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2022考研312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声音的心理特性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声音的心理特性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振幅是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就是纯音。
复合音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响、音调和音色。
(1)音响①音响的强度和单位响度:又称声强、音量或者声压级,它主要反映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声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其单位是宋(sone),一个宋为 40 分贝时所听到的1000Hz 的音调的响度。
声音持续时间越短,阈限值就越高;声音持续时间越长,阈限值就越低。
②等响曲线等响曲线:响度水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单位phon,方)连成的曲线。
在该曲线上,横坐标为各纯音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水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水平。
下方虚线是听觉的绝对阈限,最上方的响度曲线为情感阈限,即再加强声压会造成疼痛以致被试无法接受。
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有如下一些特点:a. 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越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b. 频率也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c. 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
(2)音调音调又叫音高,音高主要受声音的频率、声音的声压级、声音的持续作用时间、年龄发展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音高单位为Mel。
响度级为40Phon、频率为1000Hz的纯音音高被定为1000Mel。
可以采用二分或多分法在可听的范围内把音高从低到高地分成等级制作音高量表。
音高随着声音频率有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音高量表表示。
根据个体对不同频率声音的主观强度感受的测量,可以绘制出听觉的等高曲线。
等高曲线是反应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关系的曲线。
(3)音色: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决定。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6章传统心理物理法一、单选题1.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是()。
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A【解析】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2.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的方法是()。
A.匹配法B.消除法C.ABBA法D.恒定法【答案】C【解析】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是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可以采用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以此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
3.在使用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如果实验前面的操作结果显著高于后面实验的操作结果,说明该实验中存在()。
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C【解析】检验练习误差的方法就是将实验开始的前面实验操作结果与实验后面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和做差异检验,如果实验前面的操作结果显著高于后面实验的操作结果,说明该实验中存在练习误差。
4.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A.史蒂文斯B.费希纳C.韦伯D.冯特【答案】B【解析】费希纳定律公式是ψ=Klgφ,其中ψ是心理感觉的量值,φ是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K是固定的系数。
这个公式可读为: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5.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最小变化法B.阶梯法C.恒定刺激法D.平均差误法【答案】C【解析】恒定刺激法可以用多种方法测量阈限,包括直线内插法、平均二分数法和最小二乘法。
二、多选题1.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有()。
A.数量估计法B.分段法C.差别阈限法D.感觉等距法【答案】AB【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主要有数量估计法和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 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第3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3.1 本章要点1.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2.如何公正对待实验动物3.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4.论文写作与发表应注意的问题由于心理学实验的对象一般是人或动物,因此,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实验者首先应该考虑伦理道德问题。
在这里,伦理道德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含义是对实验对象——人或动物的公正对待;第二方面含义是研究者应具备和遵守科学道德。
3.2 复习笔记一、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一)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1.关于实验参与者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和公正。
2.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实验参与者出于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主动、自愿地参加研究者的实验时,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得出的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对于实验者来说,与参与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对实验的实施是非常有帮助的。
3.实验者对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1)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实验者应该在实验室等候实验参与者,并向他们做出解释或做出合理的安排。
①实验者忘记预约了实验参与者做实验;②仪器故障或其他原因推迟或取消实验;③实验时间安排的变更;④知情同意;⑤退出实验自由;⑥免遭伤害的保护,消除有害后果。
(2)尊重实验参与者的时间。
(3)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4)以礼对待实验参与者。
(5)保护个人隐私。
(6)营造一个轻松的实验环境和氛围。
因此,在一般的心理学实验中,在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应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至最低限度。
4.发放实验通知应注意的问题(1)通知内容①通知应该以书面形式发放,措辞简单且容易理解;②通知应告知实验参与者实验的意义;如果中途退出实验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影响他们自愿参加的实验因素(如冒险尝试、身体不舒适、缺乏自信心、其他不利因素等)以及实验参与者希望了解的其他方面的问题;③当实验者与其同事实施实验时,实验者应尽可能避免实验参与者因种种原因退出实验或发生其他的意外情况;④如果实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某一门科学的学分,实验者应该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学分还是以其他的形式获得回报;⑤如果有的参与者因为一些合理的原因不能参加实验,实验者应该对实验参与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征求参与者、介绍人或组织人的同意。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5)

单盲(single blind):亦称“单盲实验”。
在心理实验中,为避免被试对实验内容或分组的了解而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有主试知道实验的内容或分组情况,而对被试进行保密的实验处理方法。
双盲(double blind):亦称“双盲实验”。
在心理实验中,为避免因主试和被试了解实验内容和目的后产生反应偏差对实验结果产生的额外影响,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的实验处理方法。
双盲实验的优点是主试不清楚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控制组,消除了使实验组与控制组产生明显区别的因素,避免了实验者效应的发生;缺点是主试丧失在实验中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的机会。
变量(variable):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包括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变量(experimental variable):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统称。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既要满足检验实验假设所作的推论的任务要求,又要尽量达到客观、可控:(1)自变量必须能够被操纵,如,人们对文字、图片、无意义字符等材料的记忆任务能很容易地区分,因此记忆材料的性质就是一个很好的自变量;(2)因变量必须能被客观地测量。
如,记忆保持量能够被精确地测量把握,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因变量。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亦称“刺激变量”。
与“因变量”相对。
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确定一个或多个客观明确的、可控的、可操纵的并能够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并将之区分不同的处理水平,通过考察自变量不同处理水平下因变量的变化检验实验假设。
根据自变量的来源,自变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等。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亦称“反应变量”。
与“自变量”相对。
实验者要观察或记录的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的因素现象和结果。
是检验被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之效果的实验指标。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即使一个刺激被有意忽视,注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分配到该刺激并影响其此后的加工。
研究这种现象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11研]A.搜索范式B.双侧任务范式C.负启动范式D.整体一局部范式【答案】C【解析】搜索范式研究注意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及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双侧任务范式主要研究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
