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临床判断。

确切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的判断来制定。

结论:本报告提供了对患者血液培养分析结果的初步解读和分析。

根据当前结果,初步检测到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具体种类尚待进一步确认。

推测感染可能来自肺部。

细菌学检验结果解读及与临床的沟通

细菌学检验结果解读及与临床的沟通

天然耐药
肠杆菌 科细菌
抗菌药物 及获得性耐药
青霉素,糖肽类,夫西地酸, 大环内酯类,链阳菌素,利福平 达托霉素,利奈唑胺,林可酰胺
头孢类:三代头孢40~70%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10~20%,
庆大霉素40~70% 喹喏酮类:70~80% 碳青霉烯类:罕见 头霉素:不同菌属有所不同 复方磺胺:50~70%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大肠 肺克 变形
非产ESBL
产ESBL
30%~70%
一般感染:二代、三代头孢± 氨基糖苷,氟喹诺酮 重症感染:三代头孢
对β内酰胺类和氨曲南耐药, 对其它抗菌药物交叉耐药 治疗: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010年CLSI修改了药敏实验标准 可以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三代头孢
一代、二代头孢(唑啉、孟多、呋辛) 头孢西丁、氨基青霉素、青霉素、 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利福平 林可酰胺、链阳、达托霉素,利奈唑胺
非发 酵菌
不动杆菌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 磷霉素,甲氧苄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 同不动杆菌,对四环素/替加环素耐药
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
同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和碳青霉烯 头孢哌酮,替卡西林,氨基糖苷耐药, 对甲氧苄啶耐药,但对复方磺胺类敏感
(更加重要) 改善患者全身情况(非常重要):器官功能支
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 高血糖等
回答几个临床问题
6、药敏试验为敏感的药物,为什么 临床治疗无效?
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并 不等同;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 感≠治疗有效。
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 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 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 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药敏试验药物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

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结论及分析

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结论及分析

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结论及分析一、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报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细菌的生长速度和数量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我们观察到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供应下,细菌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及缺乏营养物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2、不同的细菌菌株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

我们在实验中采集了几种常见的细菌样本,并观察到它们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的速度和数量存在差异。

这表明不同的细菌对于环境条件和营养物需求有所不同。

3、细菌的形态在不同生长阶段可能发生变化。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细菌在菌落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分裂和聚集等现象。

这进一步证明了细菌的繁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实验分析: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细菌的人工培养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首先,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对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繁殖是一种快速且效率很高的方式,因此,细菌的培养也常被用于制备和生产许多重要的生物药物和化学物质。

对于不同细菌的生长条件和需求的了解,有助于优化人工培养的过程和提高生产产量。

其次,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也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感染是很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了解细菌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对细菌感染的传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人工培养实验,我们可以研究细菌菌株的特性,包括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抗性等,从而提供更好的防控措施。

最后,细菌的繁殖也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相关。

了解细菌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情况有助于预测和控制其对环境和食品的影响。

人工培养实验可以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来评估和监测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

总之,通过本次细菌人工培养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细菌生长特性的理解,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方法。

细菌的人工培养研究将继续推动我们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和应用的发展。

急诊科常见细菌培养病例分析与处理

急诊科常见细菌培养病例分析与处理

急诊科常见细菌培养病例分析与处理急诊科作为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接收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并进行迅速诊断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原细菌的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将针对急诊科常见细菌培养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处理方法。

细菌培养案例一:肺炎一位50岁男性患者因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前来急诊科就诊,经过医生询问和体检后,怀疑其患有肺炎。

为了确认病因,医生进行了细菌培养。

结果显示,细菌培养菌落呈革兰氏阳性菌,并经过进一步鉴定,确认为肺炎链球菌。

针对这一结果,医生立即给予患者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细菌培养案例二:尿路感染一位28岁女性患者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就诊于急诊科,医生怀疑其患有尿路感染,并通过细菌培养来确定病原菌。

培养结果显示,细菌菌落呈革兰氏阴性杆菌,进一步鉴定发现为大肠杆菌。

根据这一结果,医生为其开具了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细菌培养案例三:败血症一位60岁男性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初步诊断为败血症。

为了明确病因,医生进行了细菌培养。

培养结果显示,细菌菌落呈革兰氏阳性球菌,通过进一步鉴定,确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生选择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并加强了护理措施,包括静脉输入充足的液体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细菌培养案例四:创伤感染一位40岁男性患者因车祸而导致腿部严重创伤,伴有明显的红肿、渗液等症状,初步诊断为创伤感染。

为了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医生进行了相应的细菌培养。

鉴定结果显示,细菌菌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经过进一步鉴定,确定为铜绿假单胞菌。

根据这一结果,医生选择了敏感的抗生素,并进行了手术清创,加强伤口护理,以避免进一步的感染。

细菌培养案例五: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位35岁女性患者因皮肤红肿、疼痛、局部脓肿等症状就诊,初步诊断为皮肤软组织感染。

