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我院127份血液样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合集下载

血液标本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血液标本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r a t i o n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t a i mi c r o b i a l s . Me t h o d s : t h e s p e c i me n s o f 2 0 0 9 - 2 0 1 1 , t h e h o s p i t a l b l o o d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i s o l a t e d p a ho t g e n i c b a c — t e r i a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s t a t u s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R s : i n 1 6 8 2 s p e c i me n s o f b l o o d c u l t u r e s we r e i s o l a t e d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o f 1 8 6 s t r a i n s .t h e t o t a l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1 1 . 0 6 %. G+ b a c t e r i a we r e n o t d e t e c t e d wi t h v a n c o my c i n r e s i s t a n t b a c t e i r a, G-b a c t e i r a o f i mi n e p e i s o u t h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a mi n i mu m. Co n c l u s i o n: b l o o d c u l t u r e p a t h o g e n s a n d b a c t e r i a c l i n i c a l s p e c i ic f p a t h o g e n i c b a c t e r i a a n d t h e i r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i s t h e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s o f nt a i b a c t e r i a l d r u g t o l e r a n c e . KEYW ORDS: Bl o o d c u l t u r e ; G b a c t e i r a; G— b a c t e r i a; D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分析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分析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分析吴绍莲;胡辛兰;池春燕【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1年至2010年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耐药性的改变.方法以梅里埃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以API板条或VITEK-2细菌鉴定药敏仅进行细菌鉴定,以K-B法或VITEK-2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本院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构成比2006年至2010年比2001年至2005年有显著下降;革兰阳性菌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真菌的构成比有显著上升.病原菌总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仍然是肠杆菌科细菌的首选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则是革兰阳性球菌的首选药物.结论我院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在近10年来已发生了显著改变,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有了明显上升.【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4页(P138-140,163)【关键词】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变迁【作者】吴绍莲;胡辛兰;池春燕【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Q939.92由于各种导管及内窥镜的检查等创伤性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大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各种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得血流感染的病人越来越多。

而病原菌的分布不断地发生变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为了临床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血流感染疾病,现对我院2001年至2010年血培养中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1 标本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1794株,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只统计1株。

1.2 仪器与试剂Alert/3D血培养仪及配套血培养瓶、API鉴定板条、VITEK-2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均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K-B法药敏纸片来自英国Oxoid公司;各种培养基来自郑州瑞贝特生物有限公司。

2006~2010年某医院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2006~2010年某医院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s r i s s l t d fo k n so a p e fh s i l e a in s d rn a u r s ,2 0 o De e e 1 t 0 0,we e c l c e . ta n ,io a e r m i d fs m l so o p t i d p t t u i g J n a y 1 t 0 6 t c mb r 3 s ,2 1 az e r o l t d e
氨 苄 西 林 耐 药 率 大 于 7 . o , 其 较 敏 感 的 抗 茵 药 物 有 哌 拉 西林 / 唑 巴坦 和 阿 米 卡 星 ( 2 ) 不 动 杆 菌及 铜 绿 假 单 胞 茵 对 2 o 对 他 < 5 。 庆 大 霉 素 、 布 霉 素 和 哌 拉 西 林 的 耐 药 率 已达 6 _ 5 ~ 9 . 7 , 其 较 敏 感 的 抗 茵 药 物 为 头 孢 吡 肟 和 哌 拉 西林 / 唑 巴 坦 ( 妥 l 8 4 7 对 他 <
( pa t n f o esHopi lo a src ,C o g ig 4 1 2 , h n ) De rme t Pe pl s t f Ban nDitit h n qn 0 3 0 C ia o a
Ab ta t0be t e To iv siaedsrb to n rg r ssa c fb cei nt i h s i 1 M eh d Al o o -e ei v sr c : jci v n e t t itiu in a d d u eit n eo a tr i hs o pt . g a a tos l f nrp t ie n t
关键 词 : 萄球 菌 , 黄 色 ;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 铜 绿假 单 胞 菌 ; 耐 药 性 葡 金

