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效果探讨
《2024年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范文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篇一一、引言新生儿气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常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气胸等危重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实际的临床实践结果,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二、研究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高频振荡通气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生儿呼吸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高频率的通气振荡来达到稳定呼吸系统的作用,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呼吸暂停及缺氧等问题。
新生儿气胸患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改善呼吸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临床疗效分析(一)治疗效果根据临床实践结果,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明显改善,肺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气体吸收情况良好,气胸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二)疗效评估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评估指标来评价高频振荡通气的治疗效果。
包括: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改善情况;肺部X线检查的肺部气体吸收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等。
这些指标的改善情况均表明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气胸的治疗效果显著。
四、安全性分析(一)安全性评估从安全性角度来看,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气胸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经过严格的临床观察和评估,该治疗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尽管高频振荡通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如出现气胸复发、肺部感染等问题时,我们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等。
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结论通过对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实践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度呼衰的临床护理分析

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度呼衰的临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6-10-27T14:48:09.203Z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作者:孙佳[导读] HFOV治疗新生儿重度呼衰,并配以综合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金华人民医院 321000 作者简介:孙佳女 1982年11月汉族金华市婺城区本科主管护师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度呼衰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总结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收集重度呼衰新生儿临床资料,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共收治16例,均给予患儿HFOV治疗,并实施规范化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包含早期护理、病情监护、预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
结果:16例患儿经HFOV治疗后,痊愈出院者13例,治愈率81.25%;经规范化护理干预后,出现慢性肺损伤1例、气胸1例、颅内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8.75%。
结论:HFOV治疗新生儿重度呼衰,并配以综合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显著提升了患儿的生存质量,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度呼衰;高频震荡通气;治愈率;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392-01 高频震荡通气属机械通气方式的一种,较常频呼吸机比较,存在超生理通气频率、低潮气量、低压完成气体交换等优势特点,能够在短期内实现肺泡均匀膨胀,促进CO2排除,改善氧饱和度[1]。
新生儿重度呼衰是新生儿危重疾病,发病原因众多且病情急、发展快,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新生儿重度呼衰临床以往采用常规呼吸机治疗,临床疗效一般且易造成肺部损伤,并发症较多,近几年来HFOV治疗的应用逐渐广泛,治疗期间为提高临床疗效,需加强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16例重度呼衰新生患儿,男9例、女7例,收治时间均<出生后24h,胎龄35-41周、平均(38.24±1.16)周,体重2.0-3.7kg、平均(3.14±0.62)kg;所选新生儿存在重度呼衰,其原因如下:新生儿漏气4例、早产儿重度NRDS 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7例,足月儿重度窒息2例,按照新生儿呼吸衰竭相关标准,所有患儿均为重度呼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专科特色护理的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专科特色护理的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专科特色护理的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4例根据随机原则均分2组,在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期间,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专科特色护理方式,对其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
结果研讨组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专科特色护理的干预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可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频振荡通气专科特色护理;干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征属于儿科常见病症,多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而导致肺泡萎缩,患儿常伴有发绀、呻吟、吸气三凹征等表现,严重时可产生呼吸衰竭,情况较危急[1]。
高频振荡通气是通过超生理通气频率进行肺泡通气的一种先进方式,能够快速改善并纠正低氧血症[2]。
在治疗期间离不开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期间分组采用常规护理、专科特色护理干预方式,并对其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4例根据随机原则均分2组,在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期间,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专科特色护理方式。
纳入标准:患儿出生6小时内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频繁呼吸暂停表现,已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家属已知晓研究各个事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存在重度休克、窒息表现的患儿。
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分娩孕期28-37周,平均(33.72±1.17)周,男女比例26:21。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与传统通气方式比较
相比传统通气方式,HFOV能够更好地改善氧合和通气效率,减少机械通气相关的 肺损伤。
HFOV具有更高的呼吸频率和更小的潮气量,能够更好地保护肺组织,减少气压伤 和容量伤的发生。
