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_郭军

合集下载

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同和西姆 斯 l , 纳里 、 3钱 】 鲁宾 逊 和塞 尔 奎 因【 分 别利 4 用 不 同 国 家 的 时 间序 列 数 据 和 截 面 数 据 验 证 了 该
定律 。 改 革开 放 以来 , 虽然 我 国 经济 不 断增 长 , 我 国 但
模型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因果关系及其就业交 叉弹性进行 了实证分析 , 为政府在全球金 融危机下 解决 就业 问题提 供政 策依 据 以制定适 宜 的政 策 。
作 者 简 介 : 晓 荚 , , 南 衡 阳人 , 南工 学院经 济管 理 系副教 授 、 士 , 研 究 方向 : 力 资本投 资 、 力 资本 与 区域经 济增 长 。 刘 女 湖 湖 硕 主要 人 人
41
l7 9 8
3 4 65
12 14 O 8 7 5
82 7 2. 3 O 6 0. 9 8 .9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9— 6 5 2 1 )5— 0 1— 4 10 30 (0 1 0 0 4 0
就业 是 民生 之 本 , 定 之基 。就 业 问题 解 决 的 稳
好坏 , 直接 关 系到人 民的 切身 利 益 。 当前 , 全球 金 融
危机 的影 响 还 在 不 断 深 化 , 国经 济 增 长 下 行 压 力 我
业的吸 纳 能力 有限 , 对 第三 产业 的就 业增 长有很 强 的促 进 作 用 ; 但 第三 产业对 就 业具有很 强吸 纳能 力 , 是拓 宽
就 业 渠道 的 良好 途径 。
关键 词 : 业 结构 ; 产 就业 ; 因果 检验 ; 业弹性 ; 业 交叉弹性 就 就
中 图分类 号 :2 F
产总值 G P和总就业人数 L 第 i D , 产业产值 G P 和 Di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杨小丽
【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2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模式的本质因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就业形势仍十分严竣.论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促进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优化就业结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的途径.
【总页数】3页(P142-144)
【作者】杨小丽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研究
2.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产业结构调整下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4.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健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问题研究
5."双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化改革促发展致力开拓创效益

深化改革促发展致力开拓创效益

深化改革促发展致力开拓创效益
郭军
【期刊名称】《中国合作经济》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深化改革促发展致力开拓创效益郭军黑龙江省鸡西市物资回收公司是全市供销社系统骨干企业之一。

自1992年新班子组建后,三年来,商品销售总额实现6565.5万元,相当于1992年以前9年的总销售量;利税总额实现348.3万元,相当于1992年以前11年的经...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郭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委政策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
【相关文献】
1.深化改革转机制开拓经营创效益 [J], 于守生
2.深化改革转机制开拓经营创效益 [J], 于守生
3.深化改革增活力开拓经营创效益 [J], 无
4.深化改革促发展致力开拓创效益 [J], 郭军
5.深化改革转机制开拓经营创效益 [J], 于守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目录》的通知

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目录》的通知

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5.06.04•【字号】冀人社字[2015]97号•【施行日期】2015.06.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目录》的通知冀人社字[2015]97号省直有关部门、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经专家组评审,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计85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43项,现将获奖课题目录印发。