血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杨士华【摘要】目的:监测和分析本院近3年的血液培养中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1月间送检的血培养标本19092份,采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培养,阳性标本分离菌株使用DL-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血液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20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7株,占53.6%;革兰阴性杆菌560株,占46.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率分别为24.6%、22.7%、12.7%、5.2%、4.4%.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分别为:0%、0.4%、3.3%,肺炎克雷伯菌均为0%.结论:血液培养病原菌种类复杂,耐药性差异大,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应加强血培养的监测,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3页(P329-331)【关键词】血液培养;病原菌;耐药性【作者】杨士华【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056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血流感染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致病原理为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表现为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存在,导致机体受到难以修复的损害,重者可致休克(Shock)、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可能致死[1]。

血液细菌培养是目前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

为了解病原菌在血液中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本院临床送检的血液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规范使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提供依据。

我院血液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我院血液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我院血液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李庆华;郑桂仙;蔡木发;蔡静怡;熊丹;吴国才【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血液病房分离的所有致病菌进行分析,了解血液内科病原菌分布特点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共收集致病菌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8株(49.64%),革兰阳性菌99株(35.61%),真菌41株(14.75%).标本主要来源于血液117份(42.09%); 其次为痰液80份(28.78%).致病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氏菌(12.59%)、大肠埃希氏菌(10.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07%)、白色念珠菌(8.63%)、铜绿假单胞菌(6.83%)为主.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菌阳性率分别为28.57%和65.52%.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92.5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仍有较好敏感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仍较敏感.结论了解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对血液病房感染患者的经验性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2(018)020【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血液病;病原菌;耐药性【作者】李庆华;郑桂仙;蔡木发;蔡静怡;熊丹;吴国才【作者单位】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5240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感染是血液病房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的感染不仅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预后也有极大的威胁[1-2]。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应该参考不同病区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等流行病学资料[3]来制定,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对我院血液病房患者的278株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和统计分析。

2009-2010年临床标本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2009-2010年临床标本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2009-2010年临床标本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对本院分离出的2836株致病菌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分离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1770株,占62.4%,革兰阳性球菌352株,占12.4%,真菌589株,占20.8%。

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标本占45.2%,血占35.1%,尿占10.4%,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占前五位的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

结论临床标本分离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

应加强对怀疑感染病人进行细菌培养鉴定,以明确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尽早准确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临床培养标本细菌分布耐药分析对我院2009年1月~2010月12期间送检的临床各类标本,包括:痰、血液、尿液、大便、胸水、腹水、脑脊液、脓液等,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再做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标本来源我院2009年1月~2010月12月期间送检的临床各类标本。

1.1.2 培养基血平板及巧克力色平板、念珠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为购买的郑州博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Mac、SS、KIA、沙保培养基等为自配的培养基,干粉为杭州天和的产品。

1.2 方法1.2.1 不同类型临床标本接种相应的培养基。

1.2.2 菌种的鉴定病原菌经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梅里埃公司)进行鉴定,主要用两类鉴定卡,一类是针对G-菌用GNI、另类是针对G+菌用GPI。

操作过程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进行,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和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血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分析血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立即采集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同时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挑取纯培养菌落进行菌种鉴定,使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32株细菌中,主要的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ECO);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肺炎克雷伯菌(KPN)、肠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ABA)、铜绿假单胞菌(PAE);SAU和CNS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71.4%~85.7%之间,CNS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

ECO对哌拉西林、头孢噻亏、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77.8%。

结论:细菌的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密切关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病死率,采取一切措施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血培养细菌分布[1] 耐药率败血症【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79-01细菌耐药性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了解我院血培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感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1年1月—2012年8月送检的血培养共计492份,分离菌株32株,检出的阳性率为15.4%。

1.2 方法抗菌药物纸片和MH培养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细菌鉴定采用API细菌鉴定系统或按《全国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按照CLSI的K-B纸片法药敏试验操作标准。

1.3 质控每周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药敏纸片和MH平皿进行检测。

2 结果2.1 菌群分布我院分离的32株细菌中,菌群分布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株(28.1%);葡萄球菌属14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各为7株(21.9%);肺炎克雷伯菌3株(9.4%);肠球菌属3株(9.4%);鲍曼不动杆菌2株(6.3%);铜绿假单胞菌1株(3.1%)。