整体-局部范式研究注意过程和感觉特征(如尺寸和空间频率)之间交互作用。
2.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答案】A【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3.注视图6-12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图6-12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答案】A【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
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C项,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
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
4.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特定变量的控制、对被试者的操作或测量以及对结果的统计分析,从而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现象的性质。
心理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心理学理论,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心理学实验的含义:1.验证理论:心理学实验是用来验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判断理论是否得到支持,进一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揭示规律:心理学实验通过对特定变量的控制和操作,可以揭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从而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依据。
3.探索机制: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机制。
通过对变量的操作和测量,可以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形式:1.实验变量:心理学实验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实验变量,这些变量是被试者操作或测量的因素。
实验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有意操作的变量,用来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因变量是研究者希望了解的心理现象或行为,是实验结果的表现。
2.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学实验中通常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自变量的操作或干预,而对照组则不接受相应的操作或干预。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评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随机分组: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心理学实验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
被试者通过随机方法被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降低实验结果由被试者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影响。
4.控制变量:为了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心理学实验中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通过对其他变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心理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
5.统计分析:心理学实验的结果通常需要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估实验假设的可靠性和推断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重点

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目录一、考研大纲………………………………………………二、过滤器模型及双耳分听实验…………………………三、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四、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五、特征整合论及其实验(补充)………………………六、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七、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八、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实验心理学——注意实验1、过滤器理论1.1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及其实验1.1.1 理论观点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1.1.1.1模型图示1.1.2实验1.1.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过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 4,9,3;左耳呈现6,2,7。
呈现速度:每秒2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再现。
被试反应:被试以两种方式进行回忆:(1) 以左右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2)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成对的再现,如46,92,37。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以左右耳为单位再现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在两耳之间转换一次,再现的效果好。
而以双耳同时成对的方式再现,双耳之间至少需要3次转换。
由于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再现效果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
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1、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
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每幅图中心的黑点,每幅图呈现5ms,然后呈现空白屏幕作为掩蔽刺激,干扰视觉系统对刺激图形的知觉。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刚才呈现的两幅图是否相同。
2、封闭性的优势效应
(四)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影响
掩蔽
后效:间距后效
形状后效
关联后效
(五)知觉定势(知觉的理解性)
定势和自上而下加工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位移的知觉,它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运动知觉的产生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轨迹,二是观察者自身运动(身体运动、眼球运动等)所提供的动觉信息。
(一)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观察者静止,物体以一定速度做空间位移,使观察者产生的运动知觉。
1、真动知觉的阈限
引起真动知觉的主要变量是刺激映像在网膜上运动的速度。
当物体运动速度过于缓慢时我们对它的位移便不能觉察。
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被称为运动知觉下阈(2分-6分/秒)。
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快的运动速度被称为运动知觉上阈(35度/秒)。
决定运动知觉的是角速度。
2、影响真动知觉的因素
物体的距离(高估较近物体的运动速度)
物体的大小(高估较小物体的运动速度)
物体与背景(低估背景的运动速度)
学习与经验(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
(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连续的静止刺激在视野的不同地点出现,使观察者产生的运动知觉。
决定似动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前后图案出现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
(三)诱动知觉
诱动知觉:观察者本身在运动,或者两个以上的对象彼此互换的空间关系发生变化,使观察者产生的运动知觉。
四、空间知觉
人眼的视网膜是一个平面,也就是一个二维空间的表面,但是它却能看出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
这是因为人在空间知觉中能依靠许多客观条件与机体条件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这些条件又可以分为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一)生理线索
1、眼睛的调节
眼睛的睫状肌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视网膜的清晰。
看近物时水晶体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扁平。
(10米内有效)
2、双眼视轴辐合
为使物体的映像落在视网膜感受性最高的区域里,双眼视轴必须进行一定的辐合运动。
看近物时眼外肌紧张度增加,两眼球转向鼻侧,视轴趋于集中;看远物时,眼外肌紧张度减少,视轴趋于平行。
(几十米内有效)
(二)单眼线索
刺激物所具有的、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觉到的空间线索被称为单眼线索。
插入(interposition)
空气透视(aerial perspective)
阴影(shading)
线条透视(liner perspective)
结构级差(texture gradients)
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
熟悉大小(familiar size)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
调节(accommodation)
(三)双眼线索
辅合(convergence)
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网膜相应点和视野单像区
双眼视差和视觉深度知觉
双眼竞争
中央眼(cyclopean)
视野单像区和潘弄范围
双眼视差和视觉深度知觉
五、恒常性和错觉
知觉恒常性:对物理刺激变化保持稳定知觉的现象。
视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物理刺激的歪曲知觉。
(一)知觉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
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
经典的Holway-Boring实验考察了影响大小恒常性的几种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在其中一个走廊距离观察者10ft.(大约3m)远的地方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同时在另一个走廊中呈现标准圆形刺激物,距离观察者10至120ft.(大约3m至36m)。
标准刺激物上标有刻度,以便使得观察者的眼睛到刺激物的距离不同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保持相同(视角为1o)。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圆形刺激物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来相同。
一共有四种实验条件:
提供正常的双眼观察条件
只允许单眼观察
通过一个小孔进行单眼观察-人工瞳孔
在每个标准圆形刺激物的周围用黑布遮挡,组成一条黑布的通道,进一步减少地板、墙壁和天棚等深度线索的作用。
(二)视错觉
视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物理刺激的歪曲知觉。
1、背景错觉
2、线条错觉
3、恒常性错觉
3、螺旋错觉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