按照《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规定,对获得一等奖的,向前5位主研人颁发结项和获奖证明;对获得二等奖的,向前3位主研人颁发结项和获奖证明;对获得三等奖的,向课题主持人颁发结项和获奖证明。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5年6月4日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优秀成果目录一、2014年度优秀课题(72项)(一)一等奖(9项)1、课题编号:JRS-2014-1042课题名称:河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课题负责人:马进军课题组成员:王改侠、李东雷、邢顺福、李国庆2、课题编号:JRS-2014-1129课题名称: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郝刚课题组成员:金欣、吴瑞红、张玉松、甄丽华3、课题编号:JRS-2014-1143课题名称:健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黄淑敏题组成员:张婷、高瑞果、赵亚宁、吕闽、温丽君、赵慧、贾玉洁4、课题编号:JRS-2014-2002课题名称:河北省农村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与完善思路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大学课题负责人:李林课题组成员:赵国荣、郭赞、李雅超、石菲菲、田雨、王义卿、赵美玲5、课题编号:JRS-2014-2007课题名称:新型农村集体养老保障模式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王健课题组成员:任喆、张悦玲、蔡梦雪、汲朋飞6、课题编号:JRS-2014-3011课题名称: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金红霞课题组成员:张玲、陈哲思、王亮、张冬燕、李珍、周羡蕾7、课题编号:JRS-2014-3016课题名称:河北省蔬菜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刘妍课题组成员:雷娜、王印华、高彦、王哲、周剑8、课题编号:JRS-2014-3028课题名称:独立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我省“绿色崛起”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课题负责人:张耀东课题组成员:姜乐涛、白向玮、赵娜、陈飞9、课题编号:JRS-2014-4003课题名称:“三位一体”复合模式预防“吃空饷”长效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燕山大学课题负责人:张立臣课题组成员:张云飞、张明、赵希海、张丽娜、张莉莉、赵翠玲(二)二等奖(27项)1、课题编号:JRS-2014-1001课题名称:雾霾治理视角下职工转岗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负责人:杨艳军课题组成员:侯建华、张冬静2、课题编号:JRS-2014-1004课题名称:河北省绿色经济转型压力下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路径选择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大学课题负责人:李少龙课题组成员:武晨静、杨光、杨竹晴、赵美玲、张德川、翟丽芳3、课题编号:JRS-2014-1018课题名称: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课题负责人:王大本课题组成员:冯薇、王轩、祖磊、吴忠迁、王素丹、鄢载鹏、崔毅、陈潇琪4、课题编号:JRS-2014-1024课题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我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新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闫雯课题组成员:李云飞、杨飞、路佳、李征、李晓利、国万忠、袁艳平5、课题编号:JRS-2014-1027课题名称: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马波课题组成员:张庆松、冯晨静、管春峰、张晓霞、马玉青、高峰、胡珊珊、张俊红6、课题编号:JRS-2014-1052课题名称:化解过剩产能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课题负责人:江朝力课题组成员:张玉伟、王东欣、时杰慧、顼玉卿、冯兰刚索贵彬7、课题编号:JRS-2014-1117课题名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雷娜课题组成员:冯伟、董浩洁、刘妍、张海涛、杜文丽、耿树海8、课题编号:JRS-2014-1121课题名称: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武丽霞课题组成员:王爱兵、任彦茹、吕艳波、杜荣、刘晓燕、陈玉欣、李冬、王辉、郝晓龙9、课题编号:JRS-2014-1141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马静课题组成员:陈冉、黄淑敏、田亮、盖海红、姜明霞、刘琳、冯颖10、课题编号:JRS-2014-1151课题名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王玉科课题组成员:贾志科、徐珊珊、董金秋、宇文宏11、课题编号:JRS-2014-1163课题名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刘占良课题组成员:杜玉林、李立增、王渝、秦伟、闫志刚、万涛、李君君、王立忠12、课题编号:JRS-2014-1168课题名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隐性就业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课题负责人:常学军课题组成员:何刚、邢士宾、唐艳芬、李炜、朱英群13、课题编号:JRS-2014-3025课题名称:基于隐性知识的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课题负责人:王颖课题组成员:杨双琪、张潇、刘志国、庞楠14、课题编号:JRS-2014-3055课题名称:河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侯建华课题组成员:杜文丽、任宏伟、张玲、陈蒙、卞艳艳、王惠贞、朱桂银、范艳芬、周士敏、赵静15、课题编号:JRS-2014-3056课题名称:适应河北省经济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朱树金课题组成员:徐冰、曹醒东、郭文婷、布秀敏、郭军城、李更良、金江昆、靖彩玲16、课题编号:JRS-2014-3058课题名称: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管理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课题负责人:陈婧课题组成员:孟媛媛、郝英君、孙璐17、课题编号:JRS-2014-3061课题名称:河北省海外人才引进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顾丹丹课题组成员:周超、王素玲、王远航、甄珍18、课题编号:JRS-2014-3067课题名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张帆课题组成员:边龙龙、杜冰、刘旭、周焕恩、庞洪秀、朱玉静、刘晓丽、邱丙中、罗文、左旭沿19、课题编号:JRS-2014-3071课题名称:河北省旅游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田宏课题组成员:张建春、张朝环、尹志欣、贾琰、胡静、李亚20、课题编号:JRS-2014-3075课题名称:如何引进京津人才