我院2010年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我院2010年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我院2010年细菌耐药情况分析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病原菌在构成和药物敏感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为了解这些变化,指导临床科室对感染的防治,对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575株细菌培养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和药敏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标本来源细菌培养标本取自2010.01.1~2010.12.31我院住院患者,共培养出575株细菌。

2 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细菌鉴定和MIC测定使用BACT—IST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制造),并以NCCLSM-7作为敏感度的解释标准,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为检测质控。

3 菌株分离结果从575份合格标本中,共分离出各种致病菌422例,标本阳性率为73%。

其中:表1葡萄球菌链球菌非发酵菌肠杆菌科霉菌绝对数 11 5 89 302 15占% 3 % 1 %21 % 72 % 3.6%在实验室分离出的422株细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GNR)占绝对大的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以及非发酵菌科中的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等。

革兰阳性球菌在我院实验室占比例虽小,但是其中的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和革兰阴性杆菌中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同为我院多重耐药菌株(MDR)的主要菌种。

2010年我院细菌室共分离出41例产ESBLS分离株和5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分离株。

多重耐药菌感染现已广泛在社区或医院中存在,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大。

因MDR感染应用常用抗菌药物(多数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后的效果大多欠佳,故已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见表2。

表24 讨论4.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生ESBL的典型菌,由质粒介导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等抗生素,具有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和舒巴坦)抑制的特点,它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进行耐药性扩散,使敏感株变耐药株引起交叉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2010年我院127份血液样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细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本院2006~2010年127份血液样本细菌培养结果及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半自动细菌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且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127份血液样本中共检出细菌、真菌共18株,阳性检出率为14.2%,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44.4%),革兰阴性菌6株(33.3%),真菌4株(22.3%)。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

结论血液中的病原菌分布较广,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抗生素滥用。

【关键词】血液;细菌培养;耐药性
目前随着各种介入性诊疗操作,导管留置的普遍开展,以及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1],细菌性血流感染的医院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2]。

因此对血液样本培养后分离出的细菌结果及耐药性研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富顺县人民医院药剂科127份血液样本细菌培养结果及细菌耐药性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06~2010年间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血液培养标本共计127份。

1. 2 方法抽取研究对象静脉血5~10 ml,将搜集到的血液样本置入专用的培养瓶后送检。

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全自动血培养仪,严格按照培养仪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35℃、24 h旋转培养, 10 min自动检测1次,阳性则报警,然后立刻将阳性标本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并向科室初报病原菌。

同时立即对阳性标本转种血琼脂平板及麦康凯平板,置35℃培养箱18~24 h,同时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作初步分析,观察病原菌生长情况。

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结果,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基础培养基和药敏纸片由英国oxoid
公司生产,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tb微生物鉴定。

2 结果
2. 1 细菌培养结果 127份血液样本中共检出细菌、真菌共18株,阳性检出率为14.2%,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44.4%),革兰阴性菌6株(3
3.3%),真菌4株(22.3%),具体情况见表1。

2. 2 耐药性如表2所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

3 讨论
对血液细菌培养准确地检测、分离和鉴定其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并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是进行医院感染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细菌耐药性及机体耐药性的重要手段[3]。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液中的病原菌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以革兰阳性菌最为常见,其次是革兰阴性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大量使用,真菌感染日益增
多,本研究共检测出4株,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这与文献[4]报道结果相一致。

临床诊断为败血症的患者,应尽量根据血培养结果,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无细菌学参考依据,在应用青霉素类、红霉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酌情考虑使用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药物[5],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血液中的病原菌分布较广,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抗生素滥用。

参考文献
[1] 朱芳,欧阳福桂,朱建未. 108份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亚太传统医药, 2008,4(12):116-117.
[2] 杨敬芳,李继红,王鑫,等. 6445份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谱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6):575-577.
[3] 张献. 2050例血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报道.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2(2):35-36.
[4] 陆明清,朱晓芸,朱均瑶,等.血培养病原菌分布调查及耐药性分析.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3):245-247.
[5] 李敏红.3960份血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中国
医疗前沿, 2010, 5(8):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