此外,HFOV还能够降低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减轻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降低颅 内压等。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 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 供新的治疗选择。
高频振荡通气技术简介
01
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新型的机械 通气模式,通过高频率、小潮气 量的振荡气流来实现肺部通气。
02
该技术具有肺保护作用,能够减 少机械通气对肺部的损伤,同时 提高氧合效果。
新生儿呼吸机治疗现状
新生儿呼吸机治疗在临床应用广 泛,但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传统机械通气模式易导致肺气压 伤、容积伤和生物伤等,增加并
发症风险。
高频振荡通气作为一种新型的通 气模式,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
注和认可。
高频振荡通气原理
02
及优势
工作原理
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一种通过 高频率、小潮气量的振荡产生双向气 流,从而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方 式。
在HFOV中,气体以高频率(通常 >150次/分)在呼吸道内振荡,产生 的双向气流可有效地帮助肺泡进行气 体交换,同时减少了对肺组织的损伤 。
讨论
高频振荡通气通过快速、小潮气量的气体振荡,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和通气状况, 降低机械通气对肺部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由于高频振荡通气的特殊性, 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
作规范,确保患儿的安全和疗效。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PaO2PaCO2的影响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PaO2PaCO2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非侵入性通气支持技术,通过将气流以高频振荡的方式送入呼吸系统,从而促进肺泡的张开和气体交换,提高肺泡通气量。
相比传统机械通气,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具有较小的气道压力波动和更好的气体分布,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氧合和通气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对PaO2和PaCO2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这一治疗手段的信息,以期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PaO2和PaCO2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的目的包括:1.评估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儿氧合功能的影响。
3.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
1.3 研究意义研究表明,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并研究其对PaO2和PaCO2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理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通过呼吸面罩或导管将高频振荡气流送入患儿肺部,从而实现通气功能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基于气流振荡给予患儿呼吸支持,同时减少气道内的阻力和气体阻力,改善气体交换效果。
在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典型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组织弹性降低和肺泡塌陷,影响了气体交换和通气功能。
通过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气道内闭塞的发生,提高通气效果,减轻呼吸肌疲劳,改善氧合,并最终降低对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两组的PaO2、SaO2、PaCO2、pH水平以及治疗前后所有患儿的氧体积分、二氧化碳分压,并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1)治疗后,本组患儿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33.14±1.64)%与(39.64±8.51)mmH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患儿的PaO2、SaO2水平有明显上升,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经相应护理后,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家长放弃治疗,死亡率为5%。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减少死亡率。
标签: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传统治疗方法以机械通气(CMV)为主,但是CMV的通气压力难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而且容易造成肺组织气压伤,不适合在新生儿中推广[1]。
本文中将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原发病分类:肺透10例、肺炎6例,围生期窒息3例,脑炎1例;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率减缓、反应差,肺部细湿哕音增多为主。
1.2方法1.2.1高频振荡通气采用Stephnie呼吸机(德国),根据患儿的原发疾病与病情设置初设参数:平均气道压(MAP):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MAP为10-15 cmH2O;振荡压力幅度(△P)是提高患儿肺部通气的主要手段,治疗中将△P控制在35~45 cmH2O,以患儿胸廓有明显振动为标准;振荡频率(F)8-15 Hz(1Hz=60次/min),吸气时间(Ti)33%,治疗过程中吸气时间要保持不变[2]。
新生儿气胸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研究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9期117幸福生活指南新生儿气胸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研究刘 欣邢台市第三医院 新生儿科 河北 邢台 054000摘 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气胸的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疗效。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足月儿气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高频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治疗,高频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24h 后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指标。
结果 高频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新生儿气胸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气胸;高频震荡通气;临床疗效气胸在新生儿当中是一种常见疾病,若处理不够及时,不到位,则会对患儿生命带来威胁。
采用常频机械通气难以防治容量伤以及气压伤的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气胸的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高频振荡通气潮气量相对较小、气道压也相对较低,将其应用在气胸治疗中存在一定的优越性。
本研究为了对比常频通气和高频通气临床疗效,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足月儿气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足月儿气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高频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治疗,高频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方式进行治疗。
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患儿胎龄为37-42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9±2.3)周。
出生提质量在3000g-4000g 之间,平均提质量为(3600±2.3)g 之间。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接受通气治疗过程中,先对患儿进行心电图监视,并且确保温度和湿度达标,然后为患儿进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临床护理研究