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课题管理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李甡课题组成员:刘少芳、耿冬茹、党林林21、课题编号:JRS-2014-3083课题名称:京津冀一体化地理信息人才发展实证分析与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第三测绘院课题负责人:刘素平课题组成员:赵泽亚、杜佳树、张骏、刘一明22、课题编号:JRS-2014-3085课题名称: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省艺术研究所课题负责人:魏书君课题组成员:李聚光、梁瑞英23、课题编号:JRS-2014-4002课题名称:社会性别视角下基层公务员“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大学课题负责人:贾世要课题组成员:刘倩倩、李卫森、胡夕坤、王志云、魏英娟24、课题编号:JRS-2014-6006课题名称:民国时期的最低工资立法及其现代启示课题管理单位:河北金融学院课题负责人:蔡禹龙课题组成员:金纪玲、顾珣、张微、李紫烨25、课题编号:JRS-2014-7013课题名称: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课题负责人:郭雪慧课题组成员:李志敏、郑春媛26、课题编号:JRS-2014-9005课题名称:河北省渤海新区建设中地方文化变迁及现代城市文化构建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课题负责人:宋朝利课题组成员:XXX、崔文、李玉婷、王立校、李培杰、张红霞27、课题编号:JRS-2014-9008课题名称:河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张颖课题组成员:刘雅丽、刘春秀、刘佳宁、刘亚苹、高田娟、买月梅、周媛(三)三等奖(36项)1、课题编号:JRS-2014-1011课题名称:网络舆情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观价值导向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燕山大学课题负责人:李宁课题组成员:王晶、陆静、谢姝琳、赵悦、刘佳新、王妍妍2、课题编号:JRS-2014-1016课题名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课题负责人:王宇课题组成员:罗葆青、XXX、张慧川、张金珠、王倩、王卫波3、课题编号:JRS-2014-1028课题名称: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就业促进机制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为例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时君伟课题组成员:黄斐、杨薇、张竞乾、马倩影、杨素林、白璟4、课题编号:JRS-2014-1032课题名称:农业英语紧缺人才培养现状及就业前景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李艳玲课题组成员:王子贤、牛亚卿、姬振亭、刘冀、刘畅、姜志芳5、课题编号:JRS-2014-1034课题名称:河北省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袁永军课题组成员:冯晨静、李娜、乔路昆、白杨、王晓朴、余良川6、课题编号:JRS-2014-1066课题名称: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唐山师范学院课题负责人:常秀芹课题组成员:陈秀梅、李剑7、课题编号:JRS-2014-1070课题名称:河北省沿海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以秦唐沧三市为例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课题负责人:杨立铭课题组成员:赵瑞、许文静、董硕玲、赵珊珊8、课题编号:JRS-2014-1101课题名称:河北省高校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管理单位:保定学院课题负责人:郭文龙课题组成员:芦娟娟、任跃、石妍9、课题编号:JRS-2014-1107课题名称:我省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中职工转岗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边丽娜课题组成员:商钊敏、范丽娜、杨军安、赵展、王素仙10、课题编号:JRS-2014-1114课题名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推进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课题负责人:刘京晶课题组成员:袁合静、李忠君、徐国玲、毕会娜、刘晓静11、课题编号:JRS-2014-1132课题名称: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刘荣林课题组成员:霍荣光、郭晓璇、樊永霞、杨同军、李文垒12、课题编号:JRS-2014-1133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健全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杨同军课题组成员:杨同军、吴梅菊、霍荣光、王国强、王青肖、卢晶、郝丽娟、尹灵巧13、课题编号:JRS-2014-1136课题名称:河北省大学生创业促进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齐建云课题组成员:刘从立、马晓丽、贾玉洁、王静、王建都、王立源14、课题编号:JRS-2014-1139课题名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张永欣课题组成员:马广烁、王晖、刘轶卿、李宝茹、王丽莉、李美、高红卫15、课题编号:JRS-2014-1140课题名称:产业结构调整视域下我省高职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胡宁课题组成员:王丽娜、姜明霞、王巍、刘鹏、盖海红、胡生夕、张洁16、课题编号:JRS-2014-1144课题名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刘娜课题组成员:于伟娜、张丽丽、张晓倩、姚秋妹、胡靖超17、课题编号:JRS-2014-1145课题名称:高职院校“立体式、多方联动”就业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严李莉课题组成员:张运琴、黄士良、李桂荣、陈丽敏、秦黎刚、李佳18、课题编号:JRS-2014-1160课题名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王俊河课题组成员:吕昕、李艳彩、檀辉、吕善辉、高炜19、课题编号:JRS-2014-1161课题名称:校、企、政、介联动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管理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罗秀波课题组成员:李聚光、李付青、武彬、杜柏林、武军伟20、课题编号:JRS-2014-2001课题名称: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负责人:杜欣课题组成员:李瑾、师建泉、李伟21、课题编号:JRS-2014-2018课题名称:河北省灵活就业家政服务业人员社会保险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胡生夕课题组成员:盖海红、姜明霞、胡宁、王巍、孟坤、郑晓煜、田亮、张皓、史玉川、刘晖22、课题编号:JRS-2014-3015课题名称: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北省高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王宁课题组成员:王萌