医生为其进行了相应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细菌菌落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并经过进一步鉴定,确定为溶血性链球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及体液2235份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15T14:56:27.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朴春子
[导读] 对微生物检验的一个非常重要项目就是进行血培养,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朴春子(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人民医院 113200)
【摘要】目的使用双相血培养瓶检测血液和体液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血液和体液标本共计2235份,使用双相培养瓶对其进行细菌培养,一周后进行检测。

结果在此次研究群体中,共检出细菌371份,其中350份临床意义阳性,有21份受外界污染。

血液培养的检出率为12.5%,体液培养的检出率为18.9%,其他为14.6%。

结论为了提高血液及体液细菌培养检测的阳性率,我们可以采用双相培养法,此种方法检测率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细菌培养双相血培养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1-02
在临床上,对微生物检验的一个非常重要项目就是进行血培养,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

对于败血症和发热的病人来说,病人的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菌,只能对病人进行血培养才能够确定[2]。

细菌在血液中数量少,故而,为了提高临床血培养检验的阳性率,从而可以提供确切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本研究对我院2235份血液和体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临床分析,采集样本全部采用双相血培养法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一周。

现将临床分析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血液及体液培养方法
1.1 样本内容
样本的来源:采集于2010年 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病人的血液及体液共计2235份。

其中包括血液样本1123份,体液样本505份,其中脑脊液为213份,胆汁为62份,腹透液为125份,胸腹水129分,穿刺液78份。

其中男性病人为1024人次,女性为700人次;病人的年龄区间为21~76岁,平均年龄为(42.3±6.2)岁。

1.2 检验设备
我院使用珠海美华生产的血培养瓶,使用半自动微生物检定系统 (美华MA120)、血培养仪为(美华BC64)进行分析,鉴定用药敏板也由珠海美华生产。

1.3 方法
此次的血液样本采集为病人在发热高峰期进行采集[3]。

对于有感染的病人,采集其感染灶附件的静脉血,同时,若病人患有亚急性心内膜炎,须从病人的肘或者股动脉进行标本采集。

在采集样本和送检及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一般采集的样本为10.0ml,根据要求将其放置到双相血液培养瓶中进行培养[4]。

每隔24h对固相和液相进行观察,如果出现浑浊或者出现菌落,则将其接种到血平皿和麦康凯平皿中。

根据Mieroscan的操作规程,对其进行相关的鉴定和进行药敏试验[5]。

根据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x-±标准差 (x-±S)表示。

2 结果
2.1 菌株种类
在血液和体液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350份,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05株,占58.6%:绿脓杆菌为57株,大肠杆菌102株,肺炎克雷伯菌46株;革兰氏阳性球菌144株,占38.8%,真菌有20株,占5.4%;其他菌有2株,占0.5%。

2.2 阳性检出的时间
本研究2235份样本中,对检测出的371株菌时间进行统计,在48h内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有320株,占86.3%;72h内检测出的链球菌有220株,占59.3%;真菌检测出的时间最长,大约为一周。

2.3 血液和体液培养结果
本研究2235份样本中,共检出细菌371份,其中350份临床意义阳性,有21份受外界污染。

血液培养的检出率为12.5%,体液培养的检出率为18.9%,其他为14.6%。

3 讨论
目前,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过度应用抗生素,使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感染及菌种的变异也随之发生。

本组研究培养出的350株细菌分布范围广泛。

大部分是革兰氏杆菌,同时,大多数细菌为条件性的致病菌,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相比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的多,若病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则潜伏的细菌可表达为阳性。

此外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使临床感染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需要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本次研究主要对需氧菌进行分析,未分析厌氧菌。

本院使用双相血培养瓶对样本进行培养,将血红素和嘌呤以及嘧啶、维生素B6等作为添加剂放入培养瓶中作为培养基,使得对营养条件要求非常高的链球菌也生长的非常好,相较于其他的肉汤培养基检出率明显提高。

血液和体液细菌培养的检出时间与所采集样本的数量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病人自身免疫系统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细菌培养检出时间与样本培养基的比例也有关,当培养基的数量是样本的5倍时,检出的时间会缩短。

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其细菌培养时间会增加,尤其是对于因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出现真菌感染的病人,其检出时间会非常缓慢。

本研究表明,为了提高血液及体液细菌培养检测的阳性率,我们可以采用双相培养法,此种方法检测率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陆明清,朱晓芸,朱君瑶.血培养病原菌分布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v.1803:245—247.
[2]陈益明、韦云龙、曹春来、徐立冬.新生儿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v.2103:678-680.
[3]区海萍、彭桂坚,罗丽贞.130例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现代医院,2011’v_l1;No.10103:71".273.
[4]林永恩,胡静云,陈栋,赖万强.全程CRP、WBC、ANC联合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J『1_海南医学,2011,v.2209:
104—105.
[5]阮小虎,李红妮,邵金辉.新生儿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及质量控制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v.22;No.10409:1ul一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