3 讨论
1 . 2 . 2护 理方 法:对照组采取 常规护理 管理 ;观 察组在对照 组基 础之上给予呼吸 、皮肤、预防感染三方面护理 。具 体措 施如下:①呼 吸护理 :监测各项指标 ,注意呼吸机运转节律 ,如 出现 异常,及 时给 予调整 ,注意呼吸机各项参数 ,包括呼吸 比、潮气量 、呼吸频 率与病 人 的病情变化相符。在正常范围 内对患儿进行血气分析 ,保持湿度在 3 5 ℃ ̄ 3 7 ℃ 。同期过程 中减 少胸部震荡 幅度 ,使患 儿头部处于仰位 , 将 患儿 的气管插管充分舒展,完全打通气道 ,对 患儿进 行吸痰操作。 ( 2 )皮肤护理 :每隔 2 0 m i n翻 身一次,做好患儿受压皮肤检查 ,确 定无异常前提下进行按摩,力量轻缓 ,促进缓而血液循环 ( 3 )预防 感 染护理 :于重症监护室做好防感染措施 ,减少 患儿受感染几率,注 意各项管道 ,做好消毒和维护措施 ,对保温箱做好 消毒措施,防止细 菌感染 。 1 _ 3结果判断 比较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 时间、肺出血停止 时间、住 院时间、病 情结局 。
前言 :肺出血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 的为 中病情之 一,其病死 率高 。目前对于该疾病 主要 治疗 方式 为机械通气加支气 管内注入 药物 治疗【 1 】 。传统 的治疗手法有着通气压 力低 ,不足 以缓解患者肺 出血氧 合 的状况 ,但是给予高通 气压 力又会 造成肺组织气压伤 。低潮气 高频 通气 ( HF OV)是一种 临床新 出现的治疗方式 ,具有潮气量低 ,呼吸 压 力变化 小的特点, 已经成为应用较广 的方法之一 本研 究对 我院接 收 治疗 的肺 出血新生儿给予高频通气治疗并给予适 当的护理管理 , 获 得良 好 的效果 ,研究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方法 1 . 1研究资料 取2 0 1 0 年l 0月- 2 0 1 4年 l 2月间于我院 出生并行高频振荡通气 治 疗 的肺 出血新生患儿 6 8例 ,所 有患儿均符合 《 实用新 生儿学 》新生 儿肺 出血相关诊断标准 。 包括男孩 4 4 例、 女孩 2 4 例, 年龄在 1 . 5  ̄1 2 d , 平均年龄 为 ( 3 . 1 2 ±O . 5 3 )d ,早产儿 占 5 0 . 7 7 %,患者 Ap g a r 评分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效果。
方法在本院2016
年3月—2017年2月间接诊的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病患实施分组治疗,30例采用常规重症呼
吸衰竭护理方式的为A组,30例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高频振荡通气护理管理的为B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A组的76.76%;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
低于A组的2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新生儿
高频振荡通气中应用积极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
的发生率,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护理管理;
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是由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性肺炎、窒息复苏等多种原因所造
成的,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
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一种在高频率、较小压力下进行通气的新型机械通气方式,对于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2]。
但是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在进行高频振荡通气时给予有效的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在本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间接诊的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
衰竭新生儿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病患实施分组治疗,30例采用常规
重症呼吸衰竭护理方式的为A组,30例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高频振荡通气护理管理的为B组。
A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51±1.24)周;体
重2700—3600g,平均体重(3150±282)g。
B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7.91±1.26)周;体重2700—3700g,平均体重(3160±292)g。
对比两组新生儿
的一般资料,结果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1.2.1 A组采用常规重症呼吸衰竭护理。
1.2.2 B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高频振荡通气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① 通气前的准备行高频振荡通气前仔细检查呼吸机管道连接情况及运转是否正常,设
定初始参数为:△P:30cm、f:10Hz、FiO21.0、Pmean:12H2O。
② 呼吸气道护理管道保持气道的湿化和温度,每隔2—4h对气道进行一次湿化,湿度
以出现雾滴为准,温度控制在36—37℃。
③ 合理吸痰避免过多吸痰,是否吸痰根据气管插管内是否有分泌物及血氧饱和度等情
况判断决定,吸痰时负压不能过大,时间以10s左右为宜。
④ 密切监护在通气过程中应密切监护新生儿的通气反应、肤色、呼吸、体温、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动态观察动脉血气分析,观察胸廓振荡水平,注意两侧胸廓活动
是否对称,根据观察的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运行参数。
⑤ 防治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对痰液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检验结
果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参与指导。
⑥ 加强基础护理定时对新生儿的口鼻腔、眼部、脐部及皮肤进行清洁护理,定时翻身
并进行适当按摩,防止发生护理并发症。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
1.4数据处理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以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情况
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A组的76.76%,X2=4.2,,P<0.05,两组
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注:与A组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频振荡通气是以与新生儿肺部呼吸相近似的频率、低通气压及低潮气量进行机械通气
治疗,可避免普通机械通气可能造成的肺气压损伤[4]。
采用积极的高频振荡通气综合护理及
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新生儿呼吸氧合状况,缓解
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
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A组的76.76%;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A组的23.33%。
研究结果与陈锦秀等[5]研究报道具有相似性。
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少云,雷斌斌,陈雯雯.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护理[J]. 全科
护理,2015,13(35):3588-3589.
[2]李莉.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的护理管理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7):206-207.
[3]朱跟娣,张翠凤. 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气胸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抢救的护理[J]. 大
家健康(学术版),2016,10(3):209.
[4]孙丽娜.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5:169-170.
[5]陈锦秀,罗微.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 现代护理,2005,11(18):1561-1562.
作者简介:李赛颖出生(1982.10)籍贯:曲靖市沾益,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护师,主要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