、赵丹、富苏苏、刘石钰、张小倩、马晓莉、王浩勇23、课题编号:JRS-2014-3018课题名称:基于“提升服务水平”的高校人才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课题负责人:唐淑娟课题组成员:XXX、肖东、温杰、肖岭、祝国红24、课题编号:JRS-2014-3029课题名称:高校图书馆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服务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课题负责人:钱静雅课题组成员:肖霞、赵世美、孟庆超25、课题编号:JRS-2014-3038课题名称:创新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问题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学院课题负责人:张辰琛课题组成员:周秀菊、刘亚坤、朱凤荣、王艳斌、孙军威、李娟、巩志娟、李丽华、田淑霞、卢玉平26、课题编号:JRS-2014-3047课题名称:培养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助力“四大攻坚战”课题管理单位:河北金融学院课题负责人:张杨课题组成员:李海申、殷悦、张国辉、贾巳梦、张瑶、李南哲27、课题编号:JRS-2014-3049课题名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契机下我省曹妃甸等重点区域人才聚集的动力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金融学院课题负责人:刘莎课题组成员:李毅、陈晨、刘艳萍、李瑞、张彪28、课题编号:JRS-2014-3053课题名称:艺术类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课题管理单位:河北传媒学院课题负责人:吴珺课题组成员:孙慧聪、郭淑丽、陈娟、苏银娜、李清澜29、课题编号:JRS-2014-3059课题名称: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李毅课题组成员:陈云尚、智立甫、贾明、张艳30、课题编号:JRS-2014-3066课题名称:河北省高技能物流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刘翠娟课题组成员:贾卫兰、祁虹、宋利伟、钮小静、刘宝学31、课题编号:JRS-2014-3069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李卫国课题组成员:韩建伟、冯科、王鑫、曾繁磊、李爱民、任筠32、课题编号:JRS-2014-3070课题名称:就业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王俊艳课题组成员:张建丽、刘冬、刘占稳、王丹、杨凯、张迎军33、课题编号:JRS-2014-3081课题名称:经济转型环境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管理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蒋晓蒲课题组成员:武玲玲、张婧、孙丽娜、田芳、韩飞雪、夏媛34、课题编号:JRS-2014-6004课题名称: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课题负责人:聂雅课题组成员:江朝力、冯兰刚、索贵彬、武建章、顼玉卿35、课题编号:JRS-2014-7002课题名称:河北省农民工群体薪酬支付长效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大学课题负责人:朱辉课题组成员:唐雯、王勇慧、张运通、尹健、马岳明36、课题编号:JRS-2014-8003课题名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提升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大学课题负责人:林鹏课题组成员:李韬、李汉才、冯军、林巍、齐刚、王彦辉、赵莲二、经批准延期结项的2013、2012年度优秀课题(13项)(一)一等奖(3项)1、课题编号:JRS-2013-6005课题名称: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课题负责人:李兵水课题组成员:刘长青、王韶坡、张春旺、张艳斌、范大志、杨红月、谢一锋、杨泽坤2、课题编号:JRS-2013-1084课题名称:合理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科技学院课题负责人:李锡英课题组成员:贾明杰、王小丽、张红伟、刘亚、陈玉娟、苏丽3、课题编号:JRS-2013-1018课题名称:不同主导影响因素下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模式选择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许月明课题组成员:胡建、连大鹏、王东平、刘冬蕾、石冬梅、齐静(二)二等奖(3项)1、课题编号:JRS-2013-1089课题名称:河北省创业政策落实情况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课题负责人:沈丽霞课题组成员:白晓艳、李现红、佟玉兰、刘娟、孙雨、杜丽娜、康建江2、课题编号:JRS-2013-2032课题名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投资策略研究课题管理单位:广东金融学院课题负责人:罗书章课题组成员:张正军、陈爱英、张利民、杜清、张慧芳、李汝3、课题编号:JRS-2013-3037课题名称: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张家口市人才流动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课题负责人:张晓星课题组成员:李箭飞、张力学、耿茹、郭晓波、马爱芝(三)三等奖(7项)1、课题编号:JRS-2012-1068课题名称: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学院课题负责人:冯超课题组成员:赵志航、郭雪萍、陈永民、张建学2、课题编号:JRS-2013-3033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建立河北特色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基地的途径探讨课题管理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郝凌霞课题组成员:刘漪澜、王春雷、刘鸿雁、XXX、李园3、课题编号:JRS-2013-2018课题名称:河北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基于养老金供需均衡的可持续性视角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大学课题负责人:李克桥课题组成员:曹佩琪、杨光、封佼佼、孔瑾4、课题编号:JRS-2013-1016课题名称:河北省农村“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课题负责人:张志鹏课题组成员:马永青、赵宪军、张金良、李静、赵瑞琴、连会有5、课题编号:JRS-2013-1041课题名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用人单位调研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课题负责人:王攀课题组成员:马云霞、王云祥、郄艳丽、沈瑾、杜鹃6、课题编号:JRS-2013-2013课题名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研究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李翠君课题组成员:熊笑坤、苏卫涛、池浩明、康广、郭哲7、课题编号:JRS-2013-3025课题名称:河北省健全社会养老保险正常调整机制研究——基于成本分析的视角课题管理单位:石家庄学院课题负责人:金春课题组成员:张新爱、赵燕、黄敏、李慧。

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

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

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阱尹碧波【摘要】中国经济中存在着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现象.从宏观总量的角度看,消费需求较投资需求具有更高的就业提高作用,且长期最终消费支出的就业弹性要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这种现象主要源于经济增长方式对投资需求的依赖.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缺陷在于经济增长依赖投资需求,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却大于投资需求.正是这种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陷阱,导致经济需求无法持续提供就业需求,从而在长期形成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局面.为改变这种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增长方式,从政策层面来看,应该考虑的是采用更高工资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形成新的就业需求.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在短期内可能形成对利润的挤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必将形成收入分配差异的优化,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形成持续的就业需求,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1(025)002【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消费需求;经济增长方式【作者】尹碧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3.16从经济学理论上讲,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会增加劳动投入,吸收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因此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已经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所接受。

但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超过10%,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3年的2.6%逐渐上升到了2008年的4.2%,而实际失业率更高。

但是,导致奥肯定律失效的原因是什么,理论界给出了各种解释,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经济新常态下影响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影响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影响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分析郭荆;赵健;樊晓旭
【期刊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十二五”以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就业环境变化大、传统就业市场遭受外部冲击、非传统就业市场处于竞争劣势等新形势,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必须对经济新常态下影响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分析,以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重点研究的影响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六类因素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学校因素、学业成绩、在校表现的重要性指数依次降低。

其中重要程度介于“非常重要”与“重要”之间的影响因素仅有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两项。

【总页数】2页(P274-275)
【作者】郭荆;赵健;樊晓旭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
【相关文献】
1.行业划转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行业划转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探索
3.经济新常态下影响行业划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分析
4.高职院校
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r——基于江西省2015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2015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阅读练习及答案

《分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是一种新兴业态,指人们将海量、分散、闲置的社会资源通过一定平台集聚起来并反复使用,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对分享经济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进入新世纪之后,分享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但主要是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

2010年前后,随着一系列实物分享平台的出现,分享开始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之上,且物品使用权会发生暂时转移。

这一变化,使分享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伴随“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脱颖而出。

目前,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了出行分享、住宿分享、二手交易、众包物流、服务众包等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增添了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

目前,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将在行业细分中不断演进,并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分享经济的发展正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形成新生态。

例如,有的电商通过构建“商品网上批发平台+会员大数据+商品消费+实体经济+产业链金融”的生恋圈模式,形成新零售电商体系,促进商品交易、流逼和消费。

二是拓展新就业空间。

在分享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未来身兼数职以及从事自由职业的就业者会越来越多。

三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也在围绕自身优势推出分享经济应用,推出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类、医疗类手机软件。

四是催生新盈利模式。

除了传统的交易抽成和广告盈利模式,部分平台已经在探索新的盈利空间。

比如,经营出行分享的电商通过打车服务平台开展新车销售等业务。

作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涌现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草新。

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就业不仅关乎个人生计,更涉及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就业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一方面,就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活动的展开。

当人们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时,生产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就业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市场需求,还能增加税收收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资源,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促进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新的产业和岗位持续涌现,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生产和服务。

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予了社会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

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和技术的进步,也为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就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还表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上。

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农业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产业结构向着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发展,这使得就业机会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人们更倾向于就业于高技能和高薪酬的行业,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更是质量问题。

尽管就业率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如果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只是低技能和低薪酬的工作,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的劳动力需求,特别是年轻人和农村人口。

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为人们提升技能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总之,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结。

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就业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4-01[作者简介]郭军(1954—),男,河南义马人,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刘瀑(1977—),女,河南洛阳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承宗(1976—),男,河南光山人,河南财经学院教师。

【 国民经济运行】2006年5月第5期(总218期)May,2006No.5ChinaIndustrialEconomy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郭军1,刘瀑2,王承宗1(1.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要]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才能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者的就业。

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提升决定就业发展。

所以,推进我国产业的发展,是实施我国劳动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就业发展;经济增长;产业支撑[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5-0024-08一、引言中国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同时,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追求效率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硕果并未惠及所有人,而是还有一支庞大的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城乡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大军。

据测算,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达8.4%,但劳动就业增长率只有0.96%,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也仅为0.114,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减低。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是我国目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虽然政府将控制失业列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宏观政策的四大目标理论上应同时兼顾,但实际上在不同时期往往各有偏重,并不能确保以就业作为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优先目标,而是往往把就业增长作为经济增长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副产品。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就业容量的关键。

当前,就业已成为关系我国改革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的原动力则在于经济增长。

传统理论谈就业,大多论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宏观上谈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总体安置效应,本文则在此理论上下移了一个层面,即直接把就业与产业联系起来,研讨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持背景问题。

因为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迁、升级———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创新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问题。

可以说,产业发展构成经济发展的实在内容,成为影响劳动就业发展的物质因素,并且直接、现实地决定着就业发展,亦或说,就业发展事实上总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背景的。

中国工业经济24二、产业发展决定就业发展1.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产业规模决定着社会所能容纳的就业容量。

产业按其自身发展趋势可划分为扩张性产业、成熟性产业和衰退性产业,这三类产业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各有偏重,自身发展规模存在差异,从而对就业的吸纳力也就不同。

扩张性产业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带动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这类产业在市场上属于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产业,在自身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所以,又称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而成熟性产业不论在产品质量性能上,还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上都已趋于成熟,其产出和价格变化不大,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至于衰退性产业因其市场需求量渐趋减少,产出规模不断收缩,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到阻滞作用。

显而易见,扩张性产业产出增长快,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就多,对劳动力需求就大;成熟性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为稳定,即使增加也不会太多;而衰退性产业则因产出不断收缩而对劳动力需求会越来越少。

2.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是产业发展的集中体现。

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趋势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在一定时期,比如工业化的初期,就业结构的变动一般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但从较长时期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合比例性,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

产业经济规律揭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经济总量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第二、三产业的增长。

表1和表2是库兹涅茨研究的主要结果。

可见,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在第二产业内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慢于工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会发生转移。

如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仪表、通信设施等行业逐渐成为吸收大量就业人员的部门。

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快于工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时,就业人员就从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如在现代发达国主要部门按1958年人均GDP(美元)递增次序分组1(51.8)2(82.6)3(138)4(221)5(360)6(540)7(864)8(1382)A53.644.637.932.322.517.411.89.2I18.522.424.629.435.239.552.950.2S27.933.037.538.342.343.235.340.6注:A部门包括农业、渔业、林业和狩猎业;I部门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和水、运输、仓储及通信等;S部门包括商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住房收入以及各种个人的、专业的、文娱的、教育的和政府的服务。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表1195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份额单位:%主要部门按1958年人均GDP(美元)递增次序分组12345678A79.763.966.259.637.821.818.911.6I9.915.216.020.130.240.947.248.1S10.420.917.820.332.037.333.940.3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表21960年劳动力的部门份额(59个国家)单位:%25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70%以上,就业人数也占全部社会总劳动人口的绝大部分。

总之,从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比重逐渐从“一、二、三”转换到“三、二、一”,劳动者在各产业间的人数也随之发生同向的变动,三大产业间的比重关系决定着劳动者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如图1所示:第一产业产值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2.30%),但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5.00%),其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1985年以后更为显著,到2004年,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比1978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变动不大(年均增长率为15.41%),其产值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48.2%上升到2004年的52.9%;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比1978年上升了8.2个百分点。

我国的就业结构变动如图2所示: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呈明显降低的态势,即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23.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的绝对人数迅猛增加。

即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2004年的22.5%,上升了5.2个百分点,基本上稳定在22%左右。

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则有大幅度提高,即从1978年的4890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3011万人,增加了近4.7倍,平均每年递增6.1%。

依图1、图2比较分析,就业结构的这种变动趋势与同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

这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把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同系数来表现。

设S=∑XiLi∑X2i∑L2i",即S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协调系数,且有0≤S≤1。

其中,Li为26第i产业的劳动力比重,X为第i产业的GDP比重。

S越接近于1,表明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i越具有很好的协同性,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越具有灵敏的反应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整理,1978—2004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系数平均约为0.77,同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为0.99)相比,我国的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反应灵敏度为中等程度,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流动性差等体制性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中等的协同灵敏度也同样可以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决定性影响。

3.产业提升决定就业发展根据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不同的产业由于其技术构成和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存在差异,致使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因而,必然影响和决定着劳动就业。

追溯产业经济的历史,在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早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工人只是全社会劳动者中的很少一部分。

在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劳动力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工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体。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整个社会对从事单纯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对人力资本、R&D等知识资本的要求则越来越大。

在我国,第一产业中的非农产业份额不断上升,其增长速度高于农业的增长速度,标志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使过去单一的农业型就业结构发展为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复合型就业结构。

第二产业通过自身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提升,特别是产业的市场化、高技术化发展,更是为就业发展拓展了极大的空间。

第三产业在传统的邮电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不断细分的基础上,一些新兴产业,如金融、房地产、信息、保险、旅游、文化、广告、咨询、会展等迅猛发展,从而给劳动者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推进产业高级化,扩大就业整体水平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社会就业整体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要素是高新技术,是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一种产业形态。

它对就业的效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局部和短期看,高新技术产业可能不利于扩大就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必然出现资本和技术排斥劳动、代替劳动的现象,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不利于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从整体和长期看,高新技术产业又具有拓宽就业渠道,增强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虽然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并不排斥可变资本以及工人就业量的绝对增加(李志江,2004)。

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并不是相矛盾的,只要积累规模的增长幅度超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排斥劳动力的幅度,就能增